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追星星的孩子》:新海诚的得与失

莫2少

<h3>自从上一部水准之作《秒速五厘米》暗伤了无数寂寞少男少女的心,人们就自然而然的将这位独立动画片的制作人,联想到已经渐渐功成身退的宫崎骏大人。毕竟两人看似确实有交集:细腻感人的画风,总体温柔向上的格调和那波澜不惊,暗流攒动的隐喻格调。但实际情况是,《追星星的孩子》之后,绝大部分冲着导演前作而欣然前往的观众愕然发现,曾经的温柔和细腻变成了一种陌生感,一种迫于压力和窠臼而不得不刻意拧巴的感觉。也正是这种陌生感,本片的口碑在一定程度上,出现了严重的两极分化。有趣的是,反对派们也满口赞誉的表达了画风的依旧完美,而支持派们显然有些勉强的捍卫,那属于绝美的曾经。不管怎么说,这是广大观众的一种信任,对其工作的多少肯定与勉励。</h3><h3>完美的复制品</h3><h3>我们能从本片身上看到很多吉卜力以往风格的影子,神怪的恢弘狰狞与隔断小件的可心,小女孩的跳跃和命运纠葛,当然还有那永远灿烂的二维平面视角:那真正属于动画领域,最接近美术感的圣地。不仅如此,《追》不管是制作水准,成本,还是团队创意,均超过了之前任何一部新海诚的动画影片。如果《追》是一部通过复制来表达个人市场价值,从而给它的可能后续与更大规模的作品奠定基石。</h3><h3>南辕北辙的方法</h3><h3>在宫崎骏渐渐淡出,并开始在曾经天马行空的幻想中,早就开始起航挖掘出那些属于生活真知灼见的感动。同时间的新海诚,似乎抛弃了之前那营造许久的个人短片气质。曾经让人感动唏嘘,内心悸动的优雅细节:树梢,樱落,阳光和星穹等曼妙事物,正因为有着强大附着的主干,以便贴近每个人早已失去的感动,利用美妙绝伦的画风来反射那萧条,寂寞甚至是残忍的现实写照。相反,丢掉了那种需要描摹和映射的实际,留下了一个更加华美却不知所然的空洞,这也是与前辈背道而行的重大失误。</h3><h3>经历了十余年的摸爬滚打以后,当年那个靠着黑白短片等作坊品上位的年轻人,现如今已然是日本动画电影的一方势力。他已经在自我能够发挥的领域,将自己推向了一种流水线式的极致,这种极致,或许带来的是更大更好更强的自我发挥,更有可能是一种随波逐流的讨好与做作。尽管很多然还在为影片的可能优秀做出辩护,但我只想说,普通人没能看到一丝感动的新海诚电影,那就真正偏离了新海诚曾经的航向。我也还是真诚的希望,下一部温柔细腻的短片,会产生在这位画风美到惨绝人寰的才子手中。能把自己的风格做到最大,终究会填补市场的空白,并在观众所需和艺术美感方面,找到自己的平衡点。毕竟我们需要的,不只是一幅美轮美奂的画作,更希望看到那其中,我们自己的影子。</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