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无意中在电脑里看到了读博时候整理的文件夹《手性与生命起源》,里面第一篇是介绍Stanley L. Miller生平和科学贡献的短文。第一页是这样一幅很酷的照片。初识此人大名是在高中生物的教科书里。他做了著名的米勒实验,记得那时候老师就讲这个实验对阐明地球上生命的起源有重大意义。尽管高中时候很厌恶生物,也不喜欢化学,但对这个米勒实验印象深刻,还记得教科书上有一个装置实验图(其实画的很丑陋):一个封闭的玻璃瓮,里面加上水,甲烷,氨气、氢气、加热,往里面施加电火花,过段时间就会有机物氨基酸分子生成……只可惜,那时候真没意识到这个实验有啥了不起。是啊,不读化学专业,不学点Strecker氨基酸合成,不了解点C-H键活化,怎么能意识到Miller实验的重要意义呢。  <h1 style="text-align: center">斯坦利•米勒(1930.03.07–2007.05.20)</h1>  <div>        接着读下去,这斯坦利•米勒可不是一般人物。1953年春天,23岁的斯坦利就在芝加哥大学肯特报告厅里宣读了上述划时代的重要研究结果,底下的观众可都是当时重量级的科学家,包括许多曼哈顿计划的参与者……能在这里做报告的,大都是诺奖得主或者即将成为诺奖得主的大牛,斯坦利是个例外!!</div><div>         结果当然是轰动的。想想在此之前将简单无机物CO2和H2O变成葡萄糖——光合作用,那必须在生命体内进行啊。Melvin Calvin研究此过程多年,获得了1961年诺贝尔化学奖,可他最终也没能实现梦寐以求的生命体外的光合作用。在生命体外,这样的合成生命分子还从没有过。地球的原始生命,真的就是这样开始的吗?</div><div>        Miller刚读研究生的时候,并不喜欢做实验,觉得实验太消耗时间。第一个课题是跟着氢弹之父——Edward Teller研究宇宙中的化学元素是如何合成的,这课题那就是100% 的纯理论啦!没多久,这位氢弹之父跳槽了,去了加州。1952年9月,Miller没办法了,找到Harold Urey——芝加哥大学的天文、宇宙化学教授,同位素氘的发现者,1934年诺贝尔化学奖得主:“教授,我跟你做课题吧?听您讲太阳系的起源真有意思?您觉得模仿原始地球大气中的条件下的有机合成怎么样?”Urey皱皱眉头:“我觉得你还是做点成功概率高点的课题吧,比如分析一下陨石里面铊元素的含量?”换成一般的学生,估计赶紧回答:“好吧“”或者“好啊”。Miller不是一般倔强,他认准了的一定要做,再三说服导师要去做。导师没辙了,就告诉他:“你去试试吧,但是如果一年内还没有成功的迹象,你得赶紧放弃!”</div><div>         <br></div>  Harold Urey(1893.04.29– 1981.01.05)  <div>        说干就干,Miller请来玻璃工,花了大约一个星期做好了装置。他把里面的空气抽走以后,往里面充入甲烷、氨气和水,一边加热,一边放电(19世纪末化学家已经开始用电来进行有机合成了)。连续反应了两天,Miller惊奇地看到:容器中的水变成了浅黄色,而且内壁上产生了一些焦油状的残余物!!他等不及了,立刻打开装置,进行分析检测。那时候,可没有现在这么先进的仪器设备,只能依靠纸层析,然后用水合茚三酮显色,根据不同的色带来判断是否有氨基酸产生。</div><div>         看到了,在甘氨酸对应的位置,他看到了淡淡的紫色点,那种心情,是何等激动啊!!这是第一次成功,一次非常伟大的成功!!</div><div>        Miller的导师,Urey教授此时正在外地作报告呢。当他跟人家讲:“最近我有个学生在尝试模仿原始大气条件下的生命开始前的化学合成”,有人就问:“你期待结果会怎样?”Urey的回答很简短:“Belstein!”你能领会这个含义吗……<br></div><div><br></div>  <div>     很快,Miller用该方法制备了几毫克氨基酸。他觉得要赶紧发表这一结果,Urey教授觉得应该在Science这样的顶级期刊发表,于是他就跟Science主编Howard Meyerhoff打了个电话:“老霍啊,我有个学生最近有个新发现,我觉得很是ground-breaking啊,帮我们在你们的期刊上发一下子吧,要快点哦!”唉,能通过这种方式在Science上发论文的人不多啊!</div><div>    “好吧,把稿子发给我,我给你尽快送审。一个月怎么样?”有了主编的确信,Urey就对Miller说:“小米啊,这个结果不错啊,肯定会有巨大的轰动效应。这篇Science别挂我名字啦。我都得了诺奖,一篇Science也无所谓啦。如果挂我名字,估计你就得不到应有的荣誉和认可啦!”真是大人有大量啊,Miller也没表示拒绝。</div><div>       过了一个月,Science还没消息。年轻的小米着急了,估计跟我们年轻时候心态差不多,怕拖久了有变故。就写信去要求撤稿,准备改投JACS. 这下Science主编Howard Meyerhoff着急了,赶紧打电话回来告诉Urey“别撤稿啊,我马上就给你们发出去!”唉,看人家发Science这待遇!</div><div>     很快,这篇Science就发表出来了。后来的故事就大家都知道了,这个Miller实验甚至写进了中学教科书。<br></div>  Miller的《Sciecne》正文首页(Science,1953,Vol 117, 528-529)  米勒1953年《Science》论文中发现的氨基酸        半个多世纪过去了,米勒也在离开人世。他的后半生研究都已知集中在生命开始前的原始合成领域,为揭开生命物质的起源做出了巨大的贡献。他本人被多次提名诺奖,但结果对于他这样一位挚爱科学和理想信念的科学家而言,其实已经不重要了。  米勒的最后一篇论文(Orig. Life Evol. Biosph., 2008, 38, 105–115)          我怀着一种不知怎样描述的心情,写下了上面的文字。多想借此勉励一下自己“要坚持啊,不要轻易放弃”,哈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