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年回故乡,年年的感觉都不一样。<br> 我的家乡在甘肃靖远,这是一个贫困县。当兵在外闯荡了40多年,见过的好地方多了,靖远与我现在居住的陕西比,特别是秦岭以南的多数县域比,实在谈不上富饶,更谈不上美丽,是个名副其实的“丑小鸭”,但子不嫌母丑,家乡在游子心目中的美是永恒的,这种美其实是一种植入心底的回忆,是梦牵魂绕的惦念,是弥久恒馨的眷恋。家乡有浓浓的亲情,有童年的快乐,是人生梦想的起点,是叶落归根的故土。<br> 今年6月初回到家乡,陪老母亲和家人去了几个地方,喜欢摄影,用镜头记下了难忘的景致。 法泉寺<br><br> 法泉寺为靖远八景之首,是国家AAA级旅游景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位于县城东北7.5公里的杨稍沟口,距我家5公里。法泉寺始建于北魏时期,至今已有1600多年的历史,与陕西法门寺、宁夏景云寺同承一脉。这里四周环山,泉水漩流,苍松翠柏,榆柳成荫,亭台楼阁星罗棋布,山势建筑雄伟壮观。主要庙宇依山崖而建,半山间有三眼清泉,因以法门和清泉立说,故名法泉寺。 <br> 上世纪六七十年代,军队入驻法泉寺,文革期间法泉寺遭到很大破坏。改革开放以来,党的宗教政策得到落实,法泉寺在政府支持和民间赞助下,逐步恢复和重建了不少寺庙与塑像,流失的文物返回了部分。重修的紫霄楼、观音阁等楼阁,飞檐反宇,雕栏玉砌,气势恢宏,体现了太平盛世爱教爱国的和谐景象。<br> 重修后的法泉寺,以其悠久的历史,珍贵的文化遗产,独特的红岩景观,吸引越来越多的人前来观光、敬香。<br> 法泉寺集佛道儒于一体,为白银一带最负盛名的寺庙,每年农历4月初8过会时人山人海,热闹非凡。隐约记得三四岁时大姐背着我逛了一次法泉寺庙会,那时文革尚未暴发,法泉寺是近百年来各类建筑和文物保护最好也是宗教活动最鼎盛的时期,那天人非常多,有一个疯女人一手拿着一只鞋,忽唱忽哭,我吓的爬在大姐背上一动不动。<div> 一晃50多年过去了,今天陪89岁的老母亲和快70岁的大嫂、大姐重游故地,物非人也非也,不由感慨时光如梭、人生如梦!那时肚子吃不饱,我还走不动路被人抱着,现在生活彻底改善了,我已年过花甲,开着汽车拉着妈妈和姐姐出来游逛。母亲有博大的善心,笃信神灵,非常虔诚,逢庙必进,遇神便拜。我扶着老人一边拍摄,一边频频上布施,心里充满了团聚的快乐。<br></div> <div><br></div><div><br></div> 崛吴山<br><br> 崛吴山地处靖远、平川、会宁、宁夏海原四县区交会地带。属祁连山东端余脉,大体呈西北――东南走向。东南与六盘山支脉相接,主峰海拔2858米。<br> 崛吴山距我们村60公里,记得小时候生产队养羊,冬天没草吃就赶到崛吴山去放牧。传说唐玄奘西天取经回来路过靖远时曾在此讲经说法。长征时朱老总率领红军在此驻扎过。崛吴山在我的想像中应该是层峦叠嶂,山青水秀,绿草茵茵,古迹众多,是一个神奇的地方,从小有个愿望上崛吴山看看,这次回家大哥带我们兄弟姐妹四人共同去看崛吴山,宿愿终得实现。<br> 崛吴山东坡西坡景观各不相同,东坡以森林为主,西坡以庙宇为主。去时我们不知东西有别,百度导航引着我们到了西坡。道路断断续续在修,大哥一路上讲着家乡的趣事,不经意就到了。<br> 崛吴山主峰与山下平原比高小,山坡较为平缓,远看并不巍峨。东坡林木遍布,苍翠秀美,山坡下是广阔的天然牧场;西坡建有寺庙潮云观,庙宇依山而布,亭台楼阁气势不凡,山色钟灵毓秀,古树苍劲挺拔,幽静的山谷充满了神秘与仙气。<br> 可能受疫情影响,加之非节假日,我们没看到其他参观和进香的游客。 <br> 旱地西瓜<br><br> 甘肃干旱缺水,山区农民为了保墒,在不能灌溉的田地上铺一层沙石,石子小的直径0.5――1厘米,大的4――6厘米,厚度约10厘米左右。沙地下雨时能很好吸收储存水分,天晴时隔断了太阳对土壤的直射,水分蒸发少,种子播在沙石下面,肥料也也施在沙石下面。虽然从不浇水,农作物仍然可以生根、发芽、开花、结果,只是产量低些。<div> 南方的人不理解,为什么甘肃人把石头往地里拉,其实这是农民千百年来战天斗地总结出的抗旱经验,是劳动人民的智慧结晶。<br> 旱地西瓜个小皮薄瓤沙甜,富含硒等微量元素,营养丰富,口感极好。6月初瓜秧已有碗口大,到7月底8月初就成熟了。地里干活的乡亲热情地说,瓜熟了来吃瓜,不甜不要钱。</div><div> 图片为靖远高湾瓜园,几百亩瓜地连成一片,一望无垠,气势磅礴。种植西瓜是当地农民主要的收入来源,期望有个好收成!<br><br><br></div> 河滩稻田<br><br> 黄河流经靖远154公里,沿黄灌区光热资源丰富,土地肥沃,适于水稻种植,所以靖远也被称为“鱼米之乡”。很多人只知宁夏盛产水稻,其实甘肃靖远所产水稻比宁夏的更好吃,营养更丰富,因为甘肃比宁夏海拔更高,日照更充分。<br> 我们村离黄河很近,小时候有三分之一的水地种植水稻,那时经常在稻田里帮大哥干活,主要是除杂草。稻田里有一种草家乡叫它“拜草”,到现在我也不知其学名,长得很像稻苗,区别在于拜草叶子中间有一条细长的黄线,稻苗叶子是全绿的,不注意看不出区别,我除草时经常把稻苗当杂草拔掉,大哥不厌其烦地一遍遍讲解如何识别真假稻苗。那时插秧技术尚未引进,水稻种子直接撒进田时里,稻苗与杂草参在一起,实在难以区分。<br> 上世纪70年代,长势很好的水稻亩产也就四五百斤,现在水稻亩产一千多斤。谈起来大家都由衷地感激袁隆平,是他带领科研团队不懈努力让水稻产量翻了一番。<br> 是啊,随着城镇化、工业化不断加进,耕地越来越少了,只有靠科技进步来提高产量。中国约25%的粮食靠进口,中美贸易战,好多人担心出现粮荒。<br> 文冠果<br><br> 我家所在的村子叫砂梁,有5000多口人,过去分11个生产队,现在编了20个生产小组。有一个生产小组住在山沟里,此沟名乃家沟,沟里有几十亩大的一块平地叫乃家台子。我的发小同学乃国民在这里办了一个农家乐,起名文冠山庄。<br> 山庄有两眼清泉,供几户农家饮用及农田灌溉。山庄群山环抱,空气清新,绿树成荫,鸟语花香,有世外桃园的感觉。称奇的是这里长了十多棵文冠果树,树冠大小不等,最大的树干直径近一米,专家考证有近千年的历史,已被文物部门列为保护树木。小树都是大树根上衍生出来的,有祖孙好多代呀。<br> 文冠果主要生长在我国的黄土高原地区,根系发达,耐旱耐寒,树姿秀丽,花果稠密,不仅甚为美观,而且生命力强盛,适应在草沙地、撂荒地、黄土丘陵生长,甚至在岩畔上都能正常发育。<br> 文冠果全身都是宝,树干是上等木材,树叶可做茶叶,果实具有祛风除湿、消肿止痛降压功效,种子含油量达50-70%,生活困难时期,人们采集文冠果种子榨油点灯,以后逐渐转为食用。<br> 由于文冠果具有较高的经济价值和顽强的生命力,现在甘肃很多地方都在大面积推广种植,因此文冠果已成为甘肃扶贫和治理沙漠的功勋树。<div> 老同学乃国民农家乐经营的非常好,蔬菜都是自己田里种的,肉蛋都是己养的家畜家禽,味道鲜美,生态环保,在附近几十里名气很大,以其交通方便、环境优雅、质优价廉,吸引着八方来客。<br> <br><br> 2020年6月15日<br></div>