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伟人风采】共和国缔造者的风采之二

福全

<p>1949年10月1日,作为新中国在20世纪最重大的历史事件,毛泽东在天安门城楼上,宣布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侯波摄影)东方红,太阳升,中国出了个毛泽东</p><p>毛主席是中国共产党的主要缔造者。中国人民在战争中站起来,在改革开放中富起来、强起来,都是因为这一坚强领导力量。</p><p> 毛主席是新中国的主要缔造者。“没有毛主席,至少我们中国人民还要在黑暗中摸索更长的时间”。在毛主席带领下,中国人民从此站起来了!新中国的建立,为后世的一切社会进步,提供了根本前提。 </p><p>毛主席是中国人民解放军的主要缔造者。今日胜利果实,需要人民军队来捍卫。毛主席创建的人民军队,为我们民族、国家和人民幸福,提供了坚实的保障。 毛主席让中国迅速掌握了“大国重器”,让中国在世界得到应有的尊重。原子弹、氢弹、导弹、卫星等,让世界列强再也不敢小觑中国!西方各国,再也不敢打中国的坏主意! 毛主席铁腕反腐肃贪,净化党的风气。对刘青山、张子善这两个功绩卓著的大贪污犯,毛主席说:“对于这样的叛徒和蛀虫,有多少就必须清除多少!”</p> <p>东方红 袁毅平摄影</p> <p>尼克松访华轶事</p><p>据说1972年尼克松访华时美国先出三招,第一招:美国总统没有到一个没有外交关系的国家访问的先例,你中国得说请我来的。</p><p>毛主席说:我没请你呀,我看还得实事求是 ,你别不好意思?不好意思可以不来嘛。主席判断他得来,是他派基辛格找咱来的。</p><p>1971年 8月份基辛格秘密访华的《中美联合公报》是这么写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获悉美利坚合众国总统理查德 .尼克松先生有访华意向,故发出邀请。”是你想来,我才邀请你的。这样说不也挺好吗 ?</p><p>第一招败了</p><p>第二招:美国总统到世界各地访问为了安全起见得坐总统防弹轿车,得乘美国空军一号,要不然,不安全。毛主席说了:在中国,安全问题不是他该考虑的,到中国来,就得坐中国车,乘中国飞机,怕死,怕死别来啊 。涉及到国家尊严这个问题,毛主席毫不含糊。 </p><p>第二招败了,第三招又出来了:美国总统到世界各地访问,那得电视现场直播啊,美国人民得看,“电视直播系统”有吗 ?没有 。 它知道中国没有,它拿这个涮着玩儿。没有 ,没事儿我送你一套。不就几百万美元嘛?那时候东西贵。</p> <p>主席说:我们这么大国家不用你送,我们买得起。打听打听去哪买 ?一打听,美国出,日本也出。主席说:去美国买去!</p><p>采购人员带着支票去了。美国一看,送你一套不要,涨价,翻一番涨。钱不够了呗,给国内打电报,希望通过外交途径斡旋,啥“斡旋”?不就是讨价还价嘛 。</p><p>毛主席讲了:“咱们这么大国家不还价,有钱!要多少钱给多少钱!”咱大中国跟你还那个小价 ,掉价!</p><p>有人说:你看,毛泽东不懂经济 。你才不懂经济呢!毛泽东太懂经济了!</p><p>设备采购回来了,调试好了。美国总统安全事务副助理黑格准将(后来的国务卿)很满意,这设备为我们的总统访华购置了。</p><p>我购置了,你美国总统访华用,按国际惯例你得出租金啊!</p><p>黑格说,对啊。多少钱 ?</p><p>好说 ,我们多少钱买的,你就出多少钱租吧。</p><p>老美傻眼了!你不是翻番涨价吗?你涨吧,涨了跟我没关系 ! 对不对啊?</p><p>看见了吗,既维护了民族尊严,又白捞一套。你说毛主席懂不懂经济 ,你说 ?</p><p>这样,尼克松还没来,先过三招,美国招招皆败。</p><p>1972年2月21日中午11点半,美国总统专机在北京降落,尼克松开始了他历史性的跨越太平洋的访问。</p><p>11点半来的,这咱中国人叫饭口啊,赶着吃饭来的。</p><p>这尼克松为了吃中国饭,练了3个月筷子,倍儿溜儿。吃完了就犯困 ,咱中国人午睡他也睡午觉 ,他睡觉前得洗个澡,讲干净嘛 ,澡盆里的水放好了,就准备往里跳了,基辛格来了说:总统阁下,这澡你可能洗不成了,毛泽东主席要见你。尼克松当时就翻脸了 ,尼克松说什么?我是世界上最强大国家的总统,毛主席要见我也不事先通知!不乐意了那意思 。</p><p>基辛格当时脸色不大好看:“毛泽东主席见外宾从来不事先通知,这么说你见不见吧,你要不见,我不能保证此行还能能见到他”。</p><p>那时到中国来要不见毛主席,访问就是失败的。知道法国的戴高乐吗 ,戴高乐临死最大遗憾是没有见到中国的毛主席,也是最后的遗憾。</p><p>你看《戴高乐传记》都写着呐。毛主席晚年身体不好,中央规定了,每年会见20个外宾,多一个,列入下年计划。</p><p>尼克松说:去吧去吧,赶紧去吧,刚脱了衣服准备洗澡,赶紧穿吧穿吧去了。</p><p>一进中南海又愣住了,中南海这么冷清呢,新华门就4个卫兵,没人理他。</p><p>在毛主席书房见面的。尼克松说 :“这里既没有爱丽舍宫的辉煌,也没有克里姆林宫的威严,但毛书房从地板一直堆到天花板的书仿佛要把我压垮,我知道,这是中国五千年文化的浓缩”。</p><p>尼克松进书房了,看毛主席这范儿。一见面,握手,寒暄,落座。</p><p>尼克松特直率地说:“主席阁下,我们这次来华的目的,想跟您探讨一下美中两国咱们共同抗衡苏联。”单刀直入 。</p><p><br></p><p>毛主席一笑,用手指一指身边的周恩来:“这些小事你去同他谈,我只同你谈哲学问题”。</p><p>哲学是大学问,尼克松听不懂 ,他在传记中写道“我云山雾罩般地听毛跟我谈了一小时十五分钟的哲学,我百思不得其解,但毛的风采,毛的睿智已经征服了我,站在他的面前,我不敢说半句假话,像犯了错误的小学生站在严厉的先生面前那样,因为毛智慧的双眼仿佛把我看透”。</p><p>看见了吗 ,服吗?服了 。临告别时姿势都变了,右手握着毛主席右手,左手恭敬的搀着毛主席的胳膊肘——这就是咱毛主席!世界第一强国的总统对咱毛主席也得毕恭毕敬!知道吗?</p><p>中美之间真正的较量是在台湾问题上。</p><p>通过艰苦谈判,1972年2月25日中美双方草签了《上海公报》,26日按计划周恩来陪尼克松去杭州玩儿一天,他想看西湖,他夫人顺带着喂鱼,玩美了吃美了,到晚上他找事儿。</p><p>亨利.基辛格找到中国副外长乔冠华:“乔,我们国务院专家研究的公报,发现我们吃亏了,我们提出修改”。</p><p>请问:“哪儿修改?”,基辛格:“100多处啊 ”。</p><p>乔冠华当时头都大了:“这我可做不了主,我得请示周恩来总理”。赶紧赶到周总理驻地,周恩来说:“这事我也定不了,得请示主席”。</p><p>电话打到毛主席卧室是1972年2月27日凌晨1点零5分,毛主席听完周总理的汇报之后略一思考,说了如下的话:“鉴于他是有勇气访问中国的第一个美国总统,我们可以适当照顾他 。(大国领袖的胸怀看到了吗 ?可以适当照顾你 )但是,在台湾问题上一个字都不能动!动一个字他就空手回去!”看见没有,这就是原则性。前面叫灵活性,这叫原则性 。</p><p>这边(周恩来)担心了,那就不签了?主席又说了一句:“恩来啊,不要担心,要知道,美国人比我们更需要这份公报”。</p><p>毛主席把老美都研究透了。当中方把毛主席的意思通知美方,美方知道只能顺从毛主席的意思,争也没用,只好表示:既然台湾问题不能动,别的地方修改没有意义,最后象征性地修改了一两处。</p><p>27号上午在上海签字,下午尼克松跨太平洋经日本回美国 。在太平洋上空的时候,他随后翻看他同毛主席谈话不懂的记录笔记,他还挺有好习惯,一边谈一边记录。它突然感悟,当初看不懂的那些东西,恰恰是《上海公报》每一段开篇的话,就是他看不懂的 。</p><p>尼克松在回忆录中说:“我突然发现,毛泽东虽然年事已高,而且重病缠身,但他仍然牢牢地把握着这个世界!”</p><p>看明白了吗?把握的不仅是中国,而是这个世界!这就是毛泽东时代中国的世界地位!</p><p>至于尼克松的接班人——后来的总统福特,他1975年到北京跟毛主席说的话,作为中国人倍感自豪!</p><p>福特临告别时说的:“尊敬的毛主席,在我们要离开北京的时候,我代表美国人民真诚的邀请您访问我们美丽的国家,我听说您70高龄还畅游长江,如果您能去美国,尽管我不会游泳,我冒死也要陪你游密西西比河,我不知道我有没有这个荣幸。”</p><p>毛主席在中南海他的书房会见尼克松</p> <p>毛主席面无表情,说了一句话,得够他琢磨半天的,主席说:“你没有这个荣幸了”。</p><p>福特一愣,怎么说这话 ? “因为我已经接到马克思的请柬了.”福特不解,翻译告诉他,毛主席说因为身体原因去不了了。</p><p>接着,话锋一转,毛主席把一个礼仪问题变成一个外交实质问题。“再说,台湾的大使还在你们那里,你叫我怎么去?”看到没 ,把客套话变成反击,厉害吧 。</p><p>福特当即表态:“尊敬的毛主席,我向您保证:只要我明年连选连任,我做的第一件事就是同台湾断交同北京建交。”</p><p>在场所有的人鼓掌!除毛主席以外 。毛主席仍然面无笑容,又说了下面的话:“中国有句老话:叫听其言观其行,年轻人,还是看你的实际行动吧”。</p><p>后面的话更狠:“再说了,你明年能不能当选还不知道呢”。接着,指了指旁边的布什,(老布什当时任美驻华联络办主任)“他以后有可能选上。”</p><p>第二年,1976年美国大选,福特果然落选,又过了十几年,老布什当真成了美国总统!毛主席就是一位预言家,由不得你不服!</p><p>我们真的为中国有毛泽东这样的伟人感到无比的骄傲!更为自己是一个中国人而感到无比的自豪!</p><p>周总理迎接尼克松</p> <p>周总理迎接尼克松</p> <p>尼克松访华</p> <p>尼克松访华</p> <p>尼克松访华</p> <p>尼克松访华</p> <p>尼克松访华</p> <p>尼克松访华</p> <p>尼克松访华</p> <p>尼克松访华</p> <p>尼克松访华</p> <p>尼克松访华</p> <p>尼克松访华</p> <p>尼克松访华</p> <p>尼克松夫人</p> <p>尼克松访华</p> <p>尼克松访华</p> <p>尼克松访华</p> <p>尼克松访华</p> <p>摄影师侯波徐肖冰镜头里聚焦伟人风采</p><p>侯波曾在很多场合多次说过:“做了这么多年的摄影工作后,我悟到了一个道理:我在为伟人寻找背景拍摄的时候,伟人们已经做了我的‘背景’;在他们的背景之下,我才能记录下那些具有历史意义的瞬间。中国有许多优秀的摄影师,由于历史的偏爱,我才能成为这样一个幸运者。”</p> <p>侯波夫妇和毛主席合影</p><p>1949年春天,在香山双清别墅,摄影家陈正青拿着照相机,徐肖冰、侯波一左一右站好,准备跟毛主席合影。毛主席说:“不行,不能这样站,女同志半边天,侯波要站中间。”坚持要侯波站在中间。</p><p>【侯波其人】</p><p>侯波于1924年出生于山西夏县,14岁时,侯波就加入了中国共产党。侯波来到延安,先是读边区中学,后又进了延安女子大学。也正是在这个期间,侯波认识了身为摄影师的徐肖冰,这也注定了她一生要与摄影结缘。在战争年代诞生的爱情,没有现在那么多的花前月下,于是就两情相悦结婚了。</p><p>徐肖冰(1916年8月16日~2009年10月27日),1916年8月16日生于浙江桐乡。1937年参加八路军。延安抗大学习期间,他拍摄了毛主席给抗大学员讲课的珍贵镜头。先后参与了《延安与八路军》、《抗美援朝》、《开国大典》等多部重要纪录电影的摄影或编导工作;同时在摄影创作上成就斐然。2009年10月27日晚23时03分,中国文联荣誉委员、中国摄影家协会顾问、著名摄影家徐肖冰在北京军区总医院平静去逝,享年93岁。</p> <p>1954年作 毛泽东、朱德、周恩来、陈云在中南海紫光阁 侯波 摄</p> <p>1954年作 毛泽东与达赖喇嘛和班禅喇嘛 侯波 摄</p> <p>毛泽东、周恩来在第一届人代会上(1954年 侯波摄)解放后侯波被分配进了北平电影制片厂,任照相科科长。1949年政治协商会议开始后,侯波开始到中南海摄影。</p> <p>毛泽东在武汉横渡长江 (1956年 侯波摄)1956年5月31日下午2点左右,毛泽东在蛇山脚下、武汉长江大桥的桥墩处下了水,一口气游两个多小时,游程达30多公里。</p> <p>毛泽东在北京万寿路住所 (1954年 侯波摄)</p> <p>1959年作 毛泽东在韶山老家 侯波 摄</p> <p>周恩来游颐和园 侯波 摄</p> <p>1952年作 毛泽东视查黄河时在邙山留影 侯波 摄</p> <p>毛泽东在北戴河海滨 侯波 摄于 1954年</p> <p>1957年,毛泽东最后一次乘飞机出行。</p> <p>毛主席在十三陵水库工地上参加劳动》侯波摄</p> <p>1957年,毛泽东在莫斯科大学讲话。</p> <p>1958年,毛泽东与维族老人库尔班亲切握手。</p> <p>1958年,毛泽东接见专业会议代表。</p> <p>1958年,毛泽东在河南。</p> <p>1960年,毛泽东夫妇在广州合影。</p> <p>1957年,周恩来夫妇与电影演员合影。</p> <p>周总理</p> <p>毛主席和陈毅</p> <p>朱德、彭德怀相持不下,邓小平观战不语。图中间少年为邓朴方。 侯波摄</p> <p>毛泽东、周恩来、刘少奇、彭真、陈毅、邓小平正在聚精会神看一本古书。(1960年 侯波摄)在一次央视纪录片采访中,侯波说:主席也说过我,说你照相机不要老对着我,要对着群众,我和群众在一起的你照我我不说你,不要老照我一个人。从那时起侯波镜头里的毛泽东,更多的时候是和群众在一起。</p> <p>1959年毛主席和韶山师生们</p> <p>毛主席和韶山木偶剧团演员们</p> <p>毛泽东和亚非拉青年在一起 (1959年 侯波摄)回忆起早年摄影工作,也有很多有趣的瞬间、趣闻。但因为当时领袖者公开出来的形象,必须要是严肃、深邃、衣冠楚楚的。所以下面这张在1958年春拍摄的照片,居然在灰暗的资料库里沉睡了差不多30年。照片中毛泽东刚从湘江游泳上岸,赤裸的双腿沾满了湘江的淤泥。一件条纹的毛巾浴衣,散漫地裹着他发福的身体。毛泽东惬意地抽着香烟,同一个顽童在嬉皮玩笑。</p><p>1959年 第三届全国摄影艺术展览 毛主席与亚非拉青年在一起 侯波 摄</p> <p>毛泽东在十三陵。(1954年5月 侯波摄)</p><p><br></p><p>1954年,毛泽东和女儿李讷在杭州五云山上。(侯波摄)在侯波给毛泽东拍摄的一千多张照片里,她还清楚地记得,有一张照片是在毛泽东61岁生日那天拍摄的,侯波回忆道:1954年12月在杭州,在刘庄,那天是主席的生日,我们吃了面条,他(主席)刚起床,在外面走,那(天)是多年不遇的鹅毛大雪,主席就出去到外边,坐车到一个地方去看了看,拍那张照片(的时候)外边天气凉,主席下来走到稻田边上。</p> <h1 style="text-align: justify;"><br></h1><p>&lt;img src="https://ss2.meipian.me/grab/user/9046595/c4a2374828d0fe315710df724c161b4e"&gt;</p><h1 style="text-align: justify;"><b>▲1954年,毛泽东和女儿李讷在杭州五云山上。(侯波摄)</b>在侯波给毛泽东拍摄的一千多张照片里,她还清楚地记得,有一张照片是在毛泽东61岁生日那天拍摄的,侯波回忆道:1954年12月在杭州,在刘庄,那天是主席的生日,我们吃了面条,他(主席)刚起床,在外面走,那(天)是多年不遇的鹅毛大雪,主席就出去到外边,坐车到一个地方去看了看,拍那张照片(的时候)外边天气凉,主席下来走到稻田边上。</h1><p><br></p> <p>侯波摄影</p> <p>1949年5月,在北京香山,侯波第一次走近毛主席,便被亲切接见并留下珍贵照片。徐肖冰 摄</p> <p>刘少奇和侯波合影.(1949年 陈正清摄)</p> <p>徐肖冰摄影</p> <p>1949年毛泽东和民主人士游天坛公园徐肖冰摄</p><p>“我这一生很有福气,亲历了开国大典,也看到祖国富强。”</p><p>——侯波</p> <p>1949年4月23日,人民解放军占领南京,陈毅从南京“总统府”给北平香山双清别墅打来电话,向毛泽东报</p><p>捷。接完陈毅的电话,一宵未眠的毛泽东兴奋得毫无睡意,在院子里踱着步。这时,秘书兴冲冲地走来,递上一张“南京解放”的号外,毛主席接过报纸,仔细地阅读起来。当时,徐肖冰正好在场,他悄悄地抓拍了三、四张照片。这张阅报的照片具有深厚的意义,报纸醒目的标题向人们昭示着国民党统治将被彻底推翻,一个崭新的新中国即将诞生。</p> <p>彭德怀副总司令在“百团大战”时,于山西省武乡县关家垴前线炮团哨所(距敌只有五百米)观察敌情,指挥战役。</p> <p>1952年,陈云、邓小平畅游颐和园。侯波 摄</p> <p>1954年,毛泽东在十三陵。侯波 摄</p> <p>1958年,毛泽东视察地方农业发展。侯波 摄</p> <p>毛主席标准像</p> <p>周总理</p><p>侯波、徐肖冰摄影作品</p> <p>刘少奇和孩子们</p> <p>朱德和邓小平</p> <p>毛主席和周总理</p><p>毛主席和周恩来(1962年,摄影:吕厚民)</p> <p>1953年,毛泽东和彭德怀。</p> <p>毛主席和邓小平</p> <p>毛主席和朱德</p><p>侯波、徐肖冰摄影作品</p> <p>侯波、徐肖冰摄影作品</p> <p>侯波、徐肖冰摄影作品,侯波和刘少奇夫妇</p> <p>吕厚民摄影作品集</p><p>吕厚民(1928年9月--2015年3月),男,黑龙江省依兰人,曾为中南海摄影师、组长,1949年建国以后从东北电影制片厂调到北京电影制片厂,是毛泽东身边工作时间最长的摄影师。曾任中国摄影协会的副秘书长、常务书记、副主席、党组书记,中国文联副主席;是中国的文联荣誉委员,中国摄影家协会顾问,中华民族文化促进会副主席。2015年3月9日,著名摄影家吕厚民凌晨在京去世,享年88岁。代表作品有《毛主席和周总理》、《毛泽东打乒乓球》、《毛泽东在庐山》等。</p> <p>1955年,毛泽东参观全国美术作品展。吕厚民/摄。</p> <p>1952年8月1日,毛泽东、朱德参加中国人民解放军建军25周年。吕厚民/摄。</p> <p>毛主席和周总理</p><p>1953年9月,毛泽东和周恩来在中央人民政府第24次会议上。吕厚民摄影</p> <p>毛主席打乒乓球:1962年,毛泽东在上海打乒乓球。吕厚民摄影</p> <p>1950年,毛泽东和周恩来在政协一届二次会议上。吕厚民/摄。</p> <p> 1953年5月,毛泽东在中南海接见中国人民志愿军文艺工作者归国观光团。依照安排,一位名叫解秀梅的女文工团员向他献花。他们刚握完手,突然,比毛泽东矮半个头的解秀梅踮起脚,用左臂紧紧揽住毛泽东的脖子,扑到他的怀里,泪如泉涌。吕厚民发现,此时的毛泽东不仅没有了以往常常挂在脸上的微笑,而且微微地闭上了眼睛。他毫不犹豫地把这一场景凝固在胶片上。出生在河北高阳县于提村的解秀梅颇具传奇色彩。在朝鲜战场,每到宿营地,她就争着给战友烧开水做饭、烫脚,还缝补衣物、上山砍柴,甚至在天气寒冷时解开自己的棉袄,把伤员的脚放在怀里温暖。她荣立中国人民志愿军一等功,是获得这项殊荣唯一的女战士,也是电影《英雄儿女》里王芳的原型之一。</p><p>  “解秀梅就是《英雄儿女》里的王芳啊?”这事,直到这次采访,吕厚民头回听说。吕厚民摄影</p> <p>1953年,毛主席和李敏、李纳、毛远新在溜冰场上。吕厚民/摄。</p> <p>1953年,毛泽东在赴武汉途中。吕厚民/摄。</p> <p>1955年,毛泽东接受少数民族参观团的献礼。</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