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作者 雨川</p> <p class="ql-block"> 般阳之美,韵出孝水,源头由博山神头潺潺流向仙湖,经途五县汇集渤海。夕阳之下的孝水银光映面,象一串珍珠漂浮在水面上闪闪发光。站在黉山顶峰向南望去,有一片五十年代的红瓦房,别有风情。就象军营一样整洁亮丽。红瓦房是五十年的产物,距今有七十余年,是淄博矿务局属下的一个矿区,坐落在寨里地区,与寨里村相隔一条马路,据文献记载寨里史建隋唐以前。村东曾经发现过大规模的隋唐窑址,说明是淄博地区最早的陶瓷发源地。从窑址规模到瓷片认证,看得出在隋唐时期的文明程度与繁荣景象。如今故宫藏有寨里窑青瓷三件。不负于淄博陶瓷之都。如今的寨里还是以陶业为主,工业发达,人民安居乐业。从50年代工业兴起至七十年代末,矿区的飞速发展,带动了地方的经济,寨里煤矿是市属企业中算得上靠前的工业园区,职工与家属上万余人,也是带动地方经济发展的一个优势。</p><p class="ql-block"> 六十年代中期,我正在上小学,记得家家户户温饱问题还没有解决,又迎来了一场文化革命,记得打着红旗,锣鼓喧天,口号不离口,语录不离手,每天生活在这种环境里,对我们这些孩子来说,也是一种享受。那段时期娱乐方面比较匮乏,一个星期能看上一场电影,是非常幸福的一件事,没有别的娱乐途径,家家户户都是围绕收音机而起舞,时间长了听的都有些乏味。样板戏翻来覆去,天天听十年不间断,每天生活在样板戏里,大人小孩都会哼哼几句。那个年代满城都是红色基调,矿山停工停产,学生罢课。到处是游行示威,小学生没有受到多大的影响,天天学语录,背诗词。大的学生到处串联游行,我们一些屁屁虫,跟在大人的后面傻呼呼的喊口号,喊了半天什么也不懂。一天到晚的感觉挺有意思,开心。在童年的记忆里,一桩桩往事,却给我们留下了难忘的情怀。如今的那些小伙伴离巢分飞,各奔东西,因多年不见而中断,如今都如同陌姓。而我身处异地。失去了原有的故情,没有了行途,只有思念,带着过去与回忆相伴余生。寨里是生我养我的地方,是童年的梦园。是我走向社会的起点。这里有我童年,有我的老师与同学,朝思暮想的临居,还有那童年的玩皮景象,历历在目。红瓦房是我永远的记忆,给我们留下了童年的快乐和生命的足迹。岁月的流逝,总是让我彻夜难眠,人老了有了一些固执,总想看看那片破旧的老屋,有人说,已是人非,变成了高楼大夏。心却无法收起,看看过去,一路走来,社会发展的太快,人的固守无法与时俱进,只有在思念中,去寻找童年的游梦,因为红瓦房是我童年印记,也是我的出生地,儿时的红瓦房。</p><p class="ql-block"> </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