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按家乡习俗,父亲老去二十天这天,要进行祭祀活动,谓之为三七祭,让活着的亲朋好友和后辈们来记念追悼。</p><p> 追忆父亲一生,默默无闻,散居于乡野,终老于山村,无大志,不求闻达,求平和,勤勤恳恳。究其功绩,精于农事,躬耕于桑田,游行于阡陌,交皇粮,育子女,享太平,一生平凡但不平庸。</p><p> 父亲生于民国三十二年,农历癸未年,属羊。老人过世前一月,我大声问他"您属什么的?''因年事高,耳背而听不清,遂回道:“姓潘,丽水源人”,让我听了不禁笑了,但随即让我眼含泪珠,父亲这一答,可能使他回想起了他自己的前半生。父亲出世在南山脚下的小山村,那个时候叫源口,大部分人姓潘,隔壁村叫许都,大部分人姓许,1958年,响应了国家的号召,两个村开始移迁,原来的地方开始修建水库,于是在水库大坝下面建起了新村庄,所谓的新村庄也是旧的,旧的砖,旧的门,旧式的建筑,在那艰苦的时代,只是把各式的建筑材料作了次搬迁而已,但作了一定的规划,有了二十四间台门,我家就住进了其中的一间房,村子名字叫丽水村,可能是这里有山有水,山清水秀的缘故吧。但从小我的记忆中,父亲跟人讲自己是丽水源口村人,习惯了就说自己是丽水源人。</p><p> 父亲少言,不擅于与人交谈,在家也听不到他多说几句话,年少时,每逢农忙,总要帮着干农活。这个时候,他总会多说几句,说什么要好好读书,读不好就来做田畈活。在江南,做田畈活是个苦差事,每逢双创时节,天气闷热,汗流浃背,体力往往要透支,其辛苦程度,只有做过农活的人才会有体会。父亲叮嘱这个的时候总是不觉得话多,可能也有一份望子成龙的心吧。</p><p> 农人辛苦,父亲喜欢喝点酒。因家乡多地,父亲会种上大片的红薯地,等红薯收割后,他总会做出一些红薯烧酒,每每从田畈回来,拿起放在橱柜里的玻璃酒瓶呷上几口,看他的神情,很是享受,让我们几个小孩看到了,总是十分羡慕,于是乎,在家一个人的时候,我也会偷偷摸摸地呷几口。现在兄弟三人的酒量都不差,也许是享着了父亲的福荫吧。</p><p> 父亲认字,喜欢看一些历史故事,也给我们讲一些历史故事,如三国故事,梁山故事,西游故事,但很少讲红楼故事,可能到底只有高小文化,太深了,也就不感兴趣了。也能写一手还过得去的毛笔字,每年的春节门联,都是他自己亲手写就。正是对历史的喜欢,他的终老梦想是能去一趟北京城,在70岁那年给他安排了北京旅游后,感概万千,说丽水村去过北京的能有几个,反正自己是去过了。</p><p> 自去年以来,父亲的身体越来越差。人也显得瘦弱,眼力也不行了,说话也吃力了,吃饭也很慢很慢的,因为今年疫情的缘故,在家乡呆得时间比往年多了,可父亲仍是抵挡不住岁月的侵蚀。有次刚回到家门口,问他能否认出我来?他说出了我堂弟的名字来,不禁让人伤感,泪水不禁涌上来,感觉到父亲在日不多,在家多陪伴,也许他就会认出我来,体会到亲情的可贵之处。生活不易,但长相伴是人们应该拥有的。</p><p> ······</p><p> 追忆是一份苦,也是一份乐,让父亲安眠,让我们的苦乐生活继续吧。</p><p><br></p><p> 记于庚子农历五月十七子夜时</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