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悟】我说过吗? (陈志宁)

Panda Chen

<p>二零二零年七月十日 </p><p><br></p><p>封面人物摄影:River</p><p><br></p><p>今天是新加坡的大选日。</p> <p>多年前,几位教授和我被学院里邀请去给博士生们上一门新课“Research Methods and Ethics”。</p><p><br></p><p>在略加思考之后,我选择了教授ethics部分。我想,各个领域的研究方法有所不同。如果我只是一般性的分享,学生们也就只能是一般性的了解。如此这般,效果应该不如学生们的导师的言传身教。这门课程的设置,我感觉更是要强调学术研究中的道德操守。毕竟,任何一个学校和个人都背负不起学术不端的恶名。对于一个学生和研究人员,ethics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必修内容。</p><p><br></p><p>很快,我就收到了相关的课程资料。不出我之所料,所有的资料和案例都强调如何杜绝学术不端以及一旦有学术不端的行为,当事人所面临的严重后果。然而,我发现这些发生在学校的事件中都会涉及到学生们。设身处地地思考一下子,我觉得很多时候学生们是在没有选择的情形下,被涉及到或因为涉世不深无意地滑到了事件中。如果学生们不是学术不端的主体,就非常有可能成为事件中的弱势一方。所以,我觉得我应该以一个导师的身份,既教育他们如何遵循学术规范和道德底线,同时,也教会他们如何在事情可能发生时或正在发生时保护好自己。</p><p><br></p><p>实际上,防护措施是非常简单的。</p><p><br></p><p>一,在涉及到可能会有学术不端的事情时,如果无力无胆制止它,至少要旗帜鲜明地和相关人员及事情保持距离。</p><p><br></p><p>二,在身不由己的情形下,有意地保留所有相关资料,如文字,数据,图片和音像记录等,以及可能的人证。</p><p><br></p><p>三,在任何一个正式或非正式的对话/谈话/训导后,立即通过email的方式,和主谈人(导师,学长,同学或其他相关人员)确认谈话的重点。其中应该包括时间,地点和人物,以及谈话的重点。然后,保留好这些email。它们既能帮助确认你正确地明白了所有的谈话内容,也可以作为自己和相关人员的备忘录。更重要的是,一旦任何事情发生了,那些文档将是一个非常重要和有力的证据。如果,被确认方不立即修正你的email所表述的内容,那就是默认。</p><p><br></p><p>所以,我以为,在学术界(包括任何职场)里最重要的是:要自清,自清,自清,还要有证据能够证明你的清白。</p><p><br></p><p>为师的我,也就只能点拨到此了。愿你我都好自为之吧。</p><p><br></p><p><br></p><p><br></p> <p><b>后记</b></p><p><br></p><p>其实,保留工作中/会议的档案/文献应该成为一个常规操作,以减少不必要的麻烦。</p><p><br></p><p>一个实例。一位刚担任部门经理兼实验室主任当面给一个职员布置一年的工作。当时,职员满口答应了。但是,经理隐约地感觉职员有点糊弄或不当回事。于是,经理会后就把当时说的内容通过email发给职员。职员没有回复。</p><p><br></p><p>到了年底考核时,经理指出职员在所布置的工作上没有什么进展。为此,职员辩解说,当时,经理并没有明确他要做什么。经理记起他曾经给职员发过一个相关的email。挖到了那份email,经理有证据证明他当时清楚地明确过这位职员的工作计划,并且职员也读过尽管没有回复,但是也没有提出任何异议。</p><p><br></p><p>这件事给了我很大的触动。以前,我基本上是把读过的email都删除了。对会议minutes也不当回事。老话说,“好记性不如烂笔头”。无论是无意还是恶意地遗忘,都会引起纠纷。有证据,很多事情就少了一份麻烦,是不是?</p><p><br></p> <p>此乃著名湖北荆州书画家胡丰泉先生之作。</p><p><br></p><p>发小在“草屋”购得,赠予偶。</p><p><br></p><p>“草屋”是书画家在上海朱家角小镇上的一间画铺。</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