躬耕教坛终不悔,甘洒热血谱春秋——记身边好校长王安全同志

鸣犊街道中心学校

<p>  前清华大学校长梅贻琦言:“所谓大学者,非谓有大楼之谓也,有大师之谓也。”那么好的小学不仅在于好老师,更在于有一位好校长的引领。</p> <p>  王安全同志自1984年走上教书育人的道路以来,忠诚党的教育事业,勤奋务实,开拓创新,先后担任小学教师、中学教师、中学年级组长、团总支书记。1995年起担任校长职务,现任鸣犊街道中心小学党支部书记、校长。</p> <p><b>  一、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b></p> <p>  初任鸣犊街道中心小学校长时,面对简陋的校舍环境,落后的教学设施,他没有丝毫退却,凭着对党的教育事业的忠诚,对家乡父老的热忱,对莘莘学子的期盼,他暗下决心,一定要彻底改变家乡学校的现状。从那时起,他白天抓教学,晚上搞研究,周内跑项目,周末做规划……</p> <p>  “疾风知劲草,板荡识诚臣”,18年过去了,如今的校园,崭新的教学楼拔地而起,功能部室一应俱全,塑胶跑道上肆意着孩子们锻炼的身影,营养餐厅里飘扬着健康美味的饭菜香。孩子们虽然深处乡村,但也能享受到先进的教学设备,优质的教学资源。</p> <p><b>  二、雨过琴书润,风来翰墨香</b></p> <p>  孩子们的梦想从小学开始起航,学校是学生追求梦想的守护者和指导者。在工作中王校长致力于“筑梦未来,精彩世界”的办学目标。</p> <p>  为实现“我们培养的每一个学生都应该是胸藏万卷,心怀梦想的孩子”的承诺,他以“不到长城非好汉”的恒心,“跑断腿、磨破嘴”的精神,多方筹集资金,亲自规划校园建设,亲自督促工程施工。经过不懈的努力,在校园文化建设上达到了让“四壁说话”,让“每一堵墙”成为“无声的导师”的效果,建设出一班一特色的班级文化,同时注重创设浓郁的阅读氛围,整合丰富的阅读资源,组织开展多种形式的读书活动,校园里师生阅读蔚然成风。</p> <p><b>  三、新竹高于旧竹枝,全凭老干为扶持</b></p> <p>  王校长非常注重青年教师的培养,他常说“青年教师是一所学校的新生力量,培养青年教师对于学校的质量和发展至关重要”。</p><p> 为了让青年教师早日成为学校的中坚力量,他确定了“指导——检查——评论反馈——跟进指导”的思路,根据自己几十年来的工作经验,结合新思路理念,他亲自撰写大量的青年培训文章,带领领导班子成员,组织开展了系列青年教师培训会、交流会、谈话会、汇报会,后期加强跟踪指导、及时反馈,促进了青年快速的成长,涌现出一批青年新秀。</p> <p>  为加强教学质量的过程监控,他提出“督”“研”并重“四个一”,即“每日一巡课”、“每周一查课”、“每月一磨课”、“每期一赛课”管理模式,并组织领导班子严格落实,有效提升学校教学质量。</p> <p><b>  四、春满江山绿满园,桃李争春露笑颜</b></p> <p>  “作为鸣小人,我们要办适合学生的学校,创符合规律的教育,做讲求效益的工作”,王校长如此说,更是如此做。一份耕耘,一份收获,在王安全校长和他的同事们的共同努力下,学校以浓厚的学风、严谨的教风、文明的校风赢得了上级行政部门及社会的一致赞誉。学校先后获得“长安区优秀基层党支部”、“长安区文明单位”、“长安区教育质量优秀学校”、“长安区绿色校园”等荣誉称号。王校长先后多次被长安区政府授予“长安区优秀党务工作者”、“长安区优秀校长”、“长安区先进教育工作者”等称号。</p> <p>  “老牛自知夕阳短,不用扬鞭自奋蹄。”几十年的工作中,他以校为家,一心扑在学校工作上,率先垂范,以身作则。“甘将心血化时雨,润出桃花一片红”,正是他这种忘我的工作态度在教师心目中树立了良好形象。王安全同志以他对教育无比挚爱的情怀和无私奉献的精神,默默地耕耘在农村教育的沃土之上,将继续为鸣犊教育的发展贡献力量。</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