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如果说教育是一部厚重的长卷,那么语文就是子曰诗云中最精彩、最华丽的诗篇;听说读写,融世间万象于方寸;厚积薄发,养浩然之气在心中。王榆柏老师2000年毕业于云南民族学院中文系,同年到下关二中开始任高中语文教师,是大理白族自治州首批云南省省级语文骨干教师,现任大理市下关二中语文教研组组长、班主任。</p> <p> 王榆柏老师很喜欢《庄子·内篇·养生主第三》里面一句话: “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以有涯随无涯,殆已!已而为知者,殆 而已矣!”作为一名教师,生命是有限的,但知识是无限的。要把有限的生命,投入到对无限知识的追求,终身学习奋斗不止。他也一直将这句话当自己前进的动力。他认为,没有横空出世的运气,只有不为人知的努力。这个世界,很公平,只有耕耘,才会收获。每个人都一样,你下的功夫越大,你得到的才会越多,你的付出与努力也是对自己负责,而不是只为了得到别人的肯定。从走上教坛的第一天起,他深知对语文教学工作的热情与责任心,是认真对待工作的前提,没有良好的岗位责任心,就不可能对工作兢兢业业。只有视教书育人为自己的神圣职责,视学生为自己的儿女,才能有端正的工作态度,饱满的工作热情,吃苦耐劳的工作精神去做好自己的工作。王榆柏老师来自农村,深知农村人读书的艰辛和坎坷,更知道为人老师责任重大,必须全力以赴,用平常心爱每一个学生,用耐心,爱心、精心培养每个学生。他从教20年,担任班主任工作17年,担任语文教研组长12年。和家人离多聚少,除了上好课之外,课外时间都付出在班主任许多无形琐碎的事务、日常管理中,既要抓教学,又要抓管理,但他始终不忘初心,忠诚党的教育事业,在平凡的工作中体现党员的先进性,甘于付出,坚守清贫,教书育人。</p> <p> 在教学上,王榆柏老师大胆探索“大语文”的教学观,让学生在生活中、在学校、在其它学科领域中感受语文的存在。学生乐学,轻松快乐,一改枯燥无味的沉闷课堂,在他的课堂上,学生回答问题跃跃欲试,争先恐后,全身心的投入到学习中,因此学习效率高,学习效果明显。成绩很重要,但他更看重学生的语文素养。通过课堂上的旁征博引开阔学生的视野,丰富学生的语文知识。</p> <p> “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丰富的知识素养,是语文老师的专业底蕴。文思横溢,妙语泉涌,决不是一朝一夕之功。为避免知识贫乏,学识单薄、干瘪,以本为本,拘泥教材,教不活,化不开等弊病。他树立终身学习的理念,把读书当成知识储备、提高文化素养的手段。他深知教师的知识视野宽广,方能成为教育过程中真正的能手,而对语文教学理论的探索与钻研,对教学境界的开拓与升华起着决定性的作用。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操作起来,才能得心应手,游刃有余。成功哪里有一帆风顺,不过是厚积薄发。每条生命都有自己独特的曲线。量变到质变来自长期有效的积累和坚持不懈的努力。每一种成功背后,都掩藏着许多鲜为人知的艰辛和苦痛,就像你只看到腊梅傲放于寒冬,其实,它早已积蓄力量,在酷寒中隐忍拼杀。</p> <p> 王榆柏老师在担任中央教科所十五科研规划重点课题“中小学生作文个性化发展研究”下关二中子课题研究负责人期间,教研成果显著,连续三个年度(2003、 2004、2006年)被评为“先进个人”。子课题研究任务2004、2005、2007、2008连续四次被评为“子课题实验研究先进集体”,并顺利完成第一阶段现场验收。先后有六篇论文、四篇散文在国家级刊物上发表,一篇论文荣获国家级评比特等奖,五篇篇论文荣获国家级评比一等奖,一篇获国家级二等奖,一篇获云南省二等奖。论文《作文教学要突破“权威意识”的束缚》,发表于《作文个性化课题通讯》2004年第5期。论文《教育的可持续发展与教师的个性角色定位》,发表于《作文个性化课题通讯》2005年第12期。论文《课程改革背景下作文教学的基本价值取向》,发表于《作文阅读个性化课题通讯》2007年4期。论文《横看美、侧看也美—从美学角度探讨〈项链〉主题》,发表于《作文阅读个性化课题通讯》2007年7-8期。论文《典型例文修改全过程》,发表在《作文阅读个性化平台》2008年12期。论文《品文化魅力 读心志文章》发表于《作文阅读个性化课题通讯》2009年7、8期,散文《清秋的古城》,发表于《作文个性化平台》2004年第9期;散文《认真地活着》发表在《阅读作文个性化平台》2007年9期;散文《坚守》,发表在《作文阅读个性化平台》2008年5期,散文《沉默于张扬》,发表在《作文阅读个性化平台》2008年7-8期。他一直注重写作教学,通过各种活动充分调动学生写作的积极性,积极开展素质教育,依托语文这一学科特有的优势,鼓励学生积极写作、发表作品,参加各级各类作文比赛,均取得优异成绩,他所担任班主任的班级都列属学校班级考评前茅,连续几年被评为优秀班主任。20年来,他辅导学生在国家级刊物发表作品近40组,在各类作文比赛中学生获奖篇数超过100多篇,近200组学生作文在国家级、省级,或州市评比中获奖。</p> <p> 为避免缺乏见解力和创造性、智慧疲软、人云亦云、教学没有深度和厚度等问题,王榆柏老师结合两度在《大理时讯》写专栏的契机,把与高中必修选修课程,历代文人的相关书籍,读通读透。把高中选修课程中的《先秦诸子选读》、《经典文化研读》、《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中外人物传记选读》等课程融合,组织成为立足于解读作者、解读作品的系列稿件,从孔子写到宋代的柳永,整整七十七篇文章。做足做够了“校本研究”在大理市实属罕见。写专栏,能加强文学修养,提升熟练驾驭语言的能力,让自己的语言具有文学的魅力是更高要求。语文教师一旦有了文学的味道,情感与语言应该是丰沛富饶的土地,是充满引力与诱惑的“吸铁石”。王榆柏老师笔耕不辍,勤于学习。先后在《大理时讯》副刊“清碧溪”开辟“重读经典”专栏,历时两年发表文章77篇,副刊“大理陆游”开辟“行走在苍洱间”专栏历时三年发表文章66篇,其他零星发表的文章63篇,总共30万字300多篇文章的发表。其中王榆柏老师的散文《岁月篆刻成的基因》荣获大理市委宣传部“我的1978”有奖征文三等奖;散文《电视30年如隔世》荣获大理市委宣传部“大理市建市有奖征文”二等奖;2020年,散文《万象更新在起居》在大理市委宣传部“庆祝建国70周年有奖征文”一等奖。</p> <p> 语文是一门强调“潜移默化”的课程,学生通过语言文化环境的影响,逐步形成自己的审美情趣和价值观,因此想要更好地发挥语文的教化作用,以身作则感化学生。教师不仅是知识的传授者,同样也是行为示范者,教师在平时的教学活动中,应以自身的学识和行为举止引导学生,让学生获得知识和品德修养。教师是研究者,教师的工作对象是充满生命力的、千差万别的生命个体,传授的是不断变化着的人文、科学知识。这就决定了教师要以变化发展的态度对待自己的学生、内容,要不断学习、不断反思,不断创新。为防止育人乏术,自我感觉良好,反思能力低下;王榆柏来时在教学过程中,讲求“三重”“四入”,有一套自己的教育理念。“三重”即重视自身人格模范传导作用,重视学生主体参与作用,重视学生层次发展作用。“四入”即于熏陶中入情,陶冶情操,在文化中育人:于体验中入心,释放生命潜能,重主体参加;于快乐塑造品质,生成道德意识;于实践中体验入理,在生活中育人。“语文教育”即是立足于语言文字的基础之上,逐级层深地引导学生探寻语言文字的审美、情感与文化问题,以实现有言语能力、有审美意识、有善感心灵、有文化底蕴的健全人格的培育和养成。</p> <p> 在学生和同事的眼中,王榆柏老师具有温和、友善、理解、负责、有条不紊、富有想象力和热情奔放的心理品质。王榆柏不忘初心,以高尚的人格感染人,以文明的仪表影响人,以和蔼的态度对待人,以丰富的学识引导人,以博大的胸怀爱护人,这些心理品质的重要性在教学过程中,在对教学艺求境界的执着追求中而直接表现出来。王榆柏注重以文化人,诗化教育,所谓“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强调诗歌教育对感发人心、敦厚人格的首要性。王老师注重经典阅读与传统文化素养的提升,据此便不仅可以有针对性地、系统地展开,而且还能在教与学相互促进的过程中,形成一套属于自己清晰、全面而又开放的教学模式。2009年,王榆柏老师被大理州推举为云南省首批省级语文骨干教师,参加培训并获合格证书,同时开始担任下关二中语文教育组长,多次参加大理州统考语文学科的命题,并参与大理市地方教材的编写。</p> <p> 在新时代教育改革发展的大潮中,做一名学生喜欢的教师,王榆柏老师深知要从强者身上找差距,不断完善自我,超越自我,用自己的心灵去感化和激励学生,用独特的人格魅力,像磁铁一样把学生牢牢地吸引住;要有宽广博爱的胸怀,用一颗爱心去温暖每一个学生,一个教师只有当他受到学生喜欢时,才能真正实现最大的人生价值。</p> <p> 厚积方能薄发,薄发源自于厚积。在20年的教学生涯中,王榆柏老师不忘初心、牢记使命,锐意进取,为人俭朴,仪表庄重,举止端庄,性格随和乐观,态度和蔼可亲,严于律己,宽以待人,注重用自身的人格魅力去感召学生,他带出的班级无论是在卫生习惯、学习习惯,还是在整体素养、责任意识和集体观念等方面都受到各科任老师的好评。2007、2013年两度他评为大理市“名教师”, 受大理市市委、市政府表彰;2005年被评为大理市“优秀教师”,受大理市市委、市政府表彰;2006年被评为大理市“先进教育工作者”,受大理市市委、市政府表彰;2007年荣获2006-2007年度“名教师”,受大理市市委、市政府表彰;2008年度,被评为大理市“优秀文明教师”, 受大理市市委、市政府表彰;2009年,评为云南省首批省级语文骨干教师, 2010学年,被评为大理市“十佳班主任”;2013年荣获2012-2013年度“优秀教师”,受大理市市委、市政府表彰;2019年,荣获2018——2019学年“先进个人”受大理市教体局表彰;2020年6月被大理市作家协会吸收为会员。</p><p> </p><p> </p><p> </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