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美文</p><p> 原创 仙 楼 山</p><p> 沈世豪</p> <p> (仙楼山的早晨)</p> <p> </p><p><br></p><p><br></p><p> 人和山是有情缘的。</p> <p> 拜谒过天下的不少名山,最亲切的还是老家浦城的仙楼山。此山并不高,只有海拔333米。如今,已经成为县城市民的后门山,说得雅致一点,就是后花园。</p> <p> 远在异地,偶尔回浦城,每当早晨,我总是喜欢一个人到仙楼山去走一走。先是沿着宽敞的五一三路慢跑,然后登山。漫山绿树森森,如浪漫的云彩。空气清新如沐,古城尽收眼底,归家的感觉,温馨如春风,真好!我发现,每次早上到仙楼山,总是会遇到离别已久的熟人,或我的老师,或老同学,或亲戚朋友。重逢于绿韵袅袅的此山中,惊喜之情,恰似从岁月深处流淌而来的潺潺溪水,溅起的晶莹浪花,顷刻,便淘尽风尘,打湿心胸。正如民谚所云:“山中方一日,世上已千年”。令人感慨不尽。</p> <p> 仙楼山遗落了太多厚重而辉煌的历史,如果从西汉建元六年(公元前135),余善封为东越王,在这里临浦筑城算起,已经2000多年了。多年前,老同学余奎元曾经带着我,寻觅当年烽火台的遗址,一截稍微高出地面的基石,一脸沧桑,就像顽强从风云变幻历史中伸出的头颅,依稀想和现代人们对话。风雨凄凄,不得不赞叹其坚韧不屈的风采。</p> <p> 在徐霞客、江淹等名人的诗文中,仙楼山曾经是很美的地方。然而,1957年我到浦城一中读书的时候,此山却是荒芜之地。山上只有几棵孤独的老树,悄然守望着寂寞的日子。长得最多的是芭茅,勤快的市民,在山上开荒种点红薯。此外,有位老红军,名叫朱建民,政府在山凹里为他盖了一幢房子,粉红色,没有围墙。其时,老人家身体尚好,曾经给我们做过革命传统报告,于是,闲暇时节,我们到仙楼山去瞎逛时,特别注意到,这位老红军经常在屋后的菜地里劳作。他家还养了不少鸡,一派农家乐。或许,农民出身的他,真正看上这块宝地了。如今,他已远去。偶然间,却发现了他的女儿朱北海在1969年当知青的老照片。世界很大,有时又很小。邂逅如诗,颇有人生无处不相逢之感。</p> <p>(后排右1为朱北海女士1969年当知青的照片)</p> <p> 1982年开始,县委、县政府组织大批人们在仙楼山植树,数十年过去,洋洋洒洒地种活了19万棵树,松、杉、栗、樟等,还有不少丹桂。有了树,仙楼山就有了抖擞的精神、动人的情怀。成为唐诗中所咏唱的“谢公堪入咏,目极在云中。”的真正仙山了。</p> <p> 山脚下的原教师进修学校所在地,曾是南浦书院的旧址。这里,留下了我太多难忘的记忆。</p> <p><br></p><p> 门口,是碧波荡漾的浣花塘,中有石桥,上盖一亭,为月华亭,左右两侧的池水,就像一双眼睛,静静地欣赏此地的风流。塘畔,有几棵百年的老枫树,一到秋天,“霜叶红于二月花。”惊艳之美!当年,我班上的曾良林同学,他酷爱画画,功底不浅,曾带我到这里写生。我对画画完全是外行,只是好奇,陪同他来的。感谢这位老同学,把他画的一幅红枫水彩画送给了我。我把这幅画挂在我的书房里。转眼半个多世纪过去,这幅画早就不知何处去,只留下有点落寞的回忆,也不知这位老同学近况如何了?</p> <p> 教师进修学校的门口,有块牌子,上书:学高为师,德高为范。这是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的名言。也不知现在还挂着没有。我的父亲生前曾经在这所学校工作。我和我的“领导”有一次回浦城,感谢时任这所学校校长尹兆辉先生的盛情,留我们在该校住了几天。夜晚,非常清静。附近,有民居,还有几片菜地,居然有萤火虫飞舞,闪闪烁烁,似乎让我们回到童年时代了。</p> <p> 浦城是老苏区,仙楼山下的方志敏广场,种了不少桂花树,丹桂飘香时节,是特别能够留住了人们脚步的地方。方志敏曾经率领红十军攻打浦城,并取得胜利。他已远去,但他的形象、精神、气节化为广场上的群雕,永远激励着人们前行。仙楼山有了方志敏,便有了碧血丹心的英雄气。</p> <p>(和老同学姚胜祖合影于仙楼山下广场的方志敏雕像前。左为老同学,右为作者。)</p> <p> 仙楼山下的天心寺,同样是名寺,不大,在我的感觉中,更像是闽南人所说的家庙。前面是庙,后面却是典型的浦城民居式的建筑:泥墙、杉木飘香的板壁,窗外有井,爬上石阶,可上亭亭小楼,香烟缭绕之中,不乏浓郁的家居氛围。我品味过寺中的斋饭,典型的浦城土菜,飘溢着浓郁的故园气息。</p> <p> 遥望仙楼山,送上一瓣心香吧!</p><p><br></p><p><br></p><p> 沈 世 豪</p> <p> 2020年7月3日于厦门</p> <p> </p><p><br></p><p> 新作。摄影:作者。老照片由姚胜祖同学提供。</p> <p> 创作手记:这是一篇回忆性的散文。以“亲切”作为文眼,凝聚和统帅全文。其次,就是根据内容,分为板块,娓娓道来,贵在自然。此类作品,情愫很重要,悄然弥漫开去,给读者身临其境的感觉。</p><p><br></p><p><br></p><p><br></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