逝去的日子与逝不去的记忆,2020.7.7庚子年

引信

<p>最后的倩影</p> <p>吹哨人,再次感谢。</p> <p>曾经的你多么美丽与辉煌,留给屯溪人多少欢乐与爱恋…</p> <p>2020.7.6晚,老大桥还是如此美幻动人</p><p><br></p> <p>老大桥承载了太多屯溪人的记忆,当导游时常和游客吟诵郁达夫的詩!新安江水碧悠悠,两岸人家散若舟,几夜屯溪桥下梦,断肠春色似杨州。真是欲语泪先流!</p> <p>大雨大雨无情的大雨😭</p> <p>滔滔不绝,如狼似虎的洪水啊…</p> <p>她们都说</p><p>这是一座有灵性大桥一直坚持到桥上没有行人才倒入河中</p> <p>撕碎了多少伤心人</p> <p>话说屯溪(2)</p><p>《老大桥》</p><p>今天2020年7月7日上午9点多,始建于明末清初的屯溪镇海桥(百姓亲切的称呼“老大桥”)被洪水冲毁。别说生于此长于此的屯溪百姓来说,都非常惋惜和疼心!我一个移居屯溪、准确的说居住只有4年的移民,心中也十分难受😭 !</p><p>初识老大桥还在几十年前黑白电视机天气预报的镜头里,那时候称屯溪市。后来孩子大约20年前来屯溪一中上班,我常常来往于这座桥去屯溪老一中。喜欢站在她的脊梁上拍拍照片;喜欢有意坐人力三轮车从她身躯上通过;喜欢走在她躯体上前往静谧的老街;喜欢白天或华灯初上,或春天柳叶吐芽或冬雪飘飘而下拍几张她的倩影……</p><p>今天也去了和她告别、再想一睹她的芳容……可是!可是没有可是啦!😪 😪 😪 </p><p>500人的微信群,几十人发的朋友圈,都在哀叹百姓亲切称呼的“老大桥”轰然冲塌。更有“群情激愤”评述屯溪的标志性建筑花去600万维修加固的近乎周年不到,被没有1969年大的洪水冲毁云云……事实不知道如何???</p><p>其实我对老桥安危一直也很关心,曾经给《市民热线》提出要“清除寄生在老桥上的野生植物,以免植物根系破坏大桥结构……”,还好,得到了响应。</p><p>就老桥在这次不算大于往年洪水泛滥而冲毁老大桥的原因,我这样觉得:</p><p>1、老桥上游二百米左右新建了黎阳桥,相比原来的河面变窄了。新桥墩类似泄洪道形成的类似“隧道风”,增加了水流速度,从而对下游的老桥多少带来了隐患;</p><p>2、老桥风风雨雨几百年了,所谓加固没有用于“真材实料”;</p><p>3、为了所谓保护老桥,在靠黎阳这边降坡接近1—2米,是否失去原来的“三角支撑”力(有待砖家讨论)?有照片为证!桥头搞得不伦不类!好比在保护古长城上面贴瓷砖啦!😴 </p><p>当初改造老桥时,为什么就不能广泛征求市民意见,群策群力呢?不让车辆通行,不动原来基础,在桥二头设置类似故宫的高门槛石不就行了嘛!何苦劳民伤财的降坡修水泥阶梯呢?退一万步说,修阶梯难道不能用黄山多产的同样石头做阶梯吗?“修旧如旧”的道理,相关砖家们不知道吗?</p><p>黄山市民常挂口中的“大黄山”的决策者们,真不可以懒政决策喽!!!希望在不远的将来,看到重建的原样子的“老大桥”🙏 🙏 🙏</p><p>月半于今日中午随笔</p> <p>转发来自吴晞老师</p><p>屯溪"镇海桥"之悲局</p><p>&nbsp;&nbsp;&nbsp;活了484年的镇海桥于2020年7月7日9时51分被洪水吞没了。</p><p>&nbsp;&nbsp;&nbsp;看似天灾,人力不可抗拒,看似洪水猛涨造成老桥无力承受,看似老桥寿命已到,生死自然,然而,我们真的静下心来想一想,应该是人祸在先,天灾在后。</p><p>&nbsp;&nbsp;&nbsp;&nbsp;桥之毁全民之悲,百姓之痛。屯溪人的精神支柱倒了,城市的灵魂没了,"老大桥"从此成为屯溪全民的集体记忆。下午本想去看一眼,妻说,不忍心啊,洪水泛滥空空荡荡的江面,那样子太凄凉,太悲惨,还是让昨天的美好留存吧。</p><p>&nbsp;&nbsp;&nbsp;&nbsp;罪过,罪过,谁之罪,谁之过?</p><p>&nbsp;&nbsp;&nbsp;&nbsp;假如:上游不连建二座新桥,一座小坝?下游大片的泄洪区不被填,那个为了开发江上旅游的"大坝"不做。</p><p>&nbsp;&nbsp;&nbsp;&nbsp;假如:隆阜那一大片洪泄区不卖给恒大拿去开发?</p><p>&nbsp;&nbsp;&nbsp;假如:早做预防,早日加固⋯</p><p>&nbsp;&nbsp;&nbsp;现在,一切的假如都是空的了,近五百年的"老大桥",今天没了。</p><p>&nbsp;&nbsp;&nbsp;也罢,有人说:</p><p>&nbsp;&nbsp;&nbsp;&nbsp;&nbsp;千年的黎阳古镇不是也被我拆平了吗?</p><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有几百年历史的"长干坝"所有的建筑不是一夜之间被我推倒了吗?</p><p>&nbsp;&nbsp;&nbsp;&nbsp;&nbsp;老街的滨江一带谁说不能拆不能改!一切都可推倒重来,人定胜天嘛!</p><p>&nbsp;&nbsp;&nbsp;&nbsp;&nbsp;一座老桥算什么,影响我升官发财吗?旧的不去新的不来嘛,"老"的没了,大爷又不缺钱,建座新的更"漂亮"的给市民,政绩还能加分,,清代的乡间土豪哪有我当今大爷的权大钱多。</p><p>&nbsp;&nbsp;&nbsp;桥是洪水毁的,问责找大水。</p><p>&nbsp;&nbsp;&nbsp;屯溪镇海桥之悲是百姓之悲,记忆之痛,历史之罪过。这座牵挂着几十万民众灵魂的古桥,从此没了。</p><p>&nbsp;&nbsp;&nbsp;她存在的时候我们并不觉得有多珍贵,今天,她真的走了,没了,不知有多少人的心里会空落落的,写此文时我的泪水一直在眼眶里打转,好像家里失去了一位老人,亲人。</p><p>&nbsp;&nbsp;&nbsp;这是一位老屯溪人的痛,几代屯溪人的痛,我悲愤交加,欲哭无泪,故写此文以奠。</p><p>&nbsp;&nbsp;&nbsp;愿现任官员们你们可要用点心事,早日"原貌重建,还原历史",千万不可做个"豆腐渣"的"新老桥",建桥修路那是大德之举啊。</p><p>&nbsp;&nbsp;&nbsp;&nbsp;希望政府给每位老百姓一个为子孙积德的机会,设一个专项基金,让每个市民自愿捐一点点钱,凝聚"民心"去为重建"老大桥"打牢地基,让这座有灵魂的"老大桥"世世代代护佑着新安江畔的生灵百姓。</p><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2020,7,7于徽州)</p><p>&nbsp;&nbsp;&nbsp;重建"镇海桥"之时,要顺民心,接受百姓之善举,只有用黎民之善款,才能疗黎民之伤痛,重建已不是钱的问题,是全体徽州人的情感的寄托,⋯把这次人间不幸之事转化为全民对徽州历史的敬重和对家乡的热爱,唯有全民参与对徽州文化和遗存的保护,这样的悲剧才不会重演,徽州乡村的古建,乡村的古寺,乡村的古桥承载着徽州深厚的文化和历史,在那个大拆大建的时代留下的已经不多了,我们要信加珍惜。</p> <p>往事不堪回首,只能回味了</p> <p>老大桥</p><p> “老大桥”是和“新大桥”并称而共存的两座桥,在新安江上遥相呼应。老大桥守护着横江和率水,眼看它们汇聚并流成新安江。</p><p> 老大桥边浣女的捣衣声,新大桥下顺江而下的竹排,赤膊的船夫在湍急的碧流中撑篙上下,飞溅的浪花让桥上的稚童眼晕。</p><p> 更不提四季满眼的江流,春日里河对岸金黄的菜花,打鱼人在夕阳中沉浮的小木盆,老船夫梢头乖巧的鸬鹚。当然还有几年一遇的山洪,满城倒灌的江水,被山洪冲下的猪、家具、木头和藤蔓,还有江边废弃的幽深的老屋,逼仄的楼梯还堪上下,角落里丢着残破的铁锅。</p><p> 一中的学子每日在桥上来回,在中午的拥堵中练出了绝佳的车技,更有莽撞的后生不耐烦等待,在老大桥的栏杆上凌波微步,绝尘而去,留下一地惊叹。</p><p> 一中门前的率水深深浅浅地流,是涉水甚至读书的好去处,我曾经在水中发现一座古桥的踪迹,然而也只剩下了依稀的桥栏,我在那里倚着清流孤独地背书。涨水了水漫过了路面,学子把一只又一只纸船送进江流。</p><p> 对于屯溪人来讲,老大桥不是束之高阁的文物,它浸润了每一个屯溪人的生活,它的一砖一石,甚至它桥头的野草,都是屯溪人深谙的密码。</p><p> “老大桥”三个字简简单单而又意味深长,它是漂泊他乡的游子始料未及,未曾说出的暗语,它是永远无法打捞的记忆,永沉江底。转王雪文</p> <p>期待再现老大桥的身姿</p> <p>所以,不是什么桥有灵性,而是有好心人的留意和提醒,有尽责的人在守候!</p> <p>屯溪老大桥,名镇海桥,位于安徽省黄山市屯溪区,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1]。始建于明嘉靖15年(1536年),清康熙十五年(1676年)重修,清康熙三十四年(1695年)再遭水毁,清康熙三十八年(1699年)再度重修。长133米,宽15米,为六墩七孔石质拱桥,是安徽省现存的长度排在前20位的不可多得的大型古石拱桥之一。2020年7月7号被冲毁。</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