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云南省博物馆,探神秘古滇国

红霞满天

<p>云南省博物馆,国家一级博物馆,主体建筑平面呈“回”字形,取意于云南彝族“一颗印”式传统民居建筑;外观颜色为红铜色,意在体现云南“有色金属王国”的美称;贯穿多层的狭长缝造型,喻意“石林”,蕴含石林风化体态,展现自然美之意。</p> <p>博物馆的设计别具匠心,建筑外墙的深铜色金属板上全部被打上小孔,1 万平方米外墙墙面形成了8600 多种图案,为馆内带来了充分的自然风与自然光,让观众在光影变换中感受馆藏的精美,被人们亲切地叫做“会呼吸的博物馆”。</p> <p>博物馆展厅面积达1.65 万平方米,目前共收藏文物22 万余件,其中一级文物509 件(套)。馆藏中,古滇国青铜器、南诏大理时期的佛教文物以及多彩的少数民族文物极具代表性。十件镇馆之宝中有三件入选国家宝藏。</p> <p>镇馆之宝四牛鎏金骑士贮贝器,入选国家宝蔵,古滇国历史教科书。</p> <p>高50厘米,盖直25厘米,器物为典型的束腰桶状贮贝器。器身两侧对称雕铸虎形耳。器盖正中铸有1个鎏金武士,头梳椎髻,身着铠甲,腰佩长剑,充当坐骑的铜马昂首挺身,张口、翘尾,十分威武。盖周立雕四牛,膘肥体壮,呈逆时针方向排列。</p> <p>镇馆之宝,入选国家宝蔵的银鎏金镶珠大鹏金翅鸟。此尊立像,通高18.5厘米,重125克,金翅鸟头部形似鹰首,喙爪锋利,瞠目怒视,头顶饰有羽冠,颈部及尾部屈起,展翅欲飞,双足栖息于一莲座上,尾羽作火焰状,上嵌五粒水晶珠,颈下和鸟身相接处原镶有三粒水晶珠,出土时已脱落。造型独特,精致华美。</p> <p>“金翅鸟”又名“大鹏金翅鸟”,亦名妙翅鸟,梵名“迦楼罗”,原是古印度传说中的大鸟,因这种鸟翅翮金色而得此名。为佛教护法神中的“天龙八部”之一,传说能日食龙3000,能镇水患。云南自古多水患,因此在云南的佛塔内外常以金翅鸟镇守。</p> <p>此金翅鸟形象凶猛,造型雄健有力,其制作工艺分别采用铸造、錾刻、焊接、鎏金、镶嵌等多种工艺。首先铸出头、翼、身、尾、足等各个部件,经细部錾刻出羽毛纹饰和尾羽上做成对称的镂空装饰,再焊接成形,并通体鎏金,然后在尾羽、颈下及双翅两侧镶嵌水晶珠,制作颇为繁杂精致,充分代表了大理国金银工艺的地方特点和高超的水平,是云南佛教艺术最具地方特征的器物,堪称艺术瑰宝。</p> <p>聂耳小提琴,这是云南博物馆入选国家宝藏的三件文物之一,做工不算精致、历史不算悠久,但它却如黑暗中的明火,第一次为一个伟大的时代奏响了永恒的曲调!用这把小提琴,聂耳创作了《义勇军进行曲》、《毕业歌》、《大路歌》、《昭君和番》等40首乐曲,引起了国人强烈的爱国情绪与共鸣,鼓舞着国人走向抗战前线。斯人已逝,但承载着他音乐梦想和爱国情怀的小提琴将在云南省博物馆永远陪伴着世人</p> <p>此篇重点介绍古滇国青铜器,手机隔着玻璃拍的照片,光照不足,清晰度不够理想。</p> <p>1956年,云南省考古工作者在晋宁石寨山进行第二次考古发掘,出土了两千余件古滇国时期的文物。特别是从6号墓中出土了大量的青铜器、金器、银器、玉器、玛瑙、海贝、编钟等,这些精美的随葬品显示出墓主人身前具有非常显赫的地位。果然,在清理漆器粉末时,发现了一枚滇王金印,证明该墓的主人即为一代滇王。</p> <p>滇王之印出土,将文献中记载的古滇国真实存在的证据赫然呈现在我们面前。据文献记载,在西汉武帝时期,我国西南地区有南越、巴蜀、滇国等众多小国。公元前111年,汉武帝出兵灭掉了南越、巴蜀。公元前109年,汉武帝又陈兵滇池,滇国国王主动降汉,汉武帝于是设立益州郡,赐滇王王印,令其继续治理当地子民。</p> <p>镇馆之宝牛虎铜案,青铜艺术的稀世珍品。这件战国青铜案祭礼器高43厘米,牛虎铜案以一头体壮的大牛为主体,牛四脚为案足,呈反弓的牛背作椭圆形的案盘面,一只猛虎扑于牛尾,四爪紧蹬于牛身上,咬住牛尾,虎视眈眈于案盘面,大牛腹下立一小牛,首尾稍露出大牛腹外。牛虎铜案中的大牛颈肌丰硕,两角前伸,与其尾端后仰的老虎,以及大牛腹下横置的小牛,构成了完美的平衡,作为滇国的一件祭器,牛虎铜案在力学和美学上都达到了极高水平,是云南省博物馆的镇馆宝中宝。</p> <p>“北有马踏飞燕,南有牛虎铜案”。“牛虎铜案不仅是两千多年前古滇国宗教祭祀的礼器,更是一件精美的艺术品。”此案造型奇特,构思新颖,既有中原地区四足案的特征,又具有浓郁的地方特点和民族风格,极具艺术价值。</p> <p>关于古滇国的记载只有《史记·西南夷列传》中寥寥的几百字,想了解更多滇国的风土人情唯有通过这时期的出土文物。当时中原文明对西南影响甚微,滇国青铜器有着与中原青铜器迥异的气质,器物和风格都具有鲜明的地域特色,其中最有代表性的当属青铜贮贝器。</p> <p>贮贝器是青铜铸造的、用以贮藏海贝的容器,海贝是古滇族最主要的货币。由于货贝具有一定的体积,数量巨大,使用时不易携带,因此为盛装货贝而特意精心制作的器皿-贮贝器便应运而生了。目前主要发现于两个规格较高的墓葬里。晋宁石寨山古墓群,也就是滇王墓所在地,以及玉溪市江川县李家山古墓群,各出土了十几件贮贝器。</p><p><br></p> <p>这件贮贝器的器盖上 雕刻的是滇国的祭祀典礼,而祭奠天神的方法,就是把奴隶杀掉,每个小人的脸上表情都十分的怪异,让看到的人都会感到背后发寒,十分地阴森。整个器盖上雕刻着52个小人,每个小人的动作都是不同的,奴隶们有的被反绑着双手,有的戴着枷锁,一些贵族则是站在高台上,或者坐在轿子里。虽然贮贝器的器盖看起来十分地阴森,但是这件文物的价值可是非常高的,出土之后经过专家的判断,直接定为了国宝级的文物,并禁止出国展览。</p> <p>西汉战争场面叠鼓贮贝器,西汉时期滇国青铜器,藏品上雕铸了人物13人,马一匹。</p> <p>西汉 狩猎场面铜贮贝器 ,这个狩猎场面包含了两骑手,一徒步猎人,两头被猎的鹿,两条帮忙的猎犬,地上还有惊惶失措的一只兔子一只狐狸。其中一骑手通体鎏金(估计是滇王或大贵族)。</p> <p>贮贝器形状一般比较统一,器盖常以立体雕刻呈现不同的场景,展现古滇人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仅仅几十个贮贝器就把战争、祭祀、狩猎、农耕、市井百态,还有动物搏斗都体现了出来,应该说是非常全面的一部历史教科书了。”</p> <p>这是一件西汉时期滇国的战争场面叠鼓贮贝器的盖,发现时器身已残,只有一个器盖了。器盖上铸有一组人物,表现的是滇族与昆明族军队交战的场景。雕铸人物的一方是滇国将士,一位通体鎏金的骑马将军,和一群装备精良的士兵;另一方为辫发的昆明族人,都是步兵,由于装备不如滇人,一幅被击败的场景。</p> <p>战国 虎鹿牛铜贮贝器&nbsp;,高34.5厘米,器物呈圆筒形,束腰,底有三足,足作人形,头部及双手上托器身。腰部阴刻人物、动物等花纹三组:一组为6只孔雀衔蛇;一组为4人,有牵牛者、赶牛者及持斧者;一组为鹿、牛及绳纹。直径16.6厘米器盖上圆雕一组动物造型:一牛体型较大,居中,周边一虎三鹿,逆时针环绕大牛。铸造精细,纹饰华美。</p> <p>西汉 动物搏斗铜贮贝器&nbsp;</p> <p>五牛一鼓贮贝器 战国 国家一级文物,高31.2厘米,器身呈圆筒形,腰部内收,三足,典型的束腰筒状贮贝器。器盖上雕铸五牛和一鼓,边沿四牛,作逆时针方向运行,中央一牛,体形稍大,立于一巨型铜鼓上。铜鼓在滇国是“重器”之一,象征权力,而牛则是财富的象征,集铜鼓、牛和贮贝器于一体,由此可见墓主人生前对权力和财富的拥有情况。</p> <p>出土的青铜器中,最为珍贵的是5件铜鼓,显示了铜鼓产生的初期阶段所具有的原始性。鼓身仅有简单纹布,均属早期特征,是世界上已经发现的最古老的铜鼓。</p> <p>广南羽人船纹铜鼓 西汉 国家一级文物,高46厘米,鼓面直径68厘米鼓面饰太阳纹,分14芒,其外分5晕,饰多种几何图案;鼓胸饰船纹,共有4组,每船上表现人物4∽5人,人物头上带羽冠;鼓腰饰椎牛纹、鸟纹、舞人纹等,纹饰生动、自然;鼓胸与鼓腰之间饰4耳。该鼓造型端庄,铸造精细,纹饰华美光泽闪亮无锈蚀规整、圆滑,是石寨山型铜鼓的最高成就。</p> <p>在铜鼓的鼓面饰有太阳纹,反映了中国古人对太阳的崇拜。哟与铜鼓曾被人们长久使用所以鼓面的纹饰早已模糊不清,铜鼓的腰部用竖直的几何纹饰将所有人物分开人物头戴高高的羽毛专家称其为羽人。他们有的举手跳舞、有的以牛来祭祀鼓腰与鼓胸部之间饰有4耳便于悬挂。</p> <p>这件铜鼓最引人注目的是胸部装饰的船纹记录了一场规模盛大的祭祀活动,船上的众多人物有巫师、划桨者、掌舵者等等。大家都各司其职,祭祀的四膄船上以标柱上高悬鼍纹的船为首然后围绕着铜鼓按照顺时针方向行驶。</p> <p>铜鼓源于作为炊具的铜釜,随着社会的发展,铜鼓的功能也变化,既是歌舞伴奏的乐器,也是祭祀和庆典活动的礼器,还被奴隶主用作召集部落的重器,所谓“击鼓山林,群蛮毕集”。随后逐渐演化成为显示奴隶主贵族财富和权威的礼器。由于铜鼓可以召集群众、号召群众和显示社会地位,全社会都把铜鼓视为珍宝。奴隶主们不仅生前不惜重价多方罗致,以积铜鼓愈多愈荣,而且死后还备大批铜鼓随葬。</p> <p>西汉 牛头铜扣饰 ,扣饰由大小二牛头两头小牛组成,大牛头的额顶重叠一小牛头,双角上各卧一小牛,其下有蛇盘绕,蛇口咬住大牛头上的双耳。</p> <p>精美的西汉滇王编钟 ,国家一级文物尺寸。高42∽29.5厘米,因与“滇王之印”同墓出土故名滇王编钟。尺寸各异,各枚形制纹饰基本相同。钟体呈椭圆形,上宽下窄;纽呈半环形绳纹壮,口平齐;钟面饰对称双龙纹,近唇处饰一圈云纹和绳纹。器物造型规整。纹饰华丽,数量不多(为偶数)大小依次,气度不凡。反映了中国传统礼勒制度对滇王国的影响。</p> <p>三枝俑灯 东汉 国家一级文物,高42厘米,器物为一裸体男子呈跪坐状。腹部和跨下有带缠绕;双手分别向两侧平伸,手中各持一圆形灯盘;头昂立;头顶上又立一圆形灯盘。灯与俑搭配和谐,给人一种美感。</p> <p>青铜扣饰是用青铜铸造的背面有矩形齿扣可供系戴、悬挂的一种装饰品。是滇青铜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形式多样、工艺精湛,扣饰多出土于大中型墓葬中,小墓中少见,这说明它是一种高级装饰品,主要被当时的滇国王侯贵族所拥有。</p> <p>西汉 圆形鎏金镶石猴边铜扣饰 直径13.5厘米,此扣饰鎏金与玛瑙相映生辉 ,工艺精湛,堪称难得的滇国艺术珍品。正面中央嵌一红色玛瑙扣,其外用红黑色漆绘成八角光芒的太阳纹,再外镶嵌孔雀石小珠及玉环,边沿有浮雕小猴一周,首尾相接,共十只。滇王真正表示其身份的带扣,中央镶红宝石,以八角星形太阳纹环绕。八角星形太阳纹原为炎帝专用图腾,由此可知,西南诸夷中亦含有古炎帝族的成份。</p> <p>西汉 鎏金二豹噬猪铜扣饰 ,一豹扑于猪背,尾反剪向前,以二前爪抓住野猪的肩部,两后爪抓住猪之后腿,张口咬住猪背;另一豹附于猪腹下,前爪抓住猪腹,作吞噬状,此豹之后腿又被野猪紧咬不放。</p> <p>屋宇人物祭祀场面扣饰 西汉 国家一级文物,高11.2厘米,整件器物以圆雕和透雕组合.背面铸有榫扣,正面是一组干栏式和井干式相结合的礼仪建筑及祭祀活动场景.建筑为长脊短檐 人字形两面坡屋宇5座,正中主室为井干式建筑,以钩栏与其他建筑相连.场景中30余人,有跪坐者,有宴饮这,有吹奏者,有歌舞者,有持物者。此件扣饰对于研究滇国社会生活、礼仪等有较高的价值。</p> <p>战国 猎首纹铜剑 ,出土剑柄及刃部后端有浮雕人像,皆大眼、利齿、阔嘴,形象奇特。其中一人右手持剑,左手提人头,另一人高举双手作下蹲跳跃状,似作祭祀活动。</p> <p>西汉 蛇柄铜剑(左)、金剑鞘(右) ,金剑鞘由三段组合而成,每段均有压印图案及纹饰。上段由凸起的牛首形图案、绳纹等纹饰构成;中段由三小节组成,每节皆饰凸起之折线纹;下段饰凸起的圆圈纹、连续回旋纹及绳纹。</p> <p>六牛铜枕 战国,是滇国特有的专供随葬用的枕具。</p> <p>下图二中:豹衔鼠铜戈(左一) 、三熊铜戈(右二)、豹衔鼠铜戈器物銎呈扁圆形;銎背上雕铸一豹,呈缓步行走状,昂首,挺胸,拖尾,嘴里衔着一鼠。鼠被豹衔于半空中,头朝下,身体极度扭曲,作挣扎之状,显然刚刚被捕获,尚未毙命。</p> <p>参观云南博物馆,感受到滇国文化的特色和与众不同。也是第一次了解到了滇国,公元前278年,楚国遣楚将庄硚率领一支队伍到达滇池地区,征服当地人后,后因归路被秦国所断,就留在滇池地区,建立滇国,都城在今昆明市晋宁区晋城镇。据文献记载和考古发现,滇国在云南历史上大约存在了五百年,出现于战国初期而消失于东汉初年。公元前109年,汉武帝出兵征讨云南,滇王拱手降汉。</p> <p>云南省博物馆就是中国西南地区的历史缩影,每一件文物背后都是古滇国的兴衰史,在这片神奇的土地上,竟然发生了这么多我们所不知的故事,在历史的长河里穿梭的我们竟忘了时间。短暂一游,这云南历史文化中的冰山一角,影响深刻,回味无穷!</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