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摄影编制:运加</p> <p class="ql-block">清晨,我站在江边,朦胧的雾气像轻纱般笼罩着一切。一座古老的铁桥横跨江面,连接着两岸的城市。它静静地矗立在那里,宛如一位忠诚的守护者,见证着无数的日出日落。这座大桥,便是丹东鸭绿江大桥,它不仅是一座交通要道,更是一段历史的见证者。</p> <p class="ql-block">鸭绿江大桥位于辽宁省丹东市振兴区,长589.23米,连接着中国和朝鲜。它横跨中朝界河鸭绿江,因此得名。这座桥不仅是横跨两国的边境桥,更是见证“抗美援朝”的中朝友谊桥。1950年10月,中国人民志愿军就是从这里出发,“雄赳赳,气昂昂,跨过鸭绿江”。鸭绿江大桥是一座历史的丰碑,历经战火洗礼,铭记着中朝两国人民用鲜血和生命凝成的伟大友谊。除了丹东鸭绿江一桥、二桥,还有长惠大桥、临江鸭绿江大桥、集安鸭绿江大桥等四座连接中朝两国的大桥,它们共同承载着历史的记忆。</p> <p class="ql-block">在这座大桥附近,一艘游船静静地停泊着。船上的游客们享受着悠闲的时光,他们或许是在欣赏眼前的美景,又或许只是想远离城市的喧嚣,找寻片刻宁静与自由。江水悠悠流淌,仿佛在诉说着往昔的故事。</p> <p class="ql-block">鸭绿江大桥与鸭绿江断桥相隔不足百米。鸭绿江断桥是抗美援朝战争留下的遗迹,它见证了那段战火纷飞的岁月。如今,断桥成为了历史的见证者,与鸭绿江大桥一起,向人们诉说着那段不平凡的历史。</p> <p class="ql-block">临江鸭绿江大桥同样是一座历史的丰碑。它始建于1935年,1950年8月,美军出动飞机轰炸大桥,靠近朝鲜的一端被炸毁。1955年5月,中朝双方重新修复了这座友谊之桥。桥上的弹痕和弹孔依然清晰可见,仿佛在诉说着那段战火纷飞的岁月。当年,35万志愿军就是从这座桥上雄赳赳、气昂昂地跨过鸭绿江,奔赴抗美援朝的战场。如今,人们来到桥上,凭吊英灵,缅怀先烈,企盼世界永远和平,仿佛还能看到当年志愿军铁流滚滚的雄姿。</p> <p class="ql-block">1950年8月11日,4架敌机向停在临江火车站的一列装满作战物资的机车扫射轰炸。临江火车司机徐国臣冒着生命危险,冲进机车驾驶室,将军列向山洞开去。尽管他的四个手指头被打掉,鲜血直流,但仍坚持将列车开进了山洞,保住了机车。徐国臣因此被评为抗美援朝特等功臣,受到了毛主席的接见。他的英雄事迹传遍全国,极大地鼓舞了全国军民保家卫国、抗美援朝的热情。来到桥上,人们仿佛能看到当年志愿军雄赳赳、气昂昂跨过鸭绿江的雄姿。</p> <p class="ql-block">日出时分,我站在江边,看着那座横跨江面的大桥。大桥由两座拱形结构组成,中间有一条步行道连接两岸。晨光洒在桥身上,仿佛给它披上了一层金色的外衣。这座桥见证着每一天的开始,也承载着无数人的希望与梦想。</p> <p class="ql-block">第一座桥如今已毁为废桥,只剩下半截,朝鲜一侧只留下光秃秃的几个桥墩。1950年11月—1951年2月,它经受了美国飞机的多次轰炸。这座废桥成为了历史的见证者,提醒着人们那段战火纷飞的岁月。</p> <p class="ql-block">第二座桥,即鸭绿江大桥还在使用中,是联系中朝两国的纽带。它始建于1937年,1943年交付使用。大桥上行铁路,下行公路。多年没有大修过的鸭绿江大桥钢梁已锈蚀斑斑,路面破损多达三百余处,有的桥面板移位、断裂,致使大桥承重能力减弱。为了提升大桥的承重能力,相关部门进行了大修工程,使大桥桥面的承重能力由原来的十吨提升至二十吨。</p> <p class="ql-block">这座大桥位于中国与朝鲜交界处,连接着两国的城市风光。站在桥上,可以尽收眼底两国的城市景色。一边是中国的丹东,高楼大厦林立;另一边是朝鲜的城市,宁静而祥和。这座桥不仅连接着两国的交通,更连接着两国人民的心。</p> <p class="ql-block">夕阳西下,天边泛起一片金黄,远处山峦叠嶂,近处连绵起伏的小山坡。一条大河贯穿整个画面,河上架设的一座钢铁大桥显得格外醒目。这座桥承载着历史的记忆,也承载着人们对未来的希望。它静静地横跨在江面上,仿佛在诉说着无尽的故事。</p> <p class="ql-block">随着大桥的竣工和朝鲜旅游的恢复,为了满足游客的需要,丹东市政府和丹东边检站报请公安部批准,允许游客步行上桥进入朝鲜境内。游客不准在桥上拍照留影,只准并排排队行走。这种规定既保证了游客的人身安全,也维护了大桥的安全。</p> <p class="ql-block">夕阳下的大桥景色十分美丽,两座铁轨并排而立,仿佛连接着两个世界。这座桥见证了无数的日出日落,也见证了无数人的悲欢离合。它静静地横跨在江面上,仿佛在诉说着无尽的故事。</p> <p class="ql-block">1909年5月,丹东鸭绿江第一座桥动工。1911年10月竣工,由当时的日本朝鲜总督府铁道局所建。这座桥最初为铁路桥,十二孔,长944.2米,宽11米。从中方数第四孔为开闭梁,可旋转90度,便于往来船只航行。这座桥见证了丹东鸭绿江大桥的发展历程,也见证了那段特殊的历史时期。</p> <p class="ql-block">1937年4月,丹东鸭绿江大桥第二座桥始建,1943年启用,距第一座桥上游不足百米。这座桥的建成,进一步加强了中朝两国的联系。1937年,日本侵略军侵略中国东北后,出于扩大侵略和掠夺资源的需要,始建集安鸭绿江国境铁路大桥。1939年7月31日,集安鸭绿江大桥竣工,当年9月1日通车。这座桥同样见证了那段特殊的历史时期。</p> <p class="ql-block">1950年10月11日,中国人民志愿军一部从集安鸭绿江国境铁路大桥最先秘密入朝。一军、十六军等42万志愿军从集安口岸入朝作战,为抗美援朝的伟大胜利作出了重大贡献。这座桥承载着无数志愿军战士的足迹,也承载着他们的英勇事迹。</p> <p class="ql-block">2010年2月,因始建于1937年的既有丹东鸭绿江大桥二桥只能容载20吨以下规模的货车通行,且只能单向通车。中朝两国政府确定在原桥下游10公里处新建一座鸭绿江公路大桥。这座新桥的建设,将进一步加强中朝两国的联系,也为两国的经济发展注入新的活力。</p> <p class="ql-block">夜晚降临,灯光照亮了整个城市,包括那座古老而壮丽的桥梁。此时此刻,这座城市似乎被赋予了生命,每一个角落都充满了活力和魅力。人们在这里生活、工作,共同创造出属于他们的独特故事。这座桥在灯光的映照下,显得格外壮观,仿佛在诉说着无尽的故事。</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