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觉路317]——小巷深处的壁立千仞

杨永发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b><font color="#ed2308">小盘谷</font></b></h3><div><b><font color="#ed2308"><br></font></b></div> <p>扬州城内有一处园林里面的叠石假山,临日兀立,高险磅礴,曾以“九狮图山”相称,是目前扬州现存园林中唯一的明代遗物,它不在何园,不在个园,也不在瘦西湖,而是在丁家湾大树巷深处的小盘谷。</p><p><br></p> <p>“腰缠十万贯,骑鹤下扬州”。唐诗中的扬州似乎总给人一个纸醉金迷江南小城的印象,古往今来曾吸引无数人的目光。可惜的是,随着第一次工业革命的兴起,苏南和浙江的商人购买了英国先进的纺织机械,在上海建起了纺织厂,随着手工业的兴起,上海成为中国的工业基地,本来以服务业为主的扬州资本大户纷纷迁至上海。再加上国家由漕运改为近海运输,京沪铁路又与扬州失之交臂,扬州开始慢慢衰落了。</p><p><br></p> <p>就像这处位于扬州老城区丁家湾大树巷深处的小盘谷,原是光绪年间两江总督周馥的私家大宅园,曾经也是风光无限。但随着扬州的衰退而渐渐被世人淡忘。在很长一段时间里,它一直被用来做招待所,因为年久失修,园林与宅子衰败不堪。十几年前,当地政府借助社会资源竭力予以修复,使小盘谷慢慢恢复了元气,重焕新生。</p><p><br></p> <p>陈从周教授曾对小盘谷的假山叠石赞赏有加,他在《扬州园林》中说:“……山拔地峥嵘,名九狮图山,峰高约九米余,惜民国初年修缮时,略损原状。此园假山为扬州诸园中的上选作品。……叠山的技术尤佳,足与苏州环秀山庄抗衡,显然出于名匠师之手,按清光绪《江都县续志》卷十二记片石山房云:‘园以湖石胜,石为狮九,有玲珑夭矫之慨。’今从小盘谷假山章法分析,似片石山房为蓝本,并参考其他佳作综合提高而成。”</p><p><br></p> <p>陈从周先生上述文中提到的苏州“环秀山庄”和何园“片石山房”,都是中国历史上江南园林假山叠石的扛鼎之作。苏州“环秀山庄”假山为清代叠山大师戈裕良的作品,虽由人作,有如天开,尽得造化之妙,堪称假山之珍。环秀山庄由此而驰名,反映了天人合一的文化特色,表现了一种人与自然和谐统一的宇宙观。而何园的“片石山房”更是如雷贯耳,其出自清代大画家石涛之手,是石涛叠石的“人间孤本"。独峰耸翠,秀映清池,"奇峭"无比。石壁、石磴、山涧三者最为奇绝,体现了天人合一的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p><p><br></p> <p>陈从周先生认为苏州“环秀山庄”和何园“片石山房”的叠石技法,显然借鉴了小盘谷的造园手法。这对我实地寻访小盘谷,埋伏下了些许期待与惊喜。</p><p><br></p> <p>周馥一生文治武功可圈可点,是中国近代史上非常重要的人物之一。李鸿章临死前曾抓着周馥的手不放,两眼圆睁不闭,嘴里嗫嗫嚅嚅想说什么又说不出来。周馥说:“你要我办的事情,我知道了,一定办好,你放心去吧。”听完这话,李鸿章才闭上双眼咽下最后一口气。</p><p><br></p> <p>清末民初的头面人物都对周馥尊敬有加。徐世昌为周馥题词:“海天襟抱”;黎元洪题词:“风高屺上”;康有为题词:“耆旧馨香”。周馥70岁生日时,慈禧太后赐给《风清南服》匾额。</p><p><br></p> <p>关于小盘谷的原主,以及叠石的作者是谁,历史上争论许久未有定论。但这处园林在周馥的手上发扬光大却是不争的事实。周馥大半生驰骋官场,位极人臣,到了70岁还接到圣旨要他走马上任两广总督。但周馥深知官场凶险,可能也厌倦了官场的尔虞我诈,有一天突然对韩愈《送李愿归盘谷歌》有了兴致。</p><p><br></p> <p>《送李愿归盘谷序》原是唐代文学家韩愈写给友人李愿的一篇赠序。因为韩愈长期没有得到朝廷的重用,他在送李愿回盘谷隐居之时写下这篇文章,借以倾吐他的不平之气,并表达他羡慕友人隐居生活的思想情感。</p><p><br></p> <p>“盘之中,维子之宫;盘之土,维子之稼;盘之泉,可濯可沿;盘之阻,谁争子所?窈而深,廓其有容;缭而曲,如往而复。嗟盘之乐兮,乐且无央;虎豹远迹兮,蛟龙遁藏;鬼神守护兮,呵禁不祥。饮且食兮寿而康,无不足兮奚所望!膏吾车兮秣吾马,从子于盘兮,终吾生以徜徉!”唐代韩愈笔下的盘谷,不正是周馥理想中向往和极力打造的退隐之所吗?由此,周馥给他生命最后阶段的乐园取名为“小盘谷”。门楣上“小盘谷”三个字出自杭州西泠印社的名家之手。因为当年的扬州是全国交通枢纽和经济贸易中心,气候宜人,物产丰富,文化积淀深厚。周馥竭力打造小盘谷,是准备在扬州颐养天年。</p><p><br></p> <p>一踏进这一条通往小盘谷的古巷子,就给我带来超乎想象的古意,早起的鸟儿在巷子上空来回盘旋。这条巷子的宽度,刚刚勉强两个人并排而行,两旁的青砖围墙高高叠起,给人一种“庭院深深”的氛围。一直走上10来分钟,才到达藏匿在巷子最深处的小盘谷。如此隐秘的小巷深处,不由使我想起了长乐客栈。相比于长乐客栈门口那条热闹非凡的双东巷,毫无疑问,更偏爱眼下这条静谧幽深、行人绝迹,连私家车都无法进入的大树巷。</p><p><br></p> <p>小盘谷占地面积不大,用一道花墙将园子分隔成两个庭院。墙内山池,墙外花木。一边是人工精心构造的琼楼阆苑,一边是绿叶扶疏的自然景色,其间有月洞相通,似隔非隔,而一幽一旷,一密一疏,一文一朴,互为映衬,相得益彰,这也是扬州造园艺术中高超的一手。</p><p><br></p> <p>沿壁廊向北,入花瓶门,眼前突然一深邃山洞,此乃倚壁而筑,外奇中空的湖石山入口。山洞幽深曲折,洞内凉气袭人。洞曲虽深,却并不黑暗,原来岩壁上有窍孔,阳光由此透入。洞室中段西向有一出口,面临深池。池以湖石驳岸,极为古朴,池水清澈见底,可见游鱼嬉戏。池之西为凫水而筑的水阁凉厅,与池东矗立的假山隔水对峙,使陡崖更显高峻雄伟。水面架有三曲石梁,由洞口通向北岸。池畔有高大广玉兰两株,遮天蔽日,使山谷更添几分深幽。</p><p><br></p> <p>由山洞北口而出,须踏过“石汀步”,再经过一段洞曲,才是假山尽头。此时回望峭壁,因无甚退步,更觉山高崖险。洞壁上方镌“水流云在”四字,奇峰、巧云倒映水中。山之北端,有悬蹬可供拾级攀峰。山上筑一六角亭,半隐于耸峰东侧,坐在风亭中左顾石盼,全园景色尽收眼底。</p><p><br></p> <p>这片假山叠石传说“积雪时,九狮之状毕现”。实际上现场看上去狮形并不明显。所谓狮形,当从意境和气势上去细细体味,才能领悟古人造园叠石“神似”的真正含义。</p><p><br></p> <p>风亭与爬山廊相衔接,沿阶而下,即到园之东部。东园布局清秀疏朗,与西园的紧凑邃密形成鲜明对比。蜿蜒的花墙上,洞窗古朴别致,足资游目。入东园漫步于青砖曲径,婀娜有姿的枫树,繁花满枝的紫薇,一一映入眼帘。游廊一隅,芭蕉与顽石相伴,俨然一幅生动的“蕉石图”。园子最南端,是一处僻静小院,额题“通幽”二字,内筑花厅三楹,修篁绕屋,尘氛不入。值得一提的是,此园东、北两侧连绵数十米的围墙高低起伏,如飞如游,堪称我国古典园林中龙脊墙的范例。</p><p><br></p> <p>小盘谷占地虽小,妙处在于运用了“以少胜多”、“小中见大”的艺术手法。造园者为了能小中见大,在有限的空间内,应用粉墙分隔,增加景深,以游廊连接景点,一隔一连,使景观若隐若现,给人们造成奇妙无比的视觉。同时,以通过开池堆山,变幻景观,创造无限空间。设置亭台楼阁,组合巧妙,参差错落,相互借景,组成画面,树木花草点缀其间,增加山林之意。</p><p><br></p> <p>清乾隆嘉庆年间是扬州园林的鼎盛时期,城内私家园林最盛时多达200多处,然而经过盐制改革、鸦片战争、太平天国战争,大量的扬州园林或荒废,或焚毁,或拆卖,扬州园林开始由盛而衰。到民国时期只剩下30余处。如今尚存和修复的扬州园林,都是精华中的精华,被国家列入申报世界文化遗产备选名录。</p><p><br></p> <p>十年之前的这次寻访,记得不是周一,也不是双休日,但黑漆漆的大门紧闭。当初进入还花费了一番周折。虽然小盘谷早已列入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作为公共文化资源,理应向公众开放。但因为这个地方属私人“会所”,如何开放,什么时候开放?什么地方可以看,什么地方不可以看,话语权似乎都由“会所”说了算。周馥的时代早已离我们远去,“复兴号”今天也开通到了扬州。稀缺的公共文化资源,不应由少数人享用,或由少数人说了算,否则有悖于门口竖立的那块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的牌子。十年过去了,不知小盘谷现在的情况有无改变?(谢谢浏览)</p><p><br></p><p><br></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