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当下,由于疫情所致,不宜远行,只好物色当地的景点来赏玩,风景秀丽,林壑优美,山峦奇秀,怪石嶙峋,溪水奔流,鸟语花香的双塔山是我的首选。</p> <p>双塔山距离承德市区十公里,山麓之上,凌空拔山而起两根巨大石柱,南北排开,比肩而立,状似宝塔,峰顶各有砖塔一双座,故名双塔山。</p> <p>双塔山山奇、水奇、林奇、石奇、塔奇、洞奇,是大自然的鬼斧神工,造就了这奇异的自然景观,这里是承德市最大的自然风景浏览区。</p> <p>在山门前的广场右边,坐落一块拟山形褐红色的岩石,上面镶嵌着 “中国国家级风景名胜区”铜制标识牌,是国家4A级旅游景区,招引着游客纷纷在此拍照。</p> <p>双塔山山门上悬挂行草书写的“双塔山”横幅匾额,门前一对汉白玉的石狮子。山门对联:气吞魏疆燕岫突兀云霞三千丈;势压桓封辽畿再造浮图九重天。</p> <p>进入景区大门,左侧鲜花簇拥着凝黛横空石亭。双塔山风景区不止有神奇的双峰,周围还有许多天然景观,围绕着双塔峰,自成一派。</p> <p>山门里右侧的石桌石凳,游人下山时可以把带的没有吃完喝完的好吃好喝的,在这里吃一吃,喝一喝,聊一聊山上的所见所闻,扫除疲惫。</p> <p>山脚下是辽清展览馆,门两侧挂对联一副:观辽清历史添心知,看千年古塔解迷雾。里面用蜡像展现了康熙北巡塞外的盛大场景。</p> <p>辽清展览馆面积不大,文物也并不多,但却极具代表性,反映出了当年承德做为帝都的繁华景象,和曾发生在这里的重要国家大事。</p> <p>楼下的玻璃展柜里是大清国皇家仪仗的微缩,人马幡旗很是逼真,墙上满清八旗的甲胄图片色彩鲜艳。</p> <p>乾隆诗《双塔山》:双峰耸翠肖浮图,鹿苑当年了不姝,人影东西照滦水,插云南北拟明湖。</p> <p>乾隆画的《双塔峰图》。乾隆从6岁跟着爷爷康熙帝来承德,也许对双塔山一直魂牵梦绕,乾隆在古稀之时还挥毫泼墨草就一副《双塔峰图》。</p> <p>在上山的路口,有块石碑,上面雕刻着“双塔山辽塔”。路口有二条上山的路,一条是落差88米的观光索道,另一条是登山人行道。</p> <p>登山的人行道有365级台阶,一路呼吸着暗香浮动的清新空气,观赏那芳香碧绿的花草树木,聆听这林间百鸟的宛转吟唱,十分钟之内便可走到北峰脚下。</p> <p>山脚下也有落差88米的观光索道,全长800米,可直达双塔跟前,并能到达“饱眼山川亭”,让您轻松、舒适的游览全部景区。</p> <p>无数次登双塔山,多半选择这条绿色掩映下的羊肠小路。好的风景,唯有慢慢地走,才有机会饱览沿途风景的旖旎如画,才能停下来思索漫漫人生的是非曲直。</p> <p>半山腰道旁,有一单檐六角“博风有翼亭”,可供游客小憩。</p> <p>坐在博风有翼亭中,抬头就能看到双塔山,北峰上的小塔可见,时而还有观光缆车从双塔山与六角亭之间上下穿梭而过。</p> <p>沿搏风有翼亭西侧继续拾级而上,便来到双塔脚下。双塔山上粗下细,陡峻嵯峨,巍然耸立,这是大自然的妙笔神工,非人力所及,蔚为壮观。</p> <p>踏上平台,迎面看到的山峰是双塔山南峰。南峰上丰下锐,周长34米,高度与北峰相比,仅低5米。南峰山脚下有块介绍“双塔山”的石碑。</p> <p>近距离观察,双塔山陡直而立,四面均为陡峭的丹崖绝壁,高不可攀。在双塔山脚下,是不能看到双峰上的砖塔的。</p> <p>在两峰内侧的石壁上有不少“石孔”,虽历经千年风雨,但不难发现这些石孔排列有一定规律,后人推断当时人可能利用石孔搭建的木梯,在两峰上下。</p> <p>从北侧拍摄南峰。双塔山是典型的丹霞地貌,两座山峰比肩而立,状似宝塔,北峰高约35米,南峰高约30米。</p> <p>从北侧拍摄两峰间隙。两峰间隔4、5米,是大自然的妙笔造物风雨剥蚀出丹霞地貌的裂隙。</p> <p>从西北侧拍摄南峰。双塔山陡直而立,高不可攀,近代无人上去过,峰顶砖塔何人、何时、何故所建,不得而知,一直是个谜。</p> <p>从西北拍摄西峰。在塔的西北方向观看双塔山,又酷似两个背向人头,故又称“双头山”。</p> <p>从西侧拍摄的双峰间隙。两座神奇的小山峰,根基相连,上粗下细、若即若离,亲亲密密地相依相伴千万年,不离不弃,大自然鬼斧神功的杰作让人惊叹。</p> <p>从西侧拍摄西峰。近观两峰,只见两峰四周岩壁表面凹凸不平,呈现出丹霞地貌特有的粗细相间的沉积层理。抬头仰望高大险峻的岩柱,忽有旋晕之感。</p> <p>从南侧拍摄北峰。从峰脚下仰视奇峰,更难以让人想象,在如此壁立千仞的山壁之上如何攀爬建造砖塔的,况且是在1300多年前悠远的岁月里。</p> <p>从南侧拍摄南峰。站在双峰脚下,难观全貌,只能见两石峰丰上锐下、陡峭嵯峨、直上直下、巍然耸立、兀立雄霸。</p> <p>如坐索道上山,行駛到峰顶时,便能看到双峰上的砖塔。据考证,峰顶砖塔为辽代建筑,距今已1300多年,是承德地区现存最古老的建筑。</p> <p>南峰顶砖塔座北朝南,残高5.2米,方形,边长2米多,门高约1.5米,宽1.3米。砖塔上四角有铁棍伸出,是为悬挂惊雀铃之用。</p> <p>北峰上的锥形三层砖塔,四角也悬挂着铜铃,锥形的塔尖是契丹建筑的典型特色,塔内还有佛像一尊,似乎还披着黄色的外衣,显得神秘莫测。</p> <p>七宝楼。双塔山北峰东侧有一座利用自然形成的蜂窝状孔洞而建的佛教洞观,名曰:“七宝楼”,这是个微型观庙,宽4米,高5米。</p> <p>七宝楼内供奉着观音菩萨及善财童子的53位仙师。这些佛像造型迥异,仙师们不分大小和座次,前后高低错落有致,一派祥和氛围。</p> <p>最大的人物塑像高1米,最小的高仅7厘米。门侧对联为:福域一子生七彩求知敬贤赐善财;落迦半面显三世维福增寿导慈航。</p> <p>金龟石。又叫长寿石,位于双塔山两根石柱北部数米之处。石高4.7米,长6.8米,由7块大小不等的巨石自然组成,因形似乌龟,故名金龟石。</p> <p>据说石块原是北峰上的山石,经过风化脱落后堆积成龟状。每当夕阳夕照时,金龟通身一片金黄,引颈仰望,仿佛在虔诚地跪拜,所以这一景观又被称为“金龟拜塔”。</p> <p>金龟背上镌刻有寿字。当地人常说:摸摸金龟头,万事不用愁。摸摸金龟尾,万事不后悔。</p> <p>朝南看,远处恰似一只天狗卧伏于山巅,没有一丝倦意,不分白天黑夜的守护着双塔,那就是“卧犬梁”,也是上行索道终点站。</p> <p>走下平台,离开双峰,在双塔山南侧,有一个单檐六角的“仙踪灵迹亭”与双塔对望。景区内奇峰异石,千姿百态,移步换景,似人似物,以谷显幽,以林见秀。</p> <p>亭南山脊之上,有一随山就势、蜿蜒曲折的百米长廊——灵峰古苑。</p> <p>灵峰古苑长廊大约二、三百米,由北向南,随山势起伏,宛若龙形。</p> <p>灵峰古苑画廊内雕梁画栋,有名山大川和双塔山传说等工笔画二百多幅。</p> <p>沿长廊向前走一段路后,从长廊边上走出,站在长廊外,朝双塔山方向看,这时看到双塔山,是相叠在一起的,山峰上的砖塔也能看见。</p> <p>继续前行,来到一个叉路口,看到鸳鸯石。卧犬臀部的黑褐色岩石,如同一对形影不离的鸳鸯并排而行,故取名鸳鸯石。</p> <p>鸳鸯石下的这组铜浮雕,描绘的似是康熙北巡塞外,述说着几代皇帝与双塔山的故事。</p> <p>出巡私访图。双塔山的神奇、幽静,曾引得清康熙、乾隆、嘉庆几代皇帝以及纪晓岚、蒋廷锡等众多文武朝臣数次登临并遗迹成篇。</p> <p>骑马围猎图。在这里,仿佛看见戎马生涯的康熙,也仿佛看见一心超迈千古之帝,开创大清盛世的乾隆。</p> <p>坐帐发令图。</p> <p>这次为了全面细致的观察景点,我选择走右侧,先奔连心崖。往前走,是一条平坦的山路,右侧路边有栏杆,望下看是一片苍松翠柏丛树。</p> <p>向前看是一头短鼻大象,它半卧在崖脚下像是在寻找什么。卧象前面就是“三仙观”。</p> <p>三仙观。道教宫观,仿古建筑,面阔三间,观体紧挨崖壁。里面供奉了三尊道教神仙,即文昌帝、财神赵公明和药王孙思邈。</p> <p>观内供奉道教三位神仙:中间是武财神赵玄坛,相传姓赵名公明,商朝人,是个武官,刚直不阿,他避世山中,精修至道,秦时得道终南山。</p> <p>左侧供奉的是文昌帝君,又称文曲星,被道教尊为主宰功名禄位之神,掌管文事福事及人间禄籍,人们常说的 “文曲星”下凡,指的就是他。</p> <p>右侧供奉的是药王孙思邈,著有《千金要方》等,被道家尊为主掌医药之神。唐代神医,医术精湛,无私地为人们治病,凡道教仙山中都供奉他。</p> <p>双塔山三仙观供奉的三尊仙人正好反映劳动人民的美好愿望,求知识、求财运和保健康。门前对联为:道通太极周行天地外,心彻玄微奥妙宇宙中。</p> <p>离三仙观不远,有一尊卧佛。利用天然石凹洞而建,崖下洞穴内有一尊头东脚西背南面北,侧身而卧的佛祖释迦牟尼涅槃像。</p> <p>卧佛身长5.7米,高1.5米,头朝东,和衣而卧,左手自然平放腿上,体态自然,造型优美,面部双目微合,似睡未醒,安详、宁静、淡泊、超然。</p> <p>如今卧佛已被请至鵰沟内,摩崖石刻“得大自在”仍保留在原处。得大自在,即得到无牵无挂的自由,活出了超凡脱俗的境界,保持一颗平常心,方能修得大自在。</p> <p>在卧佛西上角的悬崖峭壁上,镌刻着书法家欧伯达先生的手迹“浮图天造”。古人将佛教建筑称为浮图,后专指高塔而言,天造意思是天之创始。</p> <p>再往前走,既到连心崖。</p> <p>崖下山路到转弯处,有一单檐六角亭突兀悬崖之上,名之为“饱眼山川”,这里是看双塔山最佳观景点,还可以看到西南诸峰及九曲滦河。</p> <p>远眺,连绵起伏的群山突兀在云雾之中,被碧绿的密林覆盖着。收眼近瞧,茂密的灌木丛林上,双塔山像两个巨人耸立青山之中,显得那么的神秘,那么圣神。</p> <p>双塔山最佳观赏点。在六角亭前,朝双塔山方向,有块小平台,地上树立着一块刻有“双塔山留念”的石碑,供游客在此拍照留念。</p> <p>饱眼山川亭下西侧,有一骆驼峰碑。这里还是望落日和看驼峰夕照的绝佳场地。</p> <p>朝南看,远处山峰上的凸起的岩石,长约70米,酷似一头巨大的骆驼,昂首向西。在夕阳的照射下,又好像晚归的骆驼,故又称“驼峰夕照”。</p> <p>从骆驼峰处眺望承德市双滦区滦河电厂景色。</p> <p>饱眼山川亭北下方是索道上站,缆车就是朝这个方向来回行驶的。</p> <p>站在上索道站位置,用相机把镜头拉近,这时的双塔山好美。双塔山下的金龟,头伸的长长的,仰望着北峰塔,似乎在不停拜塔。</p> <p>看完“饱眼山川”平台四周的风景,我们沿着“卧犬梁”山壁边的山路,朝东走去。</p> <p>在石鲸崖上,镌刻一首康熙皇帝的《滦河诗》,全文如下:寒边远绕至滦河,澈底清明不见波。驻辇徘徊千万里,石鲸两岸影嵯峨。</p> <p>官才石。在陡峭的绝壁之下,有一长11.5米,宽4.5米,高7米巨石,酷似一口棺材,因而得名。白日见棺材,寓意升官发财。</p> <p>鬼斧神工大型摩崖石刻。一块巨石垂直裂开,分成两块,如同斧劈一般,彰显了大自然的神功。</p> <p>断壁高24.8米,宽约19米。 一面刻有“鬼斧”,“鬼斧”两个字面积近百平方米。</p> <p>在“鬼斧”巨石的相对方向,另有一块巨石上镌刻的“神工”二字,它们共同组成一组大型摩崖石刻,称之为“鬼斧神工”。</p> <p>猿人石碑。</p> <p>猿人石。在牛皮梁遗址上,向饱眼山川亭下观望,山头的岩石高约15米,宽10米,因酷似“中国猿人”头像,故称“猿人石”。</p> <p>在“猿人石”上面亦有一块岩石堪与大猩猩媲美。</p> <p>牛皮梁遗址位于石鲸崖南侧,东西长约100米,南北宽约50米,年代为夏家店下层文化,现为双滦区不可移动文物。</p> <p>牛皮梁遗址上矗立着蘑菇亭供游客小憩。</p> <p>从牛皮梁遗址处回望卧犬梁,斑驳的岩体酷似一头巨大的鲸鱼,因而又称那段山崖为石鲸崖。</p> <p>在牛皮梁遗址上端山脊上,有一直径2米的通透崖洞,称之为望月洞。右侧的山崖上的摩崖石刻,镌刻着“日月同辉”四个红色大字。</p> <p>伴随步履缓缓前行,向洞内观望,洞中会现出月牙或圆月的形状,与太阳遥相辉映,故称“日月同辉”。</p> <p>沿景区内的这条小山路,可以绕山一周。山间小路蜿蜒曲折,两旁树木高低错落,疏密得当,色彩变幻,我的整个人被包围在绿色的植被中。</p> <p>前面山梁上矗立着六角大理石亭——卧岗听雨。亭子坡下面一大片色彩斑斓的平地,原来是尾矿库,水深可以游泳,现在已经干枯。</p> <p>沿山间小路继续前行,在山角拐弯处,伸向东南的山岗上,又有一个六角亭。此亭位于两侧岩石峻峭的山脊之上,名为“观云听风”,与西侧的“卧岗听雨”遥相呼应。</p> <p>从观云听风亭返回人行道,继续前行,路边的峭壁形如刀削。</p> <p>泉声飞瀑。一股清流从峭壁上飞泻而下,犹如银练坠落清池,游客走在崖下,恰似从水帘洞中穿过。</p> <p>瀑布北侧摩崖石刻“泉声飞瀑”。崖下溅起的水花,恰似晶莹剔透的珍珠洒落地上。阳光照射水雾,又将一段五彩斑斓的彩虹投放池边。</p> <p>鳄鱼探海。道下有一长6米,宽5米,上颚厚1.5米,恰似一个露出绿色水面的鳄鱼头,这就是鳄鱼探海。</p> <p>双塔山与鳄鱼石。意由境生,景由心生。不同的人,不同的心情,看一块石头都有不同的看法。 </p> <p>走过泉声飞瀑,前面的山路上,树丛中突然出现一群野生猕猴,有的爬树,有的觅食,有的走在路上,无拘无束,自由自在。</p> <p>野生猕猴急速窜落出来,有的抢夺游人手中的水果和食物,有的翻游人包包,有的甚至坐在过道上向游人示威,大有“此路是我开,留下买路钱”其恶作姿态。</p> <p>这群野生猕猴,已经在此生存了二十年,从最初五六只繁衍到现在的近五十只。其实猕猴并不可怕,你不招惹它,它也不会理你,它有它的山水间,我有我的游览路。</p> <p>野生猕猴很可爱,一双明亮的眼睛,小小的头,穿着一件棕黄色的衣服。他们的存在,为慕名而来的当地居民和远方客人增添了无穷的乐趣。</p> <p>几只松鼠来回奔跑着,偷食猕猴散落的食物。</p> <p>情人石。在双塔山对面的东坡,一座高数十丈的峭壁上,天然石线勾勒出一幅男女亲吻的图画,故称情人石。</p> <p>从东侧再观鸳鸯石,两石柱比肩而立,高约10米,又似两个翘首而立的金刚力士,一个大嘴张开,另一个口齿紧闭,故又取名哼哈二将。</p> <p>越过“哼哈二将”,便又回到了康熙北巡铜浮雕的叉路口了,从北侧下行,进入新建成的景点。</p> <p>滦河水从后山蜿蜒东流,山脚下溪水潺潺,清如明镜,两旁林壑优美,怪石嶙峋,实乃山清水秀,鸟语花香。</p> <p>试剑石。在情人崖山脚下,长20米,宽17米,上面平如碾盘,中间一道裂缝把巨石一分为二,似刀劈斧剁一般,传说这就是吕洞宾斩蛟之前的试剑石。</p> <p>试剑石前的台基上,原斜插着一柄青铜宝剑,现已将此剑平放。</p> <p>据传这柄宝剑就是吕洞宾随身携带的佩剑。</p> <p>在试剑石上方两处悬崖峭壁上以摩崖石刻的艺术形式,开凿了400多平方米,与承德历史息息相关的契丹起源图和红山文化图摩崖石刻。</p> <p>高山流水。</p> <p>登山途中的高山瀑布。</p> <p>悬崖峭壁上的“契丹起源图”摩崖石刻。契丹族为中国古代游牧民族,发源于中国东北地区,采取半农半牧生活。</p> <p>契丹民族形成于公元4世纪,早期分契丹八部,唐初形成了统一的大贺氏联盟。</p> <p>在两处摩崖石刻之间,沿崖壁修建了300多米长的步游栈道。</p> <p>步游栈道。</p> <p>崖壁上镌刻一幅巨大的“红山文化图”摩崖石刻。</p> <p>红山文化,发源于内蒙古中南部至东北西部一带,起始于五六千年前,是华夏文明最早的文化痕迹之一。</p> <p>清官石。传说,著名的清朝军机大臣刘统勋以清廉著称,去世后化身为巨石,时时告诫后人为官廉洁,成为了后世的警示之石。</p> <p>椅子石。在远处的山顶上,上帝为山下的高官准备了椅子,而他却偏偏不坐。</p> <p>卧象山。契丹起源图和红山文化图都镌刻在山顶上巨大的岩石,这一片崖石酷似一头大象俯卧山巅,远远的守望着双塔山。</p> <p>游览双塔山风景区大约需要两三个小时,边走边看,要的是一种亲近自然的体验,得到的是一种心胸开阔的感觉,远离城市的喧嚣,心情美美的。</p> <p>举世无双的千年古塔,是承德大地山水的精华,是山庄文化的源头,有着五代清帝的行踪,两个王朝的背影。</p> <p>静观双塔,迎晨曦,送暮霭,不论清天白日,还是风霜雨雪,她都从容,她都淡定,宠辱不惊,得失不争。双塔山就像是一朵奇异的花,静静地绽放着滦河之滨。</p> <p>夜幕下的双塔山,松林丛中射出的彩色光束,直照双塔峰峦,使夜空下的双塔山非常绚丽、非常美漫,与天穹的点点繁星,交相辉映,奥妙无限。</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