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宁红军会师旧址,也称为会师园

春蕾

<p>会宁红军会师旧址位于会宁县会师镇会师路。是为纪念中国工农红军第一、二、四方面军胜利会师而扩建的革命遗址。会师旧址的主要建筑有:红军会师楼及古城墙、红军会师联欢会会址(文庙大成殿)、三军会师纪念塔、会宁红军会师革命文物陈列馆、红军长征将帅碑林等组成。</p> <p>旧址概况</p><p>会宁红军会师旧址,也称为会师园。是为纪念中国工农红军第一、二、四方面军胜利会师而扩建的革命遗址。主要建筑由:红军会师楼及古城墙、红军会师联欢会会址(文庙大成殿)、三军会师纪念塔(会师塔)、会宁红军会师革命文物陈列馆、红军长征将帅碑林等部分组成。另外后复建的会师期间朱德总司令的住址--红军总政治部旧址(邢家台子)、红四方面军总指挥部旧址、红二、四方面军会师旧址(青江驿)、红一、二、四方面军会师旧址(老君坡)、红二方面军总指挥部旧址(侯家川)、红军演讲台旧址、红军大学旧址以及大墩梁、慢牛坡、张家堡等多处战斗遗迹。</p> <p>会师塔</p><p>塔高28.78米,共十一层,三塔环抱至十层,合为一塔。三塔合抱,象征红军三大主力会师,象征着三军会宁会师像三个历史巨人紧紧拥抱在一起,骨肉相连,团结一致,顶天立地,所向无敌。会师塔共11层,寓意红军长征时途经11个省、自治区。</p><p>会师塔的正面雕刻着邓小平题写的“中国工农红军第一、二、四方面军会师纪念塔”18个大字。</p> <p>纪念馆</p><p>会宁红军长征胜利纪念馆,2006年3月开工建设, 8月底竣工。是中宣部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展陈项目和国家发改委重点红色旅游基地基础设施建设项目。是红军会宁会师旧址内的标志性主体建筑之一,与会师纪念塔、会师楼形成“三足鼎立”之势。纪念馆以仿古和现代建筑相结合的设计理念,以会师塔为中心,会师楼为参照,主体二层、局部三层、半地下式框架结构,宽为70米,寓意为红军长征胜利70周年</p> <p>历史沿革</p><p>1936年10月2日凌晨,红一方面军15军团直属骑兵团在团长韦杰、政委夏云飞带领下,打进“西津门”,攻占了会宁城。中国工农红军第一、二、四方面军三大主力胜利会师于会宁城,标志着万里长征胜利结束,是中国革命走向胜利的转折点,毛泽东、周恩来、刘少奇、邓小平、李先念等老一辈无阶级革命家到达会宁,朱德、彭德怀、林彪、刘伯承、贺龙、罗荣桓、徐向前、聂荣臻、叶剑英等9位元帅及8位大将、46位上将、127位中将、1200余位少将都在会宁留下了光辉的足迹,也留下了许多战斗遗址、遗迹和珍贵的革命文物。</p> <p>红军长征将帅碑林,建于1996年红军会宁会师60周年之际,碑林由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毛泽东、周恩来、朱德、刘少奇、邓小平等的题词组成。是中国国内最大的主展将帅题词的长廊。</p><p>将帅碑林</p><p>将帅碑林分党和国家领导人、开国将帅、中国人民解放军历任将军、参加过长征和会宁大会师的老红军、职务在省部级以上党政领导及社会知名人士的题词几大部分,共刻碑文300多幅,后又对于1996年建筑的将帅碑林进行了改扩建,是“题词最多、规模最大、内容最全、能够反映革命领袖、英雄将士、知名人士”的长征精神和爱国主义情怀的教育基地。</p> <p>红军长征精神</p> <p>1986年,为了弘扬红军精神,纪念中国工农红军三大主力会宁会师暨长征胜利五十周年,缅怀在长征途中壮烈牺牲的数十万红军将士,激励后人永远发扬红军长征精神,在各级党和政府的关怀和支持下,会宁县修建了红军三大主力会师纪念塔,简称:会师塔。</p> <p>红军长征精神,永放光芒!</p> <p>西岩山,晨钟暮鼓,景色宜人。</p> <p>红军演讲台旧址</p><p>红军演讲台旧址,原为陇西川戏楼,位于会宁县南部杨崖集乡陇西川村,明代洪武二年(1369年)建,坐北向南,砖木结构,后台部分为硬山顶式,前台部分为歇山卷棚顶式,前后台用装饰木板隔开,文武场均装有围栏,保存完好。</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