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关小学.往事拾遗

池阳隐士

<p>  为何我童年时上学的这所小学叫城关小学,那就得先说说这个“城关”二字的来历,“城关”是我国历来对县政府所在地的通称,即“县治”之意,一个县的治所(县政府所在地)通常都设在县域内最大、最发达的居民集中地。古代的时候,通常在县治所的地方修筑城墙,有的还在外围修筑郭(外城墙)。由于进出县城必须通过城门(关),所以人们习惯把县城所在的地方叫城关。贵池县城用城关这个称谓的单位除了城关小学,还有城关粮站,这是老贵池人所熟知的,而且至今还在沿用。</p><p><br></p><p> 我是上三年级的时候才进城关小学,一、二年级都是在姨父办的私学里读书的。这个时候恰好我大哥在城关小学当老师,所以我就转学来到城关小学。大哥在贵池中学高中毕业后,因家庭生活困难,没有考大学继续深造,而是选择到乡村小学任教来贴补家用。也许是他在几年乡村教学中崭露头角,属于可用之才,因而被文教局调回城里按排在城关小学任教。</p><p><br></p><p> 因为那段时间我家在孝肃街租住的房子很小,家里孩子多住不下,大哥就住在城关小学的宿舍里,说是宿舍,其实就是一栋旧房子改造的,墙壁粉刷了一下,在芦蓆铺的顶棚上糊着旧报纸。我每晚不在家里睡,都跑到学校和大哥睡在一起,在大哥住校的那段日子里,我和大哥共同分享这片空间。那时候每晚老师都集中到学校办公室备课,我正好就坐在大哥办公桌边做作业,那时候作业很少,甚至几乎没有。晚上的这个时候是我最开心的时候,可以尽情地浏览学校的图书,近水楼台先得月,大哥正好是学校图书管理员,那段日子我读了许多儿童读物,诸如:《一张党员登记表》、《老水牛爷爷》……还有许多世界童话名著。感谢大哥的教诲,感谢城关小学的藏书,让我爱上了阅读并受益终身。</p><p><br></p><p> 还有一件事至今都还记得,城关小学老师晚上集体在办公室办公的时候,我跟在大哥身后从不缺席,因为那里有我爱不释手的图书,我可以尽情地阅读。其中有一个男老师和一个女老师在办公室角落的一张桌子上办公,和那些说说笑笑的老师相比他们显得有些特别,男老师姓郭我还记得,女老师姓什么已经记不得了。我看他俩每次总是形影不离地一起走进办公室,也不和其他老师打招呼,两人毕恭毕敬地坐在办公桌前,不苟言笑地低头办公,心存疑惑,便低声问大哥:“他们俩是夫妻吗?总是坐在一起呢”大哥忙不迭地告诉我:“别瞎说,是两个右派老师”。那时候我不知道右派是怎么回事,但我看得出来老师们都不喜欢他俩,对他们是冷漠和不屑一顾,和他们之间似乎有一道不可逾越的鸿沟。</p><p><br></p><p> 三年级的时候,我的班主任老师姓王,他是教语文课的,对他的印象已经很模糊了,但是这里提到他,是因为有一件事情至今还清楚的记得,班上几个调皮的同学在放学的路上,跑到灯光球场院子里,我也紧随其后。(这个灯光球场在人武部旁边,北面是“赵家洋楼”)那个篮球场的院子里有许多参天大树,粗的树要两人合抱。不记得当时是谁提议把班主任王老师的名字刻在树上,名字后面还刻上“大坏蛋”。看着老师名字被刻在树上,几个调皮鬼哈哈大笑,一轰而散!后来不知谁告诉了老师,上课时几个调皮鬼都被罚了站,我也因参与其中,虽不是主犯,但知情不报被王老师告诉了我大哥,说我不学好,回家要好好地管管!所以我到今天还记得这件事情。</p><p><br></p><p> 四年级的时候我们班有两个郑老师,就是教语文课的郑泽霞老师,她住在九华街,离东门的城门不远处的一栋老宅里,当时城关小学有许多老师都住在学校附近的九华街,如学校幼儿班的饶老师和方老师等都住在这条街上。教算术课的老师也姓郑,但是他的名字我已经记不得了。一次上晚自习课,是上算术课的郑老师值班,那也是个黄梅雨的天气,同学们来上课的时候天空毫无要下雨的征兆,待到临下课放学回家的时候忽然雷电交加,倾盆大雨从天而降,同学们都被困在教室里不能回家,一个个焦燥不安。这时候郑老师口占一首打油诗写在黑板上,全诗已经不记得了,但诗意我还一直没有忘记,意思是要我们同学耐心等待,一定会雨过天晴,个个欢喜把家归。同学们对这个教数学的老师还会写诗,都甚为钦佩!</p><p><br></p><p> 在某个夏天的一个星期一的早上,班上有个叫小兰的女同学,没有到校上课,她的家住在百牙山畔,父亲是渔业大队的渔民,平常都在清溪河里打鱼,祖祖辈辈都是以打鱼为生。还记得小兰是个白白胖胖的小姑娘,红润润的脸庞总是带微笑,她从星期一那天起一直没有来学校上课,过了两天学校里来了几个警察,将教我们算术课的郑老师带走了,再后来才听说小兰已经寻死了,原因是星期天郑老师给她补习功课的时候,侵害了她。对于懵懂的我们不知就里,只为小兰深深惋惜,郑老师的形象此时已在心中彻底崩塌。</p><p><br></p><p> 不知,是不是我有超强的记忆力,还是他(她)们留给我的印象太深刻,总之,我在城关小学读书四年,每个年级和我同桌的同学,我都还记得。四年级有段时间我和李明霞是同桌,她家住在贵池汽车二队,父亲是汽车二队的职工,汽车二队在县学门,那里原来是贵池县儒学的学府,有像池州府儒学同样的规制,有泮池,也有状元桥,我曾见过县儒学门口立有一块石碑,上面刻有“文武百官到此下马”,可见学府是何等重要之地。</p><p> (未完待续)</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