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小科研团 七彩盐池“出征记”

琪香斯溢

<p>  滔滔黄河,万古奔流,孕育河东这片沃土,千百年来,薪火相传,点点燎原,陶冶出灿烂辉煌的历史文化,深植进每一个中国人的文明基因里,五千年的历史文明看运城,运城历史看盐池,先有盐池后有城。</p><p> 为响应教育部推进中小学研学旅行的政策号召,通过开展“承勤耕之文明、探古中国风韵”的活动,宣传普及古中国古迹文化、根族文化、勤耕文化。通过实验、活动设计培养学生学习古文化的热情和积极性,培养学生的劳动精神,激发学生的探究精神,全面提高学生核心素养,促进学生全面发展。魏风小学后稷校区一(1)班的孩子们,开展了探究“七彩盐池”古中国寻根问祖的研学实践活动。</p> <p>  早晨,太阳早早升起,像一个调皮的精灵跃过树梢,早早挂在了半空中,慷慨地将每一缕阳光洒在人们身上。花儿开得那么艳丽、鸟儿唱得那么动听,在树下,一队整齐划一、精神抖擞的“探索”队伍整装待发。每个孩子脸上都洋溢着灿烂的笑容,今天他们要组织一场特殊的“研学旅行”,背好行囊、喊起口号、登上大巴,奔向我们的第一站:七彩盐池。</p> <p style="text-align: center;"><b style="font-size: 20px; color: rgb(237, 35, 8);">一、了解盐池的由来</b></p><p><br></p> <p>  一路上孩子们欢声笑语,不时地讨论着盐池美不美,盐是不是像水晶一样,死海里有没有鱼等等,不知不觉中孩子们的心早飞向了那个神秘的地方。</p><p> 转眼间,孩子们到达了第一站:盐池。一下车就被眼前的景像所迷。蓝天、白云、青山倒影在水面上,形成了湖天一色,仿佛“天空之镜”一样映入眼帘。每块盐池色彩不同,有红的、绿的、蓝的、还有白的,五彩斑斓的盐湖美景像打翻了的调色盘一样,美极了。细心的导游给孩子们讲解了盐池的来历:随着雨季下雨,雨水流到盐池里,到了夏天气温上升,高温下大量藻类和卤虫迅速繁殖生长后变色,不同藻类在不同密度和光照下呈现不同颜色,就变成了现在这幅美轮美奂、多姿多彩的画卷。导游还耐心地引据了一个古代传说:相传这里发生古代第一次有记载的部落战争,黄帝和炎帝联合打败了蚩尤部落,杀死了蚩尤,血水流进了盐池,盐池被染成了红色,一直到今天。孩子们听得津津有味,纷纷举手提问:为什么叫死海?盐可以食用吗?盐池里有鱼吗?盐可以用来做什么?等等问题,导游都耐心地给孩子们做了解答。研学不光是旅行,更重要的是可以激发孩子们的探究精神、学习中国古代文化、勤耕文化。</p> <p style="text-align: center;"><b style="font-size: 20px; color: rgb(237, 35, 8);">二、体验“五步制盐法”</b></p><p><br></p> <p>  紧接着,孩子们来到制盐实践基地,随着制盐生产工艺的长期发展和工艺演变,逐步形成了“五步制盐法”,即:垦畦浇晒提”的生产模式,俗称“五步制盐法”,具体为:过箩、调配、储卤、结晶、铲出五个步骤。“五步制盐法”的出现,是运城池盐生产技术的一大进步,一直沿用至今,在当时,这一先进生产方式领先于世界海盐生产技术980余年。孩子们听完导游的讲解,顾不上炙烤的太阳,纷纷下水体验实践。你看他们一个个兴致盎然的样子,有模有样地实操起来!孩子们可以亲自去体验一把,感受一下古代盐业人的劳动智慧,探索盐池文化、勤耕文化的真谛,正所谓,读万卷书不如行万里路!</p> <p style="text-align: center;"><b style="color: rgb(237, 35, 8); font-size: 20px;">三、寻求“盐的奥秘”</b></p><p><br></p> <p>  下午,孩子们来到盐池科学实践实验室,从文化课堂转化到科学实验室,孩子们的热情有增无减,一个个摩拳擦掌,跃跃欲试。今天实践的主题是:盐的奥秘。盐是否有导电性,加了盐的水是否可以让蜂鸣器响起来呢?首先,活动组为每组孩子准备了实验器材:电池、铜质电源线、铜片、峰鸣器、水杯,盐。在实践老师的指导下,各小组孩子纷纷动手操作起来,不一会模具就组装好了,实践出真理,盐加入水中可以增加水的导电性,因为盐和水发生化学反应可以产生更多的电解质,加大水的导电性,这样蜂鸣器通过盐水导电就可以发出声音了。孩子们看到实验成功后,个个开心地手舞足蹈起来,开心得不得了。“不经一番寒彻骨,哪得梅花扑鼻香”,满满的成功、满满的收获。</p> <p style="text-align: center;"><b style="font-size: 20px; color: rgb(237, 35, 8);">四、体验制作“盐雕”</b></p><p><br></p> <p>  现代工艺品的结晶随着盐文化的沉淀、技术水平的不断积累,盐业人不分昼夜地研究、实验。经过上千次失败的实验和反复调整,终于解决了盐易融化、难塑形等技术壁垒,在盐文化上增加写下了浓重的一笔——盐雕。今天,孩子们要亲手制作十二生肖的盐雕工艺制品。在实践课老师的讲解和实操下,孩子们分成了三组,兴致勃勃、有模有样地制作起来。你看他们小心翼翼、全神贯注地动起手来,不一会一个个成品就制作出来,最后经过烘烤定型,十二生肖的盐雕作品栩栩如生的展现在了孩子们面前。孩子们都迫不及待地拿着自己属相的盐雕作品合起影来。一分付出一分收获,孩子们今天收获的不仅仅是一个作品,更是一份对新型盐文化的认知。</p> <p style="text-align: center;"><b style="font-size: 20px; color: rgb(237, 35, 8);">五、“池神庙”寻根</b></p><p><br></p> <p>  黄河孕育了河东沃土,太阳和风孕育了运城盐池。池神庙就是运城盐文化的代表和载体。盐业人在池神庙祈求来年风调雨顺,艳阳高照,祈求池神护佑,这样才会劳有所获。孩子们饶有趣味地了解了池神文化,对古代盐业人的辛勤劳作有了更深层次的了解。最后大家来到海光楼,在这里河东盐池胜景一览无余,我们所有人一起合影,为这次研学旅行画上了一个完美的句号。</p> <p>  悠悠华夏,源头在兹;盐运之城,文化之城。盐池不仅是我们的文化财富,更是一幅精美绝伦的历史画卷,随着时间的变迁,这幅画卷的“颜值”将会越来越高。</p><p> 夕阳斜下,在盐池与天地间挥毫泼墨,描绘出一幅幅多彩多姿的画卷。青春逐梦,不负韶华。虽然现阶段大力推行素质教育,但很多家长为使孩子能更好地应对各种“考试”,在培育孩子优秀文化素养的最好时期却辗转于各种提升技能机构,大部分与传统文化无关。培养孩子学习古文化的热情和积极性、激发孩子探究古文化的精神依然是我们工作的重中之重。通过这次活动,更多的孩子对学习古文化有了更浓厚的兴趣,激发了他们的探究精神,使孩子们更好的学会了群体生活,敢于独立面对问题、解决问题,提高了孩子们的核心素养,促进了学生全面发展!一天的研学活动已然结束,但孩子们的探索之旅才刚刚开始。他们将以此为契机,继续寻根探祖,探求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p> <p>编辑:段博元爸爸 郝琪</p><p>摄影:张校长 陈潇</p>

盐池

孩子

文化

研学

制盐

运城

勤耕

实践

探究

五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