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李克强总理6月1日上午考察山东烟台一处老旧小区时说道:“地摊经济、小店经济是就业岗位的重要来源,是人间的烟火,和‘高大上’一样,是中国的生机。”在此背景下,地摊经济彻底火爆。</p> <p> (该图片来自网络)</p> <p> 地摊经济一放开,不少地方出现了“千树万树梨花开”的景象。但是,热话题也需冷思考,面对遍布大街小巷的地摊,也有人担心会不会阻碍交通?商品质量如何得到保证?食品和环境卫生问题如何解决?这些担心绝非多余。</p> <p> 过去,一些城市的监管者过于苛刻,对摊贩缺乏起码的包容。而现在,一些地方又过于宽松,缺乏基本的治理。城市管理固然无可厚非,可如果考虑问题能从广大人民群众利益出发,采取宽严相济的办法,通过对小商小贩合理管理,给他们留出一些不影响交通,不影响城市整洁的路段来摆摊,那样既可以解决低层弱势群体为了生活的经商行为,又能使民众生活更加方便。这样的双赢局面我们的各级政府部门何乐而不为呢?</p> <p> 值得一提的是,目前一些地方已经意识到问题所在,比如有的划定固定摊位,有的提出摆摊应有时段限制,还有的要求经营食品加工的必须办理健康证…</p> <p> 事实上,柔性执法和审慎包容并不矛盾,在柔性执法中审慎包容,在审慎包容中柔性执法,探索治理效能最大化,就能实现多赢。</p> <p> “抓紧出台和落实各项刺激消费的措施,千方百计把疫情造成的损失降到最低。”放管得当,就能激活一池春水,就能提升民众的美好预期,就能让城市更有温度,让经济恢复更有热度。</p> <p> 改革开放四十年,城市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高楼林立,城市文明也上了档次。为了使城市更卫生整洁,各城市为了创建所谓的文明卫生城市,把一些原本街边便民的地摊小贩取消了,也断了低层民众为了生活而做一些小生意的出路。</p> <p> 值得高兴的是,前一段时间,中央文明办发布了一则消息,为适应常态化疫情防控形势,在今年全国文明城市测评指标中,不再将占道经营、马路市场、流动商贩列为文明城市测评考核内容,推动文明城市创建在恢复经济社会秩序、满足群众生活需要的过程中发挥更加积极的作用。</p> <p> 这一主动适应常态化疫情防控形势下的举措,引来众多市民和网友点赞。过去为了城市美观而禁止的事情,如今为了就业、民生而恢复,在此基础上,城市依然要文明,疫情防控也不能松,这对基层管理者无疑要求更高、挑战更大。但这个挑战很值得。放宽占道经营,允许摆地摊,不仅为打工者创造了大量就业岗位,还方便满足了周围居民的就餐等需求。而且往深了想、往远了看,这也是探索城市治理转型的一次机会,可以让大家对市场、对城市、对文明的理解更进一步。</p> <p> 政策好不好,为谁好,市场会给出答案,老百姓心里也有杆秤。党和政府心里装着百姓,不怕繁难,敢给自己出难题,勇于朝着正确的方向探索努力,就不愁干不好事儿。</p> <p> 党和政府勇于给自己出难题、找“麻烦”,乐于下苦功夫解决眼前的困难,苦的累的是当前,是自己,甜的受益的是长远,是百姓。道理虽朴素,大家也都懂,但真要做好这件事,就需要我们各级政府部门,既需要有迎难而上的担当和智慧,又需要有“功成不必在我”的信念和魄力,这并不容易。</p> <p> 所以,前方道路并不平坦,我们的同志仍需努力!</p> <p> (部分文字来源于网络)</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