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雨芷江

潇湘雨~飘

<p>芷江龙津风雨桥始建于明万历十九年(公元1591年),历经沧桑400余年。 在溪河上 修建风雨桥是侗族区别于其他民族的一个显着特征。明万历十九年(1591年),沅州城有个叫宽云的和尚,四方奔走募捐,共募集建桥资金15000两白银、粮食11万石,在此修建了风雨桥,因桥墩与流水形如龙口喷津,故名“龙津风雨桥”。但到万历三十年(1602年),一场山洪,将龙津风雨桥毁于一旦。 明宗祯六年(1633年),驻沅州的云南都司佥书阮呈麟带头捐款,重修龙津风雨桥。没想到清乾隆四十二年(1777年),一把大火又将龙津风雨桥化为灰烬。此后,复修、水毁、火烧、征战,一直是这座风雨桥的主旋律。 抗战初期,政府当局将龙津风雨桥上的廊、亭悉数撤除,改造成石墩木面公路桥。芷江机场是盟军的主要空军基地,而龙津风雨桥是大西南主要军需供给线。因此,机场和龙津桥成了日机的主要轰炸目标,最多的一天27架日机轮番轰炸。令人惊奇的是,龙津风雨桥在水灾、火灾面前显得脆弱,而在侵略者的炸弹面前则刚强不屈,任凭日机怎样狂轰滥炸,它却安然横卧在舞水之上。</p><p><br></p> <p>夜色下的芷江丝毫不逊色于湘西凤凰,龙津风雨桥,和平桥三桥,钟鼓楼一遍灯火,祥和而热闹!</p> <p>芷江属于侗族,客栈基本都是侗族特色的湘西吊脚楼,古色古香,别有一番韵味。</p> <p>八年烽火起芦沟,一纸降书落芷江。</p><p>为了缅怀抗战功勋,铭记受降荣耀,1947年,湖南省政府规划建设芷江受降城。首先建设的是七里桥的受降坊。如今修复的受降坊,刻着当时军政要人的题联:</p><p>克敌受降威加万里,名城揽胜地重千秋——蒋中正;</p><p>得道胜强权百万敌军齐解甲,受降行大典千秋战史记名城——李宗仁;</p> <p>1945年8月15日,日本天皇宣布无条件投降,此时,重庆大本营正在考虑,在何处接受侵华日军投降,这个地方要足够安全,以免日军代表耍花招,还要能够耀我军容扬我军威。最后,这个地点选定芷江。这座城市,日军拼了命想来,但却是在无条件投降之时。8月21日,日军代表今井武夫垂头丧气地来到芷江七里桥,向指挥所设于此的中国陆军总司令何应钦将军投降</p> <p>下面是小小芷江城在抗战中的令人瞩目的履历:</p><p>1937年12月,国民政府开始在芷江建设军用机场。</p><p>1938年10月,芷江机场建成投入使用,部分中国空军入驻。美国援华空军将领陈纳德到此创建中美航校并监督芷江机场扩建。</p><p>1941年,苏联援华空军中队入驻芷江。</p><p>1943年,陈纳德将军率领的飞虎队进驻芷江。</p><p>1944年,日寇在“一号作战”(豫湘桂会战)中,相继占领和捣毁了除芷江机场外的盟军在华主要军事机场。中国空军和盟军空军云集芷江,以芷江为最后基地持续不断地对日寇进行打击。</p><p>1945年4月,日寇深恨芷江机场对自己带来的威胁,悍然发动“芷江攻略战”(湘西会战),6月受重创而归,芷江安然无恙。</p><p>1938年10月到1945年8月,驻芷江空军直接参加对日空战,切断日军补给线,进行远达日本本土、台湾的远程轰炸,居功至伟。</p><p>八年抗战中的芷江在历史上用鲜血浓墨重彩地留下了一幅画卷。</p> <p>摄影 潇湘雨~飘。</p><p>文字 收集于网络。</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