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关头村是漳州龙海市隆教畲族乡的一个行政村,位于镇海卫古城西部,北部毗邻新村村,西与红星村接壤,南临隆教海湾,省道201线东西走向贯穿全境。辖区内有沙园、关头、海头等自然社。</p><p> 关头村在在明朝年间为鸿关社,清朝年间改为关头堡,从此,“关头"这个名称沿用自今。关头村与大社(划为红星村管辖)同为朱姓聚居地。</p><p><br></p><p> </p> <p> 随着沿海大通道的建成,名闻遐迩的镇海卫更加热闹起来,镇海角成了网红打卡点,熙熙攘攘的游客也间接带动了周边村社的第三产业发展。</p> <p> 镇海卫最邻近的是关头村,这几年经济发展不错,大部分村民都建起了小洋楼与别墅。这些新建筑错落有致,规划有序,分布于老村的周围,新老房子相得益彰,煞是好看。</p> <p> 我经常来往于镇海卫之间,很是好奇关头村村民有这么高的古村落保护思想觉悟,应市政协文史馆江馆长之约,到关头村现场学习江馆长拓印摩崖石刻并了解其中情况。</p> <p> 古石刻位于村子北部沿海大通道边上的山石上,修路时切掉了很多石头,按规划这二处石刻也在切掉之内,为保护古迹,关头村两委和德高望重的族老很重视,想尽办法多方沟通,终于让道路拐了弯,古迹得以留存。以此为契机,修建成休闲文化公园,古石刻因年代久远,字迹弥漫,无法辩识,市政协文史馆江馆长应朱氏宗亲会之邀请,同行的还有闽师大段教授等,利用节假日,顶炎阳战高温,拓印并辩识成功。这二处四百多年前的题刻,寓意深远;"书风动石"为448年前镇海卫学教授陈惟一所题,更是难能可贵,为休闲公园增加了无限的文化底蕴。</p> <p> 朱银枝宗长是漳州朱子文化研究会的第一任秘书长,热情与健谈。他邀请我们一起进村去参观。</p> <p> 鸿关(关头)这座慈济宫古庙,建于元朝初期,奉祀保生大帝(吴夲,大道公),香火旺盛,距今七百多年,比镇海卫建设时间还更早。明朝洪武年间,朱氏先人最早在海头这个地方养母鸭,鸭子在退潮时讨吃小螃蟹与小鱼虾,长得壮很会生鸭蛋,为家庭积蓄了不小的财富。江夏侯周德兴是皇帝朱元璋的小舅子,奉旨来镇海卫建造城池,也带来了很多军人家属,小小的镇海卫单纯军人近万人,众多军人家属只能周边安家生活。周德兴熟知地理风水,念及鸿关朱氏与朱元璋同宗之谊,为朱氏先人择地于海头不远处的大社(红星村大社自然村)。大社本来有个尼姑庵,自从朱氏先人将鸭母寮搬到大社之后,尼姑庵香火断续不济,尼姑弃庵而走,朱氏先人依周德兴指点,在庵庙基础上建造朱氏祖祠,果然家道中兴,第八世朱健,号直庵,明朝天顺六年恩贡,任信丰县知县,寿103岁。其门生按察使许穆赠表,立“应宿坊”彰显存世,迄今五百多年保存完整。</p><p><br></p> <p> 关头社东的佛祖庙,是一座主祀南海观音的宫庙,座东向西。佛祖庙南侧的"万福桥",桥边原来竖立有乾隆乙亥年,国学生朱萝元题写的“万福桥”石碑与一只石母鸡,可惜被毁坏,现在看到的是后来族人按原样重新雕刻竖立。难能可贵的光绪三十四年元月立的“禁青碑”尚存,记载了当时村民订立的村规。</p> <p> 大社朱氏祖祠古朴典雅,双进悬山顶,面阔三明间,倒吊莲花,规制颇高,石埕边有石旗杆夹,这些都是祖上荣耀的见证。大门挂牌匾一一《龙海市闽台抢孤文化交流协会》,朱银枝秘书长介绍说,建醮“抢孤”习俗始于明朝洪武年间,由一世祖朱明武所创建,至今有六百多年的历史,清朝时传至台湾,这个习俗是闽台本一家的体现。</p> <p> 后堂居中悬挂"徽国文公",左边挂朱子家训等,很有文化气息。据朱氏族谱载:大社开基祖填公,化名明武,系宋代理学家朱熹太祖第七世孙。祖籍河南固始,唐末迁徙徽州婺源,元至正四年,填公受封赴任长泰县县尹,后弃官带长子镛(化名寮)移居镇海城下大社开基立业,繁衍生息。</p> <p> </p> <p> 关头村朱氏原来是朱文公朱熹的直系后裔,关头村朱氏族人秉持"朱子家训"教导,耕读书礼传家,重视传统文化与名胜古迹的保护,不愧为朱子理学最直系的传承者!</p>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 rgb(237, 35, 8); font-size: 20px;"> 后 记</b></p> <p class="ql-block">庚子年冬至后,江馆长发来二幅石刻描红,增补上去以飨读者!</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