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飘扬的红领巾,崇高的队礼,少先队的鲜明符号,让一代代少先队员铭记。教育学家洛克说:“没有什么事情能像榜样这么温和而又深刻地打进人们的心里。”16世纪英国学者罗·阿谢姆也说过:“一个榜样胜过书上二十条教诲。”榜样是少年儿童成长中的重要精神力量。</p> <p> 7月8日,履坦小学三(1)班五月天中队的队员们来到跟随董春法爷爷来到武义县下山脱贫展览馆,一起重温那下山脱贫的励志故事。</p> 董爷爷,很高兴认识您 <p> 在浙江省金华市武义县,只要谈到下山脱贫,人们就会马上提起董春法。20年来,他凭着对农民的深厚感情和不畏艰难的意志,执着地奔走在武义创新开展的“异地搬迁,下山脱贫”道路上,与一万多户下山农家结下友情,许多山区老百姓都亲切地称他为“老董”。</p> 脱贫攻坚,“老董”精神 <p> 来到武义县下山脱贫展览馆,朱老师为我们介绍了董春法爷爷,孩子们认识了这张属于武义人“下山脱贫”的名片——董春法,慈祥和蔼的面容下是他开拓创新、苦干实干的精神,董爷爷为我们讲述了那个年代他如何走访调查,如何让老百姓脱贫下山,走上致富道路的故事。</p> <p> 从山上到山下,从土瓦房到大高楼,从老山区到新农村,董爷爷用他实实在在的经历为我们描绘着武义脱贫攻坚的历史巨变。</p><p> 要让祖祖辈辈居住在高山上的农民搬迁到陌生的地方,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面对有所顾虑而不愿意下山的群众,为全面掌握村情民情,引导贫困村民下山,董春法一户一户上门做工作,一个部门一个部门跑。10年间,他跑遍千山万水,深入千家万户,说尽千言万语,想尽千方百计,排除千难万险,尝尽千辛万苦。10年风雨扶贫路,老董的“六千精神”,终于换来5万多下山脱贫农民的灿烂笑容。</p><p> </p> <p> 孩子们不禁发出了赞叹,眼前这位满脸风霜、亲切温暖的老爷爷,为了咱们家乡武义,为了一代又一代人的幸福生活,居然做出了如此巨大的贡献与努力。</p> <p> 看着这些老照片,随行而来的家长们都寻找到了自己的足迹,原来,很多年前,家长们也曾是下山脱贫的一员,也是下山脱贫的“见证人”和“受益者”。</p> 拐杖老人,负重前行 <p> 董爷爷告诉我们,每到一个村,每走过一块土地,当地热情的村民们便会送一柱雕刻精美的拐杖给他。</p><p> 是啊,一柱拐杖一份情,一步脚印一份责任,下山脱贫攻坚战是董爷爷一步一步走出来的,迈得实实的,每一步都是那么厚重,那么令人钦佩。</p> 参观家庭,体会巨变 <p> 当地思源小区,有一户人家是从牛头山下山脱贫的,也就是董爷爷做过工作的“当事人家庭”,户主看到董爷爷前来,又激动又兴奋,话语中透露着感谢,要不是董春法爷爷,他们如今的生活不会这么安定富足。</p><p> 此情此景,队员们更加体会到幸福生活的来之不易,我们是幸运的,要学会珍惜。</p> 心有所信,方能远行 <p> 在见证了一个个下山脱贫的故事后,队员们抒发了自己内心的情感。</p><p> 邹丰泽:感谢董爷爷,要不是您,我们不会有这么幸福的生活,要不是您,武义县脱贫下山的工作不会进行的如此顺利,您辛苦了!</p><p> 赵可妍:下山脱贫好,农民鼓腰包,是董春法爷爷一步一个脚印为我们走出了现在的幸福生活,董爷爷有毅力有信念,您是我们的榜样!</p><p> 王宇涵:董爷爷身上不屈不挠、艰苦奋斗的精神深深感动了我,这条路是不容易的,每一件事都需要我们有坚韧的意志去努力,学习更是一样!</p> <p> 回顾20多年的下山脱贫工作,现年78岁的董春法觉得这是一份让他自豪且高兴的事业。看到下山脱贫后的乡亲们日子一天比一天过得红火,董爷爷语重心长地说:“今后,我还是会全力做好下山脱贫的后半篇文章。孩子们,难题要一个个解决,好事永远都不会晚!对于下山脱贫,我保持了十年如一日的热情,跑遍千山万水,深入千家万户,说尽千言万语,想尽千方百计,排除千难万险,不怕千辛万苦。这样的精神,希望你们能传递下去!”</p> <p> 带着满满的感动与感谢,我们靠在这位温暖的老人家身边,期待下次温暖的遇见。</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