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北的好江南—南泥湾(吴军编辑整理部分摄影)

无花果

<p>南泥湾位于陕西省延安市东南45公里处,系丘陵沟壑区,受丘峁阻隔,河水由北向南扩张,形成一道冲积层很厚的弓形湾,顾名南泥湾。流域总面积365平方公里,土壤为黄绵土、水稻土,林草覆盖率78.3%,汾川河(又名云岩河)起源于南泥湾,水源丰富,年降水量530—600毫米,年平均气温8.1摄氏度,无霜期120~140天,是发展农、林、牧、鱼的理想地区。</p><p>南泥湾是中国共产党军垦事业的发祥地,是南泥湾精神的诞生地,也是中国军民融合的先行地。垦荒南泥湾,是一个悲壮又令人产生革命浪漫情怀从而振奋精神的故事。</p> <p>很久以前,南泥湾藏风得水,人寿年丰。清朝中期,由于清统治者挑起回汉民族纠纷,互相残杀,加之历届政府失于治理,便江河日下,使这里变成野草丛生、荆棘遍地、人迹稀少、野兽出没的荒凉之地。当地人编的顺口溜说到:“南泥湾呀烂泥湾,荒山臭水黑泥潭。方圆百里山连山,只见梢林不见天。狼豹黄羊满山窜,一片荒凉少人烟。”</p> <p>上世纪三十年代末四十年代初,抗日战争进入相持阶段后,侵华日军把进攻重点转向共产党、八路军领导的华北敌后抗日根据地,多次进行疯狂“扫荡”;国民党军队见机向共产党、八路军和各抗日根据地进行频繁袭扰,蒋介石更是调集几十万军队包围了陕甘宁边区,实行严密的军事包围和经济封锁;加之受严重自然灾害的影响,各抗日根据地的物质和财政状况处于极度匮乏状况。为加强陕甘宁边区防务,保障中共中央安全,中央军委从晋西北调回三五九旅到陕甘宁边区,以防止国民党军队的突然袭击。由于人数的增加,农民的公粮负担由1939年的5万石增加至1941年的20万石。当时,边区地广人稀、土地贫瘠,仅有140多万群众,要担负起几万干部战士和学生的吃穿用,实在是一件难事。正如毛泽东说的那样“我们曾经弄到几乎没有衣穿,没有油吃,没有纸,没有菜,战士没有鞋袜,工作人员在冬天没有被盖,国民党用停发经费和经济封锁来对待我们,企图把我们困死,我们的困难真是大极了。”连年加重的负担日益引起百姓的不满,面对这种情况,毛泽东曾指出,在困难面前是饿死呢?解散呢?还是自己动手呢?饿死是没有人赞成的,解散也是没有人赞成的,还是自己动手吧!1939年2月党中央、毛泽东及时提出了“发展经济、保障供给”的总方针和“自己动手、丰衣足食”的号召,动员广大边区军民开展大生产运动以自救。</p> <p>延安各机关、学校、部队坚决响应党中央、毛主席的号召,很快掀起了轰轰烈烈的大生产运动。图为誓师大会一角</p> <p>1940年5月,朱德从太行前线回到延安后,根据中共中央关于开展大生产运动的指示精神,从1940年冬到1941年春带领中共中央直属财经处处长邓洁、三五九旅七一八团政委左齐以及技术干部多人,多次到南泥湾进行实地勘察,他们专门找当地的农民,对南泥湾的山、水、林、路多方面进行咨询,哪里荒地多,哪里土地肥沃,四时八节种什么好,农作物的生长情况怎样等等都作了详细的调查研究。</p><p>南泥湾地处延安南大门,战略位置十分重要。总流域面积365平方公里,中心由三条河川构成一个“丫”字型,西边叫南蟠龙川,南边叫九龙泉川,东边叫南阳府川,三川交汇处叫阳湾。全区可耕地面积达100余万亩,适合大规模垦荒造田。朱德向毛泽东汇报了开垦南泥湾以增产粮食并建议调三五九旅屯垦的打算,得到了毛泽东的连声称赞,毛主席补充说,延安的中央机关、军委机关、学校和留守部队都要抽人进去,还可以动员逃难到边区的外地农民也进去,在那里开荒种地,安家落户。</p> <p>朱总司令提出的“屯田军垦”主张和对南泥湾军垦工作的亲自指导,对促进“南泥湾精神”的诞生,推动边区大生产运动,进而形成人民军队的光荣传统起到了极其重要的作用。1942年,续范亭将军曾赋《赠朱总司令》诗一首赞曰:“敌后撑持不世功,金刚百炼一英雄。时人未识将军面,朴素浑如田家翁。”</p> <p>1941年春,八路军一二零师三五九旅旅长兼政委王震向旅、团级领导传达党中央、朱总司令关于开垦南泥湾的指示精神。朱德曾对王震说:“部队参加生产后,不仅可以休养民力,增进军民关系,还可以使指战员得到锻炼。南泥湾开发起来困难比较大,希望你们好好搞,要充分地做好思想动员和组织准备工作,用大家劳动的双手,建立起革命的家业”。他又说:“我考虑这块地方让你们去开垦比较合适,劳动力少的单位是很难啃得动的”。三五九旅的官兵对党中央、朱总司令寄予的厚望深受鼓舞和鞭策。</p> <p>从1941年3月到1942年春,三五九旅六个团分四批,高唱着“一把锄头一支枪,生产建设保卫党中央”的歌曲,浩浩荡荡开进南泥湾。</p><p><br></p> <p>初到南泥湾,部队遇到不少困难。没有粮食吃,旅团首长带头,冒着严寒,到百里外的延长等地去背粮。</p> <p>没有房子住,战士们自己动手搭草棚、挖窑洞。</p> <p>没有生产铁具,战士们用废炮弹壳和旧铁家具当原料,自己起炉打铁制造镢头、镰刀等生产工具;还就地取材,自制各种辅助生产工具。</p> <p>没有耕牛,就用人力拉和镢头开垦。</p><p>没有柴草和取暖的木炭,战士们就上山打柴烧木炭;没有菜吃,战士们到山里挖野菜,找榆树皮,收野鸡蛋,打猎,下河摸鱼。</p> <p>在这样艰苦的环境中,战士们不仅不怕吃苦,还掀起了开荒竞赛热潮。王震旅长身先士卒,和战士们一起开荒,双手打满了血泡;718团团长陈宗尧把团部搬到山顶上,架上电话,白天劳动,晚上办公。一次他患了重病,大家劝他下山休息,他却说“不完成党组织交给的开荒任务,我宁死也不离开山头。”政委左齐在抗日战场上失去双臂,不能拿镢头,就给战士们做饭,烧开水,并挑送上山。在干部的带领下,全旅出现了感人的忘我劳动场面,天未亮,许多战士就上山开荒,天漆黑了,还不肯收工下山,以致领导不得不定出中外罕见的劳动纪律,即“生产时不得早到迟退”。718团模范班长李位,在一次全团组织的175名突击手的竞赛中,创造了一天开荒3亩6分7厘的记录。后来,教导营第一队三排长刘顺清、补充团战士尹光普,又很快以4亩1分1厘、4亩2分8厘的成绩超过了他。战士们充满了革命浪漫主义情怀,高唱着:“南泥湾好风光,红红的太阳照山岗,革命战士不叫苦,扛起镢头去开荒。生产自给反封锁,气死光头贼老蒋。”</p> <p>三五九旅供给部政委罗章是江西人,他把家乡耕种水稻的经验介绍给指战员们,使南泥湾有了稻田。</p> <p>1941年5月,朱德在王震旅长陪同下来到南泥湾,广泛听取干部、战士对建设南泥湾的意见。在接见团以上干部时,他讲述了军垦屯田的意义,并鼓励大家一定要做群众的模范,一定要把大生产运动搞起来。他说:“敌人来了,就去打仗;敌人不来,就搞生产,用我们的双手,做到生产自给,丰衣足食。”</p><p>1941年6月20日,朱德致函七一八团团长陈宗尧、代政委熊晃并转七一七团团长陈外欧、政委晏福生,表扬了这两个团在生产中取得的显著成绩。要求他们在开荒告一段落后,抓紧时机,大力发展畜牧业、运输业和手工业以及服务行业,时刻不要忘记人民的利益,以对人民高度负责的精神来发展生产事业。</p> <p>战士们用双手编织衣物</p> <p>战士们在小工厂做手工业</p> <p>战士们在木坊做木工活</p> <p>南泥湾建起了商贸市场</p> <p>打谷场上,战士们干得热火朝天。</p> <p>战士们给菜园里浇水</p> <p>据统计,1941年三五九旅共开荒1.12万亩,收获细粮1200余石,收获蔬菜164.8万斤,打窑洞1000多孔,盖房子600余间。每百人平均养猪20头,粮食自给率达到90%,经费自给率达到80%。同时,兴办了纺织、木工、造纸、制鞋、肥皂、酱菜等工厂,开办盐井、炭井、磨坊、油坊、骡马店等。经过三五九旅战士们一年多的建设,南泥湾面貌为之一新。</p> <p>1942年4月,朱德总司令、贺龙在王震陪同下,视察了南泥湾。图片左起:左齐、邱创成、贺龙、朱德、王震、谭文邦</p> <p>朱德、贺龙查看战士们伙食</p> <p>朱德和贺龙同战士们一起会餐</p> <p>延安时期的“五老”。照片从左起:朱德、董必武、林伯渠、吴玉章、谢觉哉。</p> <p>1942年7月,抗日战争5周年之际,朱德特邀徐特立、谢觉哉、吴玉章、续范亭四位老人同去南泥湾视察,并作《游南泥湾》诗一首。</p> <p>吴玉章当即也写了《和朱总司令游南泥湾》五言诗一首。</p> <p>续范亭将军也赋诗一首《来南泥湾途中》。</p> <p>1942年,三五九旅开荒2.68万亩,收粮3050余石,经费自给率达到93%,每人每月吃2斤肉,每人每天5钱油,5钱盐,一斤半菜,全旅干部战士都住上了宽敞舒适的窑洞。</p> <p>1942年12月西北局高干会议上,奖给三五九旅一面写着“发展经济的先锋”的锦旗,毛泽东亲笔为三五九旅四位领导干部题词。</p> <p>1942年12月,朱德在为期3个月的西北局高干会议上,讲到了“南泥湾政策,”并说:“靠了南泥湾政策,边区去年能够渡过去,今年更顺利,这是个战略问题。”12月12日,《解放日报》副刊发表了《积极推行“南泥湾政策”》的社论,指出:“朱总司令从前方回来,竭力提倡陕甘宁边区军队进行工业、农业、运输业各方面的生产工作,以减轻人民的负担,改善部队生活,密切军民关系,帮助边区建设……经过披荆斩棘,耕耘种植,今天的南泥湾,已成了陕北好江南。”社论高度评价了朱德对屯田政策的贡献。</p><p>1943年12月6日,朱德在陕甘宁边区劳动英雄代表大会闭幕式上作了讲话,他指出:“军队是武装的工农,可是很久以来,这些工农参加军队后就不从事生产了。我们八路军打破了这个传统。八路军是工农自己的军队,他们过去是工农,他们从领导到战士都一样参加生产,这是惊人的创造。”</p><p>南泥湾大生产运动,在党中央领导下,朱德先后七次赴南泥湾亲临指导,朱德的名字和南泥湾的名字紧紧地连在一起。</p> <p>1943年春节,林伯渠率陕甘宁边区党政军民学慰问团来到南泥湾,慰劳团由中央办公厅、西北局、边区政府、延属地委、专署和民兵群体代表组成。慰劳团给南泥湾驻军赠送了毛巾、笔记本、鞋袜和50头猪、100只羊、200只鸡。文艺工作者为驻军演出了《拥军花鼓》、《刘顺清开荒》等文艺节目。</p> <p>1943年春节,延安鲁艺秧歌队来到南泥湾进行慰问演出,向三五九旅的英雄们献上新编的秧歌舞《挑花篮》。8位女演员挑着8对花篮,伴着插曲在台上表演,插曲歌词的最后一段名叫《南泥湾》。这首歌由19岁的诗人贺敬之作词,25岁的作曲家马可谱曲。一经演出,便受到三五九旅全体官兵的热烈欢迎,王震旅长高兴地走上舞台与该节目的演员一一握手,并与她们合影留念。</p> <p>随着《挑花篮》在陕甘宁边区的巡回演出,特别是经郭兰英演唱后,这首歌迅速在陕甘宁边区走红,并传遍全国,成为脍炙人口的名曲,而郭兰英的艺术人生也由此起步。1961年,这首歌曲被编入大型音乐舞蹈史诗《东方红》,至今仍传唱不衰。</p> <p>1943年10月26日,毛泽东和彭德怀等人来到南泥湾三五九旅旅部视察。毛主席来得很早,一进南泥湾,看到长势喜人的庄稼心里十分高兴,一边走一边看,连连称赞王震有办法。他和地里劳动的干部战士亲切交谈说:“国民党要困死我们,饿死我们,它越困,你们越胖了,看!困的连柳拐病都消灭了。”整整走了一个上午。王震认为毛主席经过半天坐车的颠簸和步行,一定很累了,于是请他先到旅部吃饭休息。毛主席听后笑着说:“刚来就开饭,可见你们粮食很多啊!”</p><p>图为毛主席视察南泥湾在阳湾住过的窑洞</p><p><br></p> <p>吃饭时,毛泽东问起部队的伙食。王震向毛主席汇报说:刚来的那年,平均每人种3亩地,一般每天只吃两餐用南瓜、洋芋、野菜伴合着小米或玉米面做成的杂合饭。1942年以后,随着生产的发展,每人每天可吃到一斤半粮,一斤半菜,每月两到三斤肉。今年每人平均种地10亩多,部队提出的口号是:不要政府一分钱、一寸布、一粒米,做到粮食经费全自给。明年的口号是“耕二余一”,每人生产指标是6石1斗细粮,不仅自己要够吃,还要给政府上缴公粮。</p><p>饭后,毛泽东叫王震陪他去金盆湾附近视察。当王震陪着毛泽东走到一个放展品的房子时,毛泽东看着那近两尺长的谷穗,结了四个棒子的玉米株,小磨盘似的大南瓜,非常高兴。毛泽东还参观了战士宿舍、养猪场等地方。王震多次劝毛泽东回去休息。但毛泽东毫无倦意,兴致勃勃,一直到天黑才回到住处。</p><p>毛泽东在南泥湾的几天中,白天由王震等人陪同,察看庄稼,巡视部队,和战士、老乡交谈,接见劳动英雄。晚上,住在阳湾和王震等一起讨论工作。</p> <p>1943年10月30日毛主席在视察完三五九旅返回延安途中,又专程来到桃宝峪八路军炮兵团视察。上午,毛主席听取了炮兵团团长兼政委邱创成和副团长匡裕民的工作汇报后,兴致勃勃地和团、营级领导一起用午餐。团里用自己种的菜、喂的鸡、养的猪,好好招待了毛主席一行。午饭后,宋承志营长见餐桌上还剩有半只烧鸡,就拿了一张报纸包了起来,顺手装进毛主席的上衣口袋里,让毛主席带回去补补身子。因为在当时生活比较困难的情况下,烧鸡还是比较稀罕的东西。饭后,炮团领导陪同毛主席到操场检阅部队。在毛主席去操场检阅部队的途中,一直陪在毛主席身边的江青拍摄了这张照片。这是毛主席在视察南泥湾五天行程中留下的唯一一张照片。</p><p>毛主席在操场检阅部队后,还观看了连队的操炮表演和各种火炮器材。毛主席高兴地对邱创成说:“炮兵团在南泥湾搞得很不错啊!看来困难这个怪物不是不可以客服的。大家动手征服它,它就低头了。大家自立更生,吃的穿的用的都有了。目前我们没有外援,假定将来有了外援,也还是要以自立更生为主。你们做的战备、生产两不误,为将来成立炮兵学校打好了物质基础。”毛主席的表扬对炮兵团士气的提升起到了很大作用,全团指战员在完成生产和整风的同时,掀起了大练兵的热潮。</p> <p>1943年,三五九旅开荒10万余亩,收细粮1.2万石,粗粮3万余石,养猪4万多口,牛820头,羊7800多只。1944年,三五九旅播种面积26万多亩,平均每人生产细粮6石多,不仅做到粮食、经费、物资全部自给,而且还向边区政府交公粮1万石。1944年毛泽东接见三五九旅团以上干部并与他们合影留念</p> <p>受到陕甘宁边区政府表彰的三五九旅劳动英雄和学习模范集体合影留念</p> <p>“气死牛”郝树才的故事</p><p>郝树才(1904—1986),榆林清涧县石咀驿镇郝家南沟人。1935年8月在延川县永坪镇参加红军,被编入红二十五军二五0团机枪连。1936年6月加入中国共产党,先后参加过榆林桥、劳山、直罗镇和平型关等著名战斗、战役,3次负伤,4次立特等功,两次被评为特等战斗英雄。1941年担任三五九旅排长,随部队开进南泥湾,执行屯垦任务。1943年和1945年两次出席边区劳动英雄代表大会,被授予特等劳动英雄称号,受到毛泽东、朱德接见。</p><p>在大生产运作中,郝树才把开荒当做消灭敌人。初期,一般人一天仅开1分荒地,而他创造日开荒5分的记录。当郝树才开荒记录刷新到1.5亩时,团首长号召全团向他看齐。1943年春,部队94位开荒能手在南泥湾流域甘泉清泉沟举行比赛,郝树才创造了一天开荒4.23亩的全军最高纪录,震动全边区。一连3天,郝树才天天保持4亩以上记录。延安到处传颂着郝树才这个开荒能手。一位叫马长福的农民不相信郝树才一天能开荒4.23亩,就提出用牛和他比赛开荒。</p><p>不服输的郝树才不到3小时就征服了1.5亩荒坡,而马长福的牛却卧下了。郝树才以为是牛休息了,也坐下吸了一锅旱烟。正准备继续干时,马长福的牛吆不起来了,郝树才说,别着急,我等着,让牛缓一口气。过了一会,牛还是吆不起来,郝树才跑过去帮忙,过了几分钟,牛又一次扑通倒地,口吐白沫,当场死去。有人禁不住开玩笑说:“那耕牛赛不过郝树才,活活给气死了。”原来马长福为了能赢得比赛,让牛吃得太饱,加上用力鞭打,牛连撑带挣,结果倒地而死。</p><p>1944年,三五九旅政治部把这件事写成材料,《解放日报》以“气死牛的英雄郝树才”为题报道了他的英雄事迹,年底出席了陕甘宁边区劳模代表大会,被授予陕甘宁边区“甲等劳动英雄”称号。消息登报后,郝树才对称他“气死牛”不高兴,认为对他不尊重。毛泽东得知郝树才为“气死牛”这一称号闹情绪时,便让郝树才到延安来一趟。郝树才一口气跑了100多里地来到杨家岭。毛泽东握着他的手,风趣地问:“听说你病了,这里有医生,检查一下,吃些药。”郝树才实话实说:“我根本没病,叫我气死牛,我就不高兴。”毛泽东拍着他的肩膀笑着说:“能气死牛不简单,好名字,好名字!没病就好,回去带头好好开荒,多打粮食。”从此,“气死牛”郝树才的名字传遍了陕甘宁边区。</p><p><br></p> <p>延安炮兵学校是在毛泽东、朱德等亲自关怀下创办的,是中国共产党创办的第一所炮兵学校,被誉为“人民炮兵的摇篮”。</p><p>1944年11月底,郭化若奉命赴南泥湾筹办延安炮兵学校,经过三个月的紧张筹备,学校于1945年3月15日正式开学。郭化若、朱瑞先后任校长,邱创成任政委。学员1300多人。1945年9月,延安炮兵学校奉命奔赴东北。图为南泥湾桃宝峪炮兵学校旧址。</p> <p>中共中央管理局干部休养所,位于延安南泥湾镇桃宝峪村,与炮兵学校相邻,是三五九旅总部炮兵团指战员就地取材建成的二层楼房,由客房、俱乐部、跳舞厅几个部分组成。该楼1943年筹建,于同年9月建成。有许多同志于每年夏秋分批来这里休养游览。朱德、林伯渠、谢觉哉、徐特立、吴玉章、续范亭、李鼎铭等老一辈革命家都曾在此休养赋诗。</p> <p>延安时期的谢觉哉</p> <p>谢觉哉在干休所休养时写的游览南泥湾诗篇</p> <p>九龙泉位于南泥湾西南7.5公里处的崂山东麓后,是汾川河发源地附近的一个常流水,清澈的泉水分九股注入附近的若干池塘,又汇入新修的渠道,溪流终年不息。泉水上方修建有亭子一座,周围松柏、果木成行,景色别致。</p><p>传说洪荒时期,有九条小龙被压进山底,所以山名叫盘龙山,水叫九龙泉。八路军三五九旅进驻南泥湾初期,由于当地水中含氟量高,大骨节流传。为了寻找合格的饮用水,三五九旅官兵踏遍南泥湾的山山水水,寻找到九龙泉并由周恩来亲自负责将水样送到西安进行化验,当得知水样合格后,南泥湾大生产从此拉开了序幕。三五九旅在九龙泉旁修建了水渠,饮水浇灌新开垦的土地。</p><p>1943年秋毛泽东视察南泥湾时,专门来到九龙泉,手捧泉水,一饮而尽。朱德、任弼时、彭德怀在南泥湾时,也曾饮用此水。为纪念这段历史,南泥湾军民于1972年修建了此亭,后于2008年重修。</p> <p>南泥湾九龙泉烈士纪念碑,紧邻九龙泉亭附近,碑高2.3米,这是垦区政府和三五九旅七一九团全体指战员为纪念将士们艰苦创业的光辉业绩,缅怀英勇牺牲的革命烈士而修建的。立碑时间是1945年5月1日,原碑于1947年胡宗南进攻延安时遭到破坏。1952年驻南泥湾陕西省公安厅第三劳改支队农场重立此碑。纪念亭石碑的正面镌刻有毛泽东的题词“热爱人民,真诚地为人民服务,鞠躬尽瘁死而后已。”背面有八路军一二0师师长贺龙的题词“三五九旅九团纪念,为人民服务而光荣牺牲,为革命烈士要坚决复仇。”碑南侧是“烈士芳名录”,有烈士968人。</p> <p>马坊抗日阵亡将士纪念碑:位于南泥湾镇马坊村。1941年至1944年,八路军三五九旅七一八团曾驻守在这里。1944年七一八团全体指战员为了缅怀在抗日战斗中英勇牺牲的革命烈士,在马坊半山坡的一棵古槐树旁立了一座将士纪念碑。1947年胡宗南进犯延安,此碑遭到破坏。当地百姓几经周折,将此碑保护下来。此碑由碑帽、碑身和碑座三部分构成,碑的左右两侧为448名烈士芳名录。此碑历经七十年风雨侵蚀,已严重破损风化,2014年6月由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第一师一团金银川镇党委(前身是三五九旅七一八团)、阿拉尔市金银川镇人民政府出资修缮保护,新建了六角凉亭、石台阶、护栏、排水渠、碑记等设施。</p> <p>1944年10月,以三五九旅为主组成的八路军南下支队,王震为司令员,王首道为政委,奉命到南方去,发展华南抗日游击根据地。其主要任务是:在湖南湘水和资水之间以衡山为中心建立根据地。除南下支队外,三五九旅还留下一部5000余人,继续担负保卫边区和从事生产建设的任务,准备作为南征第二梯队,待机南下。</p><p>11月1日,南下支队在延安东关机场举行誓师大会,毛泽东、朱德、刘少奇、周恩来、任弼时等检阅了部队。毛泽东说:你们这次到南方去,到敌人的后方去插旗帜,开辟新的敌后抗日根据地,这是一个光荣而又艰巨的任务。你们要以最大的毅力去克服各种困难,要像“王者之师”那样,遵守三大纪律八项注意,真正做到纪律严明,秋毫无犯。10日,南下支队离开延安,经晋西北踏上南征路途。</p> <p>南泥湾大生产展览馆:由陕西省政府批准,1978年延安革命纪念馆创建,地址在阳湾老镇。纪念馆再现了1941年至1945年三五九旅在南泥湾开展大生产运动的感人场景,记录着三五九旅指战员在大生产运动中的光辉业绩。目前该馆已被拆除,搭建了一个临时展室供游客参观。新的更加宏伟的纪念馆正在建设之中。</p> <p>新规划设计的南泥湾广场立体效果图</p> <p>新规划设计的南泥湾广场平面效果图</p> <p>新设计的南泥湾大生产运动展览馆室内门厅效果图</p> <p>已基本建成的南泥湾大生产运动展览馆西馆外貌</p><p>东馆也已封顶,进入装修阶段,预计2020年年底交付使用。</p> <p>岁月有情,精神永存。半个多世纪前,三五九旅将士用镢头和钢枪演奏的悲壮赞歌,仍然在南泥湾的上空回荡;用生命和鲜血泼洒的英雄史诗,仍然在祖国的大地传頌。南泥湾大生产运动不仅起到了重大的历史作用,而且给今天留下了有益的启示,这就是:自力更生、艰苦奋斗既是革命战争年代克服困难,战胜敌人,夺取胜利的根本法宝,也是新时期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强大精神动力。在当前新冠病毒波及全球,国内经济增长趋缓,美国霸凌主义不断制造障碍阻止中国崛起的大背景下,更要大力发扬自立更生、艰苦奋斗的革命精神,调动国内一切积极因素,团结世界上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为最终赢得全面胜利而努力奋斗。</p> <p>改革开放以来,南泥湾得到了很好的开发和建设,特别是加强了自然生态的保护和建设。现在的南泥湾,已建成以革命纪念地为主,集参观、旅游、经济综合开发为一体的多功能的经济、文化重镇。其旖旎的田园风光,迷离多彩的森林景观,纯朴深厚的文化民俗,激动人心的革命旧址,互相映衬,观之令人心旷神怡,激情满怀。1992年4月南泥湾革命旧址被陕西省政府公布为第三批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目前,延安南泥湾管理委员会正在抓紧修复几处革命旧址,恢复三五九旅大生产运动千亩稻田,使其继续发挥红色宣传教育的功能。同时,还新建了稻香门、党徽广场、大生产雕塑和游客中心等新的亮点,建立了南泥湾干部培训学校,着力挖掘革命传统教育内容,不断拓宽干部培训教育途径,以增强培训教育的针对性和有效性。</p> <p>与此同时,延安南泥湾管理委员会把红色旅游和生态旅游有机结合起来,充分利用南泥湾林草覆盖率高,水资源丰富的特点,在三道川大力兴建国家湿地公园,切实改善生态环境,栽花种草,增加景点,丰富人民群众的精神文化生活,进而全面提升南泥湾旅游的综合品位,现已初见成效。</p> <p>西边南蟠龙川再现牛羊满山的场景</p> <p>东边南阳府川水库和迎曦湖风光掠影</p> <p>东边南阳府川野花卉园掠影</p> <p>南边九龙泉川荷花塘风景掠影</p> <p>结束本篇时,特向三五九旅的革命先辈们致敬!向管委员会和担负修缮革命旧址、建设生态公园的员工们致敬!同时向为本篇提供资料、图片的网络及其他朋友们表示衷心感谢!欢迎全国的同胞到延安、到南泥湾旅游,也欢迎各位朋友们提出宝贵的意见!</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