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b> 鸟儿,是大自然里的小精灵。我喜欢大自然,我喜欢鸟儿。</b></p><p class="ql-block"><b> 在我居住的小区里,绿树成荫,鸟儿纷飞。那天我正在小区的小路上漫步,突然紧傍的林间传来了喜鹊的热烈欢叫声,和那忙于穿梭的鸟影,于是便驻足细聆静赏。</b></p><p class="ql-block"><b> 好嘛,有的喜鹊在地上悠闲散步,有的在四处觅食,有的在空中盘旋,边唱边飞,呼朋引伴,传递友情,交流真情。黑白相间的羽毛,长长俊俏的尾巴,煞是可爱。</b></p><p class="ql-block"><b> 喜鹊是吉祥幸福的象征,我有说不出的惊喜。鸟儿,请你告诉我,你从哪里飞来,欲往哪里飞去?竟这么众多,竟这么欢快,竟这么热络,竟这么闹猛。</b></p> <p class="ql-block"><b> 喜鹊们忙不停地在林间飞来窜去,一群又一群,一拨又一拨,一边疾飞一边吵嚷,一边喊叫一边追逐。一会儿往东,一会儿又飞西,是来往顾盼尽情穿梭嬉戏,还是不忍离去的缠绵眷恋难舍之情呢?它们一会儿到这棵树上做客,一会儿又到那棵树上窜门,鸟儿们欢聚一堂,叽叽喳喳,嚷成一团,好像在议论什么事情。鸟儿们乱沓沓,扰纷纷,没有章法,没有纪律,有的只是可爱的直率无束,野性无羁。</b></p><p class="ql-block"><b> 看那曼妙身姿,听那动人歌喉,我的心情不由的也跟着高兴起来,真好!是的,我本古稀老叟,也应天天随同鸟儿一般,欢天喜地,尽享快乐无比!</b></p> <p class="ql-block"><b> 我的内弟爱好摄影,常见他在微信里晒上他拍摄的照片。张张都很精美,光线、构图、姿态俱佳。镜头里的小鸟个个同样活泼可爱,美丽动人。</b></p><p class="ql-block"><b> 多年来,内弟时常不远千里,跋涉在崇山峻岭、深谷密林,餐风饮露、枕戈待旦。他历尽艰辛甘苦,顽强不懈蹲守,精心捕捉瞬间,难得偶然巧遇,抓拍下了许多鸟儿的照片,记录下了它们的绝佳倩影,保留住了它们的绰约靓姿。</b></p><p class="ql-block"><b> 因为珍贵,因为喜欢,现遴选他的170幅作品汇编于此,便于自我欣赏,也与大家共享。</b></p> <p class="ql-block"><b> 红腹锦鸡,又名金鸡,中型鸡类。体长59-110厘米,其中尾长约38~42厘米。</b></p><p class="ql-block"><b> 红腹锦鸡野外特征极为明显,全身羽毛颜色华丽,光彩夺目,赤橙黄绿青蓝紫具全,是驰名中外的观赏鸟类。</b></p> <p class="ql-block"><b> 红腹锦鸡为我国特有鸟种,该物种分布的核心区域在我国甘肃和陕西南部的秦岭地区。</b></p> <p class="ql-block"><b> 红腹锦鸡成群活动,特别是秋冬季,有时集群多达30余只,春、夏季亦见单独或成对活动的。性机警,胆怯怕人。听觉和视觉敏锐,稍有声响,立刻逃遁。当危险尚远时,多在地下急速奔跑逃窜。当危险迫近时,则多急飞上树隐没。善奔走,途中遇低岩或小片空地时,则展翅滑翔而过。飞翔亦甚快而灵巧,在林中飞行自如。白天大都在地上活动,尤以早晨和下午活动较多。中午多在隐蔽处休息,晚上多栖于靠沟谷和悬岩的松、栎等乔木树上。上树时多从低枝逐级跳跃,盘旋而上,或从邻近小树再往上跳。每当夜幕降临时候,常常可听到上树时翅膀扇动的“扑、扑、扑”声。多栖于离地4米以上树冠层树木的侧枝上。通常不群栖于一树,而是分别栖于邻近的几棵树上。</b></p> <p class="ql-block"><b> 我国目前并没有官方确定的国鸟,但红腹锦鸡曾经做过“代理国鸟”。那是在2001年,第21届世界大学生夏季运动会在北京举行。这一届的大运会开幕式上首次出现了将代表各国的国鸟形象印制在入场展示牌上这一举措。中国当时并没有官方定论的国鸟(现在也没有),开幕式前相关单位经过开会研究,决定将红腹锦鸡定为本届大运会的“代理国鸟”,印制在展示牌上。因为中国的版图就像一只昂首挺胸的雄鸡,而中国又是全世界野生雉类物种最丰富的国家,以雉类中最美丽、最有气质的红腹锦鸡作为大运会上的“代理国鸟”,既能彰显我国的辉煌形象,又能够与中国版图形状相对应,应该是当之无愧的。</b></p> <p class="ql-block"><b> 目前红腹锦鸡已属致危动物,非法捕猎是对该物种野生种群的最大威胁。</b></p><p class="ql-block"><b> 雄性红腹锦鸡美丽的外表使得它成为偷猎者热衷的目标。因其羽色艳丽,雄鸟可制成标本,皮张和羽毛可制成工艺品外销供装饰用,活鸟供观赏展出用。每年从各产地捕杀数量相当惊人,例如湖南湘西20世纪60年代畜产部门收购的红腹锦鸡皮张即达6000~8000张。</b></p><p class="ql-block"><b> 为此,红腹锦鸡已被列入《中国濒危动物红皮书》中国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物易危等级2级,并被列入《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 2016年濒危物种红色名录。</b></p> <p class="ql-block"><b> 白腹锦鸡,是雉科锦鸡属的一种鸟类。雄鸟全长约140厘米,雌鸟约60厘米。</b></p> <p class="ql-block"><b> 白腹锦鸡夜间栖息于树冠隐蔽处,白天下树到地上活动和觅食,通常亮天后即下树在林中游荡觅食。除繁殖季节多见单只、成对或一雄数雌在一起活动外,其他时候多集成4~10余只的群体活动,特别是秋冬季节,常集成20~30只的大群。善奔走,在林中行走极快。飞行能力差,一般很少飞翔,遇危险时多通过疾速奔跑和藏匿避敌,仅在危急时才起飞上树,或沿山坡向下滑翔。</b></p> <p class="ql-block"><b> 白腹锦鸡栖息于海拔2000~4000米的山地,活动于多岩的荒芜山地、灌丛及矮竹间。以农作物、草籽、竹笋等为食,兼食昆虫。</b></p><p class="ql-block"><b> 分布于我国和缅甸。</b></p> <p class="ql-block"><b> 白冠噪鹛(音:méi,同“眉”),是画眉科中型鸟类。体长28~32厘米。</b></p><p class="ql-block"><b> 常见于常绿阔叶林、杂有竹丛的树林以及林下灌丛。喜结群,即使繁殖期间,也常见3~5只成群在一起。多在林下地上和灌丛中活动和觅食。性活跃和喜欢鸣叫,常边跳边叫,有时一只鸣叫,引起群中其他个体跟着高声齐鸣,叫声响亮。</b></p> <p class="ql-block"><b> 白冠噪鹛多在地上落叶层中觅食。主要以昆虫为食,也吃榕树果、草子和其他植物果实与种子等植物性食物</b></p><p class="ql-block"><b> 白冠噪鹛分布于喜马拉雅山脉、印度、尼泊尔、锡金、不丹、孟加拉以及我国的西藏、云南等地。</b></p> <p class="ql-block"><b> 白鹇(音:xián,同“闲” ),又名银鸡,国家二级保护动物,属于大型鸡类。雄鸟全长100~119厘米,雌鸟58~67厘米。</b></p> <p class="ql-block"><b> 白鹇喜成群活动,有时多达16~17只。黄昏时,它们在林中树枝上栖息,首先伸长脖颈,四下张望,然后扑动翅膀,飞到树杈上停稳。有时一个群体栖于同一树枝上,相互靠拢,排成一条直线,次日清晨再一一飞到地面活动。</b></p> <p class="ql-block"><b> 白鹇性机警,胆小怕人。活动多在巢域内,每日活动路线、范围、地点都较固定,多数时间都用于觅食。食饱后通常原地站立休息或理羽,偶尔也有飞到树上休息的。晚上成群栖于高树上,一般在天黑时才开始上树栖息。通常雌先雄后,或雌雄一起一边发出叫声,一边飞上一定高度的树枝,然后逐步登高,藏于高大乔木密集的树冠下,距地高度多为6~8米。活动时较为安静无声,仅在有危险时雄鸟才发出尖利的‘ji-go-go-go’的警戒声。</b></p> <p class="ql-block"><b> 白鹇主要分布于我国、缅甸、泰国等地。</b></p> <p class="ql-block"><b> 长嘴捕蛛鸟,小型鸟类。体长14~16厘米。</b></p><p class="ql-block"><b> 主要以蜘蛛和昆虫等动物性食物为食。</b></p><p class="ql-block"><b> 常单独或成对活动,很少成群。性活泼,但较为安静,常在树丛间穿梭飞翔,飞行较直,鸣声柔和。</b></p> <p class="ql-block"><b> 橙胸姬鹟(音:wēng,同“翁”),体长12~16厘米,是一种体型略小的林栖型鹟。</b></p><p class="ql-block"><b> 常单独或成对活动,有时亦见成小群,多在树枝叶间跳跃或来回飞翔,并不断发出一种“唧唧”的叫声,第一声响亮,后两声轻。飞翔时尾亦常常散开。在树木枝叶间觅食,也常从栖息处飞至空中捕食飞行昆虫,偶尔在林下灌丛中或地上觅食。</b></p><p class="ql-block"><b> 主要以昆虫和昆虫幼虫为食, 也吃草子、植物嫩叶和果实。</b></p><p class="ql-block"><b> 分布于秦岭以南的中国、印度、东南亚。</b></p> <p class="ql-block"><b> 赤尾噪鹛,中型鸟类。体长24~28厘米。</b></p> <p class="ql-block"><b> 赤尾噪鹛常成对或成3~5只的小群活动。喜作喧闹的舞蹈炫耀表演,尾抽动并扑打绯红色的两翼。结群栖于常绿林的稠密林下植被及竹丛中。善鸣叫,叫声响亮。性胆小,稍有动静即藏入浓密的灌丛内,常常听其声不见其影。</b></p><p class="ql-block"><b> 主要以昆虫和植物果实与种子为食。种类主要有土蚕、蝉幼虫、甲虫等昆虫以及蜘蛛等无脊椎动物和草莓、草子、野果等植物性食物。</b></p> <p class="ql-block"><b> 藏马鸡,也叫哈曼马鸡。雄鸟的体长为72~81厘米,体重1500克。</b></p><p class="ql-block"><b> 主要栖息于海拔2500~5000米之间的高山和亚高山森林、灌丛和苔原草地。常呈5~10只的小群活动。大多在开阔的林间空地和林缘地带活动和觅食。夜晚则栖息于树上。早晨和黄昏时常发出高声的鸣叫,声音短促、粗犷而洪亮。遇到危险时或直接飞到树上,或飞向山下,但飞不多远就落到地面上奔跑。主要以植物的叶、芽、果实和种子等为食,也吃少量昆虫等动物性食物。</b></p><p class="ql-block"><b> 藏马鸡是中国特产鸟类,数量稀少,分布区域狭窄,已属中国国家二级保护动物。目前主要分布于我国西藏南部。</b></p> <p class="ql-block"><b> 翠鸟属小型鸟类,体长16~17厘米,翼展24~26厘米,体重40~45克,寿命15年。因背和面部的羽毛翠蓝发亮,因而通称翠鸟。</b></p> <p class="ql-block"><b> 翠鸟栖息于有灌丛或疏林、水清澈而缓流的小河、溪涧、湖泊以及灌溉渠等水域。性孤独,平时常独栖在近水边的树枝上或岩石上,伺机猎食,食物以小鱼为主,兼吃甲壳类和多种水生昆虫及其幼虫,也啄食小型蛙类和少量水生植物。</b></p><p class="ql-block"><b> 翠鸟扎入水中后,还能保持极佳的视力,因为它的眼睛进入水中后,能迅速调整水中因为光线造成的视角反差。所以捕鱼本领很强。</b></p> <p class="ql-block"><b> 翠鸟共15种,48个亚种。我国有3种:斑头翠鸟、蓝耳翠鸟和普通翠鸟。最后一种常见,分布也广。</b></p> <p class="ql-block"><b> 大拟啄木鸟,中型鸟类,体长30~34厘米。</b></p><p class="ql-block"><b> 大拟啄木鸟已被列入中国国家林业局2000年8月1日发布的《国家保护的有益的或者有重要经济、科学研究价值的陆生野生动物名录》。</b></p> <p class="ql-block"><b> 大拟啄木鸟常单独或成对活动,在食物丰富的地方有时也成小群。常栖于高树顶部,能站在树枝上像鹦鹉一样左右移动。叫声单调而宏亮。</b></p><p class="ql-block"><b> 食物主要为马桑、五加科植物以及其他植物的花、果实和种子,此外也吃各种昆虫。</b></p> <p class="ql-block"><b> 大仙鹟,体重34~38克,体长20~2厘米,是一种体型较大的深色鹟。</b></p><p class="ql-block"><b> 主要栖息于常绿阔叶林、竹林和次生林中,栖于半山区及山区森林的中层。冬季多活动在低山和山脚林缘地带。常单独或成对活动,性胆大,不甚惧人。多在林下灌丛和小树上,也频繁的到地上活动和觅食。主要以昆虫和昆虫幼虫为食。</b></p><p class="ql-block"><b> 分布范围由尼泊尔至我国西南、东南亚及苏门答腊。</b></p> <p class="ql-block"><b> 褐胁雀鹛,是莺科小型鸟类,体长13~15厘米。</b></p><p class="ql-block"><b> 褐胁雀鹛常成对或成小群活动在林下灌木枝叶间,也在林下草丛中活动和觅食。频繁地在灌丛间跳跃穿梭或飞上飞下,有时亦见沿树干螺旋形攀缘向上觅食,边活动边发出“嘁、嘁、嘁”的叫声。</b></p><p class="ql-block"><b> 主要以昆虫和昆虫幼虫为食,也吃虫卵和少量植物果实与种子等植物性食物。</b></p> <p class="ql-block"><b> 黑喉噪鹛,体长23~29厘米,属中型鸟类。</b></p><p class="ql-block"><b> 常呈数只或10多只的小群活动,偶尔也见有单独和成对活动的。多在林下灌木丛间跳来跳去,群间个体通过叫声保持联系,社群行为极强,当被冲散后很快又通过叫声聚集在一起。鸟群中如有一只被打伤,其余鸟并不马上逃走。如受伤鸟被捉住发出惊叫,其他鸟似有前来抢救之势。活动时频繁地发出叫声,悦耳动听。除在树木低枝和灌木上跳跃活动外,也常在地面上迅速地跳来跳去,一面煽动着两翅,一面点头,跳一会,又起劲鸣叫。如发现人或突然受到惊扰,有时也飞走,飞行笨拙费力,通常飞不多远又落下。</b></p><p class="ql-block"><b> 主要以蚂蚁、蝽象、甲虫、象甲、步行虫等昆虫为食,也吃部分植物果实和种子。</b></p> <p class="ql-block"><b> 黑额树鹊,是鸦科的鸟类,体长约38厘米。</b></p><p class="ql-block"><b> 黑额树鹊,分布于喜马拉雅山脉、缅甸北部及印度东北部低山,我国西藏东南部(墨脱)及缅甸与云南边境的高黎贡山有记录。</b></p> <p class="ql-block"><b> 黑额树鹊常成对或成小群活动。多栖于高大乔木顶枝上,喜不停地在树枝间跳跃,或从一棵树飞到另一棵树。喜鸣叫,叫声尖厉而喧闹,典型的树鹊的那种宽域的不协和音以及金属般乐音。</b></p><p class="ql-block"><b> 主要以浆果、坚果等植物果实与种子为食,也吃昆虫等动物性食物。</b></p> <p class="ql-block"><b> 黑胸鸫(音:dōng,同“东”),属中型鸟类,体长20~30厘米。 </b></p><p class="ql-block"><b> 分布于我国西南部、印度东北部、缅甸、泰国、老挝、越南等地。</b></p> <p class="ql-block"><b> 黑胸鸫常单独或成对活动,有时也见成小群。多在林下地上和灌丛间活动和觅食。性胆怯,善于隐蔽,常常仅闻其声而难见其影。多在林下地面落叶层和灌丛间活动和觅食。</b></p><p class="ql-block"><b> 主要以昆虫和昆虫幼虫为食,也吃蜗牛和其他无脊椎动物以及植物果实和种子。</b></p> <p class="ql-block"><b> 红喉山鹧鸪(音:zhè gū,同“庶古”),雄鸟体长18~28厘米,体重220~340克;雌鸟体长25~30厘米,体重202~300克。</b></p><p class="ql-block"><b> 红喉山鹧鸪分布范围在印度北部至我国西南部和东南亚。</b></p> <p class="ql-block"><b> 红喉山鹧鸪喜欢集群,常组成4~12只的小群活动。性情比较大胆,不甚怕人,一般多在林下灌丛和草丛中活动。善于在地上迅速奔跑,多在林下灌丛中潜行,仅在危急和迫不得已时才起飞。</b></p><p class="ql-block"><b> 主要以林下灌木和草本植物的叶、根、芽、浆果和种子为食,也吃甲虫、白蚁、蛴螬等昆虫和蜗牛、蜈蚣等各种小型无脊椎动物。</b></p> <p class="ql-block"><b> 红耳鹎(音:bēi同“卑”),是鹎科小型鸟类,体长17~21厘米。</b></p><p class="ql-block"><b> 红耳鹎已被列入《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 2012年濒危物种红色名录ver 3.1——低危(LC)。</b></p> <p class="ql-block"><b> 红耳鹎性活泼,常呈10多只的小群活动,有时也集成20~30多只的大群。整天多数时候都在乔木树冠层或灌丛中活动和觅食。善鸣叫,鸣声轻快悦耳。通常一边跳跃活动觅食,一边鸣叫。</b></p><p class="ql-block"><b> 杂食性,但主要以植物性食物为主,常见啄食树木和灌木种子、果实、花和草子,尤其是榕树、棠李、石楠、蓝靛等树木和灌木果实。动物性食物主要为昆虫和昆虫幼虫。</b></p> <p class="ql-block"><b> 红头噪鹛,中型鸟类,体长22~28厘米。</b></p> <p class="ql-block"><b> 红头噪鹛多成小群活动,常在林下灌丛或竹丛间或是在灌木低枝间跳上跳下,或在灌丛间来往穿梭,有时亦在地面落叶层间或岩石苔藓上觅食,很少栖于高的乔木上。性胆怯,善藏匿,稍有声响,立刻藏匿于灌丛深处。活动时,不时发出低沉而连续的叫声。</b></p><p class="ql-block"><b> 主要以昆虫为食,也吃植物果实、浆果、种子和草子。</b></p> <p class="ql-block"><b> 红尾水鸲(音:qú,同“渠”),是鸫科小型鸟类。雄鸟体重17~28克,体长11.7~24.0厘米。雌鸟体重15~24克,体长11.0~13.7厘米。</b></p><p class="ql-block"><b> 常单独或成对活动。多站立在水边或水中石头上、公路旁岩壁上或电线上,有时也落在村边房顶上。停立时尾常不断地上下摆动,间或还将尾散成扇状,并左右来回摆动。当发现水面或地上有虫子时,则急速飞去捕猎,取食后又飞回原处。有时也在地上快速奔跑啄食昆虫。当有人干扰时,则紧贴水面沿河飞行。</b></p><p class="ql-block"><b> 主要以昆虫为食,此外也吃少量植物果实和种子,如草莓、悬钩子、荚蒾,胡颓子、马桑和草子等。</b></p> <p class="ql-block"><b> 红嘴蓝鹊是大型鸦类,体长54~65厘米。</b></p><p class="ql-block"><b> 红嘴蓝鹊性喜群栖,经常成对或成3~5只或10余只的小群活动。性活泼而嘈杂,常在枝间跳上跳下或在树间飞来飞去。飞翔时多呈滑翔姿势,从山上滑到山下,从树上滑到树下,或从一棵树滑向另一棵树,纵跳前进。滑翔时两翅平伸,尾羽展开,有时在一阵滑翔之后又伴随着鼓翼飞翔,特别是在受惊时常吃力地鼓动着两翼向山上逃窜。叫声尖锐。</b></p><p class="ql-block"><b> 红嘴蓝鹊是鸦族的近亲,都有荤素兼容的食性,主要以昆虫等动物性食物为食,也吃植物果实、种子和玉米、小麦等农作物,食性较杂。</b></p><p class="ql-block"><b> 每年的3月至5月是红嘴蓝鹊的繁殖期,在此期间,亲鸟护巢性极强,性情十分凶悍,人若接近其巢区,则啼叫飞舞不止,甚至对人体进行攻击。</b></p><p class="ql-block"><b> 喜马拉雅山脉、印度东北部、中国、缅甸及印度支那均有分布。</b></p> <p class="ql-block"><b> 红嘴山鸦,大型鸦类,体长36~48厘米。</b></p><p class="ql-block"><b> 红嘴山鸦常成对或成小群在地上活动和觅食,也喜欢成群在山头上空和山谷间飞翔。飞行轻快,并在鼓翼飞翔之后伴随一阵滑翔。善鸣叫,成天吵闹不息,甚为嘈杂。</b></p><p class="ql-block"><b> 主要以昆虫为食,也吃植物果实、种子、草子、嫩芽等植物性食物。</b></p><p class="ql-block"><b> 分布于中国、欧洲中南部、北非、高加索、中亚、阿尔泰和东亚。</b></p> <p class="ql-block"><b> 红嘴相思鸟,是画眉科的小型鸟类,体长13~16厘米。</b></p><p class="ql-block"><b> 红嘴相思鸟多成3~5只或10余只的小群活动。性大胆,不甚怕人,多在树上或林下灌木间穿梭、跳跃、飞来飞去,偶尔也到地上活动和觅食。善鸣叫,常站在灌木顶枝上高声鸣唱,并不断抖动着翅膀。雄鸟鸣唱时常扇动双翅,耸竖体羽,声脆响亮,多变悦耳。</b></p><p class="ql-block"><b> 主要以毛虫、甲虫、蚂蚁等昆虫为食,也吃植物果实、种子等植物性食物,偶尔也吃少量玉米等农作物。</b></p> <p class="ql-block"><b> 红嘴相思鸟在我国分布较广,种群数量较丰富。该鸟羽色艳丽、鸣声婉转动听,是世界各地著名的笼养观赏鸟之一,也是我国传统的外贸出口鸟类。每年除大量捕捉供各动物园和个人饲养观赏外,还出口境外,致使种群数量显著减少,已经被列入CITES附录Ⅱ。</b></p> <p class="ql-block"><b> 花冠皱盔犀鸟,雄鸟体长约105厘米,雌鸟较小。</b></p><p class="ql-block"><b> 花冠皱盔犀鸟分布于印度次大陆东北部、中国西南部、东南亚及大巽他群岛。我国在云南西南部的盈江采到标本。种群数量极为稀少。</b></p> <p class="ql-block"><b> 花冠皱盔犀鸟常成3~5只的小群活动。叫声单调、沙哑、像狗叫,有时也能发出低沉的双音节声音。飞翔时显得较笨重,很远即能听见振翅声响。有时也进到村寨附近和果园中活动和觅食。</b></p><p class="ql-block"><b> 主要以植物果实为食,也吃树蛙、蝙蝠、蜥蜴等动物性食物。</b></p> <p class="ql-block"><b> 环颈山鹧鸪,雄鸟体长为26~39厘米,体重325~430克;雌鸟体长27~29厘米,体重261~386克。</b></p><p class="ql-block"><b> 常成对或成3~5只的小群或家族群活动,性情机警,善于藏匿。在地面上奔跑迅速,受惊后常以奔跑逃避敌害,仅在危急和迫不得已时才起飞,但飞不多远又落下,很快又钻入草丛、灌丛或竹丛中逃走。</b></p><p class="ql-block"><b> 主要以灌木和草本植物的叶、根、芽、浆果和种子等为食,也吃昆虫和各种小型无脊推动物。通常在林下落叶层较厚的地方刨食,并且一边刨食时发出的类似家鸡的“咯、咯、咯......”的拉长的叫声。</b></p><p class="ql-block"><b> 分布于不丹、中国、印度和越南等地。</b></p> <p class="ql-block"><b> 黄颊山雀,小型鸟类,体长12~14厘米。</b></p><p class="ql-block"><b> 黄颊山雀常见于我国西藏南部及云南极西部和南方省份的开阔林,高可至海拔2400米。</b></p> <p class="ql-block"><b> 黄颊山雀常成对或成小群活动。性活泼,整天不停地在大树顶端枝叶间跳跃穿梭,或在树丛间飞来飞去,也到林下灌丛和低枝上活动和觅食。</b></p><p class="ql-block"><b> 主要以鳞翅目、鞘翅目昆虫和昆虫幼虫为食,也吃植物果实和种子等植物性食物。</b></p> <p class="ql-block"><b> 黄颈凤鹛,画眉科的小型鸟类,体长12~14厘米。</b></p><p class="ql-block"><b> 分布于我国、克什米尔、尼泊尔、不丹、孟加拉国等地。</b></p> <p class="ql-block"><b> 黄颈凤鹛主要栖息于海拔1200~2400米的山地常绿阔叶林、沟谷雨林、次生林和混交林中,树栖性,常在乔木枝叶间、有时也下到林下灌木上活动和觅食。除繁殖期成对活动外,其他季节多呈3~5的小群活动,有时亦与其他小鸟混群。主要以昆虫和昆虫幼虫为食,也吃悬钩子、草子等植物果实和种子。</b></p> <p class="ql-block"><b> 黄绿鹎,小型鸟类,体长19~22厘米。</b></p><p class="ql-block"><b> 分布于印度、孟加拉国、缅甸、泰国、老挝、越南、印尼和我国等地。</b></p> <p class="ql-block"><b> 常见黄绿鹎活动于林缘、灌丛、稀树草坡、竹丛、农田地边、果园、溪边和附近开阔的疏林与灌丛中。常呈几只或10余只的小群活动,有时亦集成30只以上的大群。性活泼,善鸣叫,多在高大乔木树冠层或林下小树及灌木上活动和觅食,有时亦见停息在草地、地边孤树和电线上。</b></p><p class="ql-block"><b> 主要以核果、浆果、草子等植物果实与种子为食,也吃昆虫和昆虫幼虫,属杂食性。</b></p> <p class="ql-block"><b> 灰喉山椒鸟,体长18~22厘米。</b></p><p class="ql-block"><b> 栖息于海拔2000米以下的低山丘陵和山脚下。常成小群活动。性活泼,飞行姿势优美,常边飞边叫,叫声尖细。喜欢在疏林和林缘地带的乔木上活动,觅食也多在树上,很少到地上活动。冬季也常到低山和山脚平原地带的小块丛林甚至茶园间活动。主要以昆虫为食,偶尔也吃少量植物种子。</b></p><p class="ql-block"><b> 分布于中国、印度、孟加拉国、缅甸等地。</b></p> <p class="ql-block"><b> 灰头斑翅鹛,是鹟科鸟类,体长22厘米,分布于我国西南及越南北部。</b></p><p class="ql-block"><b> 性喜喧闹,栖于海拔1100~3300米落叶林的林下植被。</b></p><p class="ql-block"><b> 灰头斑翅鹛是中国的特有物种。分布于云南、四川等地。该物种已被列入国家林业局2000年8月1日发布的《国家保护的有益的或者有重要经济、科学研究价值的陆生野生动物名录》。</b></p> <p class="ql-block"><b> 火尾太阳鸟,为太阳鸟科的鸟类,体长20厘米。</b></p><p class="ql-block"><b> 常结集成小群活动。鸣叫时展翅跷尾。喜用细长的嘴在各种花朵中吮吸花蜜和啄食花蕊、花叶。</b></p><p class="ql-block"><b> 火尾太阳鸟小巧玲珑,羽毛鲜艳美丽,活鸟可供观赏,羽毛供装饰,也可作羽毛画。</b></p><p class="ql-block"><b> 该物种产地在尼泊尔,分布于印度至缅甸以及我国的西藏、云南等地。</b></p> <p class="ql-block"><b> 火尾希鹛,画眉科,为小型鸟类,体长12~15厘米。</b></p> <p class="ql-block"><b> 火尾希鹛除繁殖期间成对活动外,其他季节多成群,也常与其他鸟类混群。多在茂密森林中树冠层和频繁地在枝叶间穿梭跳跃,或在树枝上的苔藓和地衣下觅食。叫声响亮而哀婉。主要以甲虫等昆虫为食,也吃部分植物果实与种子。</b></p> <p class="ql-block"><b> 剑嘴鹛,中型鸟类,体长21~22厘米。</b></p> <p class="ql-block"><b> 剑嘴鹛常单独或成对活动,偶尔也见成小群或与钩嘴鹛混群活动和觅食,频繁地出入于林下灌木和竹丛间,或在满生蕨类植物的下木间跳跃穿梭,也沿树干上下活动,不时发出单调的叫声。</b></p><p class="ql-block"><b> 主要以甲虫、蚂蚁等昆虫和昆虫幼虫为食,此外也吃浆果、花蜜等。</b></p> <p class="ql-block"><b> 金色林鸲,是鹟科小型鸟类,体长12~15厘米。</b></p><p class="ql-block"><b> 金色林鸲是重要的农林益鸟。常单独或成对活动。性胆怯,善于隐藏,平时多隐藏在茂密的灌丛或草丛中,偶尔发出轻柔的叫声。</b></p><p class="ql-block"><b> 主要以昆虫为食,也吃少量植物果实与种子。</b></p><p class="ql-block"><b> 分布于不丹、中国、印度、缅甸等地。</b></p> <p class="ql-block"><b> 酒红朱雀,小型鸟类,体长13~15厘米。</b></p> <p class="ql-block"><b> 酒红朱雀喜单独或结小群活动,常近地面。可长时间静立不动。在林下灌丛、竹丛、河谷和稀树草坡灌丛中活动和觅食,冬季也常到林缘、农田、地边以及居民住宅附近的树丛与灌丛等开阔地带单独或成对活动,有时也成小群。性胆怯而机警,见人即飞。休息时多站在树上或高的灌木上,有时也栖于电线上或地上。</b></p><p class="ql-block"><b> 酒红朱雀以草籽、果实和种子等植物性食物为食,也吃少量昆虫。觅食方式主要为觅啄。</b></p> <p class="ql-block"><b> 蓝翅希鹛,画眉科,为小型鸟类,体长约13~16厘米。</b></p><p class="ql-block"><b> 蓝翅希鹛已列入《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 2012年濒危物种红色名录ver 3.1——低危(LC)。</b></p> <p class="ql-block"><b> 蓝翅希鹛常成对或成小群活动,有时也和相思鸟、鹛集成小群。多在乔木或矮树上枝叶间、也在林下灌木丛和竹丛中活动和觅食。性活泼,常频繁地在树枝间飞来飞去或在枝头跳跃,不时发出清脆的叫声,叫声为响亮的长双声哨音。</b></p><p class="ql-block"><b> 主要以白腊虫、甲虫等昆虫和昆虫幼虫为食,也吃少量植物果实与种子。</b></p> <p class="ql-block"><b> 蓝翅叶鹎,小型鸟类,体长15~18厘米。</b></p> <p class="ql-block"><b> 蓝翅叶鹎栖息在海拔1500米以下的常绿阔叶林、次生林和林缘疏林灌丛中。常成对或成小群活动。主要在乔木树冠层和灌木上活动,晚上也栖于树上。</b></p><p class="ql-block"><b> 主要以昆虫为食,也吃部分植物果实、种子和花等植物性食物。</b></p> <p class="ql-block"><b> 蓝翅噪鹛,中型鸟类,体长22~25厘米。</b></p><p class="ql-block"><b> 蓝翅噪鹛分布于尼泊尔、中国、不丹、印度和缅甸等地。</b></p> <p class="ql-block"><b> 蓝翅噪鹛主要栖息于海拔2000米以下的低山常绿阔叶林中,尤以溪流、河谷沿岸和附近的常绿阔叶林较常见。多成对或成小群活动,飞行力弱,一般仅在受惊时才做短距离飞翔,常在林下灌丛或地上活动和觅食,较为嘈杂。以昆虫和植物果实与种子为食。</b></p> <p class="ql-block"><b> 蓝眉林鸲是鹟科鸲属的鸟类,英文名直译为喜马拉雅蓝尾鸲、喜马拉雅红胁蓝尾鸲。蓝眉林鸲体长15厘米,可见于我国西南地区。</b></p><p class="ql-block"><b> 由于和红胁蓝尾鸲长得几乎差不多,很久以来人们将蓝眉林鸲归为红胁蓝尾鸲的亚种,最近才将它单列为新的鸟种,因此有关鸟类方面的资料尚没有它的详细介绍。</b></p> <p class="ql-block"><b> 栗背奇鹛,是画眉科小型鸟类,体长17~19厘米。</b></p><p class="ql-block"><b> 栗背奇鹛常单独或成对活动,有时也成5~6只的小群。性活跃而胆怯,善攀缘。多活动在高大乔木树冠层枝叶间,或是在枝间跳来跳去,飞上飞下,或是在树干和树枝上攀缘觅食。</b></p><p class="ql-block"><b> 主要以昆虫为食,也吃部分植物果实、种子和苔藓等植物性食物。</b></p><p class="ql-block"><b> 分布于中国、尼泊尔、不丹、孟加拉国、印度(阿萨姆、锡金)等地。</b></p> <p class="ql-block"><b> 栗腹矶鸫,鸫科,小型鸟类,体长20~25厘米。</b></p><p class="ql-block"><b> 栗腹矶鸫分布于中国、巴基斯坦、不丹、印度等地。</b></p> <p class="ql-block"><b> 栗腹矶鸫在繁殖期间主要栖息于海拔1500~3000米的山地常绿阔叶林、针阔叶混交林和针叶林中,尤以陡峻的悬崖和溪流深谷沿岸的针叶林和针阔叶混交林及其林缘地带较常见。常单独或成对活动,偶见集成小群。多停在乔木顶枝上,尾上下来回摆动,偶尔也将尾呈扇形散开。主要在地上觅食,也在空中捕食。繁殖期间常站在高树顶端长时的鸣叫。</b></p><p class="ql-block"><b> 主要以昆虫为食,也吃蜗牛、软体动物、蜥蜴、蛙、水生昆虫和小鱼等其他动物。</b></p> <p class="ql-block"><b> 栗头地莺,小型鸣禽,体长约10厘米。体型纤细,是我国体型最小的鸟类之一。</b></p><p class="ql-block"><b> 性活泼,常跳跃不止,鸣声清脆,多变,悦耳。性隐匿,躲藏在草丛或枯枝落叶之中,常闻其声而不见其鸟。这种鸟性孤独,只偶见与其他鸟类混群,在繁殖季节成对活动;胆怯,喜藏匿躲闪,但并不难见到;生活于灌木丛中,常跳跃于其间或在生满苔藓的乱石堆中觅食,</b></p><p class="ql-block"><b> 食物以昆虫为主,兼食植物。</b></p><p class="ql-block"><b> 分布于我国和东南亚各国。</b></p> <p class="ql-block"><b> 栗臀鳾(音:shī,同“师”),是小型鸣禽,体长13厘米。</b></p><p class="ql-block"><b> 除繁殖期单独或成对活动以及繁殖后期成家族群外,其他季节多单独或与其他小鸟混群。性活泼,行动敏捷,能在树干向上或向下攀行,啄食树皮下的昆虫。亦有时以螺旋形沿树干攀缘活动,不停的从一棵树飞向另一棵树上,动作极为敏捷。见人就躲到树干背面,过一会儿又从树干后面转出,或继续攀爬或飞走。当遇惊吓时,可以发出“der-der”的急叫声。鸣声多样,优美动听。</b></p><p class="ql-block"><b> 主要以昆虫为食,也吃少量植物种子等植物性食物。</b></p><p class="ql-block"><b> 分布于中国、印度、老挝、缅甸、泰国和越南。</b></p> <p class="ql-block"><b> 绿背山雀,也叫青背山雀,是一种栖息于中低海拔山区的雀鸟。</b></p><p class="ql-block"><b> 绿背山雀是一种体型略大(约13厘米)的山雀。</b></p><p class="ql-block"><b> 性活泼,行动敏捷,整天不停地在树枝叶间跳跃或来回穿梭活动和觅食,也能轻巧地悬垂在细枝端或叶下面啄食昆虫,偶尔也飞到地上觅食。</b></p><p class="ql-block"><b> 主要以昆虫和昆虫幼虫为食,也吃少量草子等植物性食物。</b></p><p class="ql-block"><b> 与大山雀一样,绿背山雀亦受到非法鸟类贸易的威胁,绿背山雀属于稀有鸟种。</b></p> <p class="ql-block"><b> 台湾雀鹛,是雀眉科的一种。</b></p><p class="ql-block"><b> 分布于越南、马来西亚、泰国、老挝和柬埔寨等地。</b></p><p class="ql-block"><b> 体小而结实,长10∼18厘米,平均体重约为15.0克。栖息地为亚热带或热带的湿润山地林。</b></p><p class="ql-block"><b> 分布于中南半岛和我国的东南沿海地区以及太平洋诸岛屿。</b></p> <p class="ql-block"><b> 太阳鸟,太阳鸟科,太阳鸟属鸟类的通称。</b></p><p class="ql-block"><b> 太阳鸟连尾羽在内,最大的身长不超过15厘米。每当太阳初升,霞光映照,或者雨过天晴,万里蓝天的时候,太阳鸟和蝴蝶、蜜蜂等在万紫千红的百花丛中,成群飞翔。它们那鲜艳的羽衣,闪现红、黄、蓝、绿等耀眼的光泽,夺目异常,故名“太阳鸟”。当它们不停地挥动着短圆的小翅膀,轻捷地将长长的嘴,伸进花蕊深处吸食花蜜时,那悬停半空,倒吊身子的高难动作,简直和美洲的蜂鸟一模一样。所以,有人把它誉为“东方的蜂鸟”。 </b></p><p class="ql-block"><b> 太阳鸟世界共有14种,分布于亚洲南部、菲律宾群岛和印度尼西亚。我国有6种。</b></p> <p class="ql-block"><b> 鹟,全球大约有60多种,属鹟科。大多数鹟的尾巴较短,身长大约有8~23厘米。</b></p><p class="ql-block"><b> 鹟广泛地分布在非洲、亚洲的东南亚到我国广大地区,以及太平洋美拉尼西亚群岛上。温暖的森林是它们的栖息地,那里有它们的食物昆虫。鹟主要吃地面上的昆虫,而不是捕捉在空飞行的昆虫。</b></p> <p class="ql-block"><b> 纹背捕蛛鸟,是太阳鸟科的鸟类,是太阳鸟科中体型较大的一种,体重25~45克,体长16~21厘米。</b></p> <p class="ql-block"><b> 纹背捕蛛鸟主要栖息于海拔1500米以下的常绿阔叶林和热带雨林中。常单独或成对在芭蕉树和乔木树冠层枝叶间活动和觅食。很少成群。偶尔也见与柳莺、太阳鸟等其他小鸟混群。性活泼,行动敏捷,飞行力强,常在树丛间穿梭飞翔,频繁的从一棵树飞至另一棵树,多呈长的波浪式飞行,有时边飞边叫,叫声响亮。</b></p><p class="ql-block"><b> 主要以昆虫、蜘蛛、花蜜、花蕊、浆果、果实和种子等为食。</b></p> <p class="ql-block"><b> 银耳相思鸟,小型鸟类,体长14~18厘米。</b></p><p class="ql-block"><b> 银耳相思鸟分布于印度次大陆及我国的西南地区。</b></p> <p class="ql-block"><b> 银耳相思鸟常单独或成对活动,有时亦成群,特别是秋冬季节。性活泼而大胆,不怕人,常在林下灌木层或竹丛间以及林间空地上跳跃,很少静栖于树上,也不远飞,人常常可以与它靠得很近。</b></p><p class="ql-block"><b> 银耳相思鸟主要以昆虫为食,也吃草莓、悬钩子、榕果、草子等植物果实和种子,有时也吃谷粒、玉米等农作物。</b></p> <p class="ql-block"><b> 小黑领噪鹛,中型鸟类,体长27~29厘米。</b></p><p class="ql-block"><b> 小黑领噪鹛栖息于海拔1300米以下的低山和山脚平原地带的阔叶林、竹林和灌丛中,尤以栎树为主的常绿阔叶林和沟谷林较喜欢。主要以昆虫为食,也吃植物果实和种子。</b></p><p class="ql-block"><b> 分布于中国、尼泊尔、不丹、孟加拉国、印度等地。</b></p> <p class="ql-block"><b> 小黑领噪鹛喜成群,常呈数只或10余只一起活动,有时亦见与黑领噪鹛及其他噪鹛混群活动。多在林下地上草丛和灌丛中活动和觅食,见人立刻潜入密林深处,不易看见,有时也见一只接一只地鱼贯飞行穿越林间空地。飞行迟缓、笨拙,一般不做长距离飞行。喜鸣叫,常常吵嚷不休。</b></p> <p class="ql-block"><b> 棕头幽鹛是画眉科小型鸟类,体长15~18厘米。</b></p><p class="ql-block"><b> 分布于孟加拉国、不丹、柬埔寨和我国等地。</b></p> <p class="ql-block"><b> 棕头幽鹛常单独或成对活动,秋冬季节有时也见成3~5只的小群活动。性胆怯,善隐匿,多在林下灌丛或草丛中活动和觅食,平时亦少呜叫,难于看见。繁殖期间善呜叫,鸣声响亮悦耳,为三至四声的连续几个哨声,每个哨音开始高,然后逐渐下降。常常一鸟呜叫,另一鸟立刻接应,一鸟接一鸟地叫,甚为动听。告警时发出颤鸣。</b></p><p class="ql-block"><b> 主要以昆虫和昆虫幼虫为食。</b></p> <p class="ql-block"><b> 白额燕尾,是鹟科中型鸟类,体长25~27厘米。</b></p><p class="ql-block"><b> 常单独或成对活动。性胆怯,平时多停息在水边或水中石头上,或在浅水中觅食,遇人或受到惊扰时则立刻起飞,沿水面低空飞行并发出“吱,吱,吱”的尖叫声,每次飞行距离不远。</b></p><p class="ql-block"><b> 主要以水生昆虫和昆虫幼虫为食。</b></p> <p class="ql-block"><b> 白顶溪鸲(qú,同“渠”),是鸫科的鸟类。体长约19厘米,是黑色及栗色溪鸲。</b></p><p class="ql-block"><b> 常见于我国多数地区和喜马拉雅山脉的山间溪流及河流。常单个或成对活动,有时也见到3~5只在一起互相追逐。在岩石上活动或站立时,尾部竖举、散开呈扇形,并上下不停地弹动。该鸟一般不太怕人,但当受惊时即快速起飞,顺河川离水面高约1米左右飞去,飞行能力不强,飞不多远就又落下。在下午及阴天此鸟不太活动,有时伏栖在岩石或岸边树枝,不叫也不动地停留很久。</b></p><p class="ql-block"><b> 啄食昆虫,大多为水生种类,并兼食少量盲蛛、软体动物、野果和草籽等。</b></p> <p class="ql-block"><b> 白喉冠鹎(音:bēi,同“卑”),体长20~25厘米。</b></p><p class="ql-block"><b> 常成小群活动在乔木树冠层,也到林下灌木层活动和觅食。很少到地上活动,有时也见活动在林缘或林外一些散生的树木上。</b></p><p class="ql-block"><b> 以植物果实与种子等植物性食物为食,也吃昆虫、昆虫幼虫和蜘蛛等其他小型无脊椎动物。</b></p><p class="ql-block"><b> 分布于中国、缅甸、泰国、老挝、越南等地。</b></p> <p class="ql-block"><b> 白喉短翅鸫(音:dōng,同“东”),是鹟科小型鸟类,体长12~13厘米。</b></p><p class="ql-block"><b> 白喉短翅鸫常单独或成对活动,很少成群。性胆怯。多在林下灌丛或草丛中活动,有时也站立在小灌木枝头,一见人就飞入灌丛中。</b></p><p class="ql-block"><b> 主要以昆虫和昆虫幼虫为食,也吃小型软体动物、甲壳类等其他无脊椎动物。</b></p><p class="ql-block"><b> 分布于孟加拉国、不丹、柬埔寨、中国等地。</b></p> <p class="ql-block"><b> 白颊噪鹛(音:méi,同“眉”),中型鸟类,体长21~25厘米。 </b></p><p class="ql-block"><b> 白颊噪鹛分布于印度、缅甸、老挝、越南以及我国的甘肃、陕西等省以南、西藏、云南以东的华南大陆、包括海南等地。</b></p> <p class="ql-block"><b> 白颊噪鹛除繁殖期成对活动外,其他季节多成群活动,集群个体从10余只到20多只不等,多在森林中下层和地上活动和觅食。善鸣叫,叫声响亮而急促,尤其是清晨、傍晚和天气晴朗时,鸣叫更为频繁。常常一只鸣叫,引起群中个体相互对鸣,经久不息。性活泼、频繁地在树枝或灌木丛间跳上跳下或飞进飞出,遇人等干扰,立刻下到树丛基部,躲躲闪闪和毫无声响地在低枝间穿梭或藏匿,待危险过去后,则又窜上枝头开始鸣叫。当敌害逼近等紧急情况时,也起飞逃走,但飞不多远又落下,一般不做远距离飞行,有时也通过在地上急速奔跑逃走。</b></p> <p class="ql-block"><b> 白鹭,属于鹭科中型涉禽。体长55~65厘米,翼展宽86~104厘米。</b></p><p class="ql-block"><b> 分布遍及亚洲中部和南部、欧洲南部、非洲和澳洲等地区。在我国,主要分布在长江以南的四川、云南、广东、台湾、海南等地。</b></p> <p class="ql-block"><b> 白鹭喜集群,常呈3~5只或10余只的小群活动于水边浅水处。晚上在栖息地集成数十、数百、甚至上千只的大群,白天则分散成小群活动。常一脚站立于水中,另一脚曲缩于腹下,头缩至背上呈驼背状,长时间呆立不动。行走时步履轻盈、稳健,显得从容不迫。飞行时头往回缩至肩背处,颈向下曲成袋状,两脚向后伸直,远远突出于尾后,两翅缓慢地鼓动飞翔。每日天亮后即成群由栖息地飞往觅食地,远者可达数十里,傍晚又结群飞至栖息地附近的水田和山坡小树上休息,待结成大群后再一起进入树林和竹林中。晚上成群栖息在小块密林中高大树木顶部,也常在宅旁或庭园树林与竹林内栖息,有时也同夜鹭和牛背鹭一起栖息。性较大胆,不怕人。</b></p><p class="ql-block"><b> 以各种小鱼、黄鳝、泥鳅、蛙、虾、水蛭、蜻蜓幼虫、蟋蟀、蚂蚁等幼虫、水生昆虫等动物性食物为食,也吃少量谷物等植物性食物。常飞至离栖息地数里至数十里的水域岸边浅水处涉水觅食,有时亦守候在一定地方等待食物和跟随牛群活动或在附近草地上觅食,偶尔也见栖息于牛背上和啄食牛身上的寄生虫。</b></p> <p class="ql-block"><b> 白头鵙(音:jú,同“菊”)鹛,雀眉科中型鸟类,体长21~24厘米。</b></p><p class="ql-block"><b> 白头鵙鹛分布于孟加拉国、不丹、中国等地。</b></p> <p class="ql-block"><b> 白头鵙鹛常单独、成对或成3~5只至10多只的小群活动。性活泼,较为喧闹,频繁地在林间飞来飞去或在枝叶间跳跃、觅食。主要以昆虫和昆虫幼虫为食,也吃浆果、草子、种子等植物性食物。</b></p> <p class="ql-block"><b> 白头鹎,又名白头翁 ,是鹎科中型涉禽,体长55~65厘米,翼展宽86~104厘米,平均寿命约10到15年。</b></p> <p class="ql-block"><b> 白头鹎是我国长江以南广大地区中常见的一种鸟,多活动于丘陵或平原的树本灌丛中,也见于针叶林里。 </b></p><p class="ql-block"><b> 白头鹎常呈3~5只至10多只的小群活动,冬季有时亦集成20~30多只的大群。多在灌木和小树上活动,性活泼,不甚怕人,常在树枝间跳跃,或飞翔于相邻树木间,一般不做长距离飞行。善鸣叫,鸣声婉转多变。</b></p><p class="ql-block"><b> 每年春天三月到五月是白头翁的繁殖期,这段期间,如果见到一只白头翁单独站在突出的枝头或是树顶上高声鸣叫,过不了多久,另一只白头翁飞过来,两只鸟一唱一和,那多半就是它们在互唱情歌了。繁殖期每一对白头翁会建立它们的领域,其范围面积小,巢通常筑在离地面不高的杂木林或树丛上,雌、雄鸟共同育雏,通常一季繁殖1到2次,一窝产3到4枚蛋,繁殖季节几乎全以昆虫为食。幼鸟需要经过大约两个星期的孵化才能破壳而出,再经过大约两个星期的喂食,就可以出巢。</b></p> <p class="ql-block"><b> 白头鹎既食动物性食物,也吃植物性食物。动物性食物主要有昆虫和幼虫,也吃蜘蛛、壁虱等无脊椎动物。植物生食物主要有野山楂等植物果实与种子。</b></p><p class="ql-block"><b> 白头鹎吃大量的农林业害虫,是农林益鸟之一,值得保护。</b></p> <p class="ql-block"><b> 白尾蓝仙鹟(音:wēng,同“翁”),体长16厘米,是一种体型略大的暗色鹟。</b></p><p class="ql-block"><b> 白尾蓝仙鹟分布于印度阿萨姆、中国西南、东南亚、苏门答腊及婆罗洲。</b></p> <p class="ql-block"><b> 白尾蓝仙鹟主要栖息于海拔1500米以下的低山常绿阔叶林、竹林和次生林中。栖于丘陵及半山区森林的林下灌丛。留鸟。性孤僻。常单独或成对活动,多在树下灌木上活动和觅食,频繁的在枝间跳跃或飞入空中捕捉昆虫。主要以鞘翅目、鳞翅目、直翅目、膜翅目等昆虫和昆虫的幼虫为食。</b></p> <p class="ql-block"><b> 长尾奇鹛,噪眉科中型鸟类,体长28~33厘米。</b></p> <p class="ql-block"><b> 长尾奇鹛主要栖息于海拔2400米以下的山地常绿阔叶林、混交林、针叶林和沟谷林中。常成对或成3、5只至10余只的小群活动,有时亦见多达20只的大群。多在乔木树冠层枝叶间,尤其喜欢在开花的树上枝叶间活动和觅食,有时也沿树干攀缘觅食,并不时发出响亮的叫声。主要以膜翅目、双翅目、鞘翅目等昆虫为食,也吃花、植物果实和种子。</b></p> <p class="ql-block"><b> 长尾奇鹛分布于中国、尼泊尔、不丹、盂加拉国、印度(阿萨姆、锡金)、缅甸、老挝、越南、泰国、马来西亚和印度尼西亚苏门答腊。</b></p> <p class="ql-block"><b> 长嘴钩嘴鹛是画眉科中型鸟类,体长24~27厘米。</b></p><p class="ql-block"><b> 常单独或成对活动,多在林下地上或灌丛中活动和觅食,尤其喜欢在林间空地和林间沼泽等开阔地区的竹丛与灌丛中活动,偶尔也到农田地边丛林和甘蔗田间活动和觅食。主要以昆虫和昆虫幼虫为食,也吃木虱、螺、蜗牛等其他小型动物。</b></p><p class="ql-block"><b> 分布于中国、印度阿萨姆、老挝、越南、泰国、缅甸、孟加拉国和马来西亚。</b></p> <p class="ql-block"><b> 大盘尾,是卷尾科的鸟类,体长约33厘米,加上延长的尾羽,可达66厘米。</b></p><p class="ql-block"><b> 常停息在空旷处的孤树上,偶而突然起飞,急速追捕过往飞行的昆虫,又返回原栖息枝头处。有时亦飞翔于空旷林间草地,作波浪式的起伏或滑翔,身体后端飘着一对“盘状尾”,追捕地上草丛间受惊飞起昆虫。常单独或成对活动,在食物丰富的地方,有时也见成3~5只的小群。飞行时拖着一条长尾,做波浪式飞行,姿态优美,鸣声亦清脆悦耳。</b></p><p class="ql-block"><b> 主要以蝗虫、蚱蜢等昆虫为食,也吃蜥蝎、蛙等小型脊椎动物。</b></p><p class="ql-block"><b> 分布于中国、印度、斯里兰卡、缅甸等地。</b></p> <p class="ql-block"><b> 戴胜,体长26~28厘米,翼展42~46厘米,体重55~80克。</b></p><p class="ql-block"><b> 性活泼,多单独或成对活动。常在地面上慢步行走,边走边觅食,受惊时飞上树枝或飞一段距离后又落地。飞行时两翅煽动缓慢,成一起一伏的波浪式前进。停歇或在地上觅食时,羽冠张开,形如一把扇,遇惊后则立即收贴于头上。性情较为驯善,不太怕人。鸣声似‘扑—扑—扑’,粗壮而低沉。鸣叫时冠羽耸起,旋又伏下,随着叫声,羽冠一起一伏,鸣叫时喉颈部伸长而鼓起,头前伸,并一边行走一边不断点头。</b></p><p class="ql-block"><b> 以虫类为食,也吃蠕虫等其他小型无脊椎动物,也以长长的嘴在地面翻动寻找食物。</b></p><p class="ql-block"><b> 主要分布在欧洲、亚洲和北非地区,在我国有广泛分布。戴胜鸟是以色列国鸟。</b></p> <p class="ql-block"><b> 海南蓝仙鹟,鹟科的一种小型鸟类,体长13~15厘米。</b></p><p class="ql-block"><b> 具林栖鹟的典型特性,喜低地常绿林的中高层。叫声甜美悦耳似鹊鸲,为独特的三个上升音接着一个下降音,以及最后的上升音“hello mummy”。</b></p> <p class="ql-block"><b> 黑喉红臀鹎,体长19-23厘米,是一种中等体型的偏褐色鹎。</b></p><p class="ql-block"><b> 黑喉红臀鹎分布于巴基斯坦、印度、尼泊尔、锡金、不丹以及我国的四川、云南、贵州等地。</b></p> <p class="ql-block"><b> 黑喉红臀鹎多栖息于海拔约1900米以下开阔的山坡或平坝的次生阔叶林、灌木草丛、村寨庭园或村落附近的杂木林缘以及也见于季雨林、雨林或沟谷林缘。是典型的群栖性嘈杂鹎类。3~5只或10余只为群,多在果树上觅食昆虫。</b></p> <p class="ql-block"><b> 黑颈鹤,大型涉禽。体长110~120厘米,体重4~6公斤。</b></p><p class="ql-block"><b> 栖息于海拔2500~5000米的高原的沼泽地、湖泊及河滩地带,除繁殖期常成对、单只或家族群活动外,其他季节多成群活动,特别是冬季在越冬地,常集成数十只的大群。主要以植物叶、根茎、荆三棱、块茎、水藻、玉米、砂粒为食。</b></p><p class="ql-block"><b> 繁殖于我国西藏、青海、甘肃和四川北部一带,越冬于印度东北部和我国西藏南部、贵州、云南等地。是世界上唯一生长、繁殖在高原的鹤。</b></p> <p class="ql-block"><b> 黑头穗鹛是画眉科小型鸟类,体长11~13厘米。</b></p><p class="ql-block"><b> 主要栖息于海拔1700米以下的低山和山脚地带常绿阔叶林和热带季雨林中,也栖息于竹林和林缘灌丛。繁殖期间多单独或成对活动,冬季多集成小群。性隐匿。主要以昆虫和昆虫幼虫为食。</b></p><p class="ql-block"><b> 分布于中国、尼泊尔、印度(锡金)、不丹等地。</b></p> <p class="ql-block"><b> 黑鹇(音:xián,同“闲”),大型鸡类,体长56~60厘米。</b></p><p class="ql-block"><b> 仅见于海拔2300~3300米高的山地森林,有时也到低山及山谷箭竹丛及林间草丛中,也常见于低山丘陵和山谷地带。成对或成家族群活动。主要以植物嫩叶、芽苞和种子为食,也吃部分昆虫。</b></p><p class="ql-block"><b> 分布于印度北部、尼泊尔、缅甸、泰国和我国西南部。</b></p> <p class="ql-block"><b> 红头穗鹛,小型鸟类,体长10~12厘米。</b></p><p class="ql-block"><b> 主要以昆虫为食,偶尔也吃少量植物果实与种子。常单独或成对活动,有时也见成小群或与棕颈钩嘴鹛或其他鸟类混群活动,在林下或林缘灌林丛枝叶间飞来飞去或跳上跳下。通常营巢于茂密的灌丛、竹丛、草丛和堆放的柴捆上。</b></p> <p class="ql-block"><b> 红腹咬鹃为咬鹃科的鸟类,体长38厘米,体重115-120克。</b></p><p class="ql-block"><b> 单个或成对活动,或攀于小乔木的顶枝间啄食野果,或静立于树桠上俟机突袭飞过的昆虫,偶尔也尾随着飞虫而去,飞行力较差,虽快而不远。来来去去也甚寂静,不爱叫。 </b></p><p class="ql-block"><b> 分布于不丹、中国、印度、缅甸和越南。</b></p> <p class="ql-block"><b> 红隼(音:sǔn,同“笋”),是隼科的小型猛禽之一。体重173~335克,体长30.5~36厘米。</b></p><p class="ql-block"><b> 栖息时多栖于空旷地区孤立的高树梢上或电线杆上观察猎物。飞翔力强,喜逆风飞翔,可快速振翅停于空中。视力敏捷,取食迅速。经常在空中盘旋,搜寻地面上的老鼠、雀形目鸟类、蛙、蜥蜴、松鼠、蛇等小型脊椎动物,也吃蝗虫、蚱蜢、蟋蟀等昆虫。见地面有食物时便收拢双翅俯冲而下直扑猎物,然后再从地面上突然飞起,迅速升上高空。</b></p><p class="ql-block"><b> 分布范围很广,遍及非洲、印度及中国。</b></p> <p class="ql-block"><b> 红嘴钩嘴鹛,是画眉科中型鸟类,体长21~23厘米。</b></p><p class="ql-block"><b> 常单独或成对活动,有时也成小群。性活跃,多数时间都在灌木丛间跳来跳去,也到地上活动,一见人立刻藏匿到茂密的灌丛深处,一般不起飞,紧急时亦多是从一个树丛飞到另一树丛,飞行距离不远。</b></p><p class="ql-block"><b> 主要以甲虫、鳞翅目幼虫等昆虫为食,也吃植物果实和种子。</b></p><p class="ql-block"><b> 分布于中国、尼泊尔、不丹、缅甸等地。</b></p> <p class="ql-block"><b> 红嘴蓝鹊,是大型鸦类,体长54~65厘米。</b></p><p class="ql-block"><b> 主要分布在喜马拉雅山脉、印度东北部、中国、缅甸等地。</b></p> <p class="ql-block"><b> 红嘴蓝鹊能发出多种不同的嘈吵叫声和哨声。常见并广泛分布于林缘地带、灌丛甚至村庄。性喧闹,结小群活动。以果实、小型鸟类及卵、昆虫为食,常在地面取食。主动围攻猛禽。</b></p> <p class="ql-block"><b> 红翅薮(音:sǒu,同“擞”)鹛,是噪眉科中型鸟类,体长21~24厘米。</b></p><p class="ql-block"><b> 红翅薮鹛分布于中国、尼泊尔、不丹、孟加拉国等东喜马拉雅山地区以及印度(阿萨姆、锡金)、缅甸。</b></p> <p class="ql-block"><b> 红翅薮鹛常成对或成3~5只的小群活动,有时亦单独活动。多活动在林下稠密的灌丛或竹丛间,也常到林下地上落叶层中觅食,很少上到高的乔木上。鸣声响亮甜润、富有变化,多为四声一度的哨音。</b></p><p class="ql-block"><b> 主要以昆虫、昆虫幼虫和虫卵为食,也吃植物果实、种子和草子。</b></p> <p class="ql-block"><b> 黄腹冠鹎体长19~24厘米,是一种体型略大的褐色鹎。</b></p><p class="ql-block"><b> 常呈3~5只或10余只的小群活动于高大乔木树上或林下灌木上,也常到林缘疏林和灌丛中活动。有时也和山椒鸟、鹃鵙、凤鹛等混群活动。喜鸣叫,鸣声清脆婉转。在乔木和灌木树上觅食,很少到地面上活动和觅食。停栖时尾全扇开。</b></p><p class="ql-block"><b> 杂食性。主要以植物果实和种子为食,也吃昆虫。</b></p><p class="ql-block"><b> 分布于印度、尼泊尔、锡金、不丹、孟加拉、缅甸以及我国的云南等地。</b></p> <p class="ql-block"><b> 灰背伯劳,为伯劳科鸟类,体长约25厘米。</b></p><p class="ql-block"><b> 常栖息在树梢的干枝或电线上,俯视四周以抓捕猎物。以昆虫为主食,以蝗虫、蝼蛄、虾蜢、金龟(虫甲)、鳞翅目幼虫及蚂蚁等最多,也吃鼠类和小鱼及杂草。</b></p><p class="ql-block"><b> 灰背伯劳在中国西南地区为分布较广、数量数多的种类,对消灭农林害虫有一定的作用。</b></p> <p class="ql-block"><b> 灰腹噪鹛,是画眉科中型鸟类,体长21~25厘米。</b></p><p class="ql-block"><b> 灰腹噪鹛繁殖期中,大都成对。平时常十多只结集小群,低飞活动于地面上或灌丛间,有时偶见于杨树枝头。</b></p><p class="ql-block"><b> 灰腹噪鹛为杂食性鸟类,会在固定的时间及地点觅食。除了取食自然生态系统中的食物(蚜虫、花瓣、甲虫、菜青虫等),还会取食人类丢弃的食物(面条、面包屑、水果等)。</b></p><p class="ql-block"><b> 分布于中国、印度东部阿萨姆和缅甸。</b></p> <p class="ql-block"><b> 灰腹绣眼鸟,小型鸟类,体长9~11厘米。</b></p><p class="ql-block"><b> 分布于中国、巴基斯坦、缅甸、印度尼西亚等地。</b></p> <p class="ql-block"><b> 灰腹绣眼鸟栖息于海拔1200米以下的低山丘陵和山脚平原地带的常绿阔叶林和次生林中。除繁殖期间单独或成对活动外,其余季节多成群,有时也与太阳鸟、暗绿绣眼鸟等其它鸟类混群活动和觅食。主要以昆虫和昆虫幼虫为食,也吃植物果实和种子。所吃昆虫主要有甲虫、蛾类、蚂蚁等鞘翅目和鳞翅目等昆虫。</b></p> <p class="ql-block"><b> 灰喉柳莺,体长8~10厘米,小型鸟类。</b></p><p class="ql-block"><b> 灰喉柳莺分布于尼泊尔、中国、克什米尔、不丹、孟加拉国、印度(北部和阿萨姆邦)等地区以及缅甸、泰国西北部。</b></p> <p class="ql-block"><b> 灰喉柳莺常单独或成对活动。性活泼,几乎整天都在忙忙碌碌地活动和觅食,并不时发出“嗞、嗞”的鸣叫声。</b></p><p class="ql-block"><b> 主要以毛虫、蚱蜢等昆虫和昆虫的幼虫为食,也吃蝗虫、甲虫、蜘蛛等其他无脊椎动物性食物。</b></p> <p class="ql-block"><b> 灰孔雀雉(音:zhì,同“志”),雄鸟体长50~67厘米,体重456~710克;雌鸟体长33~52厘米,体重460~500克。</b></p><p class="ql-block"><b> 灰孔雀雉分布于孟加拉国、不丹、柬埔寨和我国等地。</b></p> <p class="ql-block"><b> 灰孔雀雉常单独或成对活动,以上午和下午活动较频繁。性机警而胆怯。雄鸟活动时尤为谨慎,一般是悄然无声,当发现异常情况时,常伫立不动,注意观察。发现危险,立刻惊叫着奔逃,钻入茂密的灌丛或草丛,一般不起飞。当危险临近或紧迫时,则通过飞行逃离。一般飞不多远,通常飞几十米即降落,落地后继续奔跑逃避。一般很少飞到树上,但夜间却在树上栖息。鸣声短促而响亮,且越叫越响亮。</b></p><p class="ql-block"><b> 主要以昆虫、蠕虫以及植物茎、叶、果实、种子为食。主要在地上取食,多用嘴啄食,偶尔也用脚刨找。</b></p> <p class="ql-block"><b> 灰眶雀鹛,是画眉科小型鸟类。雄鸟体长12.2~14.3厘米,雌鸟12.2~14.0厘米。</b></p><p class="ql-block"><b> 灰眶雀鹛已列入《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2012年濒危物种红色名录ver 3.1——无危(LC)。</b></p> <p class="ql-block"><b> 灰眶雀鹛主要以昆虫及其幼虫为食,也吃植物果实、种子、苔藓、植物叶、芽等植物性食物。</b></p><p class="ql-block"><b> 灰眶雀鹛除繁殖期成对活动外,常成5~7只至10余只的小群,有时亦见与其他小鸟混群,频繁地在树枝间跳跃或飞来飞去,有时也沿粗的树枝或在地上奔跑捕食。常常发出“唧、唧、唧、唧” 的单调叫声。常与其他种类混合于“鸟潮”中,大胆围攻小型鸮类及其他猛禽。</b></p> <p class="ql-block"><b> 灰翅鸫,鸫科,中型鸟类,体长26~29厘米。</b></p><p class="ql-block"><b> 灰翅鸫繁殖期间尤其喜欢栖息在潮湿而茂密的常绿阔叶林内,非繁殖期亦常下到山脚、林缘灌丛和村寨与农田附近的小树林内活动和觅食。常单独或成对活动,秋冬季节亦成松散的小群,有时亦和其他鸫类混群活动。主要以甲虫、毛虫等昆虫和昆虫幼虫为食,也吃蚯蚓、蛞蝓、蜗牛等其他无脊椎动物和植物果实与种子。</b></p><p class="ql-block"><b> 分布于不丹、中国、印度北部、老挝、缅甸、尼泊尔、巴基斯坦、泰国、越南、孟加拉国。</b></p> <p class="ql-block"><b> 蓝大翅鸲是鹟科小型鸟类,体长19~21厘米。</b></p><p class="ql-block"><b> 蓝大翅鸲除繁殖期成对活动外,其他季节多成群,特别是冬季觅食时常集成大群。见于灌丛以上的高山草甸及裸岩山顶地带,喜雨浸的山脊及高处。栖于岩石而似䳭。有时同性别的鸟结成小群至大群。飞行及姿势似矶鸫,但也似紫翅椋鸟而结大群盘旋飞行。冬季结群栖于树上。</b></p><p class="ql-block"><b> 主要以昆虫为食,尤其是繁殖期间,主要以昆虫为主,非繁殖期也食植物果实与种子。</b></p><p class="ql-block"><b> 蓝大翅鸲分布于不丹、中国、印度、缅甸、尼泊尔。</b></p> <p class="ql-block"><b> 蓝喉太阳鸟,是太阳鸟科的小型鸟类。雄鸟体长13~16厘米,雌鸟体长9~11厘米。</b></p> <p class="ql-block"><b> 蓝喉太阳鸟常单独或成对活动,也见3~5只或10多只成群,彼此保持一定距离,活动在盛开花朵的树丛间或树冠层寄生植物花丛中,很少到近地面的花朵间觅食,有时也见成群在种植的四季豆农作物丛中活动和觅食。性活泼,胆小怕人,很远见人就飞。行动甚为敏捷,但通常飞不多远或从一棵树飞至另一棵树就停息。</b></p><p class="ql-block"><b> 主要以花蜜为食,也吃昆虫等动物性食物。</b></p> <p class="ql-block"><b> 蓝喉太阳鸟分布于中国、印度、孟加拉国、缅甸、越南、老挝等地,冬季偶见于巴基斯坦东北部。</b></p> <p class="ql-block"><b> 蓝绿鹊,中型鸟类,体长36~38厘米。</b></p><p class="ql-block"><b> 性隐蔽,常单独或成对活动,有时亦集成3~5只的小群。叫声粗犷、洪亮,但常闻其声而不见其身。</b></p><p class="ql-block"><b> 主要以昆虫为食,也吃小型脊椎动物。觅食主要在树上,也在地上和灌木上觅食。 </b></p><p class="ql-block"><b> 分布于喜马拉雅山脉、中国南部、东南亚、苏门答腊及婆罗洲。</b></p> <p class="ql-block"><b> 绿翅金鸠,为鸠鸽科的鸟类,俗名绿背金鸠。中等体型,长约25厘米左右。</b></p><p class="ql-block"><b> 栖息于山地及山沟等处。通常单个或成对活动于森林下层植被浓密处。极快速地低飞,穿林而过,起飞时振翅有声。饮水于溪流及池塘。</b></p> <p class="ql-block"><b> 绿翅金鸠的产地在印度尼西亚安波那。分布于印度、斯里兰卡、孟加拉、缅甸、澳大利亚,以及我国南部,包括台湾、海南等地。</b></p> <p class="ql-block"><b> 绒额䴓(音:shī,同“师”)为䴓科的鸟类,色彩鲜艳而体小,长约12厘米。</b></p><p class="ql-block"><b> 原产自斯里兰卡,分布于印度半岛、中南半岛及其邻近岛屿以及我国的云南、贵州、广西、海南等地。</b></p> <p class="ql-block"><b> 绒额䴓一般栖息于海拔约400~1800米的沟谷、山坡或山顶的阔叶林、乾草阔叶林或混交林以及在公路边或村寨附近的树丛间,成对或成家族群活动于森林的树干和树枝上,常从树顶至底部。</b></p> <p class="ql-block"><b> 山蓝仙鹟,属小型鸟类,体长13~15厘米。</b></p><p class="ql-block"><b> 分布于中国、尼泊尔、不丹、印度等地。</b></p> <p class="ql-block"><b> 山蓝仙鹟除繁殖期成对外,其他季节多单独活动。常在山边、林缘矮树上或竹丛与灌丛中,也在林下灌丛和幼树上活动和觅食,一般很少到高大的乔木树上活动。性活泼而胆怯。鸣声婉转动听、甜美悦耳的颤鸣声,音程甚复杂。</b></p><p class="ql-block"><b> 以蚂蚁、甲虫等昆虫和昆虫幼虫为食,也吃少量植物果实和种子。</b></p> <p class="ql-block"><b> 曙红朱雀,为雀科鸟类。体重12~25克,体长12.3~14.8厘米。是一种体型小的深色朱雀。</b></p><p class="ql-block"><b> 一般生活于海拔2700~4300米的高山以及活动于高山灌丛草地、松林、针阔混交林、云杉林和谷地农田中。喜开阔的高山草甸及有矮树及灌丛的干热河谷。冬季成群活动,有时与体型较大的红眉朱雀混群。主要以果实、种子、花序、芽苞、嫩叶等植物性食物为食。</b></p><p class="ql-block"><b> 是我国的特有物种,分布于青海、西藏、四川、云南等地。</b></p> <p class="ql-block"><b> 天鹅,为鸭科中个体最大的类群。国家二级保护动物。自然界中天鹅能活20年,人工圈养可活50年以上。</b></p><p class="ql-block"><b> 天鹅的外形特征属大型鸟类,最大的身长1.5米,体重约6公斤左右。大天鹅又叫白天鹅、鹄,是一种大型游禽,体长约1.5米,体重可超过10公斤。因为天鹅身体很重,所以起飞时它们要在水面或地面向前冲跑一段距离。</b></p><p class="ql-block"><b> 天鹅是一种冬候鸟,喜欢群栖在湖泊和沼泽地带,主要以水生植物为食,也吃螺类和软体动物。除非洲、南极洲之外的各大陆均有分布。</b></p> <p class="ql-block"><b> 多数天鹅夫妇保持着一种稀有的“终身伴侣制”,终生厮守。它们不仅在繁殖期彼此互相帮助,平时也是成双成对。如果一只死亡,另一只也确能为之“守节”,终生单独生活。</b></p><p class="ql-block"><b> 求偶时,雌雄会趋于一致的做出相同的动作,还会体贴地互相梳理羽毛,以喙相碰或以头相靠。一年繁殖一次。</b></p> <p class="ql-block"><b> 在我国,每年3、4月间,它们大群地从南方飞向北方,在我国北部边疆省份产卵繁殖。雌天鹅都是在每年的5月间产下2、3枚卵,雌天鹅孵卵,雄天鹅在附近警戒;有的种类雄性亦替换孵卵。天鹅夫妇对后代十分负责。为了保卫自己的巢、卵和幼雏,敢与狐狸等动物殊死搏斗。</b></p> <p class="ql-block"><b> 天鹅主要在我国的北部和西部繁殖,在华中及东南沿海越冬。一过10月份,它们就会结队南迁。20余只组成小群,排成“一” 字或“人”字队行,边飞边鸣。</b></p><p class="ql-block"><b> 天鹅是飞高冠军,飞行高度可达9千米,能飞越世界最高山峰——珠穆朗玛峰。</b></p> <p class="ql-block"><b> 铜蓝鹟,小型鸟类,体长13~16厘米。</b></p><p class="ql-block"><b> 繁殖于西藏南部、华中、华南及西南。部分鸟在中国东南部越冬。不常见于高至海拔3000米的松林及开阔森林。在较低处越冬。喜开阔森林或林缘空地,由裸露栖处捕食过往昆虫。叫声为tze-ju-jui,急促而持久的高音鸣唱,音调无变或逐渐下降。</b></p> <p class="ql-block"><b> 铜蓝鹟常单独或成对活动,多在高大乔木冠层,也到林下灌木和小树上活动,但很少下到地上。性大胆,不甚怕人,频繁地飞到空中捕食飞行性昆虫,也能像山雀一样在枝叶间觅食。鸣声悦耳,早晨和黄昏鸣叫不息。</b></p><p class="ql-block"><b> 铜蓝鹟主要以昆虫和昆虫幼虫为食,也吃部分植物果实和种子。</b></p> <p class="ql-block"><b> 小斑姬鹟,体长12厘米。</b></p><p class="ql-block"><b> 常单独或成对活动,多在树冠下层低枝处活动和觅食,也常飞到空中捕食飞行性昆虫,捉到昆虫后又落于较高的枝头上。有时也在林下幼树和灌木上活动和觅食。繁殖期间雄鸟常躲藏在大树茂密的树冠层中鸣唱,鸣声清脆、委婉悠扬。性胆怯而机警,一遇危险,迅速藏匿。</b></p><p class="ql-block"><b> 以昆虫和幼虫为食。</b></p><p class="ql-block"><b> 分布于孟加拉国、不丹、柬埔寨和我国等地。</b></p> <p class="ql-block"><b> 小鳞胸鹪(音:jiāo,同“焦”)鹛是鹪眉科鸟类。体长8~9厘米。尾特别短小,外表像一只无尾小鸟。</b></p><p class="ql-block"><b> 小鳞胸鹪鹛单独或成对活动。性胆怯,常躲藏在林下茂密的灌丛、竹丛和草丛中活动和觅食,一般不到林外开阔的草地活动,因而不易见到。主要以昆虫和植物叶、芽为食。</b></p><p class="ql-block"><b> 分布于中国、尼泊尔、不丹、印度(阿萨姆、锡金)、孟加拉国等地。</b></p> <p class="ql-block"><b> 小仙鹟,体长11~13厘米,是一种深色鹟。</b></p><p class="ql-block"><b> 常单独或成对活动,多活动大林下灌丛和山边疏林中。性活泼,频繁的在树枝间飞来飞去,尤其在清晨和黄昏最为活跃。繁殖期间鸣声清脆婉转,清晨和黄昏鸣叫最为频繁。</b></p><p class="ql-block"><b> 主要以昆虫和昆虫的幼虫为食。</b></p><p class="ql-block"><b> 分布于喜马拉雅山脉至印度东北部、我国南方及东南亚的部分地区。</b></p> <p class="ql-block"><b> 锈额斑翅鹛,又名栗额斑翅鹛,是噪眉科中型鸟类,体长20~23cm。</b></p><p class="ql-block"><b> 锈额斑翅鹛分布于中国、尼泊尔、不丹、印度(阿萨姆、锡金)和缅甸西北部。</b></p> <p class="ql-block"><b> 锈额斑翅鹛除繁殖期间成对活动外,其他季节多成数只至10余只的小群。常在林下灌丛或矮树丛中。性活泼,多数时间都在树枝间飞上飞下或跳来跳去,并频繁地发出“踢、踢、塔”的叫声。鸣声尖细,第一音节较重,第三音节较低,声音圆润悦耳。主要以甲虫等昆虫和黄泡果、无花果等植物果实和种子为食。</b></p> <p class="ql-block"><b> 纹胸巨鹛为鹟科鸟类,俗名纹胸鹛,是体小(13厘米)的棕色鹛。</b></p><p class="ql-block"><b> 常见于海拔1400米以下的常绿阔叶林、雨林、季雨林中以及多在林中、溪流边、沟边竹丛、灌丛草丛中,成对或结小群在地面或离地面几米内活动,但有时也攀到藤条缠结的树木的较高处。</b></p> <p class="ql-block"><b> 纹胸巨鹛的产地在印度尼西亚的苏门答腊。分布于印度、菲律宾群岛以及我国的云南等地。</b></p> <p class="ql-block"><b> 棕腹仙鹟,属鹟科的一种鸟类,全长约16厘米。</b></p><p class="ql-block"><b> 多在林下灌丛和下层树冠层中单独或成对活动。性较安静,常静静地停息在灌木或幼树枝上,当发现地上有昆虫时,则突然飞到地上捕食,有时也飞到空中捕食飞行性昆虫。</b></p><p class="ql-block"><b> 主要以昆虫为食,也吃少量植物果实和种子。</b></p> <p class="ql-block"><b> 棕颈钩嘴鹛是小型鸟类。体长16~19厘米。</b></p><p class="ql-block"><b> 棕颈钩嘴鹛由于体态优美,鸣声悦耳动听,常被大量捕捉饲养,作为笼养鸟供观赏。应大力注意保护,控制猎取。</b></p> <p class="ql-block"><b> 棕颈钩嘴鹛常单独、成对或成小群活动。性活泼,胆怯畏人,常在茂密的树丛或灌丛间疾速穿梭或跳来跳去,一遇惊扰,立刻藏匿于丛林深处,或由一个树丛飞向另一树丛,每次飞行距离很短。有时也见与雀鹛等其他鸟类混群活动。繁殖期间常躲藏在树叶丛中鸣叫,单调、清脆而响亮,常常反复鸣叫不息。</b></p><p class="ql-block"><b> 主要以昆虫和昆虫幼虫为食,也吃植物果实与种子。</b></p> <p class="ql-block"><b> 棕脸鹟莺,体长10厘米,是一种色彩亮丽而有特色的莺鸟。</b></p><p class="ql-block"><b> 主要栖息于海拔2500米以下的阔叶林和竹林中,繁殖期多单独或成对活动,其他季节亦成群。频繁在树枝间飞来飞去,多在空中飞翔捕食。鸣声单独清脆,其声似“铃、铃、铃......”</b></p><p class="ql-block"><b> 主要以昆虫和昆虫幼虫为食。</b></p><p class="ql-block"><b> 分布于尼泊尔、缅甸、印度支那北部至我国南方及台湾。</b></p> <p class="ql-block"><b> 朱鹮(音:huán,同“环”),古称朱鹭,系东亚特有种。雄鸟体长78.3~79厘米,体重1.7~1.9公斤。雌鸟体长67.9厘米,体重1.5公斤左右。朱鹮寿命最长的记录为37年。</b></p><p class="ql-block"><b> 朱鹮有着鸟中“东方宝石”之称。洁白的羽毛,艳红的头冠和黑色的长嘴,加上细长的双脚,朱鹮历来被日本皇室视为圣鸟。</b></p> <p class="ql-block"><b> 朱鹮性较孤僻而沉静,除起飞时鸣叫外,一般活动时不鸣叫。常单独或成对或呈小群活动,极少与别的鸟合群。行动时步履迟缓,飞行时两翅鼓动亦较慢,头、颈向前伸直、两脚伸向后,但不突出于尾外。白天活动觅食,晚上栖于高大树上。</b></p><p class="ql-block"><b> 朱鹮主要以小鱼、泥鳅、蛙、蟹、虾、蜗牛、蟋蟀、蚯蚓、甲虫以及其他昆虫和昆虫幼虫等无脊椎动物和小型脊椎动物为食。觅食活动在白天。通常在水边浅水处或水稻田中觅食,也见在烂泥中和地上觅食。在地上觅食时常慢步轻脚行走,两眼搜觅前面地上,发现食物,立刻用嘴啄食。在浅水处或泥中觅食时主要靠将长而弯曲的嘴不断插入泥土和水中探觅食物。</b></p> <p class="ql-block"><b> 朱鹮曾广泛分布于中国东部、日本、俄罗斯、朝鲜等地。由于环境恶化等因素导致种群数量急剧下降,至20世纪80年代仅中国陕西省洋县秦岭南麓有唯一7只野生种群,后经人工繁殖,种群数量已达到200只(2008年)。</b></p> <p class="ql-block"><b> 紫啸鸫,全身羽毛呈黑暗的蓝紫色,远观呈黑色,近看为紫色。雄鸟体重:136~210克,体长28~35厘米。雌鸟体重136~190克;体长26~33厘米。</b></p><p class="ql-block"><b> 紫啸鸫分布于中亚、阿富汗、巴基斯坦、印度以至东南亚、南达爪哇以及中国。</b></p> <p class="ql-block"><b> 紫啸鸫单独或成对活动。常在溪边岩石或乱石丛间跳来跳去或飞上飞下,边飞边鸣,声音洪亮短促犹如钢琴声。有时也进到村寨附近的园圃或地边灌丛中活动,性活泼而机警。在地面活动时主要是跳跃前进,停息时常将尾羽散开并上下摆动,有时还左右摆动。在地上和水边浅水处觅食。善鸣叫,繁殖期中雄鸟鸣啭非常动听。繁殖期间鸣声清脆高亢、多变而富有音韵,其声颇似哨声,甚为动听。告警时发出尖厉高音eer-ee-ee,似燕尾,受惊时慌忙逃至覆盖下并发出尖厉的警叫声。</b></p><p class="ql-block"><b> 地面取食,主要以昆虫小蟹和昆虫幼虫为食,偶尔吃少量植物果实与种子。</b></p> <p class="ql-block"><b> 珠颈斑鸠,俗称“野鸽子”,体长30厘米左右,和鸽子大小相似。</b></p><p class="ql-block"><b> 通体褐色,颈部至腹部略沾粉色。最引人注意的是它的颈部两侧为黑色,密布白色点斑,像许许多多的“珍珠”散落在颈部,为本种最为显著的特征,因而得名“珠颈”斑鸠。不过这个珍珠斑点只有成年的珠颈斑鸠才有,幼鸟是没有的,且幼鸟的颜色也没有成鸟那样鲜艳。</b></p><p class="ql-block"><b> 珠颈斑鸠常成小群活动,栖息场地较为固定。早晨天刚亮即外出觅食,食饱后喜栖在高压电线或离地面较高的横树干上休息。</b></p><p class="ql-block"><b> 珠颈斑鸠的主食是颗粒状植物种子,例如稻谷、玉米、小麦、豌豆、黄豆、菜豆、油菜、芝麻、高粱、绿豆等,或者是初生螺蛳。有时也吃蝇蛆、蜗牛、昆虫等软体动物。冬天常傍在乌鸫近旁,捡食乌鸫吃下樟树籽之后吐出的樟树籽核。</b></p><p class="ql-block"><b> 珠颈斑鸠,是分布在南亚、东南亚地区以及我国南方广大地区的一种常见的斑鸠。</b></p> <p class="ql-block"><b> 火烈鸟,又名红鹳、红鹤,是红鹳科鸟类。高约80~160厘米,体重2.5~3.5公斤。全身的羽毛主要为朱红色,特别是翅膀基部的羽毛,光泽闪亮,远远看去,就像一团熊熊燃烧的烈火,故名火烈鸟。寿命大约为20~50年。</b></p><p class="ql-block"><b> 化石证据表明火烈鸟祖先早在3000万年以前的中新世就开始分化出来了,远早于大多数别的鸟类。</b></p><p class="ql-block"><b> 火烈鸟现分布于热带和亚热带地区,主要布于地中海沿岸,东达印度西北部,南抵非洲,亦见于西印度群岛。我国南方也有分布。</b></p><p class="ql-block"><b> 2009年12月,国际野生动物保护协会(WCS)公布了一批因气候变化而濒临灭绝的野生动物名单。其中介绍火烈鸟是世界珍稀鸟类,由于全球湿地面积迅速缩减,火烈鸟的生存岌岌可危。</b></p> <p class="ql-block"><b> 世间鸟类千万种,外观艳丽者数不胜数,但火烈鸟一直是它们之中美丽与优雅相结合的卓越代表。</b></p><p class="ql-block"><b> 火烈鸟色彩的鲜艳程度,当之无愧的可以给它戴上一顶镶满宝石的皇冠称号。</b></p><p class="ql-block"><b> 而火烈鸟用又长又纤细的双足信步涉水,弯曲着优雅的S型长脖子,寻找水中的藻类和浮游生物。偶有一得也不似其他鸟类囫囵吞枣、狼吞虎咽般吃食,而是不紧不慢地将头浸入水中,把食物吮入口中,抬头摇颈,把多余的水和不能吃的渣滓排出,然后细嚼慢咽,将食物缓缓吞入腹中。这般进食姿态,恰似一位容貌端丽的贵妇,时刻不忘餐桌礼仪与高贵教养,显得格外从容大方,优雅得体。</b></p> <p class="ql-block"><b> 火烈鸟喜欢结群生活,往往成千上万只聚集在一起,充分展示了团队的力量。在面积仅有13,939平方公里的中美洲的巴哈马,平时就栖息着5万只火烈鸟,有时甚至多达10万只以上。</b></p><p class="ql-block"><b> 火烈鸟不是严格的候鸟,只有在食物短缺和环境突变的时候选择迁徙。迁徙一般在晚上进行,每晚可以50~60公里的时速飞行600公里。</b></p><p class="ql-block"><b> 平时,火烈鸟白天会以很高的高度飞行,目的都在于避开猛禽类的袭击。</b></p><p class="ql-block"><b> 火烈鸟飞翔时,往往把颈部和两腿伸长呈一条直线。而且只要有一只飞上天空,就会有一大群紧紧跟随,边飞边鸣。鸣叫声此起彼伏,威震八方。远远望去,漫天飞舞,一双双红腿自然排列如林,一条条长颈频频交替蠕动,一群群,一片片,像点燃的一团团烈火,似飘来的一朵朵红云,异常壮观,十分震撼。</b></p> <p class="ql-block"><b> 我感慨神奇的大自然巧夺天工,制造了人间生灵万物,漂亮的鸟儿就是其中的精品。地球上每天都在奏响着壮丽的交响乐,而美丽的鸟儿就是回响在自然界的美妙旋律,就是闪现在天空下的欢腾音符。 </b></p><p class="ql-block"><b> 地球是我们共同的家园,美丽的鸟儿既是大自然的重要成员,也是人类同一个村里的可爱邻居和可贵朋友。愿我们与它们在同一片蓝天下和谐相处,共享快乐!</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