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7月7日,辽源市文艺志愿者协会组织部分人员到东丰县“中国农民画馆”参观,了解东丰农民画的起源、经历及发展情况。通过拍摄的照片,向大家讲述东丰农民画的故事。</p><p> 当然,东丰农民画几乎家喻户晓,如果你知晓,那就再重温一次吧。</p> <div> 东丰农民画的来历:</div> 东丰县因盛产梅花鹿,被封为“皇家鹿苑”。到了1896年,在这里生活劳作的人们,出于对生产生活的需要和对审美需求的本能,产生了颇具民族和地域特色的民间艺术。人们为装饰自己的住宅,在纸糊的天棚上进行彩绘,没有范本和参照,完全是凭着审美的感觉和喜好去点缀和装饰,随之产生了彩棚画;妇女为装点生活刺绣枕头顶、绣花鞋等;在节日庆典、婚丧嫁娶的活动中,逐渐产生和创作了剪纸、木刻、材头画等。这些原生态的民间艺术,随着时间的推移,民间艺术形式不断完善,培养出特定地域的审美特征。 这是有记载以来的第一幅农民画。 最具代表性的是东丰县南屯基镇(原秀水乡)红榔头村的李氏家族,李氏家族中的李刘氏心灵手巧,擅长剪纸和在毛草纸上绘画手艺。李刘氏过世后,她的长孙李洪山,继承传统,不仅会剪纸、绘毛草纸画、剔鞋样等手艺;因他会木匠、棚匠手艺,在棺材头上画十二生肖,民间房屋装饰糊棚,在棚纸上画各种山水画,成了一绝,久画久之,演变成了一种独特的民间彩色绘画形式。 1973年,东丰农民画作者发展到27人,创作作品17件,李俊杰创作的《学犁》分别在《吉林日报》和《红色社员报》上发表。1975年,为了更好地扶持农民群众的艺术活动,东丰县文化主管部门在秀水乡成立了文化站,从此有组织地开展了农民画创作活动。秀水乡农民画创作活动得到县委、县政府和文化主管部门的高度重视,县文化馆派专业美术干部长期下乡辅导,并邀请省、市群众艺术馆的专家帮助辅导,为培养农民画骨干作者打下了坚实的基础,使一批农民画骨干作者相继在全国各项大型赛事上崭露头角。 这是第一幅登报的农民画。 1983年,在全国首届农民书画大展赛中,东丰县有6件作品参展,其中张玉艳创作的《幸福的晚年》获大赛一等奖,李升华创作的《农忙时节》和姚凤林创作的《关东烟》获二等奖。 在1988年第二届全国农民书画大赛中,姚凤林创作的《八仙过海》获二等奖。随之1988年东丰县与陕西户县、上海金山县等同时被国家文化部命名为“中国现代民间绘画画乡”。从此,东丰农民画声名鹊起,并始终在中国农民画领域中处于领先地位。2008年,东丰县又被国家文化部命名为“中国民间文化艺术之乡”称号,2009年,东丰农民画入选吉林省“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10年被中国美协评为“中国十大农民画乡”之一…… 土地是农民的命,画是农民的梦,生活中有画,画中有生活。农民既种地又绘画,生活中有憧憬、有希望、有奋斗。农民画符合农民的审美理想、审美情趣、审美习惯、审美追求。人们把农民画捧在手中,挂在墙上,看在眼里,喜在心中,受感染、受激励、受鼓舞。农民画发挥着认识功能、教育功能和审美功能,发挥着赏画求美,寓教于乐的作用。 2011年,总占地面积1万平方米的东丰·中国农民画馆建成。画馆建成后,扩大了农村各农民画创作室普及推广范围,加强农民画创意产业的集群发展与规模效应,充分发挥东丰农民画的区位优势和资源优势,打造较为完整的文化创意产业链条,实现文化创意产业集群发展和产业规模效应的充分释放。 东丰中国农民画馆坐落于东丰县西城区中心地段,分为上下两层,建筑风格蕴含关东风情,彰显鹿乡特色,馆内有两个展览大厅,集中展示东丰农民画精品力作,并可通过现代多媒体设备了解东丰农民画从产生到发展、壮大的历程。该馆是集展览、培训、创作、收藏、交流、销售等于一体的专业画馆,设有农民画艺术品超市和农民画创作体验区,是辽源独具特色的文化旅游景区。 品味一幅幅作品,不难看出,作者们往往用质朴的笔触,将这些生活的场景生动地表现了出来。正如美学家王朝闻所言:"这些农民画虽土气十足却有相当的艺术魅力。" 东丰县素以“神州鹿苑”闻名于世,以龙的图腾积淀的深厚文化底蕴,形成了富有活力的现代民间艺术土壤。早在一百多年前,生活在这里的人们就对民间美术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如:绘制年画、彩棚绘画、毛草纸画、剪纸、窗花等,以至于后来发展的民间版画、墙报画、壁画等。 2009年,东丰农民画展,从县、市开始一直举办到省会长春;还参加中国现代民间绘画大展,获一等奖、二等奖各一名,还出版了《东丰农民画》,东丰农民画正式成为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东丰农民画艺术来源于满族民间,农民画是满族习俗的有机组成部分,农民画的内容和形式大多受满族习俗活动或习俗心里的影响。东丰县的历史仅有百余年,但历史文化基础还很深厚,在四千年前就有人类在这儿生息繁衍,历史上有满族、蒙古族的游牧文化,有朝鲜族的稻耕文化,有关内移民带来悠久的民间艺术,这些构成了东丰县的宝贵的文化基础。 东丰农民画饱蘸着浓郁的北国风情,色彩鲜艳夺目,装饰性强。它不似学院派的作品那样讲究技法,而注重生活的真实。正是这种夸张的造型和独特的表现风格,更是被冠以了“东方毕加索”之美誉。 东丰县农民画的绘画技艺和风格曾被省文化厅誉为东丰“三绝”之一,1988年,东丰县与上海金山县、陕西省户县,同时首批被国家文化部命名为“中国现代民间绘画画乡”。 农民画与儿童画从表现手法上又有许多的相似之处。以民族传统为根基,以关东民俗为养分,以自身生活为源泉的创作风格深深的感染了学生。 历经百年,以关东地区民俗为养分,融合汉、满等北方民族文化元素,可以说农民画是生产者的艺术,接触生活观察社会,大胆的向生活索取,表现自己对社会实践的真实感受,形成自己真诚无伪、质朴稚拙的特点,以现实生活为源泉,并创作了大量的形象质朴、色彩明快、构图饱满、凝重和谐装饰性强的农民画作品。具有浓厚的乡土气息和地方特色,是劳动人民审美意识、社会观念的反映。 东丰农民画作为中国绘画百花园中的一朵艺术奇葩,像烂漫的山花盛开在祖国的黑土地上,它同各地农民画一起,折射出了中国农民的生活状态,折射了农村文化和农民的艺术素养,与农民的生存状态存在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欣赏研究农民画离不开农村的民间文化,离不开农民的创作主体。农村、农民、农民画三大要素的结合创造了中国民间艺术新的辉煌。而这其中,东丰农民画也以自身独特的艺术美感,对中国农民画发展贡献了自己的一份力量,成为当代中国农村美好画卷中的重要一笔。 画民间、民俗和民风,渲染东北风情;画朝思暮想的心里事,企盼梦想成真;画乡里乡亲的交往,彰显人际和谐;画好山好水,渴望天时地利人和;画花鸟鱼虫,歌颂自然,启迪人生;画地里长的家里养的,赞扬科技进步使各业兴旺;画城乡互动交流,展示时代风貌;画社会主义新农村,歌颂党和政府政策好。 他们的作品阳光、刚健、积极、上进,充满审美情趣,洋溢时代精神,蕴含思想力量。画中有我,我画我心,表现了作者生活充实,精神充实,艺术充实。给人以真情实感,留下温馨的回忆,产生无比的感染力。 农民画从表现时代的变革到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变化,从歌颂党的政策到发展新型农业经济,赋予艺术以活的生命力。作品表现了农民理想、前途和高尚的追求,不仅给人以审美的愉悦,而且给人以启迪。 1983年在全国首届农民画大赛中,张玉艳的《幸福晚年》获大赛一等奖,李升华的《农忙时节》获二等奖。第二届全国农民画大赛中姚凤林的《八仙过海》又获二等奖,这一系列的“幸福”现象,传递了美的信息,产生了激动人心的效应,农民画社会认可了,农民画获大奖了。东丰农民美感的产生和体验,感知、感情、意志从来没像这样涌动,实行家庭联产承包,农民过上了殷实的生活,开始追求充实的精神生活,这成为奔小康生活的不竭动力。 至今东丰农民画已有270余件作品获国家级奖励,152件作品被中国美术馆收藏(其中有32件作品被炎黄美术馆收藏),4件作品被北京同仁堂博物馆收藏,21件作品被浙江美术馆收藏,400余件作品被联合国和世界各国知名美术馆收藏,2000余件作品在国家级报刊上发表,1200余件作品先后被选送到联合国和日本、德国、阿根廷等国家展出,6000余件作品被国内外专家、学者和友人收藏。 下面在几幅巨型长卷,敬请横过来欣赏。 第一幅获奖的农民画《幸福的晚年》。 <p> 这是赵永平等人历时两年创作的巨作《关东神韵》。</p> 这是门厅一幅农民画《关东美》。 这幅是《鹿乡春秋》。 <p> 来到东丰中国农民画馆收获不小,与赵永平馆长合影留念。</p> <p> 东丰农民画是辽源的一张名片,辽源的地方虽不小,但其故事说也说不完。挖掘民间的文化是件长期的任务,我们会坚持不懈继续前行。</p><p> 在此感谢东丰县文联主席郭荣梅、东丰农民画馆馆长赵永平、于永平及讲解员的热情支持。</p><p> 编辑、整理、摄影:许立涛</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