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经的三山门 / 蔡玉臻

辉辉

1991年,在蓬莱阁迤东的海滨公园,矗立起一座高高的三山门,大气而壮观,已成为人间蓬莱的一座标志性建筑。一些书刊图册,包括1995年版的《蓬莱县志》,都留下了它的生动写真。然而,10年后的2001年,它却被彻底拆掉了,替而代之的是八仙群体石雕。<br> <br> <h5 style="text-align: right">当年的三山门</h5> 此事曾一度引起了人们的一片唏嘘之声,皆为这短命的三山门扼腕叹息。人们疑惑的恐怕不是这八仙雕塑该不该建,而是这三山门该不该毁。<br> 不妨来看一下这三山门的由来。三山门,顾名思义,是根据传说中的蓬莱、方丈、瀛洲三座海上神山而来的。正是这三座神山,奠定了蓬莱在中国东方的神话源头地位。我们总是把“人间仙境蓬莱”,当成一张最有冲击力的地域名片展示在世人面前,凭借的是什么?就是这三座神山。试想,如果没有这三座神山的渲染,哪来的什么仙境?又哪来的秦皇汉武等帝王们的巡幸求仙?如果没了帝王们的求仙活动,又哪来的人间蓬莱?所以,蓬莱的仙文化来自三神山,蓬莱的知名度和魅力也来自三神山。三神山,毫无置疑地成为人间蓬莱仙文化的载体,一种积淀了数千年的不可多得的人文资源。<br> 那么,三神山在哪里?白居易诗句中的答案是:“山在虚无缥缈间”。李白先生也发出了“烟涛微茫信难求”和“巨鳌莫载三山去,我欲蓬莱顶上行” 的感叹。然而,越是这种虚无缥缈难以求到的东西,人们越是心驰神往,沉醉不已。于是便出现了三山门的创意。有了这座三山门,就给人们带来了宽阔的想象空间,就可以让想象的翅膀去追寻那个亦真亦幻的仙家境界。并且,这座三山门的标志性意义还在于它在提醒着人们,来到这里,就已经到了仙的境界。“眼前沧海难为水,身到蓬莱即是仙”,究竟是仙非仙,自己去玩味就是了。<br> 再说这取代三山门的八仙雕塑,且不论它给人们的直观感觉如何,单从它的创意来说就给人们带来一种误解。那就是,八仙是蓬莱神仙的主宰,蓬莱是因有了八仙才被称为人间仙境的。正因为这种错误的导向,北京一家艺术团体为蓬莱编导的一台歌舞节目里,便居然说成因为八仙下凡到了蓬莱,才引得秦皇汉武到这里求仙来了,很是让人哭笑不得。<br> 事实上,蓬莱是因为有了仙境之称之后,八仙才驻足到这方土地上来的。在蓬莱的众仙群体里,八仙算是晚期到来的加盟者。因为不管《蓬莱县志》还是《登州府志》的“仙释志”介绍中,都找不到八仙的踪影。说明在编写这些方志时,以钟吕为代表的八位仙家,还未曾在这里出现过。钟吕八仙与蓬莱的联系,最早也只能追溯到元明时期,因为自从那时吴元泰的小说《八仙出处东游记》里,这八位仙人的身份才基本定型。<br> <br> <h5 style="text-align: right">三山门前秧歌队</h5> <h3> 从以上所述不难看出,三山门与八仙雕塑的份量,孰重孰轻是不难掂量出来的。因此,人们对三山门的毁掉而扼腕,也是不无道理的。也许有人会说,八仙雕塑取代三山门,是经过权威专家的反复论证才敲定的呀。那么,先前的三山门不同样也是权威专家论证过的吗?此专家与彼专家,究竟哪位的论证合乎道理呢?如果喜欢拿专家来说事的话,那么,曾在一次蓬莱历史文化名城保护听证会上,一位清华大学的名叫郑光中的教授就明确指出,八仙雕像放在目前的那个位置上是不合适的,可以另辟场地放置。看起来,专家们的观点也常常只能是一家之言,如果当成金科玉律的话,是不一定能把事情办好的。倘若再掺合上一些行政长官的某种主观意志,那就更没准了。</h3> 其实,对于本土文化,当地居民是应该具有发言权的,地方典籍与坊间的世代传言,都是一些有价值的史料依据,当地居民的意见,不一定就没有参考作用。因此,一些与城市改造项目相关的策划,决策者还是应该多看一点地方的历史典籍,多听一点当地百姓的意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