致我们一去不复返的少年时代

星黎

<p> (一)</p><p><b> 日月轮回,风云变幻,新旧交替,历史向前!54年弹指一挥间,回首往事,从孩提时代、小学、中学,走向社会、投入工作、直到退休,往事一幕幕又重现。然而最快乐难忘的还是我们的中学时代。</b></p><p><b> 每当看到其他学校的同学聚会,每当被邀参加我的学生们的同学聚会或师生聚会时,不由得就会想到:我的初中同学、高中同学你们在哪里?为什么没有你们的消息?由于种种特殊的历史原因 ,我们 初中高中同学之间一直没有过多的更广泛的联系,久而久之我们学生时代的过往,也就渐渐被淡忘。</b></p><p><b> 可就在前不久2020年的6月,我和我的高中(毕业分别51年)、初中同学(毕业分别54年)先后在微信群里相聚。那可真是喜从天降,同学们不敢相信这是真的事实。相聚后的前几天互加微信,互通电话、互发照片,语音畅聊,大群小群一起建,手机微信聊天都刷爆了,真可谓忙的不亦乐乎。一周后激动的心情才稍稍平复下来。现在每天浏览同学群是必修课,已经成为同学之间精神寄托的重要园地。 </b></p><p> </p><p> </p> <p>  </p><p> </p><p> </p> <p><b style="font-size: 15px;">上面第一张照片是我们喀什初中毕业全年级同学合影照,虽然不太清晰,但照片的上方有一排提示字和留影时间,具有年代感。这下面第二张合影是同一张合影,虽然缺了提示字和留影时间,但翻拍的比较清楚一些,同学们可以在上面寻找自己少年时代的模样。</b></p> <p> (二) </p><p><b> 一说起我们的小学中学时代和我们的学校来,还真是三言两语说不清楚。一是,学校属地多次重划归;二是,我们学校几次更名易址;三是,学校的生源跨地县来自新疆阿克苏、喀什、和田三地区的兵团各团场职工子女。 还记得我是上小学三年级时,与一牧场的其他年级的同学一起,由和田县转学到喀什疏勒县农一师前进总场子女学校。 学校分小学部和初中部,寄宿制。清楚的记得,我们的学校坐落在疏勒县城中心地带,毗邻南疆军区军人服务社和**边防团。一进学校大门,有一条约10米宽200米长的大路,通往边防团。大路左边是我们学校诺大的一个操场,小学部就在大操场左侧的里边。大操场中间是足球场,靠里侧有两个篮球场。操场周围有不少文体活动的设备器材:秋千、大滑梯、爬杆儿、天梯、单双杠、沙坑、乒乓球台、平衡木、跷跷板、大转盘…现在想起来都觉得:在当时那么艰苦的条件下能有这样的设备真的是很不错的,简直是儿童乐园!</b></p><p><b> 我们小学四年级以下每班有阿姨照顾日常生活。学校的初中部在大路右侧,另开一个大门。上初中我们的宿舍是8人或12人不等的一大溜通铺宿舍 ,被子叠的很整齐。牙缸、脸盆、毛巾都放在宿舍多层多用途的脸盆架上,排列的很整齐。一日三餐由学校食堂提供,每天各班派3~4人(轮流值日)去学校食堂领够全班同学的饭菜,在教室后面的2~3个小圆桌上吃饭。后来学校在食堂旁边为各年级配备了饭厅,每到吃饭时,各年级同学排队到自己的饭厅吃饭,我们从小就已经受到了军事化的管理。教室里上课的程序和现在没有太大的区别,但没有现代化的教学设备和仪器,基本靠老师一人掌控课堂教学的气氛和节奏。个别物理、化学课也只是一些简陋的设备仪器。</b></p><p> </p><p> </p><p><br></p><p><b style="font-size: 15px;">我们初三班的同学,有好多都是从小学起就开始在喀什疏勒县农一师前进总场子女学校上学(我是上小学三年级时,和一牧场的其他同学由和田县转入)。所以放上一张我们1962年7月小学毕业合影照。</b></p> <p><br></p><p><b style="font-size: 15px;">这是我们当年初三甲班的“小学霸”陈岩( 原名宋德琳)和初三乙班的“小学霸”许莹(左边)两人小时候天真烂漫的可爱模样。(许莹前面的是她的小妹妹,宋德琳前面是一位老师的孩子)</b></p> <p><br></p><p><b style="font-size: 15px;">别看我俩是初中生,学校的出纳姐姐和我俩处的可好呢!</b></p><p><b style="font-size: 15px;">后左:秦咏梅 后右: 贾国莉 </b></p><p><b style="font-size: 15px;">前一人:学校的出纳</b></p> <p><br></p><p><b style="font-size: 15px;">我俩一个爱说爱笑,另一个爱唱爱跳,特别合得来,我们就像一对儿亲姐妹。初中时的小闺蜜 左: 严黎 右:秦咏梅</b></p> <p><b style="font-size: 15px;">就连拍毕业照也要坐在一起,一个偷笑,一个开心的合不拢嘴。现在我俩换个位置,你左我右,不能总让你在左边吧。</b></p> <p> (三)</p><p><b> 1962年7月小学毕业升入初中一年级时,当时为了更好地贯彻“教育为无产阶级政治服务,必须同生产劳动相结合,培养有社会主义觉悟的劳动者”教育方针,学校注重劳动教育,组织学生参加生产劳动,我们初中部搬到条件相对艰苦的前进总场草湖中学(后来又改称“农一师第四管理处草湖中学”)。这期间学校的劳动明显比在小学时增加了不少:附近团场的大田间苗、掰玉米、割苜蓿、平整地块、收麦子等农活我们都干过。后来不知什么原因,上初二时学校又迁回了原址:喀什疏勒县农一师四管处草湖中学。这时劳动就少了一些,只是参加学校菜地的一般劳动:拔菜、运菜、拔草、捉虫(“地老虎”)、端沙子、割苜蓿、剥云母 等。那时候没觉得劳动有什么苦不苦的,反倒觉得劳动课可以到外面一边玩儿,一边劳动,有时候还可拔好多野菜带回来自己煮开放点盐吃,挺有意思的。</b></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15px;">初中三年级部分女同学合影 (从左往右) </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15px;">第一排:刘碧华、刘新民、任瑛、秦咏梅、严黎;</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15px;">第二排:万雪莲、陈均新、刘金花、常玲芝、黄喜莲、贾国莉;</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15px;">第三排:杨桂香、杜秀英、呂爱华、何喜风、杜焕莲 。</b></p> <p><br></p><p><b style="font-size: 15px;">我们都是好朋友,经常在一起玩 跳皮筋、丢手绢、“跳房子” 等游戏。 </b></p> <p><br></p><p><b style="font-size: 15px;">四个好朋友初中毕业,一个考上阿克苏农一师塔里木农业大学,另外三个考上阿克苏农一师师中学高中部。这是1968年12月,四位同学完成各自的学业,准备分赴各自工作岗位前的临别合影。照片中标注了姓名,不再说明。</b></p> <p><br></p><p><b style="font-size: 15px;">两位好朋友同时考入阿克苏农一师塔里木农业大学,可真高兴啊,咱俩一起合个影吧!</b></p> <p><br></p><p><b style="font-size: 15px;">这三位同学,当年肯定也是无话不说的好朋友吧?要不干嘛要凑在一起拍照呢?</b></p> <p><br></p><p><b style="font-size: 15px;">这三位好朋友,即将离开草湖中学,分赴各自考上的学校和工作岗位,虽然彼此兴趣爱好各有不同,但多年的小学、初中的同窗生活,却结下了一段难忘的同学情谊。</b></p> <p> (四)</p><p><b> 想起初中阶段的生活就特别的怀念。说实话我们的初中校园很美,校园被各种乔、灌树木包围着,一到春暖花开时,桃、杏、梨花竞相开放,那叫一个美,至今那美丽的校园还常常出现在我的梦境中。(据说,我们初中部的校园建国前是国民党的一个部队医院)春天花开时校园就像一个小公园,在教室里上课的我们,常常忍不住要撇过头从窗户往外看一眼美丽的花。树荫下的空地摆设着几张乒乓球台,一到下课,男同学抢先占好了乒乓球台的位置,我们女同学根本沾不上边。偶尔有些男同学大发善心,也让我们女生玩一两场。还有好多同学各自玩着各自的游戏。 每天同学们最快乐的时候,就是吃过晚饭到大操场玩各自喜欢的游戏或参加学校组织的手拉手集体舞。</b></p><p> </p><p><br></p> <p><br></p><p><b style="font-size: 15px;">雪莲同学和我一起考入高中,做过三年初中同学,又做过一年高中同学,关系处的还不错。她善解人意、热心助人常常受到大家的好评。你看她和老伴儿、家人其乐融融的样子,就知道她生活的很满足很幸福。</b></p> <p><br></p><p><b style="font-size: 15px;">记得翠兰同学初中时,是一个可爱的小胖子,性格质朴为人善良,和同学们关系相处的好像都挺好。你看,到老了退休时,却是一个身材匀称、时髦慈爱的姥姥或奶奶,难怪老伴儿那么疼爱她。</b></p> <p><br></p><p><b style="font-size: 15px;">我的初中闺蜜小萍,从小爱说爱笑,和我特对脾气。小时候长着一对大眼睛,圆圆的苹果脸,老了却变成了瓜子脸。 工作后嫁给了人人都敬慕的“解放军”,一看常常挂着笑脸的样子,就知道她很快乐很幸福。</b></p> <p><br></p><p><b style="font-size: 15px;">小萍同学虽然早已退休,爱唱爱跳爱热闹的“初心”依然未改 ,领着一众姐妹几乎天天跳广场舞,常常被邀请参加大型群众文体活动表演。</b></p> <p> </p><p> (五)</p><p><b style="font-size: 18px;"> 在农一师前进总场子女学校(4年小学生活)和农一师四管处草湖中学(3年初中生活)7年的童年、少年学习生活中,我们从小就远离父母家人,学校的各级领导、行政管理人员、后勤保育员、就像我们的家人一样关爱照顾着我们日常生活,各司其职,学校的各项管理都有条不紊进行着;那些每天和我们在一起的老师,如同我们的大哥哥大姐姐,除了每天正常的给我们上课之外,几乎所有学校的各项活动都与我们在一起。至今我还记得我上小学三年级至六年级的班主任老师--李曼淑老师、(她曾经送给我一件暗红底白条格子的府绸夏衣,至今印象很深)还有廖传玉老师、夏伟荣老师、美丽的王淑莹老师(舞蹈老师)、王国祥老师、还有我们的体育老师郑老师、尤其是我们小学部的教导主任姚老师,她虽然没给我们具体上过什么课,但她经常在全校师生大会上给我们讲话,语气和蔼却又是那么的洪亮,是一位慈祥、可亲可敬的人类灵魂的工程师之一。据同学们讲,她已经90多岁了仍然健在,让我们共同祝福她老人家健康快乐长寿!…… 我们的初中老师:田阜升老师,一位带着高度近视镜的白白净净的男老师,听说他出生于上海大资本家家庭,从没见过麦子长什么样子。秋收时节,学校组织高年级的同学下团场收割麦子。田老师本身体质差,割麦子时他拖着羸弱的身体,竟然跪在地上双手举着镰刀砍麦子,实在砍不动了就双手拔麦子,弄得浑身上下狼狈不堪,双手鲜血淋淋,看了令人泪目。经过几年的锻炼,他进步很快,后来在某教育类刊物上,我发现田老师被登在了教育系统的光荣榜上了!(那是我刚工作不久后发现的) 可见他付出了多大的努力啊!还有好多老师我也是记忆犹新:常常穿着白海军服的罗劲烈老师(一位曾当过空军高大英武帅气的老师)、蔡利民老师(数学老师)、陈应福老师(几何老师)、周存明老师(俄语老师)、俞天海老师(俄语老师)、陆艺宗老师(化学老师)、许焕珍老师(物理老师)、游传太老师(语文老师)、黄炜老师(美术老师)、路健老师(语文、政治老师)、钱文礼老师…说到钱文礼老师印象也很深,他是政治老师 曾当过我们的班主任,说话不紧不慢,和蔼可亲,爱戴一副黑框眼镜。后来听说调到农三师师部,没几年就当上了农三师的政委,不知是哪年已去世……</b></p><p><b style="font-size: 18px;"> 由于是寄宿制,学校的行政后勤所有人员和老师们,与我们小学部、中学部所有的学生都住在同一个校园里。老师和我们学生朝夕相处打成一片,除了每天完成日常的上课教学任务之外,课间、课外活动也总是和我们在一起。有几件事记忆犹新印象深刻:1.在学校最开心的事,除了每天下午课外活动时,各班同学到大操场参加各种文体活动之外,就是每周一、两次全校师生(包括小学部、初中部)在大操场集合,按照低年级至高年级顺序,排队去南疆军区影院看电影,有时也去地方(疏勒县人民影院)影院看电影。人民影院两边的墙上挂着当时有名的电影明星的照片,白杨、王心刚、王晓棠、张瑞芳、孙道临等一批老艺术家,我们那时就“认识”了他们。[偷笑] 2.六十年代初(62年还是63年)的一天,我们发现在各年级餐厅(那时称“饭堂”)前面的一大片空地上,停放了好多清一色军用大卡车,听说是由于内地自然灾害造成粮食饥荒,这些车队是来新疆拉运粮食的。长大后才知道,我国60年代初遭受了严重的自然灾害 ,加之浮夸风的影响,全国很多省区老百姓挨饿甚至到处流浪讨饭(我们当时小不懂事,跟别人瞎起哄说他们是“盲流”)。新疆算是粮食主产区也未遭灾,所以我们才看到大批车队“进驻”学校暂住时日的场面。 3.由于全国粮食灾荒,我们原本不错的的学校伙食也一下降低了不少。记得那时学校给每个同学定量,每个人每天中、晚饭每顿一个拳头大小的黑黢黢淀粉馒头(据说是玉米叶磨成的)外加一个稍大一点儿的包谷面窝头,主菜以白菜(或土豆条、萝卜片)粉条汤为主。说起来最好笑的是:每天早饭常常是一大碗炒面稀糊糊,味道还是挺香的。但是上午第一节课刚上到一半,陆陆续续就有同学举手报告要去厕所,紧接着很多同学连锁反应,都想去厕所小解,于是课任老师索性放全班同学上厕所,时间限定约10分钟之内,于是解手大军哗哗哗往厕所方向跑去跑回。鉴于这种情况,有一段时间学校临时决定,各年级分时分段岔开时间排队上厕所。这个场景我一直没忘,困难时期就是这样。</b></p><p> </p><p><br></p> <p><b style="font-size: 15px;"> 这是美篇的制作者我本人--严黎同学。上初中时喜欢上自然课、物理课、俄语课,曾经当过物理课代表和俄语课代表。我小时候看起来身体很瘦弱,但爱唱爱跳爱运动爬杆很快,所以同学们给我起了一个外号叫“瘦猴”或者叫我“严(猿)猴”,活到老却变成了体态臃肿,显得很富态的老太太。</b></p> <p><br></p><p><br></p><p><b style="font-size: 15px;">我们初三甲班的部分女同学合影及朋友之间互相留影</b></p> <p><br></p><p><b style="font-size: 15px;">我的好朋友刘新民,我和她上初中时,可能是全班最瘦弱的女同学,个子也不高。她小时候和现在的她,还是那副不苟言笑严肃的表情,几乎没什么大的变化。以后多笑笑,开心点儿。五十多年后我才知道新民同学和我们班的马国瑞同学结成了眷属,你看他们和高大帅气的两个儿子在一起时,那自豪开心的样子想掩饰都掩饰不住啊,祝他们幸福永远!</b></p> <p><br></p><p><b style="font-size: 15px;">延枫同学和她的家人以及小时候的玩伴儿。你看她小时候与现在的她差别大吗?记得小时候她叫延金女,我就常和她开玩笑,说她是不是延边的朝鲜女金人,她也不生气。看她现在的样子是一个爱旅游爱生活的人。愿她天天开心。</b></p> <p><br></p><p><b style="font-size: 15px;">这是我们初中同学王永康2003年回上海时,同学和朋友们送他时的合影。这里有7、8个是我们班的同学,猜猜看有你认出来的同学吗?</b></p> <p><br></p><p><b style="font-size: 15px;">黄绪成同学,依稀记得初中时他是一个大高个,爱好体育。初中毕业后,听说他考上了农一师塔里木农业大学。这是他和老伴儿、儿子一家欢聚的时刻,祝他们幸福永远。</b></p> <p><br></p><p><b style="font-size: 15px;">韦玲龙同学,还记得他初中时个子不高,调皮灵活是个小机灵鬼,没想到成人后却长成了大长腿,你看他们全家人都是人人羡慕的大长腿!👍</b></p> <p><br></p><p><b style="font-size: 15px;">赵燕凌同学,当年我们都是一起从和田到喀什求学的兵团一牧场的孩子。你看她小时候那水灵灵的大眼睛,像一对儿圆溜溜的葡萄,那么的透亮水灵,老了那对大眼还是那么明亮。愿老同乡、老同学多多保重!常和同学见见面,聊聊天多开心啊!</b></p> <p><br></p><p><b style="font-size: 15px;">黄喜莲同学,上初中时她那做事特别认真仔细的慢性子,大家都知道,什么东西如果由她保管,你就十二万分的放心吧。性子虽然慢半拍,却是一个乐于助人的热心人。你看她笑得多开心,一定是找到了对脾气的好老伴儿,生活开心才会笑的那么甜。</b></p> <p><br></p><p><b style="font-size: 15px;">贾国莉同学,也是我初中的好朋友,记忆中的她好像男孩子的性格,大大咧咧,不拘小节,为人豪爽做事干脆利索,不知她长大后我们分开这么多年,她是不是变得淑女一些了呢?💁图中这是她和老伴儿、儿子家人在一起。</b></p> <p><br></p><p><br></p><p><b style="font-size: 15px;">陈岩同学,上初中时她是我们班的“学霸”,还当过我们的班长,常常见她帮助向她求助解答学习难题的同学,同学们都称她“小老师”,至今我都记得她写的一手好字,令人佩服。考高中时,由于历史的原因,当时对一批所谓的“有家庭问题”的同学不公,成绩优秀的她,不得不过早的走入社会 参加工作。然而逆境没有使她退缩,坚强的性格推动她奋力拼搏,终于取得了令众人赞叹不已的骄人成绩。是金子总会发光的。看看晚年的她,一家老小和和美美多幸福啊!</b></p> <p><br></p><p><br></p><p><b style="font-size: 15px;">何苗同学,她是初三一班的同学,虽然和她不太熟,在我印象中她是一个话语不多比较文静,给人以踏实稳重的感觉。这次同学收集照片,她因给儿孙家帮忙不在自己的家,着急于无法提供新照片就匆忙自拍了一张近期照补上了。请以后有机会再补上和老伴儿、家人的合影就更好啦。何苗同学别着急。</b></p> <p><br></p><p><b style="font-size: 15px;">吕桂兰同学,是我初中同级不同班的同学。因和她接触不多,不是很了解。在我印象中,她当年是一个皮肤白净沉默寡言的一个女生,说起话来一副严素认真的样子。你看她展开的笑容,就知道她这一生过的还不错。祝她健康开心永远陪伴她。</b></p> <p>  </p><p><b style="font-size: 15px;">张建东同学,是我初中同级不同班的同学,和我的初中闺蜜秦咏梅是一个班的,初中毕业后考上农一师师中学的师范部。(因他入群比较晚,还未能提供近几年的单人照和家庭成员的生活照,也只好放几张合影里有关他的截图照片,以填补空缺。)</b></p> <p><br></p><p><b style="font-size: 15px;">张珍同学,在我印象中她也是我同级不同班的同学。因接触不多,对她的性格特征印象不太深,只记得她天生一张樱桃小嘴,即便笑起来嘴巴也很小,很担心如果她大笑时会不会把嘴唇笑裂了呢?😜(因为她进群晚一些,并未提供自己的家庭生活照,我只好从她们中师班的相册里选了几张有关她的照片,先放在我们初中同学的美篇里,以填补空缺。)</b></p> <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b> </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 教室里的欢声笑语,是再也回不去的旧时光,回首往事,同窗几载怎能忘。至今还与我们失联的同学,你现在哪里?这几年过得怎么样?是否还记得我们小时候的傻模样?快快来看老照片,哪个是他、她,那个是我俩?还未露面老同学,想方设法联系忙,联系上线快登场,群里聊天多欢畅。</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15px;">让我们回到到少年时代,再好好看看每个同学小时候的模样,你还能想起他(她)是谁吗?</b></p> <p> (六)</p><p><b> 看着这一张张老照片,恍惚又回到了我们的从前,让我们重温了那段虽苦却快乐的少年时代。那些年是一张张褪色的老照片,那些年总是让我魂绕梦牵,那些年是我们共同的从前。那些年我们一起玩耍一起闹,一起上学一起跑,一起唱歌一起笑。走着走着,我们从天真无邪懵懂无知的少年,转眼变成了华发斑白体态臃肿的老头老太。同学一别,掐指一算54年倏忽而过。同学离别的太久了,左看看老照片,右看看新照片,一一仔细端详,仍然可以寻觅到当年的痕迹,其实从前从未走得太远。夕阳无限好,何惧近黄昏,让我们把70岁当成一个新的起跑线,在自己筑就的巢穴里健康快乐的生活,勇于面对将要更加踉跄的未来。54年后的现在,我们在微信中相见,希望现实生活中的那一天相聚,我们能真真切切拉着同学的手说一声:老同学,你好!今后的日子里,有空时别忘了同学之间常常连线,互相惦记,互相鼓励,让我们的同学谊、学友情走得更远更远…</b></p><p><br></p><p><b style="font-size: 15px;"> 在美篇的最后,我要感谢同学们踊跃提供各自的照片和家人的合照,尤其是黄喜莲同学、秦咏梅同学提供了大量同学们初中毕业时单人照和合影照。我一个70岁的老人从未用《美篇》尝试过写点东西,这是第一次尝试,所以我特别要感谢我的牧场学生岳葵,她不厌其烦隔空一次次给予我《美篇》操作程序方面的指导,才使我比较顺利的完成了我的第一篇《美篇》创作。</b></p><p><b style="font-size: 15px;"> 2020年7月10日</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