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乡的红瓦房

雨川

<p class="ql-block">作者 雨川</p> <p class="ql-block">   般阳之美,韵出孝水,源头由博山神头潺潺流向仙湖,途经五县汇集渤海。夕阳之下的孝妇河银光映面,从黉山望去象一串珍珠显得孝水格外美丽。南望不远的黉山角下,有一片美丽的红瓦房别有风情。是五十年代所建,距今有七十余年,是淄博矿务局下属的一个矿区寨里煤矿,与寨里村相隔一条马路,据文献记载寨里建于隋唐时期以前。有窑址考证,是淄博最早的陶瓷发源地。从窑址规模到瓷片认证,就能看出隋唐时期的文明程度和繁荣景象。故宫藏品寨里窑青瓷三件。不负陶瓷古都之称。如今的寨里地区,还是以陶业为主。工业兴隆,人民安居乐业。从50年代工业兴起至七十年代末,矿区的飞速发展,带动了地方的经济,寨里煤矿在市区企业中,也算得上比较靠前的工业园区,职工与家属近万人口。</p><p class="ql-block"> 六十年代文化娱乐是比较匮乏的年代,一个星期能看上一场电影,是很幸福的一件事。单一的娱乐环境,让人有些乏味,样板戏连续10年不间断,翻来覆去,每天生活在样班戏里。到处是大字报,矿区停工停产,学校罢课。看到的是游行和示威,每天是锣鼓宣天,口号不离口,语录不离手。小学生没有受到多太影响,学语录,背诗词。高年级的到处串联游行,我们跟在后面傻呼呼的喊口号。一天到晚的瞎折腾,也不明白,感觉有意思。在童年的记忆里,一桩桩往事,却给我们留下了难忘的情怀。如今的那些小伙伴离巢分飞,各奔东西,因多年不见而中断,如今如同陌姓。而我身处异地。失去了原有的故情,没有了行途,只有思念与回忆相伴于我。这片乡土是过去生我养我的地方,童年的梦园。是我走向社会的起点。有我童年的伙伴,有亲爱的老师与同学,朝思暮想的临居,还有那童年的玩皮景象,历历在目。红瓦房是我永远的记忆,给我们留下了童年的快乐和生命的足迹。岁月的流逝,总是让我彻夜难眠,人老了有了一些固执,总想看看那片破旧的老瓦房,有人说,早以已是人非,已经的变成了高楼大夏。心却无法收,总想看看过去,走过的足迹,社会的发展,固守是无法与时俱进,只有在思念中,去寻找童年的一切游梦。因为,那是我的出生地,是我的故乡。</p><p class="ql-block"> </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