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b> “上堂着认真(听讲)哈!”每天在校门口,家长常常反复地叮嘱孩子;“要认真听讲!”在课堂上、在办公室里,老师常常语重心长、或苦口婆心、或无可奈何对着学生讲。总之,课堂上就是要认真“听讲”。“听”是信息的输入、“讲”是信息加工、内化后的输出,这一行为是学习的重要途径之一。</b></p><p><b> “听讲”对于学生,理所应当!</b></p><p><b> 那“听讲”对于老师是不是也亦然?</b></p><p><b> 每个孩子在课堂上的“讲”,他们肯定也同样希望老师能认真地“听”到,“听”是一种姿态、是彼此之间的一种尊重,这也是营造和谐课堂的必要条件!</b></p><p><b> 然而,审视我们的课堂,教师不听、假装听、听不懂的现象却很是常见。</b></p><p><b> 在五年级一节数学课上,曾看到过这样的情境。</b></p><p><b>师:“同学们,拿着你手中的长方体,自己数一数,长方体有多少条棱?”</b></p><p><b>生1:“老师我知道,这四条、这四条、这四条(学生拿着长方体教具比划着),4×3=12条。”老师露出了满意的笑容,赞赏之情溢于言表。</b></p><p><b>生2: “老师,长方体有8个顶点,每个顶点有3条棱……</b></p><p><b>师:我问的是长方体有几条棱?(教师显得有些不耐烦的打断了学生的回答)</b></p><p><b>生2:3×8就是24条,但这一条棱,两边是两个顶点(笨拙地指着一个长方体的一条棱),算了……两次所以再……除以2就是12条棱!”(学生还是勇敢地表达出了自己的想法)</b></p><p><b> 面对这突如期来的回答,老师显得有些“慌张”,也可能没听懂!</b></p><p><b>师:“这位同学真了不起,把一个简单的问题整成了一道奥数题。”学生悻悻地坐下。</b></p><p><b> 这是……对这名同学回答的肯定?赞赏?还是一种敷衍?</b></p><p><b> 当学生讲的不是我们预想中要的时,我们是不是总会习惯性对其进行“引导”、甚至打断,而不是从“讲”中去“听”出孩子真实的想法,找出跟预设的联系,再顺着学生讲!而是喜欢“另起炉灶”重新“讲”?孩子的“脑回路”毕竟跟大人不同,或是语系不一样,但“殊途同归”不才是课堂最动人的风景吗?</b></p><p><b> 有人曾组织过这样的一个实验。把参加实验的人分成两组。一组被指定为“敲击者”,另一组被指定为“听众”。敲击者的任务是在一系列大众熟悉的歌曲中挑选出一首歌曲,譬如《祝你生日快乐》,然后为“听众”敲打出这首歌的旋律,“听众”的任务则是猜出敲打歌曲的名字。并事先让“敲击者”先预测“听众”猜对的概率——“一半以上”!因为敲击者觉得这个任务实在是太简单了,大家怎么可能猜不出类似《祝你生日快乐》这样家喻户晓的歌曲呢?然而实际敲出来的120首歌曲中,“听众”只猜对了三首,这种现象被称之为“知识偏差”。</b></p><p><b> “敲击者”清楚地知道自己要敲打的歌曲,他们一边敲桌子一边在脑海里唱的那首歌,而“听众”听到的只是间断的敲桌子的声音而已……</b></p><p><b> 那有没有可能这种“知识偏差”的现象每天都在师生共同经历的课堂上上演呢?教师勤恳地敲击出自以为耳熟能详的“乐章”,而学生听到的也许只是一些间断的“敲击声”呢?同样,当学生兴奋地哼唱出心底熟悉的“旋律”,而教师也只是把它当成凌乱的“敲击声”,或“屏蔽”或喝止呢?</b></p><p><b> 改变从“听讲”开始!教师如能躬下些身段,孩子就可以更挺直了腰板,大家也许就可以在彼此耳边愉快地唱着“同一首歌”了。</b></p><p><b> 所以……老师,您今天认真“听讲”了吗?</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