彰显功力的抓拍

冉哥

<p><span style="font-size: 20px;">  抓拍,是摄影的重要技法之一,是指在被摄者不知情的情况下被拍摄的摄影方法,特点是自然生动。说到抓拍,这就不能不提到一个重要的概念“决定性瞬间”及其创立者和实践者——世界著名的人文摄影家,现代新闻摄影之父,法国人布列松。</span></p><p><span style="font-size: 20px;"> 布列松学过音乐,绘画,艺术与文学,还当过兵。1931年开始学习摄影,1952年出版《决定性瞬间》摄影作品集,提出摄影的“决定性瞬间”理论,此后这一理论便成为欧美各国乃至世界现实主义摄影家和新闻摄影共同遵循的金科玉律。法国总统希拉克说布列松是法国一位天才的摄影家,一位真正的大师,他是20世纪最具天赋并深受世人尊敬的艺术家之一。</span></p><p><span style="font-size: 20px;"> “决定性瞬间”是指,摄影者在某一特定时刻,将形式,设想,构图,光线,事件等所有因素完美地结合在一起,在几分之一秒甚至更短的瞬间,将有决定性意义的事物加以概括,用视觉构图表达出来。“决定性瞬间”理论将摄影定义为扑捉瞬间的艺术,强调构图的精美,要求画面在内容和形式上完美结合,记录下人们最经典最美好的瞬间,而形象是否具有典型意义则是抓取该瞬间的关键。“决定性瞬间”由三个环节构成,一内涵意义的表达,二画面构图,三瞬间时机的把控。日本摄影家木村伊兵卫说:就是光线,构图与感情相一致的瞬间。</span></p><p><span style="font-size: 20px;"> 布列松2004年离世,享年95岁。</span></p> <p><span style="font-size: 20px;">亨利·卡蒂埃-布列松,1908—2004。</span></p> <p><span style="font-size: 20px;">  这是布列松的代表作之一。作品的名称叫《男孩》,有的叫《巴黎穆夫达街》,《布列松习作》等。作品不是什么重大题材,但却是脍炙人口的一副名作。作品表现一个男孩抱着两个大酒瓶,兴高采烈,充满自豪与得意的神情走在大街上,像是完成了什么光荣任务似的,情绪饱满,自然生动,表现出布列松扑捉决定性瞬间的强大功力。</span></p><p><span style="font-size: 20px;"> “摄影中,最小的事物可以成为伟大的主题”。</span></p> <p><span style="font-size: 20px;">  作品《苦难的眼睛》拍摄于中国。这张愁容满面,眼里充满了苦难的男孩的照片,拍摄于南京市民排队买米的队伍中,照片揭示了解放前(1948年)中国人民的悲惨和苦难。</span></p><p><span style="font-size: 20px;"> 美国杂志摄影家协会主席B·格林曾说:“看上去,布列松的摄影好像是漫不经心,随手拈来,但实际上他是一个很有思想的人。”</span></p> <p><span style="font-size: 20px;">  作品《柏林墙边》,</span></p> <p><span style="font-size: 20px;">  在阻隔东西柏林的柏林墙边,一个架双拐的残疾人,一个荷枪实弹巡逻的军人,这两者暗示了东西柏林前世今生,战争给人民带来的苦难,配以阴雨天气,阴沉灰暗的影调,形成压抑沉闷的氛围,令人深思。</span></p><p><span style="font-size: 20px;"> 重要的是观察。摄影是在很短的时间里敏捷的表现出最重要的部分。</span></p> <p><span style="font-size: 20px;">  《温斯顿•丘吉尔》,是摄影师卡特的作品。卡特要为丘吉尔拍摄几张表现坚毅刚强的照片,但丘吉尔抽着雪茄显得很轻松,于是卡特走过去把雪茄抢走了,丘吉尔被卡特的举动激怒了,就在他怒视卡特的瞬间,卡特按下了快门。自此这张照片广为流传,是丘吉尔照片中最著名的一张。</span></p> <p><span style="font-size: 20px;">  布列松在生命的最后阶段做了一件大事。2003年(去世的前一年),他搜集世界摄影界跨越100余年间他欣赏的世界85位摄影家的作品,举办了一场名为《布列松的选择》的展览。中国只有一位摄影家的作品入选,就是吴家林的作品《拉家常》。画面中的三个人物疏密有致,神态各异,两个站着的人在打招呼,一只要跃起的猫是点睛之笔。拍摄对象自然,画面具有超现实的戏剧化,是对现实生活最真实的写照。</span></p> <p><span style="font-size: 20px;">吴家林</span></p> <p><span style="font-size: 20px;">拉家常</span></p> <p><span style="font-size: 20px;">  总之,卡蒂埃-布列松提出的决定性瞬间的理论,是他的摄影美学的理论核心,在摄影界有巨大的影响力。解放以后我国新闻摄影界多采用“典型瞬间”的说法,其概念和含义同决定性瞬间基本一致,主要应用在纪实摄影和新闻摄影。基本的拍摄方法就是抓拍,就是不干扰拍摄对象,甚至被拍摄对象都不知道被拍了。</span></p><p><span style="font-size: 20px;"> 这种拍摄方法和纽曼的摆拍是截然不同的两种拍摄方法。在我们的拍摄实践中,两种方法都用的到,有摆拍也有抓拍,有摆中抓,也有抓中摆。正所谓人的姿态要摆,不摆不美,人的神态要抓,不抓不灵。而无论是摆还是抓,都要把自己摆进去,要传达感情,有作者的个性表达。</span></p><p><span style="font-size: 20px;"> </span></p> <p><span style="font-size: 20px;">第一张</span></p> <p><span style="font-size: 20px;">第二张</span></p> <p><span style="font-size: 20px;">  第一张是早些年在小汤山马坊集市拍的。集市人头攒动,买卖五花八门。三伏天的骄阳似火,近景的大蒜,大葱,生姜这些辛辣食物似乎又给夏天添了一把火。岂是一个热字了得!然而这位卖菜的小老板笑的是那么灿烂,对生活充满了信心,幸福感溢于言表。</span></p><p><span style="font-size: 20px;"> 第二张照片绝对是抓拍,是看电视时对着电视屏幕拍摄的,把电视节目精彩瞬间记录下来,愉悦心情享受生活又锻炼了抓拍技法。只要你喜欢,有兴趣,有爱好的冲动,随时随地都能练习。</span></p><p><span style="font-size: 20px;"> 第三张是在亢山广场抓拍的,我不干扰拍摄对象,他们也就没注意到我。几个老人在一起聊聊天,乐乐呵呵的,一位抖起了空竹,大家赞不绝口。我走到了,看到了,拍到了。好照片是走出来的。只有走动起来才有可能扑捉到决定性瞬间。</span></p><p><span style="font-size: 20px;"> </span></p> <p><span style="font-size: 20px;">第三张</span></p> <p><span style="font-size: 20px;">第四张</span></p> <p><span style="font-size: 20px;">  第四张片子是在万科广场东边拍的,这里是丁字路口,我从西边走过来时看到往北的方向是红灯,可有人偏要在这时过马路。我拿起相机要拍时忽然想到应该等等,等什么?等到对面的红灯显示出“14”时再按下快门是不是更好,更有警示意义。一老一少,一白一黑,白的打伞黑的不打,主体突出且有鲜明对比。此时人已经到马路中间,构图不是很好了,但是可以通过后期裁剪解决。这一时刻的纪录,是负面的是批判的,但它的主旨是正面的,强调交通安全,强调行人要守交规,行人不遵守交通规则是造成交通事故的重要原因之一。这就比较准确地表达了主题——交通安全无小事!珍爱生命,严守交规!</span></p><p><span style="font-size: 20px;"> 我相信,好照片是等出来的。等什么?就等那个决定性瞬间的出现。</span></p><p><span style="font-size: 20px;"> 第五张也是等出来的。在滨河公园的一次山地自行车赛上,路段基本是比较软的泥土路,我觉得可能拍不出什么,找了半天,找到一处全是细沙子而且是弯道的地方,我觉得这里可能有戏,就在这儿守株待兔了,就拍下了这张。运动员骑到这里忙中出错,摔了下来,在他手触地的瞬间我按下了快门。你看拍地的瞬间沙子都飞溅起来了!</span></p><p><span style="font-size: 20px;"> 凡事预则立 不预则废。有预判的等待才是有意义的。</span></p> <p><span style="font-size: 20px;">第五张</span></p> <p><span style="font-size: 20px;">第六张</span></p> <p><span style="font-size: 20px;">  第六张是在故宫拍摄的。时间久了,具体是哪里记不清了,好像是慈禧寝宫外面。这里参观的人络绎不绝,人头攒动摩肩接踵,看样子是挤不到窗前去了。我就想,何必在这里挤嘛,我去房子后面转转不行吗?果然有后窗。我贴近一看,就发现前面这些参观的人很有意思。画面可以分为三组:左侧一个人是一组;中间两个人是一组;右侧三个人是一组。都是一副生动的画面。这些人一个个像寻宝似的瞪大双眼,那种期盼的眼神,充满好奇又有些惊诧的目光很传神,也不知都发现了什么,当然这不是我关心的,我只在乎你的眼神。我果断的拍下了这个镜头。</span></p><p><span style="font-size: 20px;"> 法国微生物学家,化学家路易斯·巴斯德说:在观察的领域里,机遇只偏爱那种有准备的头脑。</span></p><p><span style="font-size: 20px;"> 脑洞大开,往往会获得意想不到的效果。</span></p><p><span style="font-size: 20px;"> 好了,就说到这里。我的几张照片放这里只能说差强人意,也算是敝帚自珍,主要是给大家开个头,引个路,我们动起来,都去试试,找找那个决定性瞬间!</span></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