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b> 莫村镇古有村委会隶属于莫村镇十七个村(居)之一,面积5.5平方公里,位于莫村圩镇的东北面,国道G234经过本村,村委会辖区10个经济合作社(村小组),户数656户,户籍人口2368人,劳动力人口1655人,古有村的姓氏主要有梁、赵、龙、何、戴、刘、周、徐、陈等,以梁姓为第一大姓,约占整个村委人口的60%。古有村属于七分山二分地一分水的地理格局,整个村委会农家住宅以座北向南为主,北靠石狗山,面朝大樵山,脚踏悦城河。</b></p><p><b> 古有村委会水田面积1509亩,基本农田保护区面积1200亩,人圴耕地面积0.6亩。山场林地面积12110亩,其中属村级集体所有权的山场面积8650亩,农户自留山责任山面积3460亩,古有村的山场林地比较分散,东边飞地至车牛水库尾,南边飞地至富竹坳(高要河台山界),西边飞地至双栋林场(桃子洼界),北边飞地至麻将塘山河(平岗,三联界)。</b></p> <p><b> 古有村委会办公场所位于古有圩镇,第七届古有村委会“两委”成员干部共5名,支书主任助理1名,古有村党支部正式党员46名,村监督委员会成员3名,村小组长(经济合作社)13名。</b></p><p><b> 目前古有村各村小组基本已经实现“村村通”水泥硬底化,大村全部村道均安装上路灯。古有村作为莫村镇纯农业乡村,以种植水稻作物为主,农副产品主要有另散的花生、蔬菜、玉桂、巴戟、柑桔、荔枝、龙眼、枇杷、鸡、鸭、鱼、猪等产业种植。古有村委员2019年末人均年收入11500元。</b></p> <p><b> 古有村的历史源革。元朝时,古有村属德庆路端溪县。民国时期,先后属德庆县第六区、第三区、第二区。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属德庆县第五区。1958年,属德封县东方红人民公社古有大队。1961年,属德庆县古有公社古有大队。1983年,属德庆县古有区古有乡。1986年属德庆县古有乡古有管理区。1993年,属德庆县古有镇古有管理区。1999年属德庆县古有镇古有村委会,2002年古有镇与莫村镇合并,合并后属莫村镇古有村委会。2002年,属德庆县莫村镇古有行政村至今。</b></p> <p style="text-align: center;"><b style="font-size: 20px; color: rgb(237, 35, 8);">航拍下鸟瞰古有村</b></p><p style="text-align: center;"><b style="font-size: 20px; color: rgb(237, 35, 8);">▼</b></p> <p style="text-align: center;"><b style="font-size: 20px; color: rgb(237, 35, 8);">带你走进古有</b></p><p style="text-align: center;"><b style="font-size: 20px; color: rgb(237, 35, 8);"><span class="ql-cursor"></span>▼</b></p> <p><b style="color: rgb(237, 35, 8);"> 以下由各村小组提供的资料仅是草稿,为了更加完善,如有不足之处,敬请各位村民提出宝贵的意见建议!</b></p> <p style="text-align: center;"><b style="font-size: 20px; color: rgb(237, 35, 8);">★★★★★★★★★★★</b></p> <p style="text-align: center;"><b style="font-size: 20px; color: rgb(1, 1, 1);">上坊村民小组</b></p><p style="text-align: center;"><br></p><p><b> 上坊村位于莫村镇北部,距离镇政府约5公里,以围绕古有圩镇居住为主。东至新圩村,南至悦城河,西至中坊村,北至国道G234线,上坊村原叫上寨,上寨墩,居住地方较高,村内巷道迂回曲折,无一条巷道直通到尾,俗称“莲藕”之地,所以村寨四周鱼塘环绕,以保莲藕之地长年生旺。寨背面有山贤山、龙颈山、三毛头山、铁镙头山和掘洼山等五山环抱,俗称“五龙到头”之胜地,东南西北有“四大城门”,而取名上坊。上寨村是传说中的“驸马城”,村始建于700年前,原为白氏祖先建村,由于历史战乱,后由白氏衍变为何氏祖先居住,何氏无后,再由梁氏第十七世祖梁举志(古有梁氏始祖)从播植沙村迁移至石头彭村,梁氏第十八世祖梁挺迁移至中坊秧地岗,梁氏第二十世祖梁以楠迁移上寨村,成为上寨梁氏始祖。随着上寨梁氏人口的不断壮大,后分枝至前锋斗执村、榃沙坪村、莫村榃龙村、怀集桥头和封开南丰等地居住。</b></p> <p style="text-align: center;"><b style="font-size: 20px; color: rgb(237, 35, 8);">航拍下的上坊村</b></p><p style="text-align: center;"><b style="font-size: 20px; color: rgb(237, 35, 8);"><span class="ql-cursor"></span>▼</b></p> <p><b> 该村位于山间谷地。悦城河从村的东南边流过。元朝时,该村属德庆路端溪县。民国时期,先后属德庆县第六区、第三区、第二区。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属德庆县第五区。1958年,属德封县东方红人民公社。1961年,属德庆县古有公社。1983年,属德庆县古有区。1986年属德庆县古有乡。1993年,属德庆县古有镇。2002年古有镇与莫村镇合并,合并后属莫村镇。2002年,属德庆县莫村镇古有行政村至今。大集体时代为古有大队第二生产队。</b></p> <p><b> 该村唯一姓氏梁姓,主要分为东门、西门和南门三个片区居住。到2015年末,户籍人口660人。其中男性360人,女性300人。村民生活主要依靠农业收入的人口有200人。常年在城镇生活和打工的人口有150人,农村留守儿童8人,实际在村人口300人。世居民族是汉族,世居民系为广府民系。通用方言为粤语德庆方言悦城河中上游方音。</b></p> <p><b> 该村现存“以楠梁公祠”一座,始建于200年前,于2014年曾作小维修。占地面积280平方米。主要建筑特色坐北向南,布局两进一厅四厢,大门上方挂“以楠梁公祠”匾额。现作宗祠使用。</b></p><p><b> 其他传统建筑有上寨四大城门,始建于明代。城门为拱形门,面阔3.4米,深2.48米,占地面积8.43平方米。古城围绕上坊村而建,设有东、南、西、北四个城门,现仅存东、北两门,且相对完整。上坊村在当地闻名已久,据说明代时原称为白家城,“驸马城”,为白姓人居住。对研究古村落聚居和防御外敌人侵,有一定的研究价值。属县不可移动文物。代表性碑刻有石敢当(碑高70厘米,宽35厘米),立于500年前,现存于四大城门内。</b></p><p><br></p><p> </p> <p><b> 改革开放前,本村为集体经营,农民劳动以获取工分兑换收入,农业是村的主要经济,其中以种植水稻,木薯,花生为主,又以粮食作物为重,集体农田水稻亩产约300公斤,村民生活水平较低。改革开放后,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种植水稻,肉桂为主要收入。2006年开始种植沙糖桔、贡柑等经济效益好的经济作物,村民收入不断增加;另外,村中的部分青壮年外出打工或经商,住在圩镇的农户则可房屋出租,也增加了经济收入。到2019年家庭人均年收入约1.2万元,生活水平越来越高。</b></p> <p><b> 国道G234经过本村。早在1970年就已经通电,1986年通电话,2010年开通网络通讯,2011年全村村道实现水泥硬底化,2014年开通自来水。该村建有文化广场,包括篮球场一个,体育健身器械一批。</b></p><p><b> 传统民居为广府民居。现存33座,其中金包银3屋,青砖屋3座,红砖屋18座,瓦房9座。还有水泥房150座。代表性民居有青砖瓦房,建于300年前,占地面积110平方米,主要建筑特色为土木结构青砖屋,大门两侧对称建有客房,现状较差,基本无人居住。</b></p> <p><b> 还有关帝庙一座,始建于600年前,占地150平方米,在村寨北的东侧,供奉悦城龙母。相传每年的农历四月二十七龙母诞前由村民前往悦城龙母庙接龙母回此,供村民祭祀,后来逐渐简化。</b></p><p><b> 为了经济发展和治安管理,村委会制订了《古有村村民自治章程)。</b></p><p><b> 村中主要宗族活动是清明祭祖。每年清明节前六天,村里的人包括外出务工人员,迁居外地住的族人,基本回来拜祭祖先,与同宗兄弟一起到曙光河赵山梁氏沙村梁,古有始祖梁举志公墓祭祖。人们携带酒食果品、烧肉,糯米、包子或滞,香火纸钱、冥钞、元宝等物品到先人坟墓前祭奠,亲自到坟茔去祭扫,修整坟墓,给坟头添土,还在上边压些纸钱。古时村民扫墓结束后,大家团聚一起吃饭等。</b></p> <p><b> 为了经济发展和治安管理,村委会制订了《古有村村民自治章程)。</b></p> <p><b>主要历史事件:</b></p><p><b> 1、1958年农民缴纳公粮,直至2004年结束。</b></p><p><b> 2、20世纪80年代初土地承包到户,按照中央规定,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分田到户),进行农村土地改革,集体按照家庭人口,劳动力比例将土地承包给农户。</b></p><p><b> 3、2003年莫村镇中心小学创建肇庆市一级学校,全镇各村委会义务小学均参加创建改革活动。这一年前锋小学、曙光小学、光明小学、车牛小学六年级到莫村镇古有中心小学就读。2004年,这四间小学的五年级到莫村镇古有中心小学就读。2010年,创建教育强镇,又将前锋小学、曙光小学、光明小学合并到莫村镇古有中心小学。这三间小学只剩下学前班到三年级教学班。</b></p><p><b> 4、2011年古有中学与莫村中学合并,结束古有中学。 </b></p><p><b> 5、1993年7月,该村被广东省爱卫会评为广东省文明村。</b></p><p> (资料填报:梁金廷,初稿撰写:随缘随风,总纂:上访村小组)</p> <p style="text-align: center;"><b style="font-size: 20px; color: rgb(237, 35, 8);">★★★★★★★★★★</b></p> <p style="text-align: center;"><b style="font-size: 20px; color: rgb(1, 1, 1);">中坊村民小组</b></p><p style="text-align: center;"><b style="font-size: 20px; color: rgb(237, 35, 8);"></b></p><p><b> 中坊村位于莫村镇北面,距离镇政府约5公里。东至悦城河、南至中源村、西至国道G234线、北至上坊村,因中坊地处上坊、中源的中间位置而取其名。它始建于1968年,原名古有秧地岗,后因大队分小生产队而编为古有三队。改革开放后,又改为古有中坊村。该村位于山间谷地。悦城河从村的东面流过。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该村隶属德庆县第五区。1958年,属德封县东方红人民公社。1961年,属德庆县古有人民公社。1983年,属德庆县古有区。1986年属德庆县古有乡。1993年,属德庆县古有镇。2002年古有镇与莫村镇合并,合并后属莫村镇。2002年,属德庆县莫村镇古有行政村至今。大集体时代为古有大队第三生产队。</b></p> <p style="text-align: center;"><b style="font-size: 20px; color: rgb(237, 35, 8);">航拍下的中坊村</b></p><p style="text-align: center;"><b style="font-size: 20px; color: rgb(237, 35, 8);">▼</b></p><p><br></p> <p><b> 该村主要姓氏有梁氏、何氏、龙氏、徐氏和陈氏等。其中第一大姓为梁氏,它是第十七世梁举志从播植沙村迁移到石头彭村,第十八世梁挺从彭村迁移至这里。当时建有古有最大的宗祠,因生三子道远、道富、道禄而称“三多堂”,喻意“多子、多福、多寿”,后因“四旧”运动而拆除,其中上坊村的梁氏、莫村官地村的梁氏圴来自此分枝。到2015年末,全村户籍人口530人,其中男性290人,女性240人,80岁以上13人。村民生活主要依靠农业收入的人口有200人,常年在城镇生活和打工的人口有120人,农村留守儿童6人。通用方言为粤语德庆方言悦城河中上方音。</b></p><p><br></p> <p><b> 改革开放前,本村为集体经济,农民劳动以获取工分兑换收入。生产队以种植水稻,木薯,花生为主,又以粮食作物为重,农田水稻亩产约300公斤,村民的生活水平较低。改革开放后,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种植水稻、肉桂为主要收入。2006年开始种植沙糖桔、贡柑等经济效益较好的作物,村民收入开始增加。另外,本村的部分青壮年出外打工或经商,有的通过房屋出租,也增加了村民的收入。到2015年家庭人均年收入约1.2万元,村民生活水平得到了很大提高。</b></p> <p><b> 中坊村这里有国道G234经过本村,交通便捷。早在1972年就通电,1990年通电话,2007年开通网络通讯,2011年全村村道实现水泥硬底化,2014年通自来水,2017年巷道通路灯。随着近年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村民的生活方式,要求也不断变化。该村在大禾地建有篮球场一个、购买体育健身器械一批,大大方便村民的健身需求。</b></p> <p><b> 中坊村洋楼曾是解放初期东方红古有人民公社的办公场所,现保存还算完好,属于私人所有。</b></p><p><b> 传统民居为广府民居,现存26座,保存现状完好,有人居住。还有水泥房86座。</b></p><p><b> 为了经济发展和治安管理,村委1999年制订了《古有村村民自治章程》。</b></p><p><b> 该村主要宗族活动是清明祭祖。每年清明节,村里的人包括外出务工人员,迁居外地住的族人,基本回来与同宗兄弟一起到曙光河赵山梁氏沙村梁,古有始祖梁举志公墓祭祖。人们携带酒食果品、烧肉、糯米、包子或滞,香火纸钱、冥钞、元宝等物品到先人坟墓,亲自到坟茔去扫墓,修整坟墓,给坟头添土,还在上边压些纸钱。古时扫墓结束后,大家团聚一起吃饭。</b></p> <p><b>该村主要历史事件:</b></p><p><b> 1、1958年农民缴纳公粮,直至2004年才结束。</b></p><p><b> 2、20世纪80年代初土地承包到户,按照中央规定,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俗称“分田到户”。</b></p><p><b> 3、1993年7月,该村被广东省爱卫会评为广东省文明村。</b></p><p><b> 本村主要人物:梁庆希,生于1936年,县前届《德庆县志)编委会办公室主任、德庆县档案局局长。退休前任德庆县武垄镇委书记。致力于广泛收集德庆县文史资料,除参与编纂《德庆县志)外,主编《康州古色》(德庆历代诗抄),撰写《德庆建置历史悠久源远流长》,《陶铸到德庆视察》、《解放后西江洪水袭击德庆及抗洪斗争》、《建国后德庆行政区的变动》等文章载于《德庆文史》。</b></p><p> (资料填报:梁建芬,初稿撰写随缘随风,总纂,中坊村小组)</p> <p style="text-align: center;"><b style="font-size: 20px; color: rgb(237, 35, 8);">★★★★★★★★★★</b></p> <p style="text-align: center;"><b style="font-size: 20px; color: rgb(1, 1, 1);">中源村小组</b></p><p style="text-align: center;"><b style="font-size: 18px; color: rgb(1, 1, 1);">(五、六队)</b></p><p><br></p><p><b> 中源村位于莫村镇正北面,距离镇政府5公里。东至悦城河、南至光明村、西至国道G234线、北至中坊村。因中源村上有中坊村,下有光明村,位于中间位置且地处平原,加上东有悦城河流经而取其名。它始建于1887年,各姓为生活迁居至此,后人口不断增多而形成村落。清朝年间,该村属德庆州悦城乡。民国时期,先后属德庆县第六区,第三区,第三区。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属德庆县第五区。1958年,属德庆县东方红人民公社。1961年,属德庆县古有人民公社。1983年,属德庆县古有区。1986年属德庆县古有乡。1993年,属德庆县古有镇。2002年古有镇与莫村镇合并,合并后属莫村镇。2002年,属德庆县莫村镇古有行政村至今。大集体时代为古有大队第五、六生产队,一直沿用至今。</b></p> <p style="text-align: center;"><b style="color: rgb(237, 35, 8); font-size: 20px;">航拍下的中原五六队</b></p><p style="text-align: center;"><b style="color: rgb(237, 35, 8); font-size: 20px;">▼</b></p><p><br></p> <p><b> 中原村分为五、六队,其中姓戴片区为五队,景秋片区和龙刘戴片区为六队。该村主要姓氏有龙氏、戴氏、何氏、刘氏,其中第一大姓为龙氏、戴氏,明洪武年间,从南雄珠玑巷迁移至广东康州,1887年从康州迁移至本地。到2015年未,全村户籍人口354人。其中男性193人,女性161人。村民生活主要依靠农业收入的人口有201人,常年在城镇生活和打工的人口有53人,农村留守儿童7人,实际在村人口305人。世居民系为广府民系,通用方言为粤语德庆方言悦城河中上游方音。</b></p> <p><b> 中原村改革开放前,本村为集体经营,农民劳动以获取工分兑换收入。生产队以种植水稻、木薯、花生为主,又以粮食作物为重,农田水稻亩产约300公斤,村民的生活水平不高。改革开放后,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种植水稻,肉挂为主要收入。2006年开始种植沙糖桔、贡柑等经济效益较好的作物,村民收入开始增加。另外,本村的部分青壮年外出打工或经商,有的通过房屋出租,村集体经济分红,也增加了村民的收入。到2015年家庭人均年收入约1.2万元。村民生活水平得到了很大提高。</b></p> <p><b> 国道G234线分叉路口到本村,1972年通电,2000年通电话,2008年开通网络通讯,2011年全村村道实现水泥硬底化,2014年通自来水。</b></p><p><b> 传统民居为广府民居,现存22座。保有现状完好,有人居住.还有水泥楼63座。代表性民居有镬耳屋,建于清朝年,占地面积200平方米。</b></p><p>镬耳屋</p><p><b> 现存公祠有2座,分别为“端华戴公祠”和“远华公祠”。“端华戴公祠”始建于300年前,重修于2015年。占地面积300平方米,仍作宗祠使用。“远华公祠”占地面积300平方米,有东西两厅,其泥塑木雕石雕工艺精细,设计华丽堂皇,1958年跃进期间被古有供销社征用,生产队时作粮仓用,现不作宗祠使用。</b></p><p><b> 端华戴公祠、远华公祠,代表性碑刻有进士“远华公基碑”,立于1849年,现存于村道边。代表性愿额“饮赐举人”,书于光绪年间,现存于族人家中。</b></p><p><b> 该村有族谱—《武陵龙氏族谱》,龙超霖于1887年纂修后,龙庆梓于1994年续修,定名为《武陵龙氏族谱续》。</b></p> <p><b> 为了经济发展和治安管理,村委1999年制定了《古有村村民委员会自治章程》。</b></p><p><b> 该村主要宗族活动是清明祭祖。每年清明节,村里的人包括外出务工人员,迁居外地住的族人,基本回来与同宗兄弟一起祭祖。人们携带酒食果品、烧肉、糯米、包子或滞,香火纸钱、元宝等等物品到先人坟茔前祭祀,亲自到坟茔去祭扫,修整坟墓,给坟头添土,还在坟手上边压些彩纸。古时宗族扫墓结束后,大家团聚一起吃饭。</b></p> <p><b>该村主要历史事件:</b></p><p><b> 1、1958年农民缴纳公粮,直至2004年结束。</b></p><p><b> 2、20世纪80年代初土地承包到户,按照中央规定,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俗称“分田到户”。</b></p><p><b> 3、2003年莫村镇中心小学创建肇庆市一级学校,全镇各村委会义务小学均参加创建改革活动。这一年前锋小学、曙光小学、光明小学、车牛小学六年级到莫村镇古有中心小学就读。2004年,这些小学的五年级到古有中心小学就读。2010年,创建教育强镇,将前锋小学、曙光小学、光明小学合并到莫村镇古有中心小学,前锋、曙光、光明小学只剩下学前班到三年级教学班。</b></p><p><b> 4、2011年古有中学合并到莫村中学。</b></p><p><b> 5、1993年7月,该村被广东省爱卫会评为广东省文明村。</b></p><p><b>主要人物:</b></p><p><b> 龍從霖,出生年月不详,光绪十九年癸已饮赐第二十一名举人,建“景秋龙公祠”,是古有五祠堂中最大一座,祠前是座大门楼,门楼有木雕刻着“文林第”大匾,生产队时,失火拆除,现只有围墙。</b></p><p><b> 龙世光,生于乾隆壬午年五月二十四日,例授太学生,进士,皇清例修聪朗恩进士,建有“远华公祠堂”,在五祠堂中最华丽。有东西两厅,其泥塑木雕石雕工艺精细,设计华丽堂皇,1958年大跃进期间被古有供销社征用,生产队时作粮仓用。</b></p><p><b> 何芳延,1946年12月出生,解放军六八三八部队战士,于1966年8月在四川省乐山排除水库水管故障牺牲。</b></p><p> (资料填报:龙天超、戴永培 初稿撰写:随缘随风,总纂:中源村小组)</p> <p style="text-align: center;"><b style="font-size: 20px; color: rgb(237, 35, 8);">★★★★★★★★★★</b></p> <p style="text-align: center;"><b style="font-size: 20px; color: rgb(1, 1, 1);">院村村小组</b></p><p style="text-align: center;"><b style="font-size: 20px; color: rgb(237, 35, 8);"></b></p><p><b> 院村位于莫村镇北面,距离镇政府约6公里。东至榃洲山,南至马鞍扇、西至上坊村、北至新圩村。相传院村因明朝有一人当上了法院院长而取其名,别名院村坑。始建于300年前,因赵氏祖先在江门新会县处居住,其子孙后迁居至今地,繁衍而形成。该村位于山间谷地,主要山岭有蛇嘴山,海拔400米。悦城河从村的西面流过。该村在清朝年间,属德庆州悦城乡。民国时期,先后属德庆县第六区、第三区、第二区。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属德庆县第五区。1958年,属德封县东方红人民公社。1961年,属德庆县古有人民公社。1983年,属德庆县古有区。1986年属德庆县古有乡。1993年,属德庆县古有镇。2002年古有镇与莫村镇合并,合并后属莫村镇。2002年,属德庆县莫村镇古有行政村至今。大集体时代为古有大队第一生产队。</b></p> <p style="text-align: center;"><b style="font-size: 20px; color: rgb(237, 35, 8);">航拍下的院村村小组</b></p><p style="text-align: center;"><b style="font-size: 20px; color: rgb(237, 35, 8);"><span class="ql-cursor"></span>▼</b></p> <p><b> 院村村小组该村主要姓氏有赵氏、梁氏、何氏、陈氏。其中第一大姓为赵氏,主要分为祠堂和瓦厂两大房人。1238年,赵氏从河南迁移至广东江门新会,300年前从江门新会迁移至本地。其他姓氏不详。到2015年末,全村户籍人口530人。其中男性290人,女性240人。村民生活依靠农业收入的人口有210人。常年在城镇生活和打工的人口有160人,农村留守儿童6人,实际在村人口370人。世居民系为广府民系,通用方言为粤语德庆方言悦城河中上游方音。</b></p><p><b> 改革开放前,本村为集体经济,农民劳动以获取工分兑换收入。生产队以种植水稻、木薯、花生为主,又以粮食作物为重,农田水稻亩产约300公斤,村民的生活水平较低。改革开放后,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种植水稻、肉桂为主要收入。2006年开始种植沙糖桔、贡柑等经济效益较好的作物,村民收入开始增加。另外,本村的青壮年出外打工或经商,也增加了村民的收入。到2015年家庭人均年收入约1.2万,村民生活水平得到很大提高。</b></p> <p><b> 这里有国道G234线原古有圩镇分叉路口到本村,交通便捷。村中1972年通电,1989年通电话,1996年通自来水,2002年开通网络通讯,2008年全村村道实现水泥硬底化,2017年村道全部安装上路灯。随着近年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村民的生活方式,要求也不断变化。该村建有篮球场一个,大大方便村民的健身需求。</b></p> <p><b> 这里的传统民居为广府民居,现存72座,还有水泥楼约80座。代表性民居有青砖屋,建于300年前,占地面积250平方米,主要建筑特色为土木结构红砖屋,大门两侧对称,建有客房,保存现状完好,有人居住。还有历史建筑有“壁光书室”。始建于1832年,重修于2015年,坐北向南,布局两进一厅,两厢,大厅上方挂“祖德留芳”大匾,屋顶采用青瓦铺设,四角翘檐,山墙采用青砖砌成,室内砖木结构,气势宏伟。代表性楹联有大厅楹联,内容不详,书于2015年,现存壁光书屋。</b></p><p><b> 为了经济发展和治安管理,村委会1999年制定了《古有村民自治章程》。</b></p> <p><b> 该村主要历史事件:</b></p><p><b> 1、1958年农民缴纳公粮,直至2004年结束。</b></p><p><b> 2、20世纪80年代初土地承包到户,按照中央规定,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俗称“分田到户”</b></p><p><b> 3、1993年7月,该村被广东省爱卫会评为广东省文明村。</b></p><p><b> 主要人物:赵必祺,生于1950年8月,1977年广东省政法系统先进工作者,参加工作后,经办离婚案5起,山林纠纷案6起,水利纠纷案7起,土地纠纷案4起,山坟案4起,山坟纠纷案6起,共28起,办结率达95%。1997年7月,被评为“广东省政法系统先进工作者”,并享受广东省劳动模范待遇。</b></p><p> (资排填报:赵良志,初稿质写:随缘随风,总编:院村村小组)</p> <p style="text-align: center;"><b style="font-size: 20px; color: rgb(237, 35, 8);">★★★★★★★★★★</b></p> <p style="text-align: center;"><span style="color: rgb(1, 1, 1);"> </span><b style="color: rgb(1, 1, 1); font-size: 20px;">洼肚村小组</b></p><p style="text-align: center;"><b style="color: rgb(237, 35, 8); font-size: 20px;"></b></p><p><b> 洼肚村位于莫村镇北面,距离镇政府约7公里。东至蛇塘山、南至大塘角、西至降将山、北至悦城河。因洼肚三面环山,居住位置低洼,面向大河,低洼地方像肚而取名洼肚村。光绪年间,因生活所迫,祖先从广宁或中原村搬迁而来,后人口增多而形成村落。该村位于山间谷地。清朝年间,属德庆州悦城乡。民国时期,先后属德庆县第六区、第三区、第二区。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属德庆县第五区。1958年,属德封县东方红人民公社。1961年,属德庆县古有人民公社。1983年,属德庆县古有区。1986年属德庆县古有乡。1993年,属德庆县古有镇。2002年古有镇与莫村镇合并,合并后属莫村镇。2002年,属德庆县莫村镇古有行政村至今。大集体时代为古有大队第七生产队。该村主要姓氏有周氏、龙氏。其中第一大姓为周氏,光绪年间从广宁迁移至本地。</b></p> <p style="text-align: center;"><b style="font-size: 20px; color: rgb(237, 35, 8);">航拍下的洼肚村小组</b></p><p style="text-align: center;"><b style="font-size: 20px; color: rgb(237, 35, 8);"><span class="ql-cursor"></span>▼</b></p> <p><b> 2015年末,全村户籍人口102人。其中男性70人,女性32人。村民生活主要依靠农业收入的人口有72人。常年在城镇生活和打工的人口有30人,农村留守儿童3人,实际在村人口72人。世居民族是汉族,世居民系为广府民系,通用方言为粤语德庆方言悦城河中上游方音。</b></p><p><b> 改革开放前,本村为集体经营,农民劳动以获取工分兑换入,农业是村的主要经济,其中以种植水稻,木薯,花生为主,又以粮食作物为重,农田水稻亩产约300公斤,村民生活水平较低。改革开放后,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种植水稻、肉桂为主要收入,2006年开始种植沙糖桔、贡柑等经济作物,村民经济收入不断提高。到2015年家庭人均年收入约1.2万元。村民主要收入来源农业生产、商业经营,工资性收入等。</b></p> <p><b> 洼肚村该村1972年通电,1985年通自来水,1998年通电话,2008年通网络,2010年全村村道实现水泥硬底化,2017年村道安装上路灯。村内有一个篮球场,是村民体育活动的地方。</b></p><p><b> 传统民居为广府民居。现存15座,保存现状完好,有人居住。还有水泥楼14座。</b></p><p><b> 为了经济发展和治安管理,村委会1999年制定了《古有村村民自治章程》。</b></p> <p><b>该村主要历史事件:</b></p><p><b> 1、1958年农民缴纳公粮,直至2004年才结束。</b></p><p><b> 2、20世纪80年代初土地承包到户,按照中央规定,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分田到户),进行农村土地改革,集体按照家庭人口,劳动力比例将土地承包给农户。</b></p><p><b> 3、1993年7月,该村被广东省爱卫会评为广东省文明村。</b></p><p> (资料填报:周其南,初稿撰写:随缘随风,总纂:洼肚村)</p> <p style="text-align: center;"><b style="font-size: 20px; color: rgb(237, 35, 8);">★★★★★★★★★★</b></p> <p style="text-align: center;"><b style="color: rgb(1, 1, 1); font-size: 20px;">松坪村小组</b></p><p style="text-align: center;"><b style="color: rgb(237, 35, 8); font-size: 20px;"></b></p><p><b> 松坪村位于莫村镇正北方,距离镇政府8公里,东至屋背山、南至梅坑、西至悦城河、北至大塘角。因四面环山,居住正好是山嘴面积最大的平地,寨西边有棵古老大松树而取名松坪村。据说龙姓兄弟分家,从古有中源村搬迁至此,发展繁衍而形成村落。该村位于山间谷地。清朝年间,该村属德庆州悦城乡。民国时期,先后属德庆县第六区、第三区、第二区。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属德庆县第五区。1958年,属德封县东方红人民公社。1961年,属德庆县古有人民公社。1983年,属德庆县古有区。1986年属于德庆县古有乡。1993年属于德庆县古有镇。2002年古有镇与莫村镇合并,合并后属莫村镇。2002年,属德庆县莫村镇古有行政村至今。大集体时间为古有大队第八生产队。</b></p> <p style="text-align: center;"><b style="font-size: 20px; color: rgb(237, 35, 8);">航拍下的松坪村小组</b></p><p style="text-align: center;"><b style="font-size: 20px; color: rgb(237, 35, 8);"><span class="ql-cursor"></span>▼</b></p> <p><b> 该村主要姓氏有龙氏、郭氏,其中第一大姓为龙氏,从古有中源迁移至本地。2015年末,全村户籍人口40人。其中男性23人,女性17人。村民生活上要依靠农业收入的人口有10人。常年在城镇生活和打工的人口有10人,农村留守儿童2人,实际在村人口10人。世居民族是汉族,世居民系为广府民系,通用方言为粤语德庆方言悦城河中上游方音。</b></p><p><b> 改革开放前,本村为集体经营,农民劳动以获取工分兑换收入,农业是村的主要经济,其中以种植水稻,木薯,花生为主,又以粮食作物为重,集体农田水稻亩产约300公斤,村民生活水平较低。改革开发后,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种植水稻、肉桂为主要收入。2006年开始种植沙糖桔、贡柑等经济效益较好的作物,村民的经济收入不断增加,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到2015年家庭人均年收入约1.1万元。</b></p> <p><b> 该村1975年通电,1998年通自来水,2009年通电话,2009年开通网络通讯,2015年全村村道实现水泥硬底化。</b></p><p><b> 传统民居为广府民居,现存8座,保存现状完好,常住旧松村的住户仅剩4户居住,未建有水泥楼。</b></p><p><b> 为了经济发展和治安管理,村委会1999年制定了《古有村村民自治章程》。</b></p><p><b> 该村主要历史事件:</b></p><p><b> 1、1958年农民缴纳公粮,直至2004才结束。</b></p><p><b> 2、20世纪80年代初土地承包到户,按照中央规定,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分田到户),进行农村土地改革,集体按照家庭人口,劳动力比例将土地承包给农户。</b></p><p><b> 3、1993年7月时,该村被广东省爱卫会评为广东省文明村。</b></p><p><b> (资料填报:龙庆勇,初稿撰写:随缘随风,总纂:松坪村)</b></p> <p style="text-align: center;"><b style="font-size: 20px; color: rgb(237, 35, 8);">★★★★★★★★★★</b></p> <p style="text-align: center;"><b style="color: rgb(1, 1, 1); font-size: 20px;">大塘角村小组</b></p><p style="text-align: center;"><b style="color: rgb(237, 35, 8); font-size: 20px;"></b></p><p><b> 大塘角村位于莫村镇北面,距离镇政府约7公里。东至鸡公坑、南至松坪村、西至降将山、北至洼肚村。因四面环山,屋背靠山,面向小河,地理位置像大塘,居住于一角而取名大塘角。村始建于1935年,戴氏祖先从古有中源村或鸡公坑搬迁到这里居住,繁衍成村。该村位于山间谷地,主要山岭有鸡公坑,海拔400米。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属德庆县第五区。1958年,属德封县东方红人民公社。1961年,属德庆县古有人民公社。1983年,属德庆县古有区。1986年属于德庆县古有乡。1993年属于德庆县古有镇。2002年古有镇与莫村镇合并,合并后属莫村镇。2002年,属德庆县莫村镇古有行政村至今。大集体时代为古有大队第九生产队。</b></p> <p style="text-align: center;"><b style="font-size: 20px; color: rgb(237, 35, 8);">航拍下的大塘角村小组</b></p><p style="text-align: center;"><b style="font-size: 20px; color: rgb(237, 35, 8);"><span class="ql-cursor"></span>▼</b></p> <p><b> 大塘角村全村姓戴,1955年从古有中源村或从鸡公坑迁移至本地。到2015年末,户籍人口43人,其中男性33人,女性I0人。村民生活主要依靠农业收入的人口有33人。常年在城镇生活和打工的人口有10人,农村留守儿童2人,实际在村人口33人。世居民族是汉族,世居民系为广府民系,通用方言为粤语德庆方言悦城河中上游方音。</b></p><p><b> 改革开放前,本村为集体经营,农民劳动以获取工分兑换收入,农业是村的主要经济,其中以种植水稻,木薯,花生为主,又以粮食作物为重,农田水稻亩产约300公斤,村民的生活水平较低。改革开放后,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种植水稻,肉桂为主要收入,2006年开始种植沙糖桔、贡柑等经济作物。另外,本村的部分青壮年外出打工或经商,也增加了村民的收入,生活水平得到很大改善。到2015年家庭人均年收入1.2万元。</b></p> <p><b> 该村1972年通电,2006年通电话,2008年通自来水,2008年开通网络通讯,2015年全村村道实现水泥硬底化。传统民居为广府民居。全村现有水泥楼12座。 </b></p><p><b> 为了经济发展和治安管理,村委会1999年制定了《古有村村民自治章程》。</b></p><p><b> 该村主要历史事件:</b></p><p><b> 1、1958年农民缴纳公粮,直至2004年结束。</b></p><p><b> 2、20世纪80年代初土地承包到户,按照中央规定,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分田到户),进行农村土地改革,集体按照家庭人口,劳动力比例将土地承包给农户。</b></p><p><b> 3、1993年7月,该村被广东省爱卫会评为广东省文明村。</b></p><p>(资料填报:戴德成,初稿撰写:随缘随风,总纂:大塘角村)</p> <p style="text-align: center;"><b style="font-size: 20px; color: rgb(237, 35, 8);">★★★★★★★★★★</b></p> <p style="text-align: center;"><b style="font-size: 20px; color: rgb(1, 1, 1);">新圩村小组</b></p><p style="text-align: center;"><b style="font-size: 20px; color: rgb(237, 35, 8);"></b></p><p><b> 新圩村位于莫村镇正北,距离镇政府约6公里。东、南至悦城河,西至国道G234线,北至曙光村。原名“古岗市”,居住曙光、古有两村村民,他们生活在同一个地方。传说古时有一条青砖大道作为街道,两边都是商铺,于是取名新圩村。村庄始建于100年前,因村民在这里开圩,后逐渐人口增多而形成。该村位于山间谷地,悦城河从村的北面流过。民国时期,先后属德庆县第六区、第三区、第二区。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属德庆县第五区。1958年,属德封县东方红人民公社。1961年,属德庆县古有人民公社。1983年,属德庆县古有区。1986年属德庆县古有乡。1993年,属德庆县古有镇。2002年古有镇与莫村镇合并,合并后属莫村镇。2002年,属德庆县莫村镇古有行政村至今。大集体时代为古有大队第十生产队。</b></p> <p style="text-align: center;"><b style="font-size: 20px; color: rgb(237, 35, 8);">航拍下的新圩村小组</b></p><p style="text-align: center;"><b style="font-size: 20px; color: rgb(237, 35, 8);"><span class="ql-cursor"></span>▼</b></p> <p><b> 该村主要姓氏有梁氏、徐氏。其中第一大姓为徐氏,1945年从河口、榃主赊迁移至该村本地。2015年末,全村户籍人口58人。其中男性31人,女性27人。村民生活主要依靠农业收入的人口有48人。常年在城镇生活和打工的人口有10人,农村留守儿童3人。实际在村人口48人。2015年末,祖籍本村的香港同胞有3人。世居民族是汉族,世居民系为广府民系,通用方言为粤语德庆方言悦城河中上游方音。</b></p><p><b> 改革开放前,本村为集体生产经济,农民劳动以获取工分兑换收入。生产队以种植水稻,木薯,花生为主,又以水稻作物为重,农田水稻亩产约300公斤,村民的生活水平较低。改革开放后,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种植水稻、肉桂为主要收入。2006年开始种植沙糖桔、贡柑等经济效益较好的作物,村民收入开始增加。另外,村中的青壮年出外务工或经商,也增加了收入。到2015年家庭人均年收入约1.1万元,村民生活水平得到很大提高。</b></p> <p><b> 这里有国道G234线分叉路到本村,交通便捷。村庄1980年通电,1990年通自来水,1995年通电话,2012年全村村道实现水泥硬底化,2013年开通网络通讯。该村与曙光村委会新圩村共用篮球场一个,是村民的活动中心。</b></p><p><b> 传统民居为广府民居,现存9座,保存现状完好,有人居住。还有水泥楼6座。</b></p><p><b> 为了经济发展和治安管理,村委会1999年制定了《古有村村民自治章程》。</b></p><p><b> 该村主要历史事件:</b></p><p><b> 1、1958年农民缴纳公粮,直至2004年结束。</b></p><p><b> 2、20世纪80年代初土地承包到户,按照中央规定,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俗称“分田到户”。</b></p><p><b> 3、1993年7月,该村被广东省爱卫会评为广东省文明村。</b></p><p> (资料填报:徐伙亭,初稿撰写:随缘随风,总纂:新圩村)</p> <p style="text-align: center;"><span style="font-size: 20px; color: rgb(237, 35, 8);">★★★★★★★★★★</span></p> <p style="text-align: center;"><b style="color: rgb(1, 1, 1); font-size: 20px;">榃沙坪村小组</b></p><p style="text-align: center;"><b style="color: rgb(237, 35, 8); font-size: 20px;"></b></p><p><b> 榃沙坪村位于莫村镇西北,距离镇政府约7公里。东至赊塘尾、南至大曲岭、西至屋背山、北至大坑村。村落四面环山,林木较多,田少,山上泥土沙质大,居住地方有水塘且较平地而取名榃沙坪村。清朝年间,该村属德庆州悦城乡。民国时期,先后属德庆县第六区、第三区、第二区。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属德庆县第五区。1958年,属德封县东方红人民公社。1961年,属德庆县古有人民公社。1983年,属德庆县古有区。1986年属德庆县古有乡。1993年,属德庆县古有镇。2002年古有镇与莫村镇合并,合并后属莫村镇。2002年,属德庆县莫村镇古有行政村至今。大集体时代为古有大队第四生产队。</b></p> <p style="text-align: center;"><b style="font-size: 20px; color: rgb(237, 35, 8);">航拍下的榃沙坪村小组</b></p><p style="text-align: center;"><b style="font-size: 20px; color: rgb(237, 35, 8);"><span class="ql-cursor"></span>▼</b></p> <p><b> 该村姓氏全为梁氏,先人因生活所逼,从古有上寨迁移至本地。2015年末,全村户籍人口76人。其中男性40人,女性36人。现在全村人口基本已迁移到中坊或圩镇居住,整条村已成为名符其实的空心村。村民生活主要依靠农业收入的人口有20人。常年在城镇生活和打工的人口有20人;已迁移到中坊村居住的有56人,原来仅剩梁国兴1人现已迁移至院村桥头建房居住。世居民族是汉族,世居民系为广府民系,通用方言为粤语德庆方言悦城河中上游方音。</b></p><p><b> 改革开放前,本村为集体经营,农民劳动以获取工分兑换收入,农业是村的主要经济,其中以种植水稻,木薯,花生为主,又以粮食作物为重,农田水稻亩产约300公斤,村民的收入较低。改革开放后,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种植水稻,肉桂为主要收入。2006年开始种植沙糖桔、贡柑等经济作物。另外,本村的部分青壮年出外务工或,也增加了村民的收入。到2015年村集体收入约0.1万元,人均年收入约0.1万元。</b></p> <p><b> 国道G234分在中国石化加油站分叉路2公里到达本村。1985年通自来水,1998年通电话,2009年开通网络通讯, 规划2020年全村村道实现村道水泥硬底化,2012年通电。</b></p><p><b> 传统民居为广府民居。1982年分田到户后,大部分村民已迁移到中坊村居住,该处现新建楼房12座。</b></p><p><b> 为了经济发展和治安管理,村委会1999年制定了《古有村村民自治章程》。</b></p><p><b> 该村主要历史事件:</b></p><p><b> 1、1958年农民缴纳公粮,直至2004年才结束。</b></p><p><b> 2、20世纪80年代初土地承包到户,按照中央规定,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分田到户),进行农村土地改革,集体按照家庭人口,劳动力比例将土地承包给农户。</b></p><p> (资料填报:梁宝文,初稿撰写:随缘随风,总纂:榃沙坪村)</p> <p style="text-align: right;">古有村党群服务中心</p><p style="text-align: right;">二0二0年七月八日</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