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br></p><p>尊敬的各位老师好!《论语》第十九讲“公冶长”篇第22-28章解读已经结束,感谢大家认真复习,深入理解,知行合一,用圣贤智慧指导自己的人生!</p><p><br></p><p>本周作业辅导员为北京国子监常会营副研究员,常教授的点评精准、契义、融通、中恳,让我们受益良多。</p><p><br></p><p>本期作业:复习第26章即“颜渊、季路侍”一章,比较子路、颜渊和孔子三人的人格境界。</p><p><br></p> <p>张靖《论语》十九讲作业:</p><p>复习第26章即“颜渊、季路侍”一章,比较子路、颜渊和孔子三人的人格境界。</p><p>子路的志向是愿意拿出自己的车马、皮衣,与朋友共同享用,用坏了也没有遗憾。子路毫不吝啬与朋友分享自己的物质财富,对朋友的情谊远超对物质的贪恋,足见其豪爽仗义的侠者风范。不过子路的追求还停留在物质层面,对于帮助的对象还有分别,局限于自己认识的朋友,才能牺牲自己的财富。后来子路做了高官,也做到此处所说的志向,名副其实。子路心中有爱,是个好人,不过子路的爱有分别,还是小爱。</p><p>颜回的志向是不夸耀自己的长处,不表白自己的功劳。颜回志在自我修养,放下有我,已无功高我慢之心,内圣的修养极高。对于“无施劳”,朱熹在《四书章句集注》中做此两种注解:“伐,夸也。善,谓有能。施,亦张大之意。劳,谓有功,易曰‘劳而不伐’是也。或曰:‘劳,劳事也。劳事非己所欲,故亦不欲施之于人。’亦通。”学生理解可做两种理解,一是“不表白自己的功劳”,是上一句“不夸耀自己的长处”的延伸,同样是修养的人我同理,无我之功。若做后一种理解“不把劳苦的事情施加到别人身上。”足见颜回没有个人的享乐之心,即无私之心,已然达到儒家提倡“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修养境界。颜回41岁去世,虽未建立外王之功业,但颜子箪食瓢饮的陋巷精神和其“不迁怒,不贰过”的“好学”典范,为后人所敬仰。颜回做到无我无私的修养,超越自我,已是大爱。</p><p>孔子的志向是让老人安度晚年,让朋友信任,让青少年得到关怀。孔子希望通过自己的努力,没有分别的让天下的老人和青少年得到照顾,只有伟大的圣哲才有如此宽广之胸怀,没有分别心的爱天下人。社会有秩序,政治清明,教育符合人性,人与人之间相互信任,这是圣人通过内圣的修养,达到外王的功业,最终是“天下大同”的理想世界。孔子通过内在修养,外在建功立业,造福天下百姓,是“至圣”之境界,“天不生仲尼,万古如长夜”真实不虚。</p><p>作业完毕,恭请老师点评!</p><p>潍坊义工 张靖</p><p>2020.06.30</p><p>点评:</p><p> 张老师的文章对子路、颜回和孔子不同的人格志向进行了很好地归纳和总结,您对他们属于不同层次的理解也是很到位的。您对“无施劳”结合朱熹《四书章句集注》进行的解读很有意义,也很深刻。一般而言,当两说并存时,说明这两者都是有其道理的,不能厚此薄彼。同时,作者一般倾向于第一种理解,故放到前面,而以后一种解释为辅。对章句字义如此严谨地去分疏,是很值得肯定的。这是学者身上所具备的一种优良品质。</p><p> 常会营 2020.7.1</p> <p>阳谷一李文英《论语》第十九讲作业:【题目】</p><p>复习第26章即“颜渊、季路侍”一章,比较子路、颜渊和孔子三人的人格境界。</p><p>【答题】</p><p>【原文】 5·26 颜渊、季路侍(1)。子曰:“盍(2)各言尔志。”子路曰:“愿车马,衣轻裘(3),与朋友共,敝(4)之而无憾(5)。”颜渊曰:“愿无伐善(6),无施劳(7)。”子路曰:“愿闻子之志。”子曰:“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怀之(8)。”</p><p>【注释】 (1)侍:服侍,在一旁陪从师长并等候指示叫侍。侍有站恃和坐侍两种,钱穆以为是立侍。(2)盍:何不。(3)裘:皮衣。(钱穆以为轻字多余)(4)敝:用坏了。(5)憾:恨。 (6)伐:夸耀。 (7)施劳:施,著,张大,表白。劳,功劳。 (5)怀:关怀。</p><p>【译文】颜渊、子路两人侍立在孔子身边。孔子说:“你们何不各自说说自己的志向?”子路说:“愿意拿出自己的车马皮大衣,同我的朋友共享,用坏了也无憾。”颜渊说:“不夸耀自己的长处,不表白自己的功劳。”子路向孔子说:“愿意听听您的志向。”孔子说:“让老者安度晚年,让朋友们信任我,让青少年得到关爱。”</p><p>【理解】</p><p>这段对话虽然比较简短,但是人物性格栩栩如生,好像是一幕话剧,这里边,言语和志向最能反映一个人的性格,子路的义气、豪侠,颜回的修身内敛和孔子的胸怀天下,可以说他们三个人分别代表了侠者丶贤者和圣者的风范,他们的人格风范是不一样的。子路的特点在于有侠义之气,自己最好的财产拿出来和朋友共享。</p><p>独乐乐不如众乐乐,用坏了毫不可惜,子路是有豪侠之气的人。然而颜回,他真正做到了孔子说的修身为本,他是一个非常内敛的人。“无伐善无施劳”,他已经真正把那个“我”执给他修掉了。“无伐善”,自己有长处无所谓,不会向人炫耀,为什么呢?他已经超越了那个小我。“无施劳”,自己有功劳不会向人表白,因为他根本不求那种世俗性的回报,颜回的重点放在</p><p>反观内求和,修身为本上,放在提高他的内圣的境界和水平上,所以,通过这句话看颜回确实达到了很高的修养的境界。所以,宋儒称之为“孔颜之乐”,盛赞颜回内圣的这种气象。向里求而不向外求。孔子和他们两个又不一样,孔子是老安少怀朋友信。这三个人都达到了一种无私的境界,但是他们的人格的气象有所不同,子路,他的无私主要表现在朋友一起,对物质财富的轻视,子路不是守财奴,他认为财富不和朋友共享没有意义,是豪侠仗义之士。颜回,致力于向内修身,提高自己内圣的这种修养程度,但是我们仔细想起来,颜回的格局还是有点儿小,他虽然把那个小小的、自私自利的我克掉了,有圣贤气象,但是他的气象还没有孔子那么大,因为他向外的一面推拓的不够,他主要集中在自我的提升上,没有对于社稷苍生的关怀。孔子是内外兼济,心系天下苍生。在孔子的心目中真是做到了天下为一家,中国为一人。所以程子,宋明理学的开山祖师程子说,我们读了孔子的这段话,就发现孔子身上有一种天地气象,无所不容,无所不包。“四时行而百物生焉”,所以同样是无私,三个人的境界具有明显的不同。只有孔子做到了把内圣外王相贯通,有天地气象,是真正的大仁大义,真正的圣贤气象,所以,孔子的修养境界也最高。</p><p>答题完毕。敬请常老师指正!辛苦常老师![玫瑰][玫瑰][玫瑰][抱拳][抱拳][抱拳]</p><p>阳谷一李文英</p><p>2020/06/30</p><p>[玫瑰]让我们的心性伴随着学习一起成长。</p><p><br></p><p>点评:</p><p> </p><p> 李老师对子路、颜回和孔子人格修为的境界层次进行了很好地归纳和总结。这种境界思想在宋明理学家那里是非常看重的,可能也是受到佛教禅宗等的影响。但是呢,它让我们对不同的人和事物分疏的更加清楚。由子路到颜回再到夫子,其境界应该是由低到高的一种顺序,这是很准确的一种把握,到了颜回孔子那是有一种圣贤气象的,这一点为宋明儒学所推重,所以他们是主张“学以至圣”的。而我们现代人呢,可能功夫修为还未到,我们可以先做到子路的侠者,再做到颜回那样的内圣,最后期望达到孔子般圣人之境。这些都是非常不易的,所以《周易》上有句话:成性存存,道义之门。只有不断修身向上提升而不退转,我们才能有希望最终达于贤人乃至圣人之境。</p><p> </p><p> 常会营 2020.7.1</p> <p>《论语》19讲作业(1350字)</p><p>赵云——青州</p><p>作业:复习第26章即“颜渊、季路侍”一章,比较子路、颜渊和孔子三人的人格境界。</p><p>【原文】</p><p> 颜渊、季路侍。子曰:“盍各言尔志。”子路曰:“愿车马,衣轻裘,与朋友共,敝之而无憾。”颜渊曰:“愿无伐善,无施劳。”子路曰:“愿闻子之志。”子曰:“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怀之。”</p><p>【译文】</p><p> 颜渊、子路两人侍立在孔子身边。孔子说:“你们何不各自说说自己的志向?”子路说:“愿意拿出自己的车马、衣服、皮袍,同我的朋友共同使用,用坏了也不抱怨。”颜渊说:“我愿意不夸耀自己的长处,不表白自己的功劳。”子路向孔子说:“愿意听听您的志向。”孔子说:“(我的志向是)让老人安度晚年,让朋友们信任我,让青少年得到关怀。”</p><p>在这一章里,通过孔子、子路、颜渊师徒三人理想的表述,可以看出他们之间的亲和融洽又不失弟子对老师的礼敬,并从中表现出三人之间情志的不同之处和人格境界的差异。</p><p>颜渊的志向是“愿无伐善,无施劳。”不计较付出了多少,做了好事不炫耀,不在意别人是否知道自己做了好事,不在乎别人是否记得自己的功劳,有仁者之风,注重于德行的修养,比子路的志向高了一层。从而也表现出了他的谦虚礼让和和气。</p><p>相比颜渊子路的豪情本色表现的淋漓尽致。他的志向是“愿车马,衣轻裘,与朋友共,敝之而无憾。从他的志向可以看出子路是一个重情重义的性情中人,给朋友的是实实在在的东西,停留在物质层面,满足人的正常需求,然而他又不看重财物,具有志士的风范,表现出了他义利合一的侠义之气。</p><p>在子路的期许下,孔子也说出了他的最大心愿: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怀之。让年老的人老有所养,无论是精神还是物质都能得到安顿,让人与人之间互相信任,建立一种诚信的人际关系,有利于建立安定的社会秩序,让年少的人得到关怀,能够健康成长。孔子的志向兼济天下,所有的人各得其所,比颜渊更近一层。儒家的人生理想是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修身与治国平天下是紧密相连的。修身并不只是要独善其身,而是要兼及天下苍生。修身只是人生的起点,治国,平天下才是终极目标,颜渊重视修身,还没有达到孔子兼济天下的境界。</p><p>总之,子路、颜渊、孔子三人的志向不同,境界也不同。子路关照朋友,颜渊谦让,不给其他人添麻烦,孔子惠及社会所有的人。夫子安仁,颜渊不违仁,子路求人仁。子路重视物,颜渊重视精神,孔子兼而有之。子路、颜渊、孔子三人之境界,分别是义者之志,仁者之志,圣者之志。子路长于行动的分享,重义轻财,是一个义者,其行为是求善,颜渊谦让,注重修养,善于自律,是仁者,做善事而不张扬,把为善当做一种行动,自觉,孔子关怀天下,惠及苍生,是圣者,超越自我,“止于至善”。</p><p> </p><p>三个人志向也体现了儒家的价值追求的三个层面:第一个层面是重视物质生活子路的有福同享,以生存发展为价值追求,同时又不看重物质,把财物与人分享,仁德的修养先从让物开始,逐步提高层次。第二个层次是独善其身,注重精神追求,不计较个人得失,以完善道德为价值追求。第三个层面是超越自我,不能只追求道德的自我完善,简单地超脱尘世,而是要胸怀天下,积极入世造福。给天下之人更多的福祉,把无私和至善作为价值追求。</p><p>子路的志向是普济天下,体现其大度;</p><p>颜渊的志向是脚踏实地,体现其沉稳;</p><p>孔子的志向是天下人们安居乐业,体现其仁德。</p><p> </p><p> 作业完毕,敬请常老师点评指导!</p><p><br></p><p>点评:</p><p> 赵老师对子路、颜回和孔子志向的不同和人格境界的差异进行了很好地分疏和论述。您用义者之志,仁者之志,圣者之志来指称子路、颜回和孔子是很恰切的。这种以境界来概括各人不同志向应该也是儒家特别是宋明儒学家所非常注重的。结合前面几位老师的作业,这种义者之志,仁者之志,圣者之志之分疏应是非常精辟的概括。子贡曾经认为孔子“既仁且智”(圣人之标准),可知孔子应该是仁智合一,达到了圣人之境的。你最后对儒家的价值追求的三个层面的阐述与发挥也很有特色且符合儒家根本宗旨。</p><p> </p><p> 常会营 2020.7.1</p> <p>仉振清 巜论语》解读 第十九讲作业</p><p>复习第26章即"颜渊、季路侍"一章,比较子路、颜渊和孔子三人的人格境界?</p><p><br></p><p>子路、颜渊和孔子三人的志向各有不同,概括起来,可以说子路的志向是“义者之志”;颜回的志向是“谦者之志”,而孔子的志向则是“仁者之志”。他们的志向,既有相同点,又有不同点。相同之处在于,三人的志向都是积极向善、有益于社会大众的高尚志向;不同之处在于,三人的志向有高低深浅之分。</p><p>慷慨好施的子路,性情豪爽,讲义气,热衷于帮助别人,与朋友分享财富,用坏了也无遗憾。但是,拿他的志向和颜回、孔子相比,我们会发现,他的修为尚处在“舍物”层面。也就是说,他能与朋友分享的财富乃是身外之物。</p><p>修身律己的颜回,修养要比子路深,他已经摆脱了身外之物的束缚,进入到内在心志的修养上,到达“舍己”层次。孔子曾说过,“克己复礼为仁”,可见颜回的感悟修养比子路要深。</p><p>胸怀天下的孔子,志向最高远。他的修养已经超越了“外物”和“自我”两个层面,达到了泛爱无私的仁道境界。他的目光既没有关注外在的一切事物,也没有关注个人的得失,而是落在对社会大众的关怀上。这种情感,就像阳光雨露,温暖和滋润着世间万物,而不求一点回报,这就是“仁”。所以我们说,孔子之志乃是“仁者之志”,孔子志向之高远,修养之深湛,是子路颜回远远不及的。</p><p>诸葛亮曾说过,一个人要想有所成就,“志当存高远”。只有在伟大志向的召唤下,一个人才会投入所有的精力,发挥出全部潜能,创造出不凡的业绩。我们要创建自己的功业,实现人生价值,就应当像孔子那样,树立远大的“仁者之志”</p><p>我的好友----林筠珍大姐,是我们的楷模。她虽然识字不多,但心地善良,志存高远。</p><p>林大姐本来是浙江台州百货批发商,和丈夫经营豆腐乳批发生意,生意很好,本可以过着悠哉的生活。但是,她没有享受安逸,而是胸怀天下。</p><p>20年前,黄绾托梦给她,要她在山前建学堂,她半信半疑。观音菩萨又两次托梦给她,说讲堂一定能建成。她于是从几户村民手中买荒田,开始筹划建纪念馆,多次遭遇镇干部反对。但林大姐意志坚定:要宣传弘扬南宋大儒、明朝兵部尚书黄绾先生的德业,建黄琯纪念馆,发掘历史文化,继承先贤遗志,博施与众,激励我们向先贤学习,利在子孙。 </p><p>有一次,当房子建到2米多高时,天下着雨,村干部又来强拆,心地善良,不与人争的林大姐就淋着雨坐在墙下面大哭,最终感化了他们,处于同情,他们无奈的走了。那个对林大姐最凶的人回家后竟莫名其妙的脚底开了10公分口子。</p><p>黄館纪念馆经过九牛二虎之力,终于建成了,而且成了台州最火的孔子讲堂。她和丈夫省吃俭用,把辛辛苦苦挣来的钱,投资三百多万,建了一座三层楼的黄绾纪念馆(王阳明门人),</p><p>林筠珍大姐真是一位奇人,她在丈夫的支持下,一手建起了堂而皇之的黄绾纪念馆。她尽管学历不高,但对儒家思想有一种庄严的崇信,她不是坐而论道,而是起而行,敏于事,办成了台州儒家文化讲堂。她多次邀请国内、省内的儒学大家来讲座,总是听者满堂。她不仅邀请台州儒学爱好者前来听讲,还要自费摆上十多桌午餐请大家免费享用。</p><p>二十多年来,林大姐每月至少一次大型活动,从未间断,已经成为台州著名的儒学讲堂,许多全国知名学者都来此讲学,现在台州的干部与知识分子也都来听课。为当地的传统文化复兴起了巨大推动作用。</p><p>作业完毕 恭请常老师指正</p><p>点评:</p><p>仉老师对子路、颜回和孔子用“舍物”“舍己”和“仁者”予以界定和分疏是非常不错的。当然,根据学界的理解呢,颜回的“舍己”应该也达到了仁者的境界,只是较孔子的境界可能还不够开阔一些。子路可能稍微差一些,距离这种境界还有一定距离,颜回距离孔子已经比较接近了,故为孔子特别欣赏。但诚如您所言,为人“志当存高远”,我们从开始学习做人起,就应该树立“仁者之志”。林筠珍大姐不畏千辛万苦建王阳明门人弟子黄琯纪念馆并开展儒家文化讲堂的事迹,我们都已经知道了,皆非常感动。自古至今,后世贤儒有明经之儒、传道之儒和行道之儒三种。明经之儒不易,传道之儒尤艰,行道之儒最难。林老师应该是将三者很好地结合的典范,值得我们大家好好学习!</p><p>常会营 2020.7.1</p> <p>石瑞红《论语》十九讲作业</p><p> 复习第26章即“颜渊、季路侍”一章,比较子路、颜渊和孔子三人的人格境界。</p><p>答:“公冶长篇”第26章原文:颜渊、季路侍。子曰:“盍各言尔志?”子路曰:“愿车马,衣轻裘,与朋友共,敝之而无憾。”颜渊曰:“愿无伐善,无施劳。”子路曰:“愿闻子之志。”子曰:“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怀之。”</p><p>译文:</p><p> 颜回、子路两人侍立在孔子身边。孔子说:“你们何不各自说说自己的志向?”子路说:“愿意拿出自己的车马、皮衣,与我的朋友共同享用,用坏了也无遗憾。”颜回说:“我愿意不夸耀自己的长处,不表白自己的功劳。”子路向孔子说:“愿意听听您的志向。”孔子说:“让老人安度晚年,让朋友信任我,让青少年得到关怀。”</p><p>学习心得:</p><p> 本章如同一场简单生动的话剧,人物与情景栩栩如生,台词当中表现了孔子和弟子们的个性,也烘托出孔子的教育方法。</p><p> 子路的胸襟开阔,是一个很有侠气的人,“愿车马,衣轻裘,与朋友共,敝之而无憾。”这完全代表了子路的个性,凡是我的朋友衣食住行都给予上等的供给,与朋友共的道义思想绝不是个人享受,他重道义轻物质,是无私之人。现实生活中,对朋友这般慷慨的侠义之人的确少之又少,假如有幸遇到,必要好好珍惜。物质上的东西对人诱惑极大,往往没有的想方设法拥有,一旦拥有便紧紧攥住,很难舍出点滴扶弱济贫,自己挥霍可以,让他施舍难,岂不知钱财乃流动之物,越舍越多。春秋末期的范蠡就留下钱财“三聚三散”的佳话。虽然我们很难达到子路“与朋友共”的境界,但在自己的能力范围之内,舍一点钱财做慈善事业,长养自己的仁爱之心,绝对是一件有意义的事情。</p><p> 颜渊的道德思想非常高,他每天反观内求,以修身为本,他希望有最好的道德行为,最好的道德成就,虽有善行贡献却不骄傲,有了好的表现并不宣传,不把麻烦事推给别人做,已经把自己那个小我舍掉了。学习上谦虚好学,生活上安贫乐道,处世不张扬,不贰过,工作默默无闻,兢兢业业,豁达淡然,颜回是儒家思想踏实的践行者,是我们效仿的榜样。</p><p> “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怀之。”社会上所有老年人,无论在精神上或者物质方面都有安顿;朋友之间能够互相信任,人与人之间没有仇恨,没有怀疑;少者怀之,年轻人永远有伟大的抱负,精神永远有美好的理想,美好的盼望,永远要爱护、关爱年轻的一代。这三点对上一代,自己这一代,以及下一代都有交代,如果做到这三点,真是了不起的人,这样的人就是圣人,这就是心怀天下的圣人境界。其实我们离这种境界并不遥远,如果做到了“事诸父,如事父,事诸兄,如事兄”,便在向圣人境界迈进了,生活中应该时常提起这句话鞭策自己。农村的公路上,经常会有一些石块,尤其在早上环卫工人还没来得及清理的时候,这么多年来我一直保持一个习惯,每当看到石块都是停下车子,捡到路边,以免后面的行人碰上摔伤,偶尔赶时间,一犹豫就过去了,但是我会马上想到,如果正好父亲骑车碰上摔倒怎么办!老人们摔一下可就不得了,于是,马上返回捡起来扔到路边。如果人人都做到把一切老人看作是自己的父母,一切兄弟姐妹看作是自己的兄弟姐妹,一切孩子看作是自己的孩子去关心爱护,那么我们离圣人眼中的大同世界还远吗?!</p><p> </p><p>作业完毕 恭请老师点评!</p><p> 青州 石瑞红</p><p> 2020/06/303</p><p>点评:</p><p> </p><p> 石老师对于子路、颜回和孔子的人格志向的概括和生平事迹的描述是非常到位的。您认为这次对话“如同一场简单生动的话剧,人物与情景栩栩如生,台词当中表现了孔子和弟子们的个性,也烘托出孔子的教育方法。”这是非常形象的,这也是中国哲人与西方哲人教育弟子的不同之处,中国哲人主要就德性上讲,西方哲人主要就思想上学术上讲。您对“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怀之。”的解读,结合了《弟子规》以及现代社会日常生活去解读,并提出了很好地践行方法,这应该是值得充分肯定的。我们大家应该向您这种宝贵的爱人如己的高尚品质学习,这也正是孔子所言之宗旨,也是后世孟子所言“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以及亲亲仁民爱物的精神所在。</p><p> </p><p> 常会营 2020.7.1</p> <p>潍坊孙艳《论语》第十九讲作业:</p><p>复习第26章,比较子路、颜渊、孔子三人的人格境界。</p><p>答:在第26章,颜渊、子路现在孔子旁边,孔子说:“你们怎么不说说自己的志向呢?”子路说:“愿意拿出自己的车马皮衣,与朋友共同享用,就是毁坏了也不遗憾。”颜渊说:“我愿意不夸耀自己的长处,不表白自己的功劳。”子路说:“希望听听老师您的志向。”孔子说:“让老年人安度晚年,让朋友间信任我,让青少年得到关怀。”</p><p>通过三人的志向,看得出子路很讲道义,把美好的东西和朋友分享,坏了都不遗憾,重义轻财,生活中这样的人也不多了,我喜欢养兰花,以前有不太会养花的朋友跟我要,我都怕他们养不活把花摧残死而拒绝了,后来人家喜欢就分走,告诉他们觉得花快不行了可以再搬来我救一下,如果救活了再搬走即可。分享也是很快乐的事。赠人玫瑰,手留余香。向子路学习!</p><p>颜回是德行科第一名的同学,注重个人品德修养,不夸耀自己的长处、功劳,或者不把劳苦的差事推给别人。人能不争功劳已经难得,谦虚不张扬更是修养极高的表现。《论语》里提到的鲁国大夫孟之反,在战场上最后掩护败退的鲁军,却并不夸耀自己的功劳。春秋时期越国的范蠡帮助越王勾践完成复国大业后,更是懂得急流勇退、隐姓埋名,躲过了祸患。</p><p>还有一个小故事,讲一家人吃饭时,老人说今天的米饭不错,不软不硬正好,这时儿媳赶忙说:“米饭是我蒸的!”稍后老人的牙被硌到,米饭里竟然有个小石子,这时儿媳又说:“米是小姑子淘的!”听起来虽然很可笑,也告诉我们生活中多一些承担,谦虚和包容,一定会更美好。只有修行到将私欲、名利都放下的人才能做到无伐善、无施劳吧。</p><p>孔子的志向是让老人安度晚年,朋友互相信任,少年得到关怀,到现在为止,还有那么多老人自杀,为官的知法犯法,各种金融诈骗案层出不穷,孩子们虽然物质上充足,精神食粮匮乏,犯罪和自杀的年龄已经越来越小。实在让人痛心。孔老夫子胸怀天下,世界大同的境界更是让人敬仰。</p><p>慷慨的子路、修身律己的颜回,和胸怀天下的孔子,分别提现了侠者、贤者和圣者的风范。对照自身,无比惭愧,学习、修养之路还需下更多功夫。</p><p>作业完成,恭请老师点评!</p><p> 潍坊·孙艳</p><p> 2020.07.01</p><p>点评:孙老师的这篇文章写得非常好!通过子路、颜渊、孔子三人人格志向的不同,结合自己的人生经历和历史人物故事,以及现代家庭及社会中的典型案例,将其中蕴含的人生哲理和为人处世智慧如要善于与人分享,不争功、不炫耀,善于包容别人过失,急流勇退(如老子所言:功成身退,天之道也),很好地揭示出来。慷慨、修身律己和胸怀天下,圣贤的高尚品格和卓越智慧需要代代学习、传承和弘扬。</p><p> </p><p> 常会营 2020.7.1</p> <p>青州—王丽红</p><p>19讲《论语》作业:复习第26章即“颜渊、季路侍”一章,比较子路、颜渊和孔子三人的人格境界。</p><p>【原文】 5·26 颜渊、季路侍(1)。子曰:“盍(2)各言尔志。”子路曰:“愿车马,衣轻裘(3),与朋友共,敝(4)之而无憾(5)。”颜渊曰:“愿无伐善(6),无施劳(7)。”子路曰:“愿闻子之志。”子曰:“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怀之(8)。”</p><p>【注释】 (1)侍:服侍,在一旁陪从师长并等候指示叫侍。侍有站恃和坐侍两种,钱穆以为是立侍。(2)盍:何不。(3)裘:皮衣。(钱穆以为轻字多余)(4)敝:用坏了。(5)憾:恨。 (6)伐:夸耀。 (7)施劳:施,著,张大,表白。劳,功劳。 (5)怀:关怀。</p><p>【译文】颜渊、子路两人侍立在孔子身边。孔子说:“你们何不各自说说自己的志向?”子路说:“愿意拿出自己的车马皮大衣,同我的朋友共享,用坏了也无憾。”颜渊说:“不夸耀自己的长处,不表白自己的功劳。”子路向孔子说:“愿意听听您的志向。”孔子说:“让老者安度晚年,让朋友们信任我,让青少年得到关爱。” </p><p>这一章人物对话非常简短,但是人物性格却栩栩如生。言语和志向最能表现一个人的性格。子路的义气豪侠,颜回的修身内敛和孔子的胸怀天下。他们三个人分别代表了侠者,贤者和圣者的人格风范。</p><p>子路的性格豪爽侠义。子路曰:“愿车马,衣轻裘,与朋友共,敝之而无憾。”这完全代表了子路的个性。子路是很有侠气的一个人,胸襟很开阔。他希望与朋友一起分享自己的所拥有的财产。用坏了也无遗憾。独乐乐不如众乐乐,子路的气魄之大,令我们敬佩。</p><p>颜回真正做到了孔子说的修身为本,他是一个非常内敛的人,“愿无伐善,无施劳”,自己有长处,不会向人炫耀,自己有功劳不会向人表白,因为他根本不求那种世俗性的回报,颜回的重点放在反观内求和修身为本上,放在提高他内圣的境界和水平上。通过这句话看,颜回确实达到了很高的修养的境界,他已经超越了那个小我,宋儒称为孔颜之乐,盛赞颜回这种内圣的气象。非常内秀,向里求而不向外求。但是颜回的格局还是有点儿小,他虽然把那个小我那个自私自利的我把它克掉了。有圣贤气象,但是他的气象还没有孔子那么大,因为他向外的一面推广的不够,他主要集中在自我的提升,对于社稷苍生,这种关怀还不明显,但孔子就不一样了,孔子是内外兼济,心系天下苍生。那么在孔子的心目中真是做到了天下为一家,中国为一人。程子说:我们读了孔子的这段话,就发现孔子身上有一种天地气象,无所不容,无所不包。四时行而百物生焉。</p><p>那么这三个人都达到了一种无私的境界,同样是无私,但他们境界具有明显的不同,子路的无私主要表现在朋友义气,主要表现在对物质财富的轻视,他认为财富不和朋友共享没有意义,是豪侠仗义之士,子路还是放在物质财富方面;颜回,致力于向内修身。只有孔子做到了把内圣外王相贯通,有天地气象,是真正的大仁大义,真正的这种圣人的气象,所以,孔子的修养境界也最高。</p><p>宋代学者程颐对三人志向理想的归纳是:“夫子安仁,颜渊不违仁,子路求仁。”程颐认为,孔子是已经达到了仁的境界,颜回已经能做到不违背仁的道理,子路正在向仁的目标进步。显然,三人的修养、境界有高低之别,孔子最高,颜回次之,子路最低。</p><p>作业完毕,恭请常老师批阅</p><p>青州—王丽红 20200702</p><p>点评:</p><p>王老师从子路、颜回和孔子三人的不同志向和性格方面进行了比较好地分疏,认为他们体现了侠者、贤者和圣者的三种境界,当然我们也可以认为是侠者、仁者和圣者,颜回三月不违仁,他是可以称得上仁者的。程子对三者进行了一个界定,认为夫子安仁,颜渊不违仁,子路求仁。这是宋明时代儒学家的一种界定,也是不错的解读。相对而言,这种义者、仁者、圣者的划分,可能更能让我们更清楚地看到三者的不同道德境界,也是符合他们的各自人物性格和境界次第的。 </p><p>常会营 2020.7.2</p> <p>冯金梅</p><p>《论语、公冶长第五》第十九讲作业</p><p> </p><p>复习第26章即“颜渊、季路侍”一章,比较子路、颜渊和孔子三人的人格境界。</p><p> </p><p>第26章【原文】 </p><p>颜渊、季路侍。子曰:“盍各言尔志?”子路曰:“愿车马衣轻裘,与朋友共,敝之而无憾。”颜渊曰:“愿无伐善,无施劳。”子路曰:“愿闻子之志!”子曰:“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怀之。”</p><p> </p><p>【注释】 (1)侍:服侍,在一旁陪从师长并等候指示叫侍。侍有站恃(侍)和坐侍两种,钱穆以为是立侍。(2)盍:何不。(3)裘:皮衣。(4)敝:用坏了。(5)憾:恨。 (6)伐:夸耀。 (7)施劳:施,著,张大,表白。劳,功劳。 (5)怀:关怀。</p><p> </p><p>【译文】颜渊、子路两人侍立在孔子身边。孔子说:“你们何不各自说说自己的志向?”子路说:“愿意拿出自己的车马皮大衣,同我的朋友共享,用坏了也无憾。”颜渊说:“不夸耀自己的长处,不表白自己的功劳。”子路向孔子说:“愿意听听您的志向。”孔子说:“让老者安度晚年,让朋友们信任我,让青少年得到关爱。”</p><p> </p><p>这一段对话说明了子路的意气豪侠,颜回的修身魅力。和孔子的胸怀天下。他们三个分别代表了侠者、贤者和圣者的风范。</p><p> </p><p>子路的志向和理由:</p><p>子路的志向是:“自己有东西要与朋友共享,朋友用坏了东西,自己也不心疼。”</p><p>理由:帮助朋友是爱心体现。如果人人都能关心帮助朋友,那么,这个社会风气就会很好啦!</p><p>可见子路性格慷慨豪放。重情义。</p><p>颜回的志向和理由:</p><p>不夸耀自己的长处,不炫耀自己的功劳。可见颜回的性格谦虚谨慎而忠厚。</p><p>理由:夸耀的实质是自我骄傲。夸耀的目的是为了表现自己,达到一定的目的。自我不利于向善,不利于进步。</p><p> </p><p>孔子的志向和理:</p><p>老安、少怀、朋友信。</p><p>这是一个人道德的修养达到极至的表现:这是大爱大同世界的体现。真正仁者是“泛爱众,而亲人”博施于民而能济众,夫子之志向表现出来的是:心怀天下,为天下人着想,是无私无我的博大真诚的仁心仁术,夫子之志,才最接近</p><p>真正仁者的标准的君</p><p>子之风。</p><p>“言为心声”本篇只写了孔子师徒三人的简短对话,却可由此窥见他们不同的心志。</p><p> </p><p>孔子是内外兼修,心系天下。只有孔子的志向最接近于“德”。</p><p> </p><p>颜渊自己担当起天下人的所有的事情,不要把自己的烦恼、痛苦加在别人的身上。所以,无伐善、无施劳,这样的一个境界,事实上已经走在仁德之上了。所以,孔子曾经称赞颜回,说他“三月不违仁”。颜渊讲的这个“愿无伐善,无施劳,”其实是一种爱民如子,处处为别人着想的一种美德。</p><p> </p><p>孔子“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怀之。”我们看到了孔子讲老者、朋友、少者,是不是包含了所有、天下所有的人了,他心怀天下苍生。他说:我希望,我能够好好的安养老人,让老人都能够得到孝敬、恭敬地奉养,都能够安心。那这里朋友之间,我们希望能够互相信赖,同辈的朋友互相信赖,甚至于规过劝善,互相扶持,我们对朋友以信来交往,也希望他们信任于我,这样子。少者怀之,是指年少的孩子,都能够得到父母的教养、呵护、扶持,能让他们,在父母亲,或者是长辈的怀里,安心地长大,那他们就能够常常有着感怀亲恩的心。那爱护年幼的晚辈,给予良好的教养,使他们有所皈投依靠,生起永远怀念父母恩惠的心,懂得感恩。从这里看到孔子的愿望,是非常非常宽广,非常非常地大,他视三者如一家人,他的境界非常地高。孔子的这个愿望,他是愿天下万物,还有天下所有的人,都能够各得其所,这是真的是一种让人家非常羡慕的一种天地的情怀。</p><p> </p><p>1子路直率,直率得近于粗野,决不会像子贡那样善于思考。然而子路的性格不仅豪爽、率直,而且更淳朴、真诚。更不是一个守财奴。其真诚源于他对孔子的敬慕,对儒家礼教的笃信不疑。2.子贡,他和子路构成一文一武,是孔子的左膀右臂。他的性格和子路、颜渊都不相同。他缺少子路的刚烈、率直,而机智、聪颖更善于思考;他和颜渊虽都有认真思考的特点,然而颜渊过于谦逊有礼,而他更善于随机应变,富于口才。3.颜回 ,四个字:讷昧不愚。</p><p> </p><p>【体会】:</p><p>人这一辈子:上善若水做人,虚怀若谷处世,坦坦荡荡做事,丢什么也别丢了良心,简简单单做人,丢什么也别丢了人品,人品不过关,说什么都没用,再穷,不坑别人,再富,不忘恩人,做人要有良心,懂得知恩。</p><p> </p><p>养性修身,德育为首。孝道为先。孝道是人生修身起点。是激发上进的动力,是预防失足的防线。</p><p>小河有水大河满,小家和谐大家兴。如果说国家是一条河,家庭就是小河,这两者的血脉是相承的。国家政通人和,家庭才能幸福。而家庭幸福美满,国家才能经济繁荣,社会才能稳定。</p><p> </p><p>作业完毕:恭请常老师点评</p><p>末学:冯金梅 2020.7.1.</p><p>冯老师:</p><p> 您好!大作拜读完毕。您认为“言为心声”,通过发言可知,子路,颜回和孔子三个人分别代表了侠者、贤者和圣者的风范。这是非常准确的。“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怀之”,孔子是内外兼修,心系天下。此亦为后世津津乐道,所以圣人的胸怀和担当(德)是其言行事迹流传久远的重要原因。您对子路,子贡和颜回性格的描述也都很准确。其实人的性格志向皆有不同,然通过不断学习修炼,皆可达至贤人乃至圣人的境界。您所言:“养性修身,德育为首,孝道为先。”是非常精辟的概括,这也是孔子为代表的儒家基本要义所在。</p><p> 常会营,2020.7.1</p> <p>王明升。 巜论语》解读</p><p>赵博士第十九讲作业</p><p>复习第26章即"颜渊、季路侍"一章,比较子路、颜渊和孔子三人的人格境界?</p><p>【原文】</p><p>5.26 颜渊、季路侍。子曰:“盍各言尔志?''子路曰:“愿车马衣轻裘与朋友共,敝之而无憾。''颜渊曰:“愿无伐善,无施劳。''子路曰:“愿闻子之志。'子曰:“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怀之。”</p><p>【译文】</p><p>颜渊、季路侍立在孔子身边。孔子说:“你们为什么不各自谈谈自己的志向?”子路说:“我愿意拿出自己的车马、穿的皮衣,和朋友们共同使用,即使穿坏了也不遗憾。”颜渊说:“我愿意不夸耀自己的长处,不宣扬自己的功劳。”子路说:“我们希望听听老师的志向。”孔子说:“我愿老年人安度晚年,朋友之间相互信任,年幼的人得到照顾和关怀。”</p><p>分析三者人格境界:</p><p>本章读来如观一部鲜活、简短的历史话剧,先贤圣人们栩栩如生,气氛祥和。悠然间夫子含笑问二子(颜渊、子路)志向所在。</p><p>子路性急豪放,直言不讳:愿以自己的车马华衣与朋友共享,破敝而不憾。</p><p>颜子一向谦恭脱尘,斯文而曰:我不愿自夸己善,我也不愿表己功劳。</p><p>博爱仁慈的夫子,怡怡然回答子路之问:我愿天下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怀之。</p><p>仔细品味,师徒人格境界差异由此显现:子路重义轻财,心体廓然,慷慨好施以达"舍物"之境界。</p><p>颜子内以修己,克己复礼,忘己之善以达"舍我"之境界。</p><p>夫子老安、少怀、友信之志则无不爱也,无不敬也,无与人争也,廓然包容天地万物,故达圣人之境!</p><p>程子有言:子路求仁;颜渊成仁;夫子安仁。唯夫子内外兼济。</p><p>综上所言:子路侠肝义胆,克己之私,心体坦荡,义也;颜子不夸己善,不表己功,成己成人,仁也;孔夫子顺乎自然,老安少怀友信,万物一体,天下大同,圣也。</p><p>义也;仁也;圣也。唯好学可至焉!</p><p>作业完毕 恭请老师指导</p><p>点评: </p><p>王老师的文章言简意赅,概括精当,对子路、颜回和孔子的人格境界做了很恰如其是的描述和归纳。子路“舍物”、颜回“舍我”、夫子圣人之境;子路义也,颜回仁也,夫子圣也,这个概括提炼非常新颖而深刻。这几个境界层次虽然有高低,其实也非常人所可及也,都是值得我们好好学习的。如您所言,都是需要好学精神所支撑,并由日日修身方可致。</p><p>常会营 2020.7.1</p> <p>刘鑫群第十九讲(第二十次)作业与心得体会</p><p>作业:</p><p>复习第26章即“颜渊、季路侍”一章,比较子路、颜渊和孔子三人的人格境界。</p><p> </p><p> </p><p>答:【原文】 5·26 颜渊、季路侍)子曰:“盍(2)各言尔志。”子路曰:“愿车马,衣轻裘,与朋友共,敝之而无憾。”颜渊曰:“愿无伐善(6),无施劳(7)。”子路曰:“愿闻子之志。”子曰:“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怀之。”</p><p>【译文】颜渊、子路两人侍立在孔子身边。孔子说:“你们何不各自说说自己的志向?”子路说:“愿意拿出自己的车马皮大衣,同我的朋友共享,用坏了也无憾。”颜渊说:“不夸耀自己的长处,不表白自己的功劳。”子路向孔子说:“愿意听听您的志向。”孔子说:“让老者安度晚年,让朋友们信任我,让青少年得到关爱。</p><p>这段对话虽然比较简短,但是人物性格栩栩如生,好像是一幕话剧,言语和志向最能反映一个人的性格,子路的义气,豪侠,颜回的修身内敛和孔子的胸怀天下。他们三个人分别代表了侠者,贤者和圣者的风范。</p><p>这三个人都共同点都达到了一种无私的境界,但又有所不同。</p><p>子路的志向,有一种侠气,重人轻物、重义轻财,交朋友谁都愿意交这样的人。《水浒传》中宋江、柴进都是这类人物,这是出自于天性,也属于为人处世的范畴,还有侠者风范。</p><p>颜渊的志向有着有先天的仁爱善良,也有后天通过学习获得的良知。人都愿意表现自己,愿意表白功劳,这是一种本能。但是这种本能会产生许多负面影响,知道了这种本能的弊端,有意识地提高。颜回的重点放在反观内求和修身为本上,放在提高内圣的境界和水平上,宋儒叫做孔颜之乐,也曾盛赞颜回这种内圣的气象。</p><p>孔夫子人格境界:“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怀之。”朱熹集注:“老者养之以安,朋友与之以信,少者怀之以恩”。孔子已经超越了自我天性和自我修养的层面,上升到脱离了小我的羁绊,达到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达人的高度,是内外兼济,心系天下苍生,在孔子的心目中,真是做到了天下为一家,孔子身上有一种天地气象,无所不容,无所不包。圣人这种博大的胸怀,从古到今都是难能可贵的,也是人格最高境界。</p><p>读《论语》,孔子在众多弟子里面更加喜欢颜回,也引领着子路,子路和颜回代表孔子两个方面的极致:进取与潜善,立行与坐议,阳刚与阴柔,治世与修身。虽然颜回的德行堪称完美,子路有着侠者豪爽,重义轻利,虽几分鲁莽与冲动,这样性格生动、饱满的人,我更喜欢子路的率真与狭义。颜回年幼而聪明,从来不曾顶撞孔子一言半句,“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颜回他谦虚、谨慎内敛,安贫乐道,非常值得尊敬,但年轻夭折多少让人感到惋惜。在那个战乱纷飞,国家之间随时会有战争的年代,即使在当今社会也同样需要颜回这样严于律己,注重修身的众多贤人出现,也需要子路这样顺应时代的,有智有勇的侠者担当正义,更需要孔子这样心系天下,博大胸怀的圣人点亮人们的心灯,他们站出来为自己国家、时代做点事情。他们的学习,为了提升自己的德行,他们的思索与追求,为了天下大计,他们的四处奔波,只为了文化传承,他们的直言不讳,只为了心中的正义,这样的人永远值得后人学习和推崇。</p><p>古人常说:“锐气藏于胸,和气浮于面,才气见于事,义气施于人。”我们的一言一行,都将被人看在眼里,所体现的正是我们的修养,是我们灵魂的模样。有修养的人,不以地位、金钱、容貌来衡量。他是一个真我的人,一个自律的人,一个宁静的人,一个挑战自己的人,一个自省的人;是一个具有宽容气度、严谨节操、淡泊情趣、高雅气质的人。活出真我的人会拨开世上尘氛,胸中自无火炎冰竞;消缺心中鄙夷,眼前时有月到风来。拥有真性情,拥有诚实的心,对待家人,即可至亲至孝、至情至深;对待朋友,即可淡无心机,坦荡心怀;对待他人,即可宽厚待人、少思计较;对待事物,即可驱除眼碍,寻得本性自得其乐。特定的历史背景赋予我们太多的出其不意,作为平常人的我们,也许平安中尽自己最大的力量,弘扬中国文化,不负孔圣人的期许,波澜不惊才是人生最美的境界。</p><p>愿所有人在这个变幻无常的世界中,每一天都平安喜乐!</p><p> </p><p> </p><p> </p><p> </p><p>作业完毕,请常老师批阅、指导!辛苦您了!</p><p>刘鑫群,2020.6.30日。</p><p>点评:</p><p> </p><p> 首先,刘老师对子路、颜回和孔子三人的人格风范解读都是很到位的。刘老师的文章的确如她文中子路的性格一样,有一股侠义之气。根据古代的五行理论,金主义,故属金之人往往有一种刚健、勇猛、顽强、百折不挠、是非分明等的气质。其他的呢,木主仁,如孔子颜回,可能更接近于仁者之气,故较重人间社会的仁爱亲情。当然,根据二程朱子等古代先贤先哲之言,人皆秉仁义礼智信五常之德,只是各有所偏重而已,故世间也很难找到完全相同人格秉性的两个人。刘老师之文能将三者的共通性一致性表达出来,重点又对他们性格的不同之处予以了刻画描述,是很见功力的。侠之大者,为国为民。百川东流,终归大海。故众弟子性格各异,最终能臻于圣贤之境,优入圣域,是与先师孔子的谆谆教诲与他们各自的不懈努力学习与修身分不开的。</p><p> </p><p> 常会营 2020.7.1</p> <p>深圳一一江宏泽</p><p><br></p><p>作業:復習第26章即“顏淵、季路侍”一章,比較子路、顏淵和孔子三人的人格境界。</p><p> </p><p>《論語·公冶長》篇“顏淵、季路侍”章,孔子問隨侍在旁的兩位弟子子路與顏淵有何志向,兩位弟子各言其志,又請教夫子之志向。</p><p> </p><p>子路曰:“願車馬、衣輕裘,與朋友共,敝之而無憾。”</p><p> </p><p>朋友有通財之義。而車馬、衣裘非財帛之比,蓋貴族身份之象徵,子路直言願與朋友共,敝之而無憾,蓋不挾貴以友之意。友也者,友其德也。子路識此,故日進而不能自已。</p><p> </p><p>子路之志,豈止於是哉!子路仕衛,衛亂,子路在外,聞之而馳往,曰:“食其食者不避其難。”以義責君,戰而斷纓,曰:“君子死而冠不勉。”結纓而死。餘讀之愴然。子路蓋以禮自持之君子。</p><p> </p><p>此或子路早歲之志,言辭間有俠者之氣。初,子路性鄙,好勇力,志伉直,冠雄雞,佩豭豚,陵暴孔子。孔子設禮稍誘子路,子路後儒服委質,因門人請為弟子。子路本俠士,孔子以禮誘導之,子路遂成文質彬彬之儒者。此亦可見孔子教化之功。</p><p> </p><p>顏淵曰:“願無伐善,無施勞。”</p><p> </p><p>此蓋顏子之謙辭。顏子謙言願向內自修,不願乎其外。似著意於內而遺其外,然無為可無不為。康衢謠:“立我蒸民。莫非爾極。不識不知。順帝之則。”帝垂拱而治,無為而天下已大治。顏子言,乃徹上徹下語。修己以敬,可以安百姓,顏子但言修己,蓋弟子答夫子之謙辭。若孟子,則曰:“若欲平治天下,舍我其誰也。”亦氣象之不同。顏子蓋孔子所謂可使南面者。</p><p> </p><p>子曰:“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懷之。”</p><p> </p><p>至如夫子之志,天下萬民皆有以安樂之,此聖者之胸懷,有天地無物不包、無物不養之氣象。</p><p> </p><p>宋儒每言志孔顏之志,樂孔顏之樂。顏子蓋得孔子氣象之大端。吾人讀《論語》,亦須識得聖賢氣象。</p> <p>感谢吴晓童老师的精彩主持</p><p><br></p><p>也感谢各位老师认真作业,积极交流,乐于分享!我们的学习又一次得到提升!希望大家在生活中,用学到的《论语》多多联系我们的实际生活,这样圣贤之道才能真正活起来!感恩乡村儒学讲堂平台!感恩老师的用心引领!我们做为儒学文化的践行者,一定努力学习,勤务思考,用心交流,将圣贤之道落实在生活中而努力![拳头][拳头][拳头]</p> <p>赵博士作了客观综合点评</p><p>认真拜读各位义工老师的作业,和常会营博士的点评,异彩纷呈,有目不暇接之感,深受教益。本次作业,见证了大家学问的长进和心性的提升。</p><p>深圳江老师谈到颜渊的回答有谦虚的成分,眼光独到,体悟尤深。宋儒说颜子是个小圣人,只是气象宏大方面与夫子尚有距离。他的回答,或许是为老师预留空间。</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