<p class="ql-block"> 一、今年是中国人民解放军建军90周年,也是缅怀革命先烈的日子。近日,笔者随几位老游击战士,到翁源、新丰两地拜谒和瞻仰了几座为纪念粤赣湘纵队北江第一支队(下称“北一支”)烈士的纪念碑。</p><p class="ql-block"> 北一支队成立于1949年4月,其前身是粤赣先遣支队,司令员为何俊才,政治委员是邓楚白。正是这支英雄的队伍在翁源、新丰一带,与人民群众携手并肩,浴血奋战,许多革命先烈在征战中倒在枪林弹雨之下,英魂伴随着青山碧水长眠。</p><p class="ql-block"> 如今,在先烈们战斗过的土地上,耸立着一座座大大小小的革命烈士纪念碑。据统计,抗战和解放战争期间,在翁源牺牲的革命烈士有300多人,建有革命烈士纪念碑11座;在新丰牺牲的革命烈士有184人,建有革命烈士纪念碑(亭)8座。</p><p class="ql-block"> 这些革命先烈纪念碑大部分刻有碑文;纪念碑前建有思源亭,亭两侧都有对联。其中,翁源县的龙仙、新江、双石、太坪和新丰县遥田的思源亭的对联,都是由原北一支队司令员何俊才亲笔题词。</p><p class="ql-block"> 先烈大义战死沙场 浩气长存感天动地</p><p class="ql-block"> 忆当年战士英勇献身志在解放全中国,</p><p class="ql-block"> 看今日人民当家作主努力振兴新中华。</p><p class="ql-block"> ——北一支司令员何俊才的题词</p><p class="ql-block"> 在翁源县城的革命烈士纪念碑里,刻有廖文光、林华康、曾茂芳等烈士的名字,其英雄的事迹载入了北一支的革命战争史册。</p><p class="ql-block"> 廖文光是游击队手枪队队员,有一次只身深入虎穴,智夺国民党军大队长的手枪,被战友们称为“孤胆英雄”。1947年3月,北江支队手枪队整编为钢铁中队,中队里由6名精英战士组成手枪组,廖文光任组长。1947年6月,廖文光在攻打翁源坝仔水口楼时负伤,经抢救无效而牺牲,年仅19岁。</p><p class="ql-block"> 林华康是归国华侨,中山大学毕业后加入了中国共产党。1944年,林华康在中共北江特委任组织部长,后到游击队担任军事教导队的青训班主任。1948年春,林华康到翁源游击区部署反扫荡工作,突然被敌人包围,他沉着指挥学员撤退,不幸中弹牺牲,时年29岁。</p><p class="ql-block"> 曾茂芳是翁源本地人,是一位优秀的猎手。1946年,曾茂芳参加翁源游击队独立大队,后担任火箭中队班长。1947年10月,曾茂芳与大队长杜国栋在上叶屋被敌人包围,他为掩护首长撤退,一连打倒了好几个敌人,最后被一颗子弹射进了胸膛,牺牲时23岁。</p><p class="ql-block"> 血染屠刀铁骨铮铮 身陷重围英勇捐躯</p><p class="ql-block"> 烈士英勇献身志在推翻旧社会,</p><p class="ql-block"> 干群团结奋斗努力振兴新中华。</p><p class="ql-block"> ——北一支司令员何</p><p class="ql-block"> ——来自网络</p> <p class="ql-block"> 二、中国人民解放军粤赣湘边纵队是解放战争时期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由东江纵队北撤后留下来的部分骨干发展壮大起来的一支粤赣湘边区人民武装。他们历尽艰难曲折的斗争,经受了严峻的考验,队伍由小到大、从弱到强,壮大到三万八千多人。该部队在三年间打了近千次大小战斗,为中国人民的解放事业做出了重要贡献。纪录片《粤赣湘边纵队》摄制工作历时三年,摄制组足迹遍布边纵队当年在三省战斗过的地方,行程达二万多公里,抢救性地采访了一百六十九位边纵老战士,同时还采访了一批军队首长、党史专家等,挖掘了许多鲜为人知的历史史料。它以细腻的笔触和平实的风格,深情地讴歌了英雄们在战争年代的报国热情和民族精神以及他们在祖国建设时期特别是改革开放中的高尚情操。这是我国首部全方位、多视角以纪实的表现手法反映粤赣湘边纵队光辉历史的经典文献片。</p> <p class="ql-block"> 三、胸怀壮阔凌云志 甘洒热血写春秋</p><p class="ql-block"> ——翁源林奕龙、林卧龙、林化龙三兄弟投身革命的故事。</p><p class="ql-block"> 在翁源县坝仔镇岩庄片登岗村,曾有3位老革命被当地群众称为“三条龙”,即林奕龙、林卧龙、林化龙。虽已亡故,但当地的老一辈人至今还经常提起他们。</p><p class="ql-block"> 、近日,记者一行来到翁源县坝仔镇鲁溪村,见到了林奕龙的堂弟——79岁的林奕而以及林化龙的妻子——88岁高龄的林初星,两位老人精神矍铄,说起话来底气十足:“林奕龙是老大,林卧龙是老二,林化龙是老三,他们三个人是堂兄弟,都参加了革命,为党和人民的事业历尽艰辛,鞠躬尽瘁……”</p><p class="ql-block"> 林初星老人讲述“三条龙”革命故事。</p><p class="ql-block"> 有志青年投身革命</p><p class="ql-block"> 二十世纪二十年代,林奕龙、林卧龙、林化龙3个堂兄弟在翁源北部与江西省交界的小山村中一户大家族中出生。他们的父母都是小有文化、勤劳节俭、忠厚善良的人,为他们日后参加革命打下了基础。</p><p class="ql-block"> 1939年,还在翁源中学读书的林奕龙参加了抗日先锋队并于第二年加入中国共产党,自此投身革命。1942年至1945年期间,林奕龙先后任翁源中学、曲江中学中共党支部小组长、支委,在家乡积极开展革命活动。他的两个堂弟林卧龙、林化龙深受其影响,也先后走上了革命道路。</p><p class="ql-block"> 1940年下半年,林卧龙为了探求救国救民道路,离家进入翁源中学就读,入学后就投身于学生运动,积极参加扫盲、出《抗战墙报》、办进步图书馆、组织读书会等各种形式的抗日救亡活动。在翁源中学历史上两次同反动势力的斗争中,他都以主要组织者和直接参与者的身份投入战斗,站在了斗争的最前面。1941年,林卧龙在翁源中学加入中国共产党,从此把自己的一切与党的事业紧紧联系在一起。</p><p class="ql-block"> 1944年下半年,日寇占领韶关,正在韶州师范读书的林卧龙被迫停学返乡,在岩庄乡中心小学以教书为名,为党做抗日救亡运动工作。没过多久,中共翁源岩庄中心支部成立,林卧龙被任命为该支部书记。同年,三兄弟打入岩庄乡自卫队,把自卫队的行政、财政、军事大权抓在手中,为开展武装斗争做了充分的准备。</p><p class="ql-block"> 三兄弟与三支枪</p><p class="ql-block"> 1945年3月,中共北江特委命令林卧龙、林奕龙参加广东抗日游击队北江支队。为了壮大党的武装力量,三兄弟一道带走了当时家中的手提机枪一挺,七九步枪一支,手枪一支,子弹若干。</p><p class="ql-block"> “在那个年代,枪是非常宝贵的,是我们家族用于自卫的,得知他们当时要去打游击,我们老太公二话没说就把枪给了他们。为此,当时的县伪政府还派出一个中队伪警尾追,并悬奖200担红谷缉拿林奕龙、林卧龙,他们的家人也因此受到了迫害。”虽然当时年纪尚小还未记事,但林奕而从小听着“三条龙”的事迹长大,对于“三支枪”记忆深刻。</p><p class="ql-block"> 因国民党反动派的围剿,当时位于岩庄乡大帽峰的革命根据地断了粮,最艰苦的时候只能吃树叶充饥。为了解决粮食问题,林化龙带领几个人昼伏夜出避开敌人,前往江西省境内筹粮。他机智勇敢、胆略过人,期间历经3次险境最终完成了任务,表现了革命者的大无畏精神。</p><p class="ql-block"> “第一次遇险时,他是躲在了一个村民家里正在坐月子产妇的床底下,躲过了国民党的搜查;第二次是躲在山脚下才没有被发现;第三次是在坝仔镇中洞村时被国民党围住,当时国民党联防队不知道他是共产党,在村民的保护之下他才脱险。”悠悠岁月并未冲淡铭刻在林初星老人心底的记忆。</p><p class="ql-block"> 巧出奇兵的“独立大队”如火如荼的革命战火迎来了1947年的春天,粤赣湘边纵队北江第一支队翁虔独立大队成立,游击战争打响。在大队长林卧龙的率领下,“独立大队”与国民党反动派开展了激烈的斗争,取得了一次又一次胜利。</p><p class="ql-block"> “独立大队”成立后,林卧龙率领队伍攻打设在翁源县坝仔镇饶村圩的伪岩庄乡公所,缴获了30多支枪。紧接着他又趁势开展政治攻势,在不到半个月的时间里,收缴了枪支100多支,使这支由共产党领导的年轻武装迅速壮大。</p><p class="ql-block"> 国民党反动派对这支武装力量的出现十分恐慌,加紧迫害林卧龙的亲属,向其家勒收“红谷”600担,致使其父母携家逃生。其母亲在亲戚家被捕,被送进牢狱1年多,最后由乡亲想方设法才救了出来。</p><p class="ql-block"> 1948年春节,林卧龙巧出奇兵,向墩头守敌发动进攻,一举拔掉该据点,缴获30多支枪。在扫荡与反扫荡前后的近3个月里,他以过人的胆略,精妙的指挥艺术,使这支人民武装队伍不但没被消灭,反而在战斗中得到磨炼,军威大振,力量倍增,打得敌人闻风丧胆。同年3月,他又率队攻破敌人重兵把守的水口据点,缴获步枪数10支。至此,翁虔边境的敌据点基本被扫清。</p><p class="ql-block"> 1948年11月,滃江地委在帽山召开会议,将独立大队改编为翁连虔龙总队,林卧龙为总队副书记、第一大队队长兼政委。会议刚结束,敌人就纠集数百人向帽山进攻。面对敌众我寡的严峻形势,林卧龙指挥若定、隐真示假、避强击弱,掩护了滃江地委机关安全转移,取得了小水山战斗的胜利。此后,他又出奇兵,亲率一个手枪组突然闯入驻有重兵、土匪猖獗的大吉山矿山,恩威并重,一举制服了当地“五虎将”之首李德甫,为大部队解决了急需的给养。</p><p class="ql-block"> 1949年夏末,中国人民解放军挥戈南下,三兄弟同南下解放大军一起参加了战斗。同年9月,翁源县城解放,与全中国一起赢得了人民解放战争的伟大胜利。</p><p class="ql-block"> 林家是个大家族,家族里有文化的青年中,有超过一半人都走上了革命之路,林家也成为了游击队的地下交通联络点。</p><p class="ql-block"> 林奕龙的妻子刘素然也是一名共产党员。1940年,两人在革命活动中相识、相知、相爱,后结为连理。她对外以翁源岩庄小学校长的身份教书育人,对内则是中共翁源岩庄党支部书记,利用学校和林家的各种条件为革命奔走,为中国人民的解放也作出了女性不同凡响的贡献。</p><p class="ql-block"> 而林奕龙的父亲明知儿子和儿媳及儿子的许多朋友都是共产党人,却没有丝毫犹豫,从始至终默默地支持共产党的活动。1946年春夏之间,父亲接到林奕龙来信要求运4000斤稻谷到广州,父亲二话不说便按指定时间、地点请人担稻谷发运。运走后数日,父亲获悉稻谷是“上山”去了,但他对林奕龙既无怨恨也无责备。</p><p class="ql-block"> 走过那个战火纷飞的年代,三兄弟分赴不同的岗位继续贡献光和热。1988年7月,林卧龙因病去世,享年66岁。2000年、2011年,78岁的林奕龙、83岁的林化龙先后与世长辞。</p><p class="ql-block"> “他们英勇无畏、出生入死,为革命作出了贡献,在我们老一辈人的心中,他们三人永远是英雄。”林奕而如是说。</p> <p class="ql-block"> 四、他是客家人,曾任广东省副省长,东江纵队创始人、司令员!</p><p class="ql-block"> 曾生(1910年12月-1995年11月20日),原名曾振声(另说曾振华)。深圳坪山(原深圳龙岗坪山镇)客家人 。著名的东江纵队司令员。</p><p class="ql-block"> 1936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55年授少将。获三级八一勋章、一级独立自由勋章、一级解放勋章。是第一、二、三届全国人大代表,第五届全国人大常务委员会会员,中共第十二次代表大会代表,中共中央顾问委员会委员。</p><p class="ql-block"> 曾振生又名曾生,1910年出生,他的籍贯是广东,一个华侨工人家庭。他的爸爸是澳大利亚的华侨。曾生在儿时就随着父亲来到了香港,1916年至1923年之间,他读香港小学,在之后便出国到了澳大利亚求学,一直在悉尼,1926年到1928年这两年选择了悉尼商学院继续深造,1928年的时候曾生选择了回国。</p><p class="ql-block"> 1940年的11月份,曾生在当地的民兵的帮助下,歼灭了日军和伪军高达600多人,他们和敌人打了两天两夜,取得了百花洞战争的胜利果实,并且打死了当时的日军队长长濑及其属下50人。日后广州日军首脑哀鸣:这是进华南以来,最丢脸的一仗。到了1941年,曾生的部队迅速扩张,已发展到1500余人。</p><p class="ql-block"> 曾生在47年的时候成立了两广纵队,还是任职总司令,这支队伍的人数这个时候是4000多人,参战了历史上有名的济南战役,后来又在淮海战役中胜利完成各种任务。到了1949年3月,中央军委划两广纵队归四野统一指挥。至此曾生率领两广纵队,转战华东、东南战场,出色的完成了一系列任务。</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从抗日战争到后来的内战,东江纵队从开始百人队伍扩大到了几千人之多,到了最后发展到了1万多人的队伍,在华南的39个县、根据地打了一千多次的游击战,杀掉的鬼子有6000多人,抓到的俘虏达3500多人,为抗战胜利打下了夯实的基础。</p><p class="ql-block"> 广州解放后,曾生历任广东军区副司令员兼珠江军分区司令员、政委,中共珠江地委书记,华南军区第一副参谋长。1952年参加抗美援朝,率部赴朝作战,任中国人民志愿军第十二军副军长。回国后,历任南海舰队第一副司令员,中共广东省委常委,广东省副省长兼广州市长,国家交通部副部长、部长,国务院顾问。</p> <p class="ql-block"> 五、广东人民的子弟兵——东江纵队、两广纵队、粤赣湘边纵队。</p><p class="ql-block"> 东江纵队</p><p class="ql-block"> 1937年7月7日,日军悍然炮轰宛平城,制造了震惊中外的卢沟桥事变,发动了全面侵华战争。一九三八年十月中下旬,日本侵略军发动了入侵华南的广州战役。十月十二日,日军在广东省惠阳县的大亚湾登陆,二十一日占领广州,抗战烽火在华南燃烧。</p><p class="ql-block"> 中华民族到了最危险的时候,每个人都被迫发出最后的吼声,起来!起来!</p><p class="ql-block"> 1938年10月15日,王作尧领导的 “东莞抗日模范壮丁队”成立,这是日军入侵广东大陆后,中国共产党在华南地区建立的第一支人民抗日武装。12月下旬,中共东莞中心县委员会及宝安、增城党组织领导的东莞模范壮丁队等几支武装在东莞苦草洞进行整编,成立了东宝惠边人民抗日游击大队,王作尧任大队长。</p><p class="ql-block"> 1938年10月24日,八路军驻香港办事处主任廖承志委派时任中共香港海员工委书记的曾生和周伯明等带领共产党员、进步工人、青年学生共130余人,从香港经沙鱼涌回到坪山,成立中共惠(阳)、宝(安)工作委员会,曾生任书记。12月2日,曾生率领以香港带来的人员为主,组成100多人的队伍,在叶挺的故乡惠阳县周田村育英楼正式宣布成立“惠宝人民抗日游击总队”,曾生任总队长,周伯明任政治委员。</p><p class="ql-block"> 王作尧和曾生所部两支武装共200余人。根据党中央和省委指示的精神,经过一系列的斗争和统战工作,东江国民党当局同意,曾生部“惠宝人民抗日游击总队”改番号为“国民革命军第四战区第三纵队新编大队”;王作尧部“东宝惠边人民抗日游击大队”改番号为“国民革命军第四战区第四纵队直辖第二大队”。</p><p class="ql-block"> 在党的领导和东江广大人民群众的支持下,这两支人民抗日武装积极打击敌人,先后收复了淡水镇、葵涌、沙鱼涌和宝安县城南头等失地。在淡水镇建立了东江地区第一个抗日民主政权,从敌人手里收复了广东第一座县城。特别是收复葵涌、沙鱼涌,恢复了内地与香港和南洋重要的交通口岸,保护商旅安全,得到广大群众、海外华侨和港澳同胞的拥护和支持。侨胞不仅从精神上、财力物力上大力支持抗日游击队,而且把儿女送回来,参加游击队。抗战初期,惠宝人民抗日游击总队的经济来源,全部靠港澳同胞和海外侨胞的支持。</p><p class="ql-block"> 一九四0年九月,广东省委派东江特委书记林平(尹林平)到宝安将两支队伍合编为广东人民抗日游击队第三、第五大队,由曾生、王作尧分别担任大队长,林平任两个大队的政治委员。一九四二年一月,根据南方局指示,成立了广东军政委员会,由林平任书记,并将两个大队改称为广东人民抗日游击总队,梁鸿钧任总队长,林平任政委,曾生任副总队长,王作尧任副总队长兼参谋长,杨康华任副政委兼政治部主任。</p><p class="ql-block"> 1943年根据形势的发展和斗争的需要,党中央、中央军委发出指示,将广东人民抗日游击总队番号改称为,广东人民抗日游击队东江纵队,公开接受中国共产党领导。1943年12月2日,广东人民抗日游击队东江纵队于司令员曾生、政治委员林平、副司令员兼参谋长王作尧、政治部主任杨康华的名义,发表了成立宣言。1944年1月1日,东江抗日军民分别在惠宝边、惠东、羊台山、大岭山、港九、增城等抗日根据地召开庆祝成立大会,东江纵队司令部设立在位于惠阳县土洋村一座教堂里。东江纵队成立时,纵队设立参谋部、政治部,军需处、卫生处等,下辖八个大队,已有3500人。</p><p class="ql-block"> 1944年8月,广东省临委和军政委员会在土洋村联席会议(土洋会议),会议贯彻了党中央关于进一步开展敌后游击战的指示,确定华南抗日武装斗争由局部转向全局的战略转折。会议确定了,凡是敌人所到或意图久占的地方,都应派武工队前去活动,发展新的游击区,建设新的抗日根据地。土洋会议后,东江纵队根据中央指示和南方局的指示,全力贯彻土洋会议决议坚决北进,创建了以罗浮山为中心的抗日根据地。1945年5月下旬,东江纵队领导机关从土洋迁到了罗浮山,在新的形势下领导广东的抗日武装斗争进入了一个新阶段。东江纵队向粤北、粤东、粤西方向发展,建立了新的根据地和民主政权,以东江流域的活动区域逐渐扩展为在全省的抗日武装斗争。到1945年10月,东江纵队发展到九个大队,六个独立支队,人员达到了11000多人,建立了东江、珠江、北江、惠东等多个根据地。</p><p class="ql-block"> 1945年 日本投降后,国民党当局把广东当做他们反共内战的大后方,他们在日本宣布投降后不久就调集了第十五军对我粤北的解放区进攻。九月初,第一六〇师大举进攻始兴,第十三军进攻江北解放区,分别占领了一些地方。而后,国民党第六十三军和第六十五军继续向我解放区进攻同时,还调来号称王牌远征军的美式装备新一军和新六军,妄图把我东江纵队一举消灭。一九四五年八月十四日至二十三日期间,蒋介石在国内外的压力下,突然戴上了和平的假面具,三次发电报“邀请”毛主席到重庆“共同商讨国家大计”。经过了五十多天的尖锐斗争,于五月二十一日达成广东中共武装人员以东江纵队名义北撤山东烟台的具体协议,主要内容是:中共在广东省内之东江以南、东江以北和粤北三个地区的武装部队二千四百人,于一个月时间内在大鹏半岛集中,由美国舰船运送到山东烟台(由于广东国民党当局的阻挠,北撤具体协议不包括海南岛地区)。</p><p class="ql-block"> 按照北撤的具体协议,在中共广东区党委和东江纵队司令部领导和指挥下,六月中旬,东江纵队在东江以南、东江以北和粤北地区的部队,珠江纵队和韩江纵队的部分部队、中区的广东人民抗日解放军和南路人民抗日解放军的部分干部,陆续向大鹏半岛集中。</p><p class="ql-block"> 北撤部队是以东江纵队为主,也是以东江纵队名义北撒的,但里面还有珠江纵队部分部队,和韩江、粤中、南路的部分干部。于1946年6月30日根据军调处执行部第八执行小组签署的决议,在沙渔涌乘坐美军585号、589号、1026号登陆舰北撤山东的东江纵队主力,胜利到达山东烟台共2583人。</p><p class="ql-block"> 两广纵队</p><p class="ql-block"> 按照《国共双方代表会谈纪要》,东江纵队于1946年7月撤至烟台。曾生同志率领东江纵队主力北撤山东后,当时还没接到中央指示,这支部队何去何从。在这个时候有相当部分的同志被调到华东军区所属部队机关工作,在通讯、监听、炮兵、装甲、特种兵等领域发挥重要作用。后来余下的约有1000多人分配到华东军区的所属军政大学学习,曾生司令员任华东军政大学副校长,渤海军区党委副书记兼副司令员,后任两广纵队司令员、党委书记。</p><p class="ql-block"> 中共中央于1947年3月电示华东局,决定以北撤的东江纵队为基础组建两广纵队。1947年8月1日,两广纵队在滨县曹家桥举行了成立大会,宣布两广纵队正式成立,曾生任司令员,雷经天任政治委员,辖3个团,直属华东野战军建制,有4800人。从1947年8月至1949年初,两广纵队在第三野战军指挥下,参加华东战场的豫东、济南和淮海等重要战役,出色完成了各项作战任务。</p><p class="ql-block"> 1947年8月1日两广纵队成立后,开赴华东战场,参加粉碎国民党匪军重点攻势</p><p class="ql-block">的作战。1948年曾在第三野战军指挥下参加著名的豫东、济南、淮海等大战役</p><p class="ql-block">,积累了打大仗的经验。豫东战役两广纵队打的是杞县保卫战,济南作战是担</p><p class="ql-block"> 负攻打长清的攻坚战,均完成了作战任务。东江纵队北撤时留下的小股部队,</p><p class="ql-block"> 后来发展成粤赣湘边纵队。最后,又与第三野战军转隶到第四野战军并随从南下的两广纵队会合,和两广纵队主力共同参加了解放广州和广东全境的战斗。</p><p class="ql-block"> 两广纵队真正大战的考验在淮海战役。国防大学罗曦教授撰文说,两广纵队成立于l947年8月1日,属华东野战军序列,组成这支部队的骨干,济南战役后,两广纵队补充了一批解放战士,纵队编为三个团,5000余人。这与华野拥有3万多人的主力纵队比较,可谓“袖珍纵队”。然而震惊中外的淮海战役的揭幕战,却是由他们率先打响。</p><p class="ql-block"> 1948年11月8口,两广纵队和华野第三纵队由山东的孟庙进至安徽的砀山。原驻扎在此的邱清泉二兵团已后撤。为尽快接敌,三纵沿陇海路两侧向黄口推进,两广纵队沿黄河故道两岸向前搜索前进。中午,两广纵队一团二营终于在唐寨追上了国民党五大主力之一的第五军四十六师。二营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从唐寨的西北角突破敌前沿阵地,勇猛插向敌纵深。震惊中外的淮海战役就这样拉开了序幕。随后第二团由唐寨背面占领小场子。第五军也不愧是国民党的王牌军,遭到突然打击,乱了一会儿便平静下来,恼羞成怒的敌人集中炮火向二营阵地猛轰,四连阵地仅一个多小时,就落下了一百多发炮弹,浓烟呛得人挣不开眼睛,但我军指战员顽强作战,坚守着阵地,战斗呈胶着状态。此时一团一营赶到,将西南一路敌人击溃,二团强大火力压制敌东北一路敌人没坚持战斗到黄昏,华东野战军三纵九师二十七团赶到,两支兄弟部队从南北两路同时发起冲锋,旋即歼灭一个连。敌人被迫退缩于寨东南角。两广纵队的一团、二团和华野三纵的二十七团抓住战机从西、南、北三面实施强攻,但敌人是五大主力之一,双方又成了对峙状态。9日拂晓,敌二零零师一三七团赶来增援,先是集中所有炮火对我方阵地实行毁灭性轰击,接着出动一个团的兵力反扑。正面接敌的一团六连阵地全部被炮火摧毁,指战员们从土里爬起来,待敌人进至阵前20米左右时,重火器一起开火,手榴弹雨点般投向敌群,英勇地击退了敌人的反扑。激战至9日上午,敌人终于不支,狼狈向东撤逃。</p><p class="ql-block"> 在淮海战役中,两广纵队又以不畏牺牲的坚强意志,坚守大方山、芦村寨阵地,不顾疲劳,追歼逃敌。</p><p class="ql-block"> 11月28日晨,敌一二二师向瓦房发起攻击,守卫该阵地的两广纵队一团五连从早上6时激战至上午9时,打退敌人四次轮番冲锋后,因枪弹和手榴弹全部打光,撤回芦村寨。敌人占领瓦房后,即以四十一军全部分两路对大方山和芦村寨发起猛攻。敌重炮群集中对芦村寨北沿及纵深为目标,进行半小时疯狂轰击,把约三百户人家的芦村寨炸成平地,炮击刚停,几架野马式战斗机又飞临上空,轮番俯冲轰炸扫射,然后发起集团冲锋。一团待敌距离阵地100米时,以轻重机枪扫射和迫击炮轰击;敌人进至七十米则步枪、冲锋枪一齐开火;当敌人到了三四十米时,手榴弹就像冰雹般砸过去,打得敌人尸横遍野。指战员们乘敌人混乱后退之机,跃出工事,发起阵前短促突击,把敌人赶了回去。就在这时,二团四连防守的大方山阵地因被敌猛烈炮火全部摧毁和伤亡惨重而丢失。这使芦村寨完全暴露在敌人火力之下,敌人可以居高临下,从右翼夹击芦村寨,形势非常严峻。两广纵队首长命令二团不惜一切代价夺回大方山。二团接令后,迅速组织四个连的兵力,在团营炮火和第一团、第三团各一个连的火力支援下,向占领大方山之敌展开强有力的反击,经过三十分钟激烈战斗,终于夺回了大方山。下午,敌人在强烈炮火掩护下,以一个团的兵力再次对芦村寨发起冲击,但被我正面火力和手榴弹大量杀伤之后,又遭到我阵前出击和强力打击,终于不支后退。战至黄昏,敌人集中炮火对芦村寨作毁灭性轰击通宵,每一平方米的地面平均落下一颗炮弹。当天夜里,敌人还连续四次向我方阵地偷摸冲锋,但每次都被我潜伏部队使用短兵火力和突然火力击溃。</p><p class="ql-block"> 11月29日,第四十一军再次向芦村寨作拼死攻击。敌人把攻击部队分为几个攻击波,连续攻击。两广纵队一团顽强抗击,战斗打得十分艰苦危急,许多机枪枪管打红了,机枪手就向敌人扔手榴弹。纵队的警卫连和侦察连也投入了芦村寨守卫战,并不断对敌人发起短促反击。</p><p class="ql-block"> 经过三昼夜激战,一团伤亡过半,迫击炮炮弹已打光,轻重机枪打坏二十余挺。就在这紧要关头,增援的华野九纵先头营赶到了芦村寨,把敌人的冲锋打了回去。午后,九纵后续部队不断到达。战至黄昏,敌人再也没有力量进攻了。11月30日晨,接替芦村寨防御任务的九纵指战员,看见那又小又浅的交通沟和没有顶盖的掩体的光头阵地,对准备撤离的两广纵队指战员摇摇头说:“你们这帮‘蛮仔’,这样的工事也能守二天三夜!”接着又竖起大拇指说:“了不起,了不起!”</p><p class="ql-block"> 1948年11月30日晚,杜聿明集团三个兵团共十个军约三十万人撤出徐州,向永城方向逃窜。</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