集思广益,齐头并进——海口市第一中学初二语文备课组第十四周集体备课纪实

coco

<p>时间:2020-07-07</p><p><br></p><p>地点:行政楼四楼活动室</p><p><br></p><p>备课内容:作文指导及《壶口瀑布》《在长江源头格拉丹东》</p><p><br></p><p>主持:李怡</p><p><br></p><p>中心发言:李莎</p><p><br></p><p>参加人员:李怡、王文忠、全丽雯、彭移山、张灿、陶宏新、李莎、赖奕君、王槐珂</p><p><br></p><p><br></p><p><br></p> <p>常规备课长抓不懈是备课组成长的姿态。初二语文备课组在备课组长李怡老师的带领下,有目标,有方向,一直以来兢兢业业,携手共进,学习氛围浓厚。又是一周科组备课时间,全体备课组老师相约四楼活动室进行本周集体备课。</p><p><br></p> <p>第一环节,布置本周作文及作文指导</p><p>《麦田的守望者》里有一句话:“记住该记住的,忘记该忘记的,改变能改变的,接受不能改变的。”请你结合生活体验,任选一句为题,可以叙述经历,可以阐述观点,可以抒发感情。&nbsp;</p><p>立意参考:</p><p>1、学会珍惜.、懂得感恩</p><p>2、学会放下</p><p>3、改变从今天开始</p><p>4、坦然面对失败</p> <p>第二环节:集体备课《壶口瀑布》和《在长江源头格拉丹冬》</p><p>主讲:李莎老师</p><p><br></p><p>《壶口瀑布》教学设计</p><p>教学目标:1、联系上下文理解“先声夺人”“雷霆万钧”“气吞山河”“蒸云弥漫”等词语。</p><p>2、品读1-6自然段,理解课文内容,感受黄河磅礴的气势,雄壮的力量。</p><p>3、从字里行间体会作者面对壶口瀑布时激昂澎湃的心情。</p><p>教学过程:</p><p>一、导入新课</p><p>1、吟诵古代诗人描写黄河的诗句“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九曲黄河万里沙,浪淘风簸自天涯” ,让人感受到黄河波涛汹涌,气势浩然。2、出示幻灯片“黄河流域图”,现在让我们跟随作者尧山壁的脚步,一起“去壶口看瀑布去!”</p><p>二、品读课文,感受黄河磅礴气势。</p><p>1、“去壶口看瀑布去!”是个什么句子?你从中体会到作者怎样的心情? (向往激动兴奋之情。)“去壶口看瀑布去!”回顾上节课初读内容,课件出示(听……看……感受……)。同学们现在就让我们一起走进文本,近距离欣赏瀑布吧!</p><p>2、请读第2-3自然段,壶口瀑布的声音有什么特点?作者怎样写壶口瀑布的声音的?</p><p>3、理解词语“先声夺人”。是什么样的声音把我们震慑住了呢?</p><p>4、指名回答,出示课件“雨声、雷声……”读一读这先声夺人的气势。(指名读)</p><p>5、听到这声音,我们内心的感受如何呢?(震撼,激动)</p><p>现在,我们最希望的是做什么呢?(去看)(第一阶段)</p><p>6、请同学们拿起课本细细读4、5自然段,慢慢地你就会发现一川瀑布浮现在我们的眼前了,结合作者对瀑布的描写说说这一川瀑布有什么特点?</p><p>7、课件出示相关句子。学生读,评,相机出示视频资料。在反复朗读中体会壶口瀑布的磅礴气势。</p><p>8、课件播放视频,直观感受壶口瀑布壮观气势。</p><p>9、同学们,我相信我们看完这段影片后,内心一定会再一次被深深触动着,请拿起课本,把触动你的文字读出来。</p><p>(相信此时,我们能触摸到作者的情感了。)</p><p>三、资料分享,提升体验</p><p>1、让我们来读读第6自然段,面对这样的瀑布,作者有着怎样的感受呢?(惊得目瞪口呆,拜倒,领悟,体会,明白)课件出示相关资料。</p><p>2、再次欣赏瀑布,说说瀑布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p><p>(心潮澎湃,浮想联翩。热血沸腾,浑身是劲,能战胜一切艰难险阻)</p><p>四、小结,升华。</p><p>这就是我们的母亲河,养育着我们的母亲河,震撼着我们的母亲河,过去她曾经激励无数的革命志士为中华民族抛撒热血,今天她也一样会激励我们去保卫黄河,保卫母亲河,振兴我们伟大的民族!</p> <p>《在长江源头格拉丹冬》</p><p>教学目标 </p><p>1、知识目标: </p><p>学习并掌握生字词,感知课文,了解游记的写作特点。 </p><p>2、能力目标: </p><p>引导学生通过反复朗读课文,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理清文章的脉络,理解关键语句的含义。 </p><p>3、情感目标: </p><p>感受冰塔林的壮美,体会作者热爱西藏的情感,激发热爱自然、热爱祖国的情怀。 </p><p>三、教学重点、难点 </p><p>1.了解游记的写作特点,以及作者介绍长江源头的顺序与进程。 </p><p>2.感受各拉丹冬的壮美景色和冰塔林的神奇,激发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思想感情。 </p><p>四、课时:两课时 </p><p>五、教学方法:朗读法、讨论法、延伸法 </p><p>教学过程: </p><p>第一课时 </p><p>一 情境导入 </p><p>1. 展示各拉丹东雪域高原美景图片。 </p><p>2. 导语:长江发源于“世界屋脊”——青藏高原的唐古拉山脉各拉丹冬峰西南侧。“各拉丹冬”,藏语为“高高尖尖的山峰”,神秘的雪域高原,令人向往,充满未知与挑战,今天,就让我们一起去长江的源头去探险吧! </p><p>二 作者介绍 </p><p>马丽华,当代女作家,山东济南人,中共党员。长期从事《西藏文学》编辑工作。著有长篇报告文学《青藏苍茫——青藏高原科学考察五十年》,散文集《追你到高原》、《终极风景》、《西藏之旅》,长篇散文《藏北游历》、《西行阿里》、《灵魂像风》,《走过西藏》等。曾于1992年、2001年两次获得西藏珠穆朗玛文艺奖,1994年获庄重文文学奖,1997年《走过西藏》获全国优秀畅销书奖,2011年以长篇小说《如意高地》获第四届老舍文学奖。 </p><p>三背景资料 </p><p>蓝天白云,雪山草地,冰川大河,是西藏特有的自然景观。作者马丽华在西藏工作近三十年,足迹踏遍大半个西藏,写下了许多介绍西藏的文章。1987年3月上旬,作者跟随电影摄制组走进各拉丹冬,领略到壮美的雪山和奇异的冰塔林的景色,写下了这篇游记。 </p><p>四 正音 </p><p>裸露 lù黧lí黑 砾lì石劲jìng旅腈jīng纶熠熠yì 演绎yì </p><p>五释义 </p><p>1、气势磅礴:形容气势非常雄伟浩大。 </p><p>2、接踵而至:指人们前脚跟着后脚,接连不断地来。形容来者很多,络绎不绝。 </p><p>3、历历在目:历历:清楚,分明的样子。指远方的景物看得清清楚楚,或过去的事情清清楚楚地重现在眼前。 </p><p>4、蠕动:指爬行的昆虫;泛指像虫类爬行的样子。 </p><p>5、熠熠:闪烁的样子。 </p><p>六 朗读指导 </p><p>1、教师范读课文。(要求学生注意字的准确读音,并考虑课文大意。) </p><p>2、学生朗读。(边读边整体感知本文的层次结构) </p><p>划分结构: </p><p>学生讨论,教师归纳,板书:段落大意: </p><p>第一部分(1-3段)交代到达各拉丹冬的时间,介绍当地的概况,说明对我来说,这将是一次艰苦的旅行。 </p><p>第二部分(4-6段)介绍冰塔林的景色和“我”摔跤的遭遇。 </p><p>第三部分(7—13段)写“我”受伤后在各拉丹冬的经历。 </p><p>第四部分(14、15段)各拉丹冬孕育了长江,滋养了人类。 </p><p>七、再读课文,理清情节 </p><p>本文记述了作者跟随摄制组在各拉丹冬游览的经历。理清文章的脉络,复述作者在各拉丹冬的所见所感。 </p><p>八、研读课文,合作讨论。 </p><p> 1、 作者是怎样描写各拉丹冬的冰塔林的?试结合课文内容具体分析。 </p><p> (作者由远及近,采用“移步换景”的方法展现了冰塔林神奇、壮美的特点。 </p><p>“鲜有人迹的冰雪世界”“坚冰丛莽”“巨大的冰谷”“冰雪劲旅”“冰的庄园冰的院落”“琼瑶仙境”这些句子都表现了冰塔林奇美的特点。) </p><p>2、作者多次写到自己在高原上的疼痛、恶心,甚至觉得“要死了”,这些内容与文中的写景有什么关系?产生了怎样的表达效果? </p><p>(作者多次写到自己在高原上的疼痛、恶心,甚至觉得“要死了”,是为了反衬各拉丹冬的壮美景色和冰塔林的神奇,更好地表达了自己对大自然美丽景色的喜爱和赞美之情。) </p><p>九、小结 </p><p>这篇游记,作者采用时间顺序和旅行的进程记下了在长江源头的见闻和感受,我们领略了壮美景色的同时,也感受了雪域高原的巨大威力,作者的体验更强烈显示了爱国的思想感情。 </p><p>十、布置作业 </p><p>《综合练习》同步习题 </p><p>第二课时 </p><p>一、导入 </p><p>复习上节课内容及字词 </p><p>二、问题探究 </p><p>如何理解“而我似乎已经衰竭,心想碰巧哪一口气上不来,就此长眠吧”中“我”的心态? </p><p>(1. 作者在《藏北游历》序言中说,自己对于这片雪原高原,“是一个逗留太久,热情也持续得太久”的人。在西藏期间,“足迹和心迹都轰轰烈烈地进行着”。她和这块大陆感情至深,已和这片土地融为一体,死亡何尝不是一种回归?这时死亡也没有了恐怖色彩) </p><p>(2. 各拉丹冬,给人一种从未有过的心灵震撼,有一种吸引力,在它面前,人浑然忘我。在这种忘我的精神境界中,作者感悟到生命是一种永恒,也是一种不朽,从而能坦然面对死亡) </p><p>三、赏读品析 </p><p>联系上下文,品味下列句子,思考并回答下列的问题。想一想,这些句子在表达方面有什么共同的特点? </p><p>1. “这一派奇美令人眩晕,造物主在这里尽情卖弄着它的无所不能的创造力”。这里的“眩晕”和“卖弄”是什么意思?传达了作者怎样的感受? </p><p>(“眩晕”指美景多得让人目不暇接,令人陶醉的意思。“卖弄”指故意展现。这里表达了景物带给自己的强烈震撼以及对自然神奇伟力的赞美,极大地丰富了文章的内涵) </p><p>2.“风声一刻不停地呼啸,辨不清风何来何往,仿佛自地球形成以来它就在这里川流不息,把冰河上的雪粒纷纷扬扬地扫荡着,又纷纷扬扬地洒落在河滩上、冰缝里。”删去加点的部分,全句的表达效果会有怎样的变化? </p><p>(删去后,不能表现大自然的风是亘古存在的,不能表现冰窟的历史悠久) </p><p>3.“端详着冰山上纵横的裂纹,环绕冰山的波状皱褶想象着在漫长的时光里冰川的前进和后退,冰山的高低消长,这波纹是否就是年轮。”作者是怎样描写冰山的裂纹和皱褶的?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p><p>(作者采用联想和想象的手法描写大自然的形成之前,引发人们思考生存和意义。) </p><p>四、写作特色 </p><p>1.议论抒情写感受,给读者以强烈的共鸣。 </p><p>游记要写出游览过程中的所见所闻,其中还会渗透作者的感情。文中作者远望冰塔林的景物,“巨大的冰谷里,一列小小身影”,融汇着作者的主观情感,感叹人在自然奇景面前的渺小。 </p><p>“这一派奇美令人眩晕,造物主在这里尽情卖弄着它的无所不能的创造力”,直接发表议论,表达景物带给自己的震撼以及对自然神奇伟力的赞美。 </p><p>2.移步换景巧观察,避免平铺直叙 </p><p>本文采用“移步换景”来观察描写景物,如“在它的脚下安营扎寨”“在各拉丹冬以东……草坝子上”“我们把车停在冰河上”“从砾石堆上四面张望”等,移步换景,思路清晰,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 </p><p>五、主题归纳 </p><p>读了这篇游记你有什么样的感悟? </p><p>感悟(1)各拉丹冬终年冰雪覆盖,是长江的源头,景色神奇、壮美。各拉丹冬孕育了长江,是生命之源。读后,我们心中不由产生了对它的向往、崇拜、热爱之情。 </p><p>感悟(2)各拉丹冬雪山圣洁、坦荡,读文如临其境,身心豁然圣洁,灵魂也得到了升华,是内在体验的深化和生命质量的提高。 </p><p>六、拓展延伸 </p><p>观看纪录片《话说长江》《再说长江》,从多个角度了解长江壮丽的自然景象和多彩的人文景观。 </p><p>七、布置作业 </p><p>采用“移步换景” 的写法,以“我们的校园”为主要内容,写一段话,介绍校园的情况。</p> <p>中心发言李莎老师备课详实,目标明确,思路清晰,阅读教学中重学法指导,练学生技能。其余老师认真聆听,提出疑惑,抛砖引玉,大家热烈研讨,解决备课中的疑点难点,齐头并进,集思广益,收到极好的备课效果。</p>

拉丹冬

作者

备课

冰塔林

壶口瀑布

感受

长江

西藏

壮美

瀑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