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地雷战、地道战与黎城</p><p>(山西·杨尚军)</p><p> 地雷战、地道战是根据地军民在开展抗日游击战中发明和惯常使用的典型战法。太行抗日根据地地雷战、地道战的出现与大规模开展,与黎城有着密切的关系。</p><p> 太行根据地“爆破运动”的提出</p><p> 地雷,是一种埋入地表下或布设于地面的爆炸性火器。最早的地雷发源于中国,并于明朝初年出现了采用机械发火装置的真正的地雷,当时称为“炸炮”。1413年焦玉所著《火龙经》中记载:“炸炮制以生铁铸,空腹,放药杵实,入小竹筒,穿火线于内,外用长线穿火槽,择寇必由之路,连连数十埋入坑中,药槽通接钢轮,土掩,使贼不知,踏动发机,震起,铁块如飞,火焰冲天。”“地雷”一词即由此而出。</p><p> 1941年初,中央军委发出“关于普遍设立炸弹制造厂”的指示。据此,八路军总部军工部刘鼎部长代表军工部向彭德怀副总司令提出了一个军工生产发展的建议,即军工部各厂集中力量生产步枪、枪弹、五〇小炮、炮弹和火药,重点供应主力部队;军分区组织制造手榴弹,每个军分区成立一个手榴弹厂,由军工部选派干部和技术骨干,指导生产;地方政府以县为单位,组织地雷生产,由军工部负责技术指导、培训骨干并供应雷管,在全区普及地雷制造,发动民众开展爆破运动。彭德怀副总司令高兴地采纳了这个建议。2月6日,八路军总部召开后勤工作会议,进行贯彻部署。彭德怀副总司令亲自到会进行动员,并以总部名义发出通知,在全太行山区开展爆破运动。</p><p> 随后,2月中旬,军工部(时驻黎城县赵姑村)在黎城县东崖底村一户农家大院里开办了首期地雷训练班,分期分批培训各地武委会主任和民兵队长。第一期参加人员主要来自黎城西井区,约50余人。时间为半个月。白天训练,晚上授课。基本内容包括地雷的构造和用途、怎样生产地雷、怎样使用地雷、怎样开展群众性的地雷运动等。为了保证教学质量,刘鼎部长除主持开班外还亲自到班授课,并指令军工部干部杨殿奎任政治指导员,秘书常韬任教员。此外,还专门印发了《地雷制造与使用法》《各种地雷触发装置法》等教材发给学员。为开展地雷运动起了示范作用。</p><p> 东崖底训练班结束后,军工部又相继组织了武乡温庄、黎城县武装干部、各分区武装干部和129师教导队、抗大等地雷训练班,进一步普及地雷知识。</p><p> 1941年6月23日,朱德、彭德怀代表八路军总部发出《关于大量制造地雷的训令》,指出:在保卫根据地防御进攻,阻止敌人到处烧杀,封锁敌人据点,破坏敌寇交通等,地雷有极大的作用,在平原水网地区鱼雷具有同样的功效。各军区、军分区、工厂应迅速研究按具体环境大批制造各种式样的地雷和鱼雷,并普遍的训练部队和游击队民兵使用。</p><p> 根据总部指示,军工部依靠训练班学员为骨干,在各地层层开办培训班,很快在根据地掀起了一个“村村碾炸药,户户造地雷”的群众性爆破运动。</p> <p>民兵大造石雷</p> <p><br></p><p> 地雷制造与地雷战的开展</p><p> 1942年前,军工部各厂制造地雷最早最好的要数柳沟铁厂。1942年3月,根据总部与军工部决定,柳沟铁厂火工股、完成股及青城铁厂一部分机器设备和干部职工迁移到黎城县卜牛村,组建为军工部铁厂二厂,俗称卜牛炸弹厂,厂长石成玉,指导员林溪(女),火药技师白英,集中生产地雷、手榴弹,供应部队。</p><p> 刚开始,炸弹厂只生产普通铁雷。有一次,日军到卜牛村扫荡。工人们收拾起工具,在大路口埋好地雷,和老乡们一起,跑到附近的高山上躲了起来。</p><p> 日军吃过地雷的亏,不敢横冲直闯,稍有一点可疑的地方都要停下来仔细察看。这次,发现了工人们埋的地雷,七手八脚挖了出来。临走,还在埋地雷的地方留了一张纸条,上写:“收到了你们的一颗地雷。”</p><p> 扫荡过后,工人们下去巡视,地雷非但没炸,不见了踪影,坑里还多了一张纸条。一看,肚子都要气破了。没炸着鬼子,反倒受到鬼子一顿嘲笑——这还行?无论如何得想法子改进。</p><p> 白英提出:“咱们能不能想个办法让他挖开也炸?”</p><p> “对对对”,众人表示赞同。很快,就想出了办法。</p><p> 他们在地雷底部加装了个击针。这样,如果日军发现了地雷,挖开一拿,安装在地雷底部的弹簧就会带动底部的击针,引发地雷爆炸。</p><p> 很快,这种新式地雷就得到了战场检验。不久,日军又来扫荡,工人们早有准备,埋好了这种特制的地雷。而且故意露出些破绽,好让日军发现开挖。不出所料,几个日军很快就“发现”了地雷,高兴的手舞足蹈。一群鬼子也围上来看热闹,叽里咕噜嚷成一片,嘻嘻哈哈动手就挖。附近山上的工人们看见了,不禁暗暗高兴,心里说到:“这一回再不用想开收条了。”果然,只听轰隆一声,地雷爆炸了。几个日军被炸倒地,没炸到的乱作一团,四散逃开。过了一会儿,胡乱打了几枪,不见反应,只好扶伤抬尸,原路退回。</p><p> 新式地雷发挥了奇效,更加激发了炸弹厂工人研制新雷的热情。后来,他们又根据战场需要与上级要求,相继研发出了多种用途、作用、性能不一的地雷。比如,为了对付日军避免挨炸,扫荡时抓上老百姓趟雷开路的问题,根据测出的人的重量、马的重量和车的重量大数据,对地雷压发装置的压力加以调整,研制出一种炸车不炸人,人踩上不炸,汽车、火车过来炸,大队人马过来也炸的“压力雷”。为了解决部队有目的的炸一列火车和特定车厢的需要,采用滚珠控制击针的办法,在击针上加装滚珠控制设置,研制出了想炸哪趟炸哪趟,想炸哪节炸哪节的专炸火车的“滚珠地雷”。为了适应阵地战防守特点,加装时间距离控制装置,研制出了“定时滚雷”。等等,都发挥了战场实战效果,深受战士们欢迎。特别是“滚珠地雷”。原先,战士们只能晚上埋好雷,等到白天火车过来炸。日军吃了几次亏后,想出对策,先开出一列空车头或车厢试路。如果有雷,只能炸个空车皮。如果没雷,才把实车开过来。战士们着急恼火,没有办法。相反,日军洋洋得意,运输列车一趟比一趟跑得欢。埋设“滚珠地雷”后,日军做梦也未想到,眼看空车皮开过去了,没有炸,又一趟虚车开过去了,还是没有炸。不料想,把装着大批军用物资的火车放放心心地跟着开过来,却被我们的地雷“显灵”一般炸了个不迟不早、车毁人亡。</p><p> 可以说,黎城卜牛炸弹厂从1942年开始成为太行军工系统最重要、生产品种、数量最全最多、质量最好的地雷生产单位,为地雷战的开展与普及做出了巨大贡献。</p><p> 据统计,当时在地雷制造和使用上,广大战士和民兵游击队根据不同的地形、条件,材质、种类,形状、用途,制造和使用的地雷有铁雷、木雷、石雷、瓷罐雷、踏板雷、踏管雷、踏地皮雷、挂雷、吊雷、碰雷、挑棍雷、别棍雷、地拌雷、弹簧雷、橡皮雷、头发雷、枪雷、拉雷、踏雷、踢雷、躺雷,三花雷、子母雷、标语雷、看庄稼雷、看水井雷、炸火车雷、炸马车雷、看门雷、护路雷、财迷雷、真假雷等。可谓种类繁多,花样百出。特别是在开展地雷战的过程中,太行山群众还以自己的智慧和才能,从当地实际条件出发,大量制造石雷。“一块青石蛋,当中钻个眼;装上四两药,安上爆发管;黄泥封好口,线子在外边;事先准备好,到处都能安;鬼子来扫荡,石雷到处响;炸死大洋马,留下机关枪;保卫老百姓,保卫公私粮;石雷真顶事,大家赶快装。”当时,华北抗日根据地的成年人几乎人人都学会了制造地雷的技术。晋东南民兵李海元、王彦才还发明了制雷机,每天能制石雷30多颗。由此涌现出数以千计的“造雷英雄”,掀起了轰轰烈烈的“地雷战”,创造下许许多多的“地雷战”经典战斗。</p> <p>日军士兵在书写“小心地雷”标牌告示</p> <p>根据地群众在布设地雷阵</p> <p> </p><p> 发生在黎城的“地雷战”经典战斗</p><p> 黎城是地雷战开展较早的根据地之一。1939年8月日军第二次九路围攻晋东南占据黎城县城,黎城军民仅在邯长大道东阳关至玉石桥路段,就使用地雷战伏击日军车队4、5次,炸毁日军军车10多辆。西黄须村民兵游击小组还把地雷埋到日军据点的碉堡门口,炸死炸伤数名日军。1942年春季反扫荡,西井村地雷小组在刘忠带领下,在日军必经之路的十字路口、水井等处埋设地雷90余颗,致使日军多处被炸,死伤多人。五十亩村,日军被民兵埋设的地雷炸死8人及战马1匹。从左权南犯黎城日军,途经南港沟村时,一名日军军官和所骑战马也被地雷炸死。1943年5月太行区反扫荡,黎城仅西井、东崖底、南港沟、北委泉等5个村民兵自卫队就用地雷炸死日伪军41名,战马3匹。另据不完全统计,全区民兵参战15000多人,战斗2000余次,日伪军触发地雷1900多颗,死伤2000余人。致使日军又惊又怕,四处哀嚎:“太行山上的石头也会炸”。其中,最著名的一次群众性地雷战经典范例,是发生在1944年6月中旬的黎城“樊家窑地雷战”。</p><p> 当时正是麦穗金黄收割在即,日军对太行根据地发动了夏季大扫荡。为了保卫麦收,边区党委和军区向各县下达了“领导民兵,保卫麦收”的命令。一天,黎北县(1943年10月黎城县划分为黎城、黎北两县,1945年11月复合)民兵指挥部接到情报,一股日军自武乡出发,经西井地区往涉县扫荡。上级命令在其必经之路合适地点设伏阻击,迟滞日军行动,为八路军主力争取时间,集中力量歼击敌人。经过研究,指挥部决定将伏击地点选在樊家窑村,利用有利地形,摆设地雷阵打击日军,完成上级下达任务,并派王文前往樊家窑指挥。</p><p> 领受任务后,王文风尘仆仆赶到樊家窑,在村口,正碰上樊家窑民兵队樊指导员带领几个民兵抢收一块早熟的麦子。见到王文,樊指导员迎上前去,问明情况后,说:“早就都准备好了。群众做了坚壁清野,都安全上山了。民兵也做了准备,就等你来。”王文一边让召集全体民兵开会,一边挨门挨户检查。全村群众空无一人,各家除了灶房里的一些破盆烂碗,连一口能做饭的锅、一个可舀水的瓢都找不到。到了村头大庙,民兵们已经集合好了,一枝枝红缨枪,一排排石雷,摆满了院子。王文首先表扬了民兵们的备战工作,接着传达了县委和指挥部的命令,要大家讨论怎么干。民兵们纷纷发言,这个说:“这次一定给日军一个厉害看看,叫狗日的走着来,躺着回去!”那个说:“咱有的是地雷。今遭非得炸他个落花流水,瞧以后还敢不敢来。”樊指导员摆摆手,让大家静下来后,说:“咱们枪不多,可地雷有的是。这次要摆好地雷阵,大干一场。”随即宣布,一共布设两个雷阵,一真一假,迷惑敌人。由王文和区武委会主任霍宝玉带领两个小组到枯河滩埋设一个雷区,由他带领另外两个小组在大路上再埋设一个雷区,并负责伪装和布置一个假雷阵。刚部署完,两个区指挥部民兵跑来通知:“敌人到了下寨了。”接着,就听见放哨的民兵呼喊:“下寨着火了。”</p><p> 大家拥出去一看,下寨方向果然一片烟火腾空。民兵们恨得个个咬牙跺脚。大家立即按照计划分头行动,扛雷的扛雷,抬雷板的抬雷板,迅速前往指定区域挖坑埋雷,布设雷区。</p><p> 说起樊家窑的民兵和地雷来,还真是远近闻名。全村50几个民兵,虽说只有6条枪,可个个都是埋雷高手,人人都会造石雷,打起鬼子来一点也不含糊。特别是樊指导员,擅长摆雷阵,什么拉雷、踏雷、绊雷、子母雷、连环雷,还能一下把七八个雷连起来,哪个先炸,哪个后炸,安排的丝毫不差,十分巧妙。常常使扫荡的日军走大路大路炸,走小路小路炸,扫荡到哪里,就在哪里碰响地雷。</p><p> 经过一夜紧张,天亮时分,雷阵布设完毕。民兵们埋伏在山头的树丛里,等待日军到来。不一会儿,就见大队敌人出了下寨,向埋伏圈走来。前面是几个便衣,后面跟着4、5百伪军,接着是大群民夫和牲口,最后是2、3百名日军,一溜排了半里地。</p><p> 快到村口,几个便衣慢下脚步,走几步停一停,还不时弯下腰这儿瞅瞅,那儿摸摸,看样子是被地雷炸怕了。突然,又原地不动,拼命向后招手。立时,几个日军工兵跑上前,小心翼翼忙活起来,开始“排雷”。这边民兵看得脸上发笑,心里暗说:“傻东西,你们扒吧,热闹在后头呢!”原来,鬼子胆战心惊排着的“雷”,正是民兵们布置的假雷区。下面埋着的不是破鞋烂铁,就是石头瓦块,一个真雷也没有。真正的雷区在后面,半里多路满河滩都是大大小小的石雷,伪装的和平常一模一样,路面上还有牲口走的蹄印和拉的粪便,外人根本看不出来。</p><p> 胆小愚笨的日军工兵撅着屁股挖来挖去,半天没有挖着一颗真雷。日军指挥官着急上火,命令停止排雷,把一群伪军撵在前头,继续前进。这些“黑狗”们更是怕死,自作聪明,不走正路,单挑路边草墩下脚,竟歪打正着,侥幸穿过了雷区。眼见地雷一个未响,樊指导员不禁懊恼,脸憋的通红,骂道:“这些狗东西,一个个都学乖了。”王文也十分焦急,但还是说:“沉住气,别暴露。不信敌人那么多脚一个也踩不上。再等等看,不行就打几枪试试。”又过了一会儿,眼看随后的日军邯郸学步也要通过雷区,王文正准备让拿枪的民兵打几枪惊惊敌人,就听得雷区里“嘣”的一声,原来是日军绊响了樊指导员布设的“地枪”。这是当地群众打狼的办法,把猎枪隐藏固定在地下,只露出枪口,用一条暗绳倒系在枪机上,猎物不小心走过绊着或是踩落踏板,就会拉响猎枪而中弹。布设雷区时,担心敌人躲着走踩不着,樊指导员在一群梅花雷附近又专门埋设了几枝“地枪”,以防万一,没想果然发挥了作用。随着一声响,一个鬼子应声毙亡,其余日军惊慌失措,慌乱之中踩响了地雷。只听“轰隆”“轰隆”,一个接一个的地雷连续不停炸响,爆炸声不绝于耳,黑烟、尘土腾空而起,遍及四处。鬼子人仰马翻,越是奔跑躲藏,越是到处挨炸,只得像野狗一样,遍地乱爬。樊指导员和民兵们高兴的连声叫好,纷纷提议趁热打铁,放枪多消灭几个敌人。王文劝住了大家,说:“上级给我们的任务是拖着敌人往里钻,给主力部队创造打歼灭战的机会。要是把鬼子打怕了缩回去,就不好办了。”霍宝玉也说:“现在不忙打,时候不到。要打有的是时候。”</p><p> 烟雾散淡,日军四望无人,只得收尸的收尸,抬伤员的抬伤员,无心恋战,意欲回窜。王文一见此情,当即命令开枪射击,拖住敌人。果然,日军听到枪声,掉转方向,循声而来。民兵们见鬼子上钩,边打边退,一直把日军拖引到了山里,完成了诱敌任务。</p><p> 为了纪念这次战斗,抗战胜利后,樊家窑村民自发在村边建起一座五棱攒尖式“抗日地雷战纪念塔”,矗立至今。作为当年黎城军民开展群众性爆破运动的见证,铭记了樊家窑村民兵大打地雷战英勇抗击日军的辉煌事迹。</p> <p>日军自黎城败退</p> <p>樊家窑村抗日地雷战纪念塔(旧,题图照片为新立纪念塔)</p> <p> </p><p> 日军史料记载中“对八路军作战</p><p> 以来规模最大的一次地道战斗”</p><p> “地道战”——在谈到八路军抗日时,可谓是一个家喻户晓的名词。严格来说,地道战并非八路军的发明。按照《战争论》的定义,地道战“是一种以地道为策略应用的陆军步兵战术,又名坑道战。常常与城镇战同时出现。进攻方使用地道来破坏防守方的防御工事,并侵入其领土。防守方也可借地道埋伏或进行遭遇战以加强自身优势,或是将部分部队秘密运至其他地方”。据史料记载,至少在一千年前的宋朝,就有地道用于作战。抗战时期,作为八路军对日作战的一个重要手段,有了它,我军与日军的战斗由平面变为立体,由被动改为主动,大大消灭了敌人,保护了自己。但“土八路”的地道战能打到什么程度?恐怕出乎现代人的意料。1954年出版的日本经典战史著作六卷本《大东亚战史密录》中,日本记者赤谷达描写了一次发生在华北的地道战。在这次战斗中,八路军竟然把地道一直挖到了日军师团指挥部的下面,把日军师团长吓得大叫“危险”。</p><p> 这次战斗,就是1941年11月16日发生在黎城,被日军称之为“对八路军作战以来规模最大的一次地道战斗”,由我八路军129师385旅13团组织进行的“突袭黎城”战斗。</p><p> 1941年11月1日,日军36师团222(葛目)联队、223(山地)联队及元山第4混成旅津田、安尾、青柳3个大队共7000余人,对黎城发动第4次大扫荡。占领县城后,将师团司令部和大本营设置在了县城和城关附近。8日,再次沿清漳河北上,自东向西,分兵两路合围驻黎城上赤峪村黄崖洞兵工厂。11日,黄崖洞保卫战正式爆发。</p><p> 根据八路军总部命令,129师在黄崖洞外围相机打击日军,配合总部特务团进行黄崖洞保卫战。129师派出385旅、新编第1旅所辖4个主力团,刘伯承师长亲自指挥,采取“敌进我进”和“围魏救赵”战术,猛击日军侧后,积极配合黄崖洞保卫战。</p><p> 11月16日,黄崖洞保卫战进入第6天。385旅13团奉命趁夜突袭驻黎日军司令部。午夜时分,13团突击队通过挖设的地道潜入城内,直扑日军36师团司令部,发起攻击。霎时,司令部四周火光冲天,枪声乱作一团。城外的战士们趁乱在城门和出城道路上埋设百余颗地雷。战至后半夜天将明时,突击队撤出战斗,又从地道退出城去。日军一夜惊慌不安,极度混乱。第二天,出动时又触发了许多地雷,造成较大伤亡。</p><p> 最让日军感到奇怪的是,在城内没有发现八路军战死的人员,也没有发现八路军是怎样进入县城的。日军在城内各处搜索了3天,一无所获。最后,一个名叫大村的日军少尉在城边发现了一个破旧倒闭的酒店和酒窖。此人十分嗜酒,于是就跳进酒窖找酒,却发现地上只有一些空酒瓶子,而酒窖大的像一个工事。后经搜查才发现,这个酒窖实际上是一个地道口,内有三条通道,一条通向城外田野,一条通往公署大门,另一条居然直通到了师团指挥部所在关帝庙里关羽塑像的底座下。日军这才明白了13团半夜开进黎城发动突袭的秘密。</p><p> 据统计,整个抗日战争期间,华北各地修建地道共达1.25万公里。这种把地道挖到如此程度的战法,在之前传统关于地道战的描写中还从未见到过。后来,作为日军“对八路军作战以来规模最大的一次地道战斗”被记入日军史料。</p> <p>记载黎城地道战的日本史书</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