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三十年过去了,师范学校礼堂大门上“学高为师 身正为范”那八个金光闪闪的大字就如职业疫苗般注入了每一个学生的骨血之中。从这里走出的青年,无论之后从事何种职业,在他的身上都早已烙上深深的师范教育的烙印,始终不忘求正、求真、求精的职业初心。蒙汉,就是从清香坪走出去的数十万师范生的一个典型,一个缩影。</p><p class="ql-block"> 初识师兄蒙汉,是在黔师的校园。八十年代末,是教育资源极为匮乏的年代,面对中小学师资的严重不足,国家启动了中师生培养计划,一大批刚刚初中毕业十三四岁的娃娃被“掐尖”送进了中师学堂的大门。在我读三年级的时侯,蒙汉师兄才入校。他的身份与我们不同,他是一位具有农村教学经历的民办教师,听说还在靖州县的一所村小当过校长,像他们这样的“学生"只需集中进行为期一年的专业知识学习。因此,他虽然入校晚些,但我们却同为黔师89届中师毕业生。虽是同届,因其年长,故称师兄。</p><p class="ql-block"> 记得那是一个周日的上午,草长莺飞、阳光明媚,校园路边的香樟树下散落着三三两两的青年学子。我拿着一本从学校图书馆借来的《雪莱诗选》装模作样地坐在大操坪的草地上。一位身材高大、背着军用书包的男生笑着朝我这边走来。看到他如此装扮,便知是民师班的学长。出行背军用书包,雨天穿长套鞋几乎是学校当年“民师生”的标配。看他走过来似乎想搭讪,我也好奇地看着他。他介绍自己是68班的,名叫蒙汉。说到68班,真有点儿让人嫉妒生恨,没等师兄多说,我就劈啦啪啦地渲泄起来,“控诉”他们的班主任——也就是我们的原任班主任。我们的班主任,是一个青年才俊,还是不少女生心中的“白马王子”,可为了带好首届民师班,学校调整了他的工作岗位,因此中途撇下了我们46班,当了68班的班主任。听着我带着怨气的字字句句,仿佛就是在埋怨他们“抢”走了我们亲爱的班主任。尽管这个话题他不一定感兴趣,但他还是耐心地听完并笑着说,这是件好事呀,说明咱们的班主任很优秀,也说明咱们是真正的“师出同门”。然后,他问我是否喜欢读诗,我们聊了《西风颂》,说到了我们的路漫文学社,还看了他写的一篇作文,并指点我文章结构“凤头、猪肚、豹尾”的写作技巧。说实在话,在我的印象中,老气横秋、灰头土脸的“民师生”与阳光灿烂、充满朝气的“普师生”给人的感觉完全是冰火两重天。而这次相谈,改变了我对“民师生”的偏见和看法,感觉自己仿佛又成了一名小学生,聆听到了师长的谆谆教诲和学长的侃侃而谈。分别时,喜欢咬文嚼字的我大声说,记住你了,蒙汉师兄,特意将“蒙”字的后鼻音发音动程读得很到位,很夸张。他又笑了。</p> <p class="ql-block"> 89年毕业后,很长时间也没见过师兄,只知道他在靖州教师进修学校,而我则在芷江教师进修学校。一次在市教委师范科,偶遇了蒙汉师兄。他胖了些许,装扮还是那么朴实。当时的他是靖州教师进修学校的师训专干,看他满头汗水,背着一个沉甸甸的大蛇皮口袋,里面大概是装着全县教师的基本功考核证书、继续教育证书之类的东西。因为下雨,脚上仍是穿着一双长套鞋。虽然相遇意外而惊喜,却因彼此各有其事寒喧几句便匆匆而别。</p> <p> 最近的一次见面是三年前了。尽管知道他早已改行,尽管一直关注着他岗位的变动和职务的升迁,看着有关他的新闻报道,读着他写的每一段文字,却鲜有联系。那次,是因为陪同省厅的一位处长到溆浦调研而得以再次见面。那一年应该是他担任溆浦县委书记的第四个年头。因为都是故交旧友,说好了下班后在溆园宾馆见面,可因为扶贫工作的缘故,一直等到了晚上十点多钟。师兄体态依旧有些微胖,然而却走路带风、神采飞扬。脚上那双套鞋虽然还来不及脱掉,却毫无下乡奔波的倦意。那天,大家话意正浓,一起聊了近二个小时。师兄讲了点滴校园往事,戏说了我们的班主任,是如何如何呵护自己心爱的恋人,骑自行车带她时,为了避免弄脏衣裙,用自己的衣袖小心翼翼地反复擦拭车后座,边说边神灵活现地表演起来,他的诙谐与幽默让人忍俊不禁。但说的更多的还是他和干部们“驻村入户"的“一线工作法”。一个个扶贫故事娓娓道来,一个个工作“金句”脱口而出。虽然我没有从政的经历与体验,但我能从他明亮的双眼中看到他对事业的无限豪情和对民生的万般牵挂。没有料到的是,这竟也是和师兄蒙汉的最后一次见面。</p> <p> 2020年7月8日上午,一则讣告震惊众人:怀化市市委委员、怀化市人大常委会副主任、溆浦县委书记蒙汉,工作期间突发急性心肌梗死,经抢救无效,于7月8日上午不幸殉职,亨年55岁。昨天,他还在北斗溪镇华荣村为驻村扶贫工作队员和全体党员上党课;昨天,他还在主持召开溆浦县夺取脱贫攻坚战全面胜利誓师大会;昨天他还在带队检查高考组考工作,祝福考生“惟愿溆浦出才子,人人考上好大学"。昨天、昨天、昨天……</p> <p> 群山含悲,沅水飞泪。为人民的好公仆,为县委书记的好榜样。对我而言,也许并未曾记住他所任的全部职务,也许也不能一一道出他的功劳与政绩。更多的,记得他曾是一名优秀的师范毕业生,记得他曾是一名优秀的人民教师。正是因为他良好的师范素养,让他善于思考、善于学习;正是因为他良好的师德修养,让他心存大爱、根系百姓。为学为师之道亦是为人为事之道、为官为政之道。这个“道”就是“学无止境,自强不息”;这个“道”就是“公平公正,以身示范”。它,就如师兄《香樟树下的遐想》一文中所描绘的那棵香樟树,无论岁月轮回,无论世事更迭,永远巍然不动,翠绿逼人。</p><p> 师兄蒙汉,步履匆匆而去。尽管以后再也读不到他的文章,可他早已将最美的诗篇写在了五溪大地上;尽管他早已离开三尺讲台,可他同样将师道精神践行在了为人民服务的岗位上。师兄蒙汉,师范生的骄傲与荣光!</p><p> </p><p> </p><p> 2020年7月11日夜</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