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地图上,那些以大航海时代勇者命名的角落?⛵️

天涯行客(茅明辉)

<p><br></p><p><b>“地理大发现”的时代</b></p><p><b>也是地名爆炸式增长的年代</b></p><p><b>远涉重洋的航海家们</b></p><p><b>发现和考察了未知的海洋与大陆</b></p><p><b>也赢得了为其冠名的殊荣</b></p><p><b>千帆竞发,乘风破浪</b></p><p><b>那些古地图上本晦暗不清的角落</b></p><p><b>从此镌刻上了勇敢者的名字</b></p> <p><br></p><p>白令海峡</p><p>Bering Strait</p><p><br></p><p>白令海峡的名字来自探险家<b>维他斯·白令</b></p><p>出生于丹麦的白令曾任职俄国海军</p><p>在1725年被沙皇选中</p><p>担任“第一次堪察加探险”的队长</p><p>他率队从堪察加半岛向北航行</p><p>于1728年通过了白令海峡</p><p>证实了亚洲与美洲间没有陆地相连</p> <p> 维他斯·白令</p> <p> 白令的探索线路</p> <p><br></p><p>亚欧大陆最东点俄罗斯<b>杰日尼奥夫角</b></p><p>美洲大陆最西点美国<b>威尔士王子角</b></p><p>两者之间所隔的狭窄水道</p><p>即是白令海峡</p><p>白令海峡不仅分开了亚洲和北美洲</p><p>还连接了北冰洋和太平洋</p><p>国际日期变更线亦从中穿过</p><p>冰河时代的“白令陆桥”</p><p>还可能是美洲先民迁徙的路线</p> <p>图自《博物》2020年02期</p> <p><br></p><p>美洲</p><p>Americas</p><p><br></p><p>“哥伦布发现新大陆”的故事世人皆知</p><p>(北欧维京人可能更早地发现了美洲)</p><p>意大利航海家<b>克里斯托弗·哥伦布</b></p><p>于1492年横渡大西洋抵达美洲</p><p>拉开了欧洲殖民海外时代的序幕</p><p>但哥伦布至死都声称自己抵达的是亚洲</p><p>而非一片不为人知的新大陆</p> <p>哥伦布</p> <p><br></p><p>比他稍晚前往美洲勘察的另一位探险家</p><p>意大利人<b>亚美利哥·韦斯普奇</b></p><p>经过对南美洲东海岸的考察</p><p>提出了这是一块新大陆的观点</p><p>在欧洲得到广泛的传播</p><p>新大陆也因此以他的名字命名</p><p>亚美利加,成为世界地图上的定制</p> <p> 亚美利哥·韦斯普奇</p> <p>哥伦布死后第二年,德意志制图家马丁·瓦尔德泽米勒首次把美洲画在世界地图上,<b>标注的正是亚美利哥的名字</b>。</p> <p><br></p><p>麦哲伦海峡</p><p>Strait of Magellan</p><p><br></p><p>麦哲伦海峡位于南美洲大陆南端</p><p>地处北侧的南美大陆与南侧的火地岛之间</p><p>葡萄牙航海家<b>斐迪南·麦哲伦</b></p><p>在环球航行中首次抵达这里</p><p>成为首个通过此海峡的欧洲人</p><p>麦哲伦海峡也由此得名</p><p>由于多变的风向与狭窄的水道</p><p>麦哲伦海峡的通航条件有限</p><p>但它仍是连通两大洋的重要天然航道</p> <p> 麦哲伦海峡</p> <p>麦哲伦本人未能完成环球航行,<b>它在菲律宾死于部落冲突中,其率领的船队在他死后继续向西航行,回到欧洲</b>。</p> <p><br></p><p>德雷克海峡</p><p>Drake Passage</p><p><br></p><p>世界上最宽最深的海峡</p><p>德雷克海峡</p><p>位于南美洲南端与南设得兰群岛之间</p><p>是令航海家们望而却步的南极天堑</p><p>1578年英国探险家<b>德雷克</b></p><p>沿着南美洲西海岸向南探险</p><p>发现了南美洲尽头的德雷克海峡</p><p>不过他并未穿越这个以他命名的海峡</p><p>而是经行麦哲伦海峡前往大西洋</p><p><u>1616年,荷兰探险家</u><b><u>威廉·斯豪滕</u></b></p><p><u>第一次通过了这片海峡</u></p><p><b><u>后人以他的家乡命名了南美洲最南端</u></b></p><p><b><u>称为合恩角</u></b></p> <p> 德雷克海峡</p> <p> 弗朗西斯·德雷克</p> <p><br></p><p>库克群岛</p><p>The Cook Islands</p><p><br></p><p>南太平洋上库克群岛</p><p>地处法属波利尼西亚与斐济之间</p><p>是由15个小岛组成的群岛国家</p><p>早在16世纪末</p><p>西班牙水手就曾发现与记录了这组岛屿</p><p>而18世纪<b>库克船长</b>的两次到访</p><p>则让库克群岛拥有了名字</p> <p> 库克群岛</p><p><br></p><p>英国人<b>詹姆斯・库克</b></p><p>是大航海时代的最后一位传奇人物</p><p>多年的水手生涯</p><p>让他积累了丰富的航海经验</p><p>库克船长<b>曾奉命领导了三次远洋航行</b></p><p><b>几乎补全了整个太平洋地区未知的版图</b></p> <p>库克船长与他的船员,<b>是最早登陆澳洲东岸和夏威夷的欧洲人</b>。</p> <p><br></p><p>巴伦支海</p><p>Barent Sea</p><p><br></p><p>巴伦支海位于挪威与俄罗斯北方</p><p>因16世纪荷兰航海家<b>威廉·巴伦支</b>得名</p><p>在阿姆斯特丹商会的支持下</p><p>巴伦支曾三次出征冰洋</p><p>一生致力于开拓欧亚东北航道</p><p>相继发现了斯匹茨卑尔根岛和熊岛后</p><p>最终病逝于返航途中</p><p>巴伦支海是北冰洋的陆缘海</p><p>受北大西洋暖流影响</p><p>巴伦支海南部海水终年不冻</p><p>成为北极航道上的最活跃的航线</p> <p> 巴伦支海</p> <p> 威廉·巴伦支</p> <p> 纪念威廉·巴伦支的纪念币</p> <p> 油画《威廉·巴伦支之死》</p> <p><br></p><p>巴芬岛</p><p>Baffin Island</p><p><br></p><p>北极圈内的巴芬岛</p><p>是加拿大第一大岛,世界第五大岛屿</p><p>巴芬岛的名字来自英国航海家<b>巴芬</b></p><p>他致力于北冰洋岛屿的沿岸考察</p><p>曾率队寻觅由大西洋到太平洋的西北航道</p><p>为了纪念这位北极探险家</p><p>这座广阔的岛屿冠以他的姓氏</p><p><b>把格陵兰岛和巴芬岛之间的半封闭海域</b></p><p><b>命名为<u>巴芬湾</u></b></p> <p> 巴芬岛</p> <p>看似荒芜的巴芬岛,其实是北极熊赖以生存的家园。</p> <p> 威廉·巴芬</p> <p><br></p><p>哈德逊湾</p><p>Hudson Bay</p><p><br></p><p>伸入北美洲大陆的哈德逊湾</p><p>位于加拿大东北部</p><p>北通北冰洋,东连大西洋</p><p>得名于英国航海家<b>亨利·哈德逊</b></p><p>17世纪初,他曾4次率领探险队</p><p>寻求从北欧通过北冰洋抵达亚洲的捷径</p><p>最终由于船员叛乱而丧失了性命</p><p>美国纽约的“市河”哈德逊河</p><p>也是为了纪念1609年哈德逊对此地的考察</p> <p> 哈德逊湾</p> <p> 亨利·哈德逊对北美的探索</p> <p> 亨利·哈德逊</p> <p><br></p><p>塔斯曼海</p><p>Tasman Sea</p><p><br></p><p>澳大利亚于新西兰之间的广阔海域</p><p>叫作塔斯曼海</p><p>这同样要追溯到一位17世纪的航海家</p><p>在荷兰东印度公司的资助下</p><p>荷兰探险家、商人<b>阿贝尔·塔斯曼</b></p><p>于1642年和1644年进行了两次成功的远航</p><p>发现了塔斯马尼亚岛、新西兰、斐济</p><p>极大填补了人们对大洋洲认知的空白</p> <p> 塔斯曼海</p> <p> 阿贝尔·塔斯曼</p> <p><br></p><p>罗斯海</p><p>Ross Sea</p><p><br></p><p>航海家对南极不遗余力的探索</p><p>从南极洲今天的地名上就可见一斑</p><p>罗斯海是南太平洋探入南极洲的大海湾</p><p>180年前,英国探险家<b>詹姆斯·罗斯</b></p><p>在英国皇家学会的委派下</p><p>开始了寻找南磁极的探险远航</p><p>并发现了罗斯海和维多利亚地</p><p><u>而南极半岛西侧的</u><b><u>别林斯高晋海</u></b></p><p><u>则得名于</u><b><u>俄国海军军官别林斯高晋</u></b></p><p><u>世界上第一个眺望到南极大陆的人</u></p> <p> 罗斯海</p> <p> 詹姆斯·罗斯</p> <p><br></p><p><b>海的那边是什么?</b></p><p>是岛屿,是陆地,还是更大的海?</p><p><b>勇敢者怀揣着这样质朴的疑问,</b></p><p><b>拉开了大航海时代的帷幕。</b></p><p>世界地图,正是那个时代的光荣遗产,</p><p>伴随卫星时代的到来,</p><p>地球上每一处角落早已无所遁形。</p><p><b>但那份探索未知世界的热忱,</b></p><p><b>仍显得那样浪漫与激情。</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