杭州早期艺术摄影史话

张友国

<p>  去年底,“光影钱塘——杭州摄影史料展(1859-1949)”在美丽的西子湖畔开幕,展出与杭州摄影史相关的老照片、老物件260余件,以专业的视角、历史的严谨和丰富的呈现,通过泛黄的老照片向人们讲述着杭州故事,引发了业界和市民的热切关注。</p><p> 展览同时对杭州艺术摄影的历史进行了挖掘和回顾,对杭州艺术摄影的历程和影响进行了探讨,是对早期杭州艺术摄影的一次再思考。</p> <p style="text-align: center;">开幕式现场</p> <p style="text-align: center;">展览现场</p> <p style="text-align: center;"><b style="font-size: 18px;">意蕴与风光,杭州是早期</b></p><p style="text-align: center;"><b style="font-size: 18px;">艺术摄影的创作乐园</b></p><p> 在浙江,摄影进入杭州并不是最早的。据宁波档案馆资料记载,1844年宁波开埠成为通商口岸后,随着贸易商、传教士、外交官等洋人纷至沓来,其中有人带来了发明不久、当时称之为最新科技的摄影器材,在宁波各地拍摄照片,记录了当时的风土人情,使宁波成为拥有最早一批历史旧影的城市之一。</p><p> 而此时的杭州还犹如一个待字闺中的少女。1858年《天津条约》签订后,外国人被允许到中国内地游历,不是通商口岸的杭州才陆续有外国传教士、游客进入。</p><p> 1859年,在上海开设照相馆的法国人李阁朗(Louis Legrand)来杭州拍摄,绕西湖走了一圈,看到年久失修、饱经沧桑的雷峰塔犹如一位老纳,衣衫褴褛、面带憔悴,但骨子里却透露出独有的意蕴,仙风道骨,与众不同;矗立于山头的保俶塔亭亭玉立,体态婀娜,气质卓雅,犹如一位妙龄少女。这两座建筑让他感慨不已。这不仅仅是杭州的建筑地标,更是当时经济文化和社会状况的写照……李阁朗将镜头对准雷峰塔、保俶塔,一番细致准备、一套繁琐工序之后,一组颇有艺术范的风光照片诞生了。这是目前查证的杭州首批照片,李阁郎也是目前查证的拍摄杭州第一人。</p> <p style="text-align: center;"><span style="font-size: 15px;">李阁郎《宝俶塔》1859年</span></p> <p style="text-align: center;"><span style="font-size: 15px;">李阁郎《雷峰塔》1859年</span></p> <p>  此后,费佩德、西德尼•甘博、恩斯特·柏石曼、约翰·汤姆逊、阿道夫·克莱尔、唐纳德·曼尼等许多外国摄影师纷纷来到杭州,拍摄了大量人文和风光照片。杭州的美丽风情让他们留连忘返。还有些西方摄影师,喜欢摄影的外国官员、商人、传教士、游客从杭州出发,坐船沿京杭大运河北上,一路观光游览和拍摄。旅游城市杭州成为外国摄影师常来常往的拍摄地,其中不乏追求艺术摄影的西方摄影师。</p> <p style="text-align: center;"><span style="font-size: 15px;">费佩德《雷峰塔下挖泥船》1920年代,</span></p><p style="text-align: center;"><span style="font-size: 15px;"><span class="ql-cursor"></span>银盐纸基,徐忠民供图</span></p> <p style="text-align: center;"><span style="font-size: 15px;">西德尼•甘博《灵隐寺僧人》1917年</span></p><p style="text-align: center;"><span style="font-size: 15px;">银盐纸基,徐忠民供图</span></p> <p style="text-align: center;"><span style="font-size: 15px;">恩斯特•柏石曼《西湖行营牌坊》1910年代,</span></p><p style="text-align: center;"><span style="font-size: 15px;">照片凹版,徐忠民供图</span></p> <p>  摄影自诞生开始,就与绘画艺术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在西方早期摄影中,从高艺术摄影(High Art)到画意摄影(Pictorialism ),再到后来的沙龙摄影等等,各个流派的摄影师一直在追求摄影作品的艺术含量和美学价值,他们从拍摄内容、画面构图、表现形式,以及照片制作技法等方面不懈努力,竭力增加摄影作品的艺术性,以提高摄影的艺术地位,试图让摄影像绘画艺术一样,被艺术界和社会接受。到19世纪中叶,这种探索达到高潮。</p><p> 杭州人文荟萃,山水迷人,一个景观就是一件艺术品,其人文意蕴和独特风光容易激发摄影师的创作激情,有利于摄影艺术创作。早期西方摄影师乐于来杭州拍摄,也产生了众多艺术摄影作品,各个不同时期、不同摄影流派、不同相片制作技法都可以在杭州早期摄影作品中找到踪影和痕迹。可以说,杭州是早期外国摄影师探索艺术摄影的创作乐园。</p> <p><span style="font-size: 15px;">阿道夫•克莱尔《杭州城全景》,1860年代,</span></p><p style="text-align: center;"><span style="font-size: 15px;">蛋白纸基,徐忠民供图</span></p> <p style="text-align: center;"><span style="font-size: 15px;">唐纳德·曼尼《杭州僧侣》</span></p> <p style="text-align: center;"><br></p><p style="text-align: center;"><b><span class="ql-cursor"></span>丹青与影像,早期杭州照相馆</b></p><p style="text-align: center;"><b>的艺术摄影探索</b></p><p> 20世纪初,杭州二我轩照相馆老板余寅初扛着笨重的照相设备,拍遍了西湖的每一个角落,精心制作《西湖各景》相片册,分别获得1910年(清宣统二年)在南京举办的南洋劝业会和1915年美国巴拿马世博会金奖。</p> <p style="text-align: center;"><span style="font-size: 15px;">《西湖风景》照片册</span></p> <p style="text-align: center;"><span style="font-size: 15px;">劝业会金奖奖状</span></p> <p>  之后,杭州十几家较大规模的照相馆纷纷出品西湖风光相片册,在国内首次形成照相馆拍摄风光相片册的热潮,产生了多个版本、多种包装风格的相片册,成为一道靓丽风景线。</p><p> 这些相片册作为旅游纪念品,被游客带到世界各地。因为竞争十分剧烈,各照相馆各显其能,努力使作品艺术性更强、制作更加精良,以增强吸引力和竞争力,更多地被游客喜欢和购买,客观上在杭州各照相馆引发了提高摄影艺术性的热潮。这其实是中国本土摄影师对摄影艺术的一次集中探索,对摄影市场的一次集中实践,对后世影响很大。</p> <p style="text-align: center;"><span style="font-size: 15px;">部分《西湖风景》照相册</span></p> <p>  摄影术传入中国以后,不论是照相馆的拍摄活动,还是摄影师个体的创作,都有一个潜在的艺术摄影的线索,这既是受到西方画意摄影的影响,更多的是受到中国特殊文化艺术语境特别是中国传统国画艺术的影响,这些作品后来被称为美术摄影。</p><p> 其实画意摄影、美术摄影包括郎静山先生倡导的集锦摄影等等,在学术上并没有明确的区分。后来为了方便表述,往往统称为艺术摄影。在当前的语境下,艺术摄影已不仅仅局限于画意摄影或美术摄影,而要在更加多元和深入的维度加以厘定。</p><p> 杭州山水相连,层峦叠嶂,自然风光就是最好的摄影背景。杭州的照相馆特别重视实景拍摄,有不少照相馆在灵隐寺、断桥、孤山等风景点都设立门市。摄影师在拍照时,特别重视人与实景的结合,重视画面的构图,充分考虑到景观的完整性和艺术性。有些摄影师受中国传统绘画艺术的影响,借鉴中国画的风格,在拍摄时将人物、景观和谐“入画”,再加上精致的制作、考究的底板,整张照片犹如一幅中国画。</p> <p style="text-align: center;"><span style="font-size: 15px;">灵隐寺,韩一飞收藏</span></p> <p style="text-align: center;"><span style="font-size: 15px;">《湖堤合影》张结收藏</span></p><p><br></p> <p style="text-align: center;"><span style="font-size: 15px;">《西湖》 张结收藏</span></p> <p>  有一张西冷印社的合影,近50个人,错落有致地排列,或站或坐,或疏或密,或前或后,画面有厚重有留白,犹如一幅山水画。这就是美术摄影,用相机代替毛笔作画。</p> <p style="text-align: center;"><span style="font-size: 15px;">《合影》 张结收藏</span></p> <p>  丹青与影像,在杭州的早期摄影创作中结合的如此完美,如此具有民族的文化特色,这种状况在其他城市的摄影中恐怕并不多见。</p> <p style="text-align: center;"><span style="font-size: 15px;">《小径》,杭州,楼立伟收藏</span></p> <p style="text-align: center;"><b>激情与创意,文人摄影师的杭州实践</b></p><p> 这次展览还集中展出了陈万里、郎静山、刘半农、郭锡麒、林泽苍、舒新城、骆伯年、金石声等10多位文人摄影师在杭州拍摄的艺术摄影作品。</p> <p style="text-align: center;"><span style="font-size: 15px;">刘半农《西湖朝雾》1931年</span></p> <p style="text-align: center;"><span style="font-size: 15px;">陈万里《山中骤雨》(杭州)1928年</span></p> <p>  1919年“五四”运动以后,以陈万里、刘半农、郎静山等为代表的一大批受新文化运动洗礼的文人学者纷纷加入摄影行业,他们以广博的学养和全新的思维,大胆探索,作品摆脱照相行业的商业色彩,成为表达思想、表达情感、表达诗情画意东方情怀的载体。摄影队伍成份的变化和文化运动的影响,加速了中国艺术摄影发展的进程。各种题材和风格的摄影作品不断涌现,逐渐建构起属于中国的摄影视觉美学体系。</p><p> 舒新城在《西湖百景》序中写道:“交通便利、紧靠都会的风景,不能不说西湖是最佳的。她的佳处第一是有山水错综的自然美趣,第二是有两千年历史的古迹点缀……”。</p><p> 文人摄影师纷纷来到杭州,他们以奔放的激情、独到的风格和不拘一格的创意进行创作,其作品更能体现人与自然的和谐,更能展示他们的思想和情怀,更能表达他们观念和主张,这也是他们喜欢来杭州拍摄创作的根本原因。</p> <p style="text-align: center;"><span style="font-size: 15px;">金石声《西湖晚色》1934年</span></p> <p style="text-align: center;"><span style="font-size: 15px;">林泽苍《浙东纪游》1953年</span></p> <p style="text-align: center;"><span style="font-size: 15px;">舒新城《湖畔夕阳》</span></p> <p style="text-align: center;"><span style="font-size: 15px;">金石声《春游》,1937年于杭州,</span></p><p style="text-align: center;"><span style="font-size: 15px;">这是中国人首次拍摄的彩色照片</span></p> <p>  杭州本土摄影家骆伯年(1911-2002)从小接受中国传统文化教育和西方金融教育,毕业后成为中国银行职员,同时开始摄影艺术创作。1934年,他发表了成名作《汲瓮》,开启中国人体摄影的先河。他的风光、人像及静物摄影,为印证那段特定时期的中国社会留下了珍贵的瞬间。骆伯年的作品集中西技法,又大多受中国传统审美观的影响,他对艺术摄影进行了大量的探索和实践,非具象的、结构的、立体的、超现实的,凡是新兴的流派,在他的摄影探索里几无缺席。作品曾发表在《飞鹰》《中华摄影杂志》《柯达杂志》《美术摄影特刊》等民国时期的杂志上,是民国时期较有代表性的摄影艺术家。</p> <p style="text-align: center;"><span style="font-size: 15px;">骆伯年《汲瓮》1935年 金酉鸣收藏</span></p> <p style="text-align: center;"><span style="font-size: 15px;">骆伯年《西湖塔影》 1935年</span></p><p style="text-align: center;"><span style="font-size: 15px;">郁达夫题字 金酉鸣收藏</span></p> <p style="text-align: center;"><span style="font-size: 15px;">骆伯年《无题》 1930年代 金酉鸣收藏</span></p> <p style="text-align: center;"><span style="font-size: 15px;">骆伯年《西湖边》1930年代 金酉鸣收藏</span></p> <p>  在摄影100多年的历史中,杭州虽然不像北京、上海聚集了大批摄影名家,有“光社”“华社”“黑白社”等著名摄影团体,有众多的展览展示及学术活动,但杭州在早期画意摄影、美术摄影在内的艺术摄影的探索和实践一直没有停止,艺术摄影的思考贯穿在几乎所有摄影作品之中。杭州是人间天堂,也是艺术摄影的天堂。一部杭州摄影史,也是一部艺术摄影的探索史。在中国摄影的长河里,杭州摄影有着其独特的风景,杭州艺术摄影有着其独特的贡献。(本文刊于《摄影艺术》第3期,部分资料搜集杜晓华、邢千里)</p><p><br></p><p><br></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