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8px;"> 《理发》一文,收录于梁实秋先生《雅舍小品》一书,《雅舍小品》是梁先生代表性散文集,小品所取都是生活琐事,有人间烟火,也有世情风俗,经他描绘,别具风趣,《理发》一文,便是如此。</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8px;"> 文章一开头,梁先生就指出,理发是一件不愉快的事,但虽不愉快,也不得不理,理发就像人"正衣冠一样",涉及一个人在世人中的形象。梁先生在文中叙述了理发全过程,生动描述理发匠行为举止,被理发者的心态,理发过程的各种反应,惟妙惟肖,首先一块白绸布往身上一罩,布条将喉咙勒紧,简直让你不敢动;继而推子沿着头往上推,犹如推土机平整土地;随后洗头,而后锋利无比的刮刀,在你的喉咙头上,眼皮上,耳边上划来划去,你只能瞑目屏息,捏一把汗,总之,每一步都让被剃的人心惊胆战,而理发者只能透过镜子看看理发匠怎样收拾他的脑袋,唯一的反抗,就是对着镜子做鬼脸。</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8px;"> 我小的时候,最怕剃头,每当看到村口,剃头师傅挑着一个担子进村,便赶紧躲起来。剃头师傅走到村口,找一棵榕树,树荫下放好凳子,坐等大人将小孩的脑袋送过来,让他修理。我对剃头的每一个环节都充满恐惧和厌烦,首先他拿一块白布,(很脏的,带有污渍斑点,白中带黄)往你身上一盖,布的两角两个布条,往你喉咙一勒,不舒服就开始了,每次我都要求他不要勒的太紧。推子开始推或剪刀开始剪的时候,你就不能动,这对好动的小孩来说,特别难受,推子推后,头发开始粘在脖子或是脸上,又不敢抹它;后来开始洗头及刮脸,刮脸更是可怕,老是怕剃头师傅不小心失手,将脸皮划破。理发虽然大约半个小时,但总觉得特别漫长,唯一有一点乐趣的是掏耳朵,舒服极了,还有就是他用刀背在我的后颈长长的刮了一下,刮出酥酥一阵惊悚,最后在颈上弹跳几下,巴不得再来几下,这大概是苦中有乐吧。理完头发白布一松,犹如解放的感觉,我付了钱,赶紧跑掉,怕他发现理得不理想,再补上几刀。</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8px;"> 我们当时高中有一黄姓同学,他也怕理发,他主要是怕那会磨刀布,那块磨刀布不知道陪师傅多少年,说不定从他师父就遗传下来,经年累月,乌黑发亮,每次要刮之前,总是要反复在那块布上往复抹几下,好恐怖,他干脆不理发。我每次理发時也都要看那磨刀布几眼。现在采用一次性刀片不知道黄同学,还敢不敢理发。</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8px;"> 理发这种手艺,虽登不了大雅之堂,但也得到文人墨客的情青睐,最近看了丰子恺先生的散文,《野外理发师》,丰先生躺在船榻上休息,透过船窗,看到堤岸上有一个理发师在理发,像一幅画,勾起他的创作欲望,他从画家的角度看理发师的理发动作,十分美优美,赶紧画下来,这是画家对理发的叙述。</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8px;"> 韩少功在《山南水北》一书中,写了他们下乡时农村的一个剃头匠何爹,他将剃刀自称为青"龙偃月刀",剃头几十年,练就一手好刀法。其一,"关公拖刀",刀背在顾客后颈长长的一刮,刮得顾客麻酥酥的。其二,"张飞打鼓",刀口在顾客后颈上弹出一串花,同样让顾客特别舒服。"双龙出水“,刀片在顾客鼻梁两边轻捷地铲削。“月中偷桃"刀片在顾客眼皮上轻巧地刨刮。"哪吒闹探海",更是一绝,刀尖在顾客的耳朵窝细剔,似有似无,若即若离,不仅净毛除垢,而且让人痒中透爽。一套程序走完,顾客一个喷嚏天昏地暗,尽吐五脏六腑之浊气。就是这样一个阅人间头颅无数的老革命,也碰到新问题。一是年轻人,外出打工很多,脑袋移居山外。二是年轻人把头发染成五颜六色,猫不像猫狗不像狗,光染不理。三是女子,尤其是年轻的女子,也加入理发美容行列,推行一条龙服务。四是理发店,装饰富丽堂皇,灯红灯绿,令人眼花缭乱。这让何爹的生意大大减少,对新式理发的不满和不屑也让何爹十分郁闷。韩少功对何爹刀法的生动叙述,为理发这种匠活,增添生动一笔。</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8px;"> 我小时候生活在农村,了解不少流传的有关理发习俗,听到不少笑话,如在农村,有几种交易是不能欠钱的,一是求神问卜,二是看病,拿药。三是购买纸钱,香烛,理发的钱也是不能欠的;又比如2月2,龙抬头,农历二月初二这一天,很多人都会剃头,听说剃了头,会使人鸿运当头,福星高照;小孩满月,要剃头。家里老人去世,家里人三个月不能剃头,犯人出狱,要剃完头后再回家。老人临终之前要请理发师理发,刮一刮胡子。在我们哪一带,理发都是讲客家话的。有关理发的笑话和理发的趣谈,也常常是榕树下,祠堂前老人们的谈资,有一位老大爷总结说,理发虽然正襟危坐不舒服,但你当他在掏耳朵,剪鼻毛,刮眼睛,还是很舒服的,进而公布他的一大发现,"所有捣洞的活儿,都是爽的"。</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8px;"> </span></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8px;"> </span></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8px;"> </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8px;"></span></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