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城-土城-名城(原创散文)

煜辅

<p style="text-align: right;">.</p><p style="text-align: center;"><b style="font-size: 15px;">【原创散文】</b></p><p style="text-align: center;"><b style="font-size: 20px;">小 城 - 土 城 - 名 城</b></p><p style="text-align: center;"><b style="font-size: 15px;">煜 辅</b></p> <p><b>  时光悠悠,岁月悠悠,离开家乡已有21个年头。自打退休之后,每逢盛夏,都要回老家避暑乡游,探亲访友。虽然是年年重复,却怎么也不厌不够。今年因防疫的限制,时过小暑仍不能远行家走,好几天来就像瘾酒添愁,脑子里塞满了家乡的镜头……</b></p> <p style="text-align: center;"><b>群山环抱小城廓,</b></p><p style="text-align: center;"><b>东边铁路西边河。</b></p><p style="text-align: center;"><b>卧龙皇姑居南北,</b></p><p style="text-align: center;"><b>一声巨响震全国。</b></p><p><b> 这是距塞外明珠承德市北部60公里,县域面积居河北省第三位的隆化,我可爱的老家。顺口溜虽难于入流,却也不是华众作秀。工笔白描的小城在我心中,始终朴实无华、如诗如画。也许这就是乡愁,它回味甘醇的就像一杯老酒。 这几年回乡避暑,酒局密,应酬多,时间匆匆而过。但是无论如何,我都忘不了做好四门儿功课:看城、拜龙、寻梦和谒陵。</b></p> <p><b>  20年前晨练登东山,天天把全城俯瞰,这几年一天一看变成了一年一看。火车站旁的馒头山是城东的至高点,日出时分,阳光从山顶的松林间钻出来。用力跨越城区打在西山的石壁之上,整个县城向飘落在臂弯里的一片柳叶,顺着南北的方向平铺在轻雾薄纱的光线下方,新楼拢地,小街如织,费好大力气,才可以找到自家小院坐落在哪里。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近十几年熟悉的老街道不断的更新着地标,小城建设跨上了快车道,好像一夜之间有了城市的味道。难怪有那么多乡下人,包括我的许多亲友在内,农村生产没离土,县城生活有“别墅”。城区的扩张,让很多人可以亦城亦乡,这新兴的一族,真让我倍加羡慕。</b></p> <p><b>  到老街去寻梦,好像是我下意识的举动。城西的荣顺街,是解放隆化时以牺牲的一名副师长命名的百年老街,路不宽却笔直,50年代初我就出生在那里。记忆中的沿街门店灰瓦灰墙,木门木框,大块儿大块儿的门板,又厚又高的门槛,整片整片的玻璃窗,还有玻璃柜台里的糕点和红红绿绿的块糖,特别是那个五开间是一个门市的县城最大的国营老店,百货,食品,日杂,五金满目玲琅。在我心中,但凡能进去的都是富人模样,自己从不敢大胆地朝里张望。路东的小烧锅,路西的酱菜厂,满院子排满了大缸。还记得镶牙的姓唐,铁业社门口常年摆放着炉筒子、铁皮壶和柳条筐。世过千禧,城建升级,现今已是胡同依稀,门庭难觅,一百多年的历史信息只能通过清真寺,圆通寺,老戏台和一串串好听的胡同名字以及城中仅存的一小段街区在顽强的传递。</b></p> <p><b>  小时候听老人们说咱们的县城有灵气,因为西南角上趴着一条龙。龙头是清一色的花岗岩,有人叫它龙头砬子,伟岸威严,神采超然。龙身则是由南向北平铺舒展的黄土山,有丰盈的农林物产,几个以姓氏命名的沟沟岔岔把龙爪勾勒得活灵活现。山不在高,水不在深,卧龙聚仙,自然是人杰地灵。甩掉贫困县帽子的隆化人民,附龙逐梦,执著勤诚,小康已不再是憧憬,而是实实在在的衣食住行。</b></p> <p><b>  走在卧龙湾旁。我常常想到。这个小时候称之为西河套的地方曾经是县城最荒凉甚至是最可怕的地方。河边的树林里垃圾成堆,冬季尘土飞扬,夏季臭味儿难挡,一遇洪水杂尘飘荡,绝少有人无事到那里闲逛。现在变了,变得天壤之别,变得人们天天想去。滨河公园南北八九公里,坝上甬道汉白玉的栏杆,雕龙画凤;园内亭台楼榭错落有致,曲径通幽;春花、夏藤、秋叶、冬雪,四季有景;健身、休闲、幽会、垂钓,观娱多能;四道橡胶坝,五座大桥,十里长堤,莹辉互映;宽阔的阶梯河面平湖倒影,如水下龙宫。还有街舞,夜市和小吃,一个个迷人的夏日夜晚,让多少人流连忘返。</b></p> <p><b>  隆化是个山区县,土地资源奇缺。然而在县城东北部却有百亩左右的空闲地块,这便是省级文保项目土城子。说起隆化,寓意“隆盛开化”的清朝建制县,在承德属于皇家命名最晚的一个,始于宣统二年。但其前身却有几千年的历史。从上古到春秋战国都有不同的文物或文字记载。北魏时起的几百年间,均为州府建置,曾一度辖制到京北密云地区。虽然在明代被辟为军事上的无人区。但清初又迅速的兴盛崛起,以致顺治年间,因公主下嫁巴林王而赐地500亩为嫁妆,建起了土城子史称皇姑屯。作为燕北行政中心,康熙,乾隆,嘉庆曾连年在此驻跸理政,足见小成在历史上的重要作用。直到解放初期的五六十年代,乡下的老人还只知道县城是皇姑屯,很少知道“隆化”是它的学名。</b></p> <p><b>  世事沧桑,现在已无法考证土城最初的模样,所剩无几的残垣断壁连同文保标记闹中取静,尚能看见它坚守的踪影。有关它的传说还在被演绎传颂,那么多版本,不知道谁是正宗,但有一点可以肯定,这个小城的故事引人入胜。2005年因工作需要,我去锡林郭勒的正蓝旗考察,想看一看电视里所说的蒙古语的标准语音地是怎样的光景。当地的老牧民告诉我,明末清初,隆化县曾经是蒙古族的游牧之地。因为不习惯半耕半牧的生活,康熙年间,经过朝廷的恩准,一大批蒙古人正是从隆化启程,一路向北,游牧迁徙到了元大都遗址偏北20公里的地方,定居集聚,成为现的正蓝旗。我想,承德市的滦平县和隆化县的一部分是我国普通话标准语音地,隆化县的原住蒙古族又是蒙古语的标准语音地,好山好水孕育了好声音,作为土生土长的隆化人,甚是欢心。</b></p> <p><b>  纵观古今,无论是游牧农垦还是县衙州郡,燕山东路的这个小城。作为北京的门户,的确是兵家必争。1948年5月25日,随着隆化中学门前桥型暗堡的一声巨响,“为了新中国前进”的呐喊声传遍全国。当我在小学课本里读着董存瑞的故事,当我在董存瑞烈士陵园里参加无数次主题实践活动,当我工作后有幸参与接待那么多政要将领、学者院士、影视达人和国际友人参观谒陵的时候,自豪感油然而生:英雄可以跨越时空,小城也因英雄而蜚声扬名。</b></p> <p><b>  飞速变化着的小城,怎么也看不够的小城,寻踪若梦。一次驻足,一次洗礼,一份感动。精神世界健康充盈,桑榆晚晴,如诗如歌如虹;家乡远方,处处都是风景。(2020.07.10于北京)</b></p> <p style="text-align: center;"><b>图片:听香 影子里的我</b></p><p style="text-align: center;"><b> 音乐 火火 摄影</b></p><p style="text-align: center;"><b>网络截图</b></p><p style="text-align: center;"><b> 文字:煜辅(原创)</b></p><p style="text-align: center;"><b> 音乐:《小城故事》</b></p><p><br></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