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我如何不想他》歌曲分析

豆腐渣

歌曲的创作背景 <p>  在“五四"精神的影响下,我国艺术歌曲的创作开始了新诗写歌的早期尝试;在和声手法上则是以西方功能性和声为基础的“中国化和声"的早期尝试;在声乐体裁上是中国艺术歌曲创作的早期尝试。具有独特的风格内涵,内容丰富、风格典雅、结构严谨、旋律大气而又优美,歌曲的选词注重诗歌的文学因素,以及音乐和文学两种姊妹艺术的结合。该时期的艺术歌曲有着较高的抒情性和艺术性,歌曲的旋律性较强,优美而又流畅,严谨而又浪漫,曲调更加贴近现实生活,紧跟时代精神,对于传统文化及风格特点,既传承又发扬,这种突破也是前所未有的。“五四"新文化运动期间创作的艺术歌曲中最为典型的莫过于由刘半农作词,赵元任作曲的《教我如何不想他》。</p><p><br></p><p> 《教我如何不想他》这首歌曲就是在此历史背景的影响下创作的最为典型的艺术歌曲。通过优美而又流畅的旋律,对春、夏、秋、冬四个季节的自然景色进行描述,充分表现出青年独自徘徊吟唱的动人场面,以及主人公对:“他"的思念之情。同时,也反映了广大青年在力图挣脱封建礼教的束缚、追求个性解放的思想潮流中,为纯真的爱情而歌唱的决心,充满了激情。这一时候,词作者刘半农先生在英国伦敦,独自一人身处异国他乡,难免会有一些孤独,在此情感的影响下创作了这首具有较强的乡愁和怀旧之情的新诗诗词。与此同时,曲作者赵元任先生也是独自一人旅居美国,在个人情感的表达上与刘半农先生产生了强烈的共鸣,所以特意选取这首诗词来谱曲,以表,达个人对祖国故土的思念和怀旧之情。</p> 作者 <p>曲作者介绍</p><p>赵元任(1892- -1982 ) ,汉族,字宣仲,又字宜重,江苏武进(今常州)人,生于天津,是中国著名的语言学家、哲学家、作曲家,亦是中国语言科学的创始人,被称为汉语言学之父,中国科学社创始人之一。1929年6月底被中央研究院聘为历史语言研究所研究员兼语言组主任,同时兼任清华中国文学系讲师, 授音韵学”等课程。1938年起在美国任教。他是中国现代语言和现代音乐学先驱。</p> <p>词作者介绍</p><p>刘半农(1891-1934)名复,字半农,江苏江阴人,是近现代史上我国著名的文学家、诗人、语言学家和教育家。刘半农一生著作甚丰,所作新诗多描写劳动人民的生活和疾苦,语言通俗。创作了《扬鞭集》、《瓦釜集》《半农杂文》,编有《初期白话诗稿》,学术著作有《中国文法通论》、《四声实验录》等。其中,《汉语字声实验录》获得康士坦丁语言学专奖”,刘半农也是我国第一个获此国际大奖的语言学家。</p> 歌曲谱例 歌曲分析 <p>“教我如何不想他”,这一句既是歌曲的中心句,又是歌曲曲调的主题音调所在。这个主题共出现四次,随着每段歌词意境和感情的不同,作曲家对它们的调性布局也作了细致入微的处理:第一次收束在原E大调上;第二次向上跳进七度收束在B大调上;第三次转调,收束在临时主G大调上;第四次旋律作了些改变,提高八度达到全曲高潮,仍收束在原E大调上。虽然每次调性都有变化,但旋律基调却保持原貌。这种特殊处理方式,不仅使歌曲的主题鲜明突出,而且使这一富有民族特色的乐句得以贯穿全曲,从而更加显示出这首歌曲的民族风格和整体感觉。</p> <p>第一部分:基本为匀整性节奏,曲中的特点节奏为小附点,让情感更加的推进,音域多为三度,此段主调为E大调,平静、柔和的旋律,配以3/4的节拍,造成一种异常恬美、幽静的气氛。</p> <p>第二部分:基本为非匀整性节奏,曲中的特点节奏为大附点,让情感更加的推进,音域跨度较大,此段主调为B大调,平静、柔和的旋律,配以3/4的节拍,造成一种异常恬美、幽静的气氛。</p> <p>第三部分:基本为非匀整性节奏,曲中的特点节奏为小附点和前八后十六节奏,让情感更加的推进,音域跨度较大,由E大调转到临时的主调G大调,平静、柔和的旋律,配以3/4的节拍,造成一种异常恬美、幽静的气氛。</p> <p>第四部分:此部分最大的特点是由前面的3/4拍转变为4/4拍,情感变得非常庄重和忧伤,到了尾段就变回了3/4拍,一种异常恬美、幽静的气氛有回到原位,也从G大调回到了主调E大调。</p> 歌曲番外篇 感谢欣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