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乡路漫漫

彩虹

<p><br></p><p> 年初一大清晨9点整,就被一阵手机铃声惊醒,心想是谁这么早就来拜年了?迫不得已赶紧起来接听电话。电话那头传来西昌老乡杨文波的声音,问我何时去西昌?我只好说本来打算今天一大早就走,因为先生的两个战友已约好初四聚会,怕赶不及回来就不去了。放下电话就和先生说,乡下老乡又来电话催我们去玩了,从去年国庆至今,已经打了n次邀请电话。先生听后,突然从床上跳起来,吼了一句时下最流行用语“走起!”,于是乎穿衣、起床、梳洗、整装,打电话通知他的两个弟弟和弟媳,动作之神速。一阵忙碌过后,10点半准时上了成雅高速。</p><p> 今年的高速出口站作了改进,一律不用在站口停留,收费员持续做着放行的手势,一路畅通无阻。可是没走多远,还没到新津境内,车流已排成了长龙,三个车道排得满满的,像蜗牛一样的爬行。大概折磨了1个多小时,几近成乐高速分道处,车速才渐渐得以提升,终于可以正常行驶了。车外的风景自不必多看,这一路是常来常往,因为塞堵的耽搁,12点半才到达雅安南,我们在此下了高速准备找点吃的,因为记得这里有几家小饭馆。不曾想饭馆虽然开着,却想吃的什么都没有,只有各种味道的方便面,5元钱一碗,不过还算人性化,老板包烧开水,有一家还提供了豌豆尖儿,10元钱一筲箕。我们一行6个人,一人一碗方便面,外加5元钱的那尖儿,算是解决了一顿午餐。这是史上最节约的一顿饭,我恐怕有20年没吃过方便面了,这次尝试了一下,感觉颇有味道,一改过去方便面不堪入腹的印象。</p><p> 填饱了肚子,有了能量,继续前行。车开到荥经的强制分道口,又像前面一样排起了长龙,再次上演蜗牛爬行。</p> <p>  三个车道排得满满的,像蜗牛一样的爬行</p> <p>  有的车顶揽着行李,有的车背后挂着山地车&nbsp;</p> <p>  泥巴山隧道入口</p> <p>  隧道内灯火通明,俨然金碧辉煌</p> <p>  驰骋在云雾缭绕的群山中</p> <p><br></p><p> 隧道内限速60公里,大家都自觉遵守交通规则,不紧不慢、不温不火、只需10分钟便稳稳当当地驶出隧道,安全系数不言自明。记得去年此时,正逢泥巴山上下大雪,风雪交加,为了安全起见,请几个彝族老乡为我们的车轮装上防滑铁链,一路小心翼翼费时两个多小时才翻过大山。今年虽然身在此路中,未能一览雅西全貌,却尽情欣赏了“云中高速”的风采,驾车驰骋在半山腰,望着云雾缭绕的群山,颇有腾云驾雾如临仙境、妙不可言的感觉。在宽阔的、两边是悬空的腊八斤大桥上行驶,犹如在半空中飞翔一样。出了拖乌山隧道,便是一派阳光灿烂,此时已是下午5点半,我们在菩萨岗稍事休息,立即抓紧时间赶路。</p><p> 大概下午近7点,终于到达了目的地-----冕宁泽远乡,我曾经战天斗地过的第二故乡。老乡家已经准备好丰盛的晚餐,猪肉、鸡肉、香肠、腊肉满满地堆了一大桌子,大家边吃边聊,很是开心。男女主人都是我当年的小伙伴,男主人比我大一岁,女主人比我小几个月,在我们队就剩我一个人的时候,一直是女主人陪伴我。现在他俩已儿孙满堂,过着其乐融融的小康生活。他家现在的位置就是我们刚下乡时暂住的保管室,他们花了几万元买下,修起了这栋三层的楼房。院子很大,有一棵柚子树,树上挂着两三个大柚子,家里养了十几头猪和鸡鸭鹅,山上还有几十头绵羊和两棵核桃树。正对大门的院子里有一个类似大烧烤箱的装置,是用来烘烤野山菌的,厨房顶上装有太阳能热水器。男主人当了十七年的队长、村长,有文化,有经济头脑,把这个十六口人的大家庭料理得井井有条。</p> <p>  当年的小姐妹如今已是三代同堂</p> <p>  丰盛的晚餐----猪肉、鸡肉、香肠、腊肉满满地堆了一大桌子</p> <p>  当天晚上睡了一个好觉,第二天一早走进院子,一阵清新的空气扑面而来,使我一下子找到了四十多年前的感觉,就是这熟悉、亲切的气息伴随我出早工、上山砍柴,度过了两年多的知青生活。让我纳闷的是,99年我们乘知青专列回乡,也是住在老乡家,怎么没有如此深刻的印象?于是我操起我的iphone 4s开始满世界拍照,拍遍了院子里的每一个角落 ,甚至鸡窝和厕所,然后走出大门,对着通往卫星发射基地的旅游通道和对面山坡、麦田发起地毯式的扫射。这时太阳还只照到对面山坡的山顶,山顶是金色的,还可以看见山下专用通道上奔驰的大客车。吃过早饭,老乡给我们准备了200斤大米和几大坨用粮食喂养的生态猪肉,先生还和男主人约好下次跟他去上山放羊,消消他的啤酒肚。临行前,又去看望了女主人的姐姐及姐姐的女儿,她侄女今年47岁,四十二年前我离开农村时她才4岁多,她的小名很有趣,叫“小叽K”,当地的风俗是小孩的名字越“贱”越好养,所以给她取了个彝族名。她清楚地记得小时候常因腹痛我们给她针灸,她妈妈则不停地念叨着生了老二没有奶水,我到她家给她扎针的往事。还记得第一次知青还乡,小叽K一见到我们就扑在我们怀里泪流满面的情景。老乡们朴实挚诚的真情流露着实令人感动,久久难以忘怀。</p> <p>  这就是我们刚下乡时暂住的保管室的位置,现在盖起了三层的楼房</p> <p>  树上挂着两三个大柚子</p> <p>  这里的黎明静悄悄</p> <p>  可以隐约看见对面专用通道上奔驰的大客车</p> <p>  阳光洒在对面山坡上,将山坡染成金色</p> <p>  和女主人的姐姐母女俩</p> <p>  像被众星捧月般地簇拥着</p> <p>  安宁河的风是和煦的,泽远乡阳光明媚,几近错失的回乡之愿,一句“走起”犹感路不再漫漫。这仿佛是激扬青春的召唤,春节回乡的路愿绵延悠远,转递感染着这一家子奔忙在回乡的路上。又何止是呢?大凡过节,千千万万知青可能也如此吧,这分明是一代知青人不解的情缘乡恋!</p><p><br></p><p><br></p><p> 2013.2.23</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