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b style="font-size: 20px;"> 父亲1933年出生在今吉林省双辽市(原郑家屯),家道比较殷实。因此,父亲从小就接受了良好的学校正规教育,而且是个品学兼优,多才多艺的小帅哥,又是长子,备受我爷爷的宠爱。</b></p><p><b style="font-size: 20px;"> 这是父亲上小学时的留影。</b></p> <h1><b style="color: rgb(1, 1, 1);"> 父亲从小就有当兵的心愿,读书时常戴着国军的帽徽拍照。解放后,政治原因,父亲只好把照片中的国军帽徽涂黑 !</b></h1><h1><b style="color: rgb(1, 1, 1);"> 这是在《国民高等中学》就读时的留影。</b></h1><p><br></p> <h1><b><font color="#010101"> 父亲是那样的向往军旅生涯。有时还穿着国军服装留影。后来也是为了政治避嫌,不得不把胸前的国军标识抹白。</font></b><br></h1> <h1><b style="color: rgb(1, 1, 1);"> 1948年,东北解放后,在革命的浪潮中,父亲放弃了学业,毅然决然参加了工作,在四平市公安局工作。1949年,响应号召,父亲又应征入伍到中国人民解放军空军,成为共和国第一批空军战士。</b></h1><h1><b style="color: rgb(1, 1, 1);"> 男儿有志要当兵。父亲终于如愿以偿,圆了当兵梦 !</b></h1><p><br></p> <h1><b>父亲在空军航校学的是航空机械专业。可是,毕业后,由于工作的需要,父亲并没有如愿从事飞机维护工作,而是被组织上选为机要人才,另加培训,最终,一直从事部队保卫和政治工作。</b></h1><p><br></p> <h1><b><font color="#010101"> 1951年,父亲随部队奔赴朝鲜,参加了抗美援朝。<br> 父亲所在的部队,负责空军后勤给养。在一次执行运输任务途中,不幸遭遇敌机空袭。结果,父亲乘坐的车上,只有父亲一人幸免遇难,其余几人壮烈牺牲 ! <br> 父亲顶着炮火,机智顽强地驾驶军车载着牺牲的战友们返回了营地。为此,父亲荣立了三等功。</font></b></h1> <h1><b><font color="#010101">这张照片总是让我联想起《英雄儿女》、《上甘岭》等电影场景,也不知是他像剧中人,还是剧中人像他……</font></b></h1> <h1><b><font color="#010101"> 九死一生,抗美援朝回国后,庆功大会上,父亲荣获军功章。<br></font></b></h1><h1><b><font color="#010101"> 这是当年朝鲜政府委托中国政府向抗美援朝立功人员颁发朝鲜政府授予的功勋章。</font></b><br><b><font color="#010101"> </font></b><b><font color="#010101">这张照片是当时的随军摄影记者拍下的,用于新闻报道,后来记者送给父亲一张,以作纪念。</font></b></h1><h1><b><font color="#010101"> 难得的历史见证,珍贵无比啊!</font></b></h1><h1><b><font color="#010101"> 感谢那位记者叔叔,为我父亲留下这珍贵美好光荣的人生瞬间!</font></b></h1> <h1><b><font color="#010101"> 父亲的军功章。<br> 第一个深色刻着端抢士兵的徽章就是父亲荣立三等功的朝鲜勋章 ! 其它还有东北解放纪念章,全国解放纪念章,抗美援朝胜利纪念章等。<br></font></b></h1> <h1><b><font color="#010101">喜悦、自豪、光荣、幸福……满满的呈现在父亲脸上!</font></b></h1><h1><b><font color="#010101">此时的父亲好帅 !</font></b><br></h1> <h1><b><font color="#010101"> 在朝鲜战场时,国内常派慰问团体赴朝慰问志愿军。</font></b></h1><h1><b><font color="#010101"> 这是父亲获增的慰问品,左侧的是棉布物品袋,右侧的是真丝手绢。其中,真丝手绢父亲在朝鲜一直没舍得用,后来,和我母亲谈恋爱时,作为珍贵的礼品送给了母亲作为定情物。然而,母亲也没舍得用,一直珍藏至今 ! </font></b></h1><h1><b><font color="#010101"> 半个多世纪的夫妻恩爱,风风雨雨,相知相伴,都包含在这绫罗绸帕之中 ! </font></b></h1> <h1><b>抗美援朝时的毛巾,珍藏至今。</b></h1> <h1><b><font color="#010101">引以自豪</font></b></h1> <h1><b><font color="#010101"> 这两个搪瓷茶缸,也是志愿军的慰问品,父亲母亲对其视若珍宝,一直使用了五十多年,直到缸底出了漏洞,才把它们作为古董级宝贝珍藏起来。<br> 这把水果刀可是志愿军的战利品——美军的军用餐刀或是水果刀,铝合金刀片,硬塑刀柄,刀长九公分,宽不到三公分。刀柄上清晰的刻着U.S。整刀重量特轻 ! 我从打记事起,家里就一直使用这把水果刀,刀刃从未打磨过,也从未钝过,一直很锋利 ! 不得不佩服老美的产品质量 ! 此刀在我父亲手里已经六十多年,不知何时何人是第一个拥有者。<br> 图中的这三件物品是我再熟悉不过的抗美援朝符号,在我们家里它们已是我们生命的一部分。</font></b></h1> <h1><b style="color: rgb(1, 1, 1);"> 这是当年的朝鲜纸币,分别是100、10和5元的正反面。</b></h1><h1><b style="color: rgb(1, 1, 1);"> 在朝鲜战场上,津贴都是以朝币发放,父亲的津贴是每月14元朝币。回国后,剩余的朝币,父亲收藏至今。</b></h1><h1><b style="color: rgb(1, 1, 1);"> 父亲真是有心人,更是注重历史的人。他不仅珍藏着印证自己人生重要历史的物件,还以文字方式 (始于1950年,日记、诗歌、笔记、杂文等) 记录着自己生命的历程,抒发着人生感悟。有朝一日一定为父亲整理出版。</b></h1><p><br></p> <h1><b><font color="#010101">这张照片里的父亲显得很稚气</font></b></h1> <h1><b><font color="#010101">看看照片题词便知,年轻时的父亲颇为浪漫风趣啊!</font></b></h1> <h1><b style="color: rgb(1, 1, 1);"> 挎枪的父亲</b></h1><h1><b style="color: rgb(1, 1, 1);"> 父亲年轻时曾经在保卫部门工作。工作需要的原因,父亲经常上下班都是身挎手枪(就像照片里这样 ),脚踏自行车,行驶在军营里,威武帅气得很 ! 用现代时尚话说,好拉风 ! 引得邻家男孩子们羡慕不已,印象深刻 !</b></h1><h1><b style="color: rgb(1, 1, 1);"> 前不久有位当年的男孩子还记忆犹新,说起这一情景,直夸父亲威风 !</b></h1><p><br></p> <h1><b>父亲当年挎枪的武装带仍然在父母家珍藏着。</b></h1> <h1><b>这是父亲珍藏的老式军用马搭子</b></h1> <h1><b><font color="#010101">人影相随,创意不错 !</font></b></h1> <h1><b><font color="#010101">这么多挎枪照,好威武!</font></b></h1> <h1><b style="color: rgb(1, 1, 1);"> 那时的军装真是不敢恭维 ! 按东北话说,大棉袄,二棉裤 !</b></h1><h1><b style="color: rgb(1, 1, 1);"> 我就是在这个机场大院出生长大的(吉林市二台子机场)。这里留下了我童年和少年的梦……</b></h1><h1><b style="color: rgb(1, 1, 1);"> 照片里后面最高的就是父亲。</b></h1><p><br></p> <h1><b><font color="#010101"> 哈,看上去像军人么?</font></b></h1> <h1><b><font color="#010101"> 当年,父亲是个爱美的时尚青年。非正式场合下,时常在那土黄色不太漂亮的军装上,配条格子围巾,以增加美感。这种装扮,在当今也是一种时尚装扮。</font></b></h1> <h1><b><font color="#010101"> 父亲有一头天生漂亮的自然卷发,爱美之心使得他总是不愿意戴帽子……</font></b></h1> <h1><b><font color="#010101">划拳?八格牙路?缴枪不杀?……</font></b></h1><h1><b><font color="#010101">从照片中能看出,父亲年轻时是个积极向上,活泼开朗,风趣时尚的优秀青年!</font></b></h1> <h1><b>这是在东北的吉林市松花江畔的留影</b></h1><p><br></p> <h1><b><font color="#010101"> 1955年公出在重庆<br> 父亲说,重庆的夏天热得难以忍受,为了纪念在酷热山城难熬的日日夜夜,就照了这张皱眉头像。<br> 好像父亲还挺欣赏这张“杰作”。 听母亲说,当年父亲和母亲谈恋爱时,送给母亲的定情照就是这张照片 ! 哈哈,笑死我了 ! 好滑稽,不明白父亲为何选送这幅照片,酷 ?</font></b></h1> <h1><b><font color="#010101">火炉重庆真是热啊!</font></b></h1> <h1><b><font color="#010101"> 父亲是个十足的文艺青年 ! 弹拉说唱舞……,样样通 ! 学生时代,就是学校的文艺骨干。由于父亲长得高大帅(身高180cm),排演话剧时,父亲常常扮演阔少爷之类的角色。到了部队,文艺才能得到了更充分的发挥 ! <br> 父亲拉得最好的还是二胡。小时候,在家里时常听父亲拉上一段儿。文革开始后,再也没听过父亲拉琴……</font></b></h1> <h1><b><font color="#010101">话剧舞台显身手……</font></b></h1> <h1><b><font color="#010101"> 父亲还有指挥的才能呢!<br>军区文艺汇演,父亲荣获了指挥奖 !<br></font></b></h1> <h1><b><font color="#010101"> 父亲还是个京剧票友呢 ! 这扮相不错吧?唱的也蛮棒的 !<br> 父亲真该吃文艺饭,或许会是一名大艺术家 !</font></b></h1> <h1><b><font color="#010101">好文艺范儿啊 ! </font></b></h1> <h1><b><font color="#010101"> 在北京出差的日子<br> 工作关系,年轻时父亲经常出差在外,全国各地几乎走遍……。至今还常听母亲抱怨,年轻时父亲的工资几乎都在外出差花光了,只有母亲一人的工资养家 ! 好在母亲工资不低,只有两个孩子,否则……</font></b></h1> <h1><b> 我生在军营,长在军营,标准的大院儿孩子。<br></b><b> 记忆里,父亲领着我来过这间办公室,有个场景终生不忘 ! <br></b><b> 那时我几岁不记得了,只感觉我比他的办公桌略高一些,刚好能看到桌面。当时,父亲站在桌旁,正在端杯沏茶,记得好像是一个带把的瓷茶杯。我在他身旁走动,小嘴揪揪着,不停地学吹口哨(确切的说,是往嘴里吸气)。突然,双唇间响了一声,类似口哨声,我高兴的连声说,我会吹口哨了…… ! 父亲连声答应着,也不看我一眼,只顾他倒水沏茶……,而我在那里兴奋至极,一个劲儿的吹(吸)个不停,但多半还是发不出哨声来……。</b></h1><h1><b> 这一情景至今在我脑海里清晰可见 !</b></h1> <h1><b><font color="#010101"> 父亲冬来滑冰,夏来游泳,文体双优 ! 还曾代表所在部队参加军区内滑冰比赛。</font></b></h1> <h1><b><font color="#010101">这是他的参赛队友们。</font></b></h1> <h1><b style="color: rgb(1, 1, 1);">标准的滑姿 ! </b></h1><h1><b style="color: rgb(1, 1, 1);">儿时常常被父亲带到这个冰场,观摩父亲的冰上英姿 ! 记忆里,父亲正规的滑起来时,弓腿弯腰、摆动双臂,比这还要标准到位,速度飞快,是冰场上的一道风景 ! 可遗憾的是,父亲没有教我滑冰。爱女心切,生怕摔坏了他的宝贝 ! 所以至今我还是个冰盲。</b></h1><p><br></p> <h1><b><font color="#010101"> 这是父亲保留至今当年的游泳证。遗憾没有父亲标准的游泳照。<br> 父亲青少年起就会滑冰游泳了,各种游不在话下,泳姿标准。注意到了吗?游泳证上的技术分类可是甲级啊,也就是游泳技术最佳 ! 真佩服父亲,干什么像什么 ! 惭愧,我直到36岁才学会游泳,至今水平不佳。<br> 当年,我们的部队大院有标准的露天泳池,几乎所有大院的孩子都会游泳。那时部队还经常举办军人及家属游泳比赛,可是当时我只是个看客 ! 因为父母管教太严,生怕我游泳出危险。我闹着要学游泳,几次都被拒绝, 只能看着小伙伴们游的那么精彩 ! <br> </font></b></h1> <p>空军二台子场站留影。</p> <h1><b><font color="#010101">父亲还当过汽车连指导员</font></b></h1> <h1><b><font color="#010101">父亲参加过社教工作,还是当年的社教组组长。工作很出色。</font></b></h1> <h1><b><font color="#010101">修建新机场</font></b></h1> <h1><b style="color: rgb(1, 1, 1);"> 父亲结婚了,娶了一位漂亮的幼师。很符合典型的中国传统——郎才女貌。</b></h1><p><b style="font-size: 20px;"> 这是父母的结婚照。从小一直挂在家里的墙上。</b></p> <h1><b><font color="#010101">确切地说,这已是三人合影,我已躲在母亲的腹中孕育着生命……</font></b></h1> <h1><b><font color="#010101"> 这是在我出生前,父亲回老家探亲,和家人的合影。</font></b></h1><h1><b><font color="#010101"> 中间坐着的老妇人是父亲的养母。</font></b></h1><h1><b><font color="#010101">那一对夫妇是我的亲叔叔(父亲的弟弟)和婶婶,叔叔也是一名军人。</font></b></h1><h1><b><font color="#010101"> 奶奶怀中的婴儿是我叔叔的大女儿。</font></b></h1> <h1><b><font color="#010101">父亲的爸爸<br> 我爷爷是个手艺人,靠自己的勤劳双手创下了一份不错的家业。当年,父亲的家宅与少帅张学良原配夫人于凤至娘家是邻居,前后院相邻。属于当地的富人区。<br> 在那妻妾制的年代里,爷爷先后娶了四个太太。大太太英年早逝,留下一个女儿,我的姑姑。二太太的情况不清楚,没留下子女。三太太多年不生育,为了夫家的香火,三太太主动为我爷爷迎娶了第四位太太,而且据说是个蒙古族姑娘。婚后生育了两个儿子,也就是我的父亲和叔叔。父亲和他的同父异母姐姐相差20多岁。不幸的是,在父亲3岁左右时,我奶奶得了流行性疾病(那时叫泻花痨)而去世。之后,父亲和叔叔就一直由三太太带大。<br> 生母在我父亲的脑海里没有留下任何印象,家中也没有留下她的任何遗物。甚至,奶奶的娘家姓甚名谁、地处何方概不清楚! 父亲一直把三太太作为生母看待,直到上个世纪70年代她去世。<br> </font></b></h1> <h1><b><font color="#010101">1965年全军取消军衔制前最后一张留影</font></b></h1> <h1><b style="color: rgb(1, 1, 1);"> 父亲才华横溢,工作出色。1968年,父亲被借调到空军总政治部机关搞一项全军的特殊工作,历时三年。1968年,一次毛泽东主席接见军内团以上干部代表,父亲很荣幸成为被接见的代表之一。接见合影珍藏至今,只是照片太长,翻拍下来人物过小无法辨认,没有在此展出。</b></h1><h1><b style="color: rgb(1, 1, 1);"> </b></h1><p><br></p> <h1><b><font color="#010101">这是《智取威虎山》里的林海雪原,杨子荣烈士墓</font></b></h1><h1><b><font color="#010101">1970年底,父亲结束北京的专项工作,谢绝了当时被留在北京的好意,随原部队转场到了黑龙江牡丹江市海浪机场。</font></b></h1><h1><b><font color="#010101"> 不知为什么,自文化大革命以后,父亲的军旅生涯很少拍照,几乎没留下什么影像。自文革开始,就再也没看到父亲弹拉说唱,很少看到父亲脸上开怀的笑容。</font></b></h1> <p><b style="font-size: 20px;">这是一九五八年,空军政法干部业务技术培训班毕业合影</b></p> <h1><b style="color:rgb(1, 1, 1);"> 父亲是一位标准的、优秀的军人 ,即使上个世纪八十年代转业到地方工作,仍然始终保持着军人的风度和工作作风。而今虽然年事已高,却依然军魂犹在,气度非凡 ! </b></h1><h1><b style="color:rgb(1, 1, 1);"> “八一”,父亲及我们永远的节日 !</b></h1><h1><b style="color:rgb(1, 1, 1);"> 父亲,我爱你 ! </b></h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