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江氨历史</p><p>江氨建厂 十年建厂 历经艰辛(1957-1967)·筹建(1957-1961)——“两上两下”江氨的前身为江西硫酸铵厂,于1957年开始筹建,同年11月,成立江西硫酸铵厂筹备处。在1958年全国星罗棋布大办化肥工业的形式下,根据上级的指示,江西硫酸铵厂按照省级氮肥厂年产合成氮5万吨,硫酸8万吨,硫铵10万吨的规模进行设计。1958年底,由于在设计、资源考察过程中,对生产硫酸铵的地质矿源提不出确切的资料,且江西红壤地多,不宜施用硫铵,再加上当时省里资金紧缺等原因,江西硫酸铵厂建设设计方案尚未定妥就停建。1959年4月,根据省政府的指示,为支援农业和战备的需要,上级决定江氨按照化工设计院专区级氮肥厂专五三版通用设计进行复建。1959年9月-1961年初,江氨按照设计规模建成了部分厂房,购进了部分设备。由于氨加工产品硝酸、硝铵工程投资大,需进口大量不锈钢材料,价格昂贵。当时正遇上三年自然灾害,国家经济困难,中央提出了国民经济“调整、巩固、充实、提高”的八字方针。为了贯彻“全国一盘棋”的精神,从全局需要出发,经省政府决定,江氨与1961年3月再度下马停建。·建成(1963-1967)1963年3月28日,江氨正式移交化工部,为部直属企业,并被列为重点建设项目。1965年初,国家计委正式批准江氨复建,并在原设计规模的基础上,改造矿建为年产4万5千吨合成氨,18万吨碳铵的中型合成氨厂。由化工部第四设计院按加压碳化法合成氨工艺进行设计,第三化建公司承担基建。1965年9月,化三建、江氨联合成立了“化工部第三化工建设公司江西氨厂工程处”,迅速拉开了复建的序幕,施工队伍陆续进厂,沉睡的工地出现了机欢人忙的沸腾景象。1966年9月29日,化工部基建总局批准了江氨开工方案和试车进度安排的报告,成立了“江西氨厂试车指挥部”。1966年12月,江氨生产出第一批碳铵。1967年1月13日,合成氨系列顺利投产,实现了全厂化工开车一次成功。二、江氨发展 十年动乱 生产徘徊(1967-1976)1967年1月,刚刚投产的江氨在“文化大革命”的动乱影响下,经常缺煤、少电,生产负荷加不满,职工无法安心搞生产,致使江氨投产后连续多年生产一直在底线徘徊,无法完成国家计划。1971年′上一些国家哄抬化肥价格,以敲中国竹杠。8月,江氨以全厂职工的名义连夜到南昌市邮局给正在北京召开的全国燃化会议拍了一份电报“化肥工人志气高,不怕西德日本佬,宁可瘦掉一身肉,化肥一两不能少”,燃化部要求江氨合成氨日产过百吨。1972年,江氨打了一场化肥生产翻身仗,合成氨日产爬上了“百吨坡”,第一次完成了国家下达的年计划。1973年,江氨第一次突破了设计能力,实现了三年迈出三大步。1974年,受“批林批孔”运动的严重干扰,江氨生产量直线下滑,由1973年的45070吨下降到27065吨。之后连续三年没有完成国家计划。三、江氨辉煌 改造 振兴 研发(1976-2002)厂党委立足于现有设备条件,发动群众,全面规划,统筹安排,采取“土打土闹”的办法,逐年对生产装置进行填平补齐,革新改造。先后完成了三千吨小联碱车间的设备制造和土建安装任务、影响生产关键的旧锅炉改造。在燃化部的领导下,投资八百一十万元工程项目,为江氨实现设计能力,提高生产水平提供良好的物质基础。李艺林副部长带领工作组蹲点江氨指导工作,开始在全厂组织设计考核会战。厂党委提出了“一个大干、四个大变”的战斗口号和“一个实现、两个达到”的奋斗目标,即:实现设计能力;设备完好率达到百分之八十以上,各项经济指标达到全国同类型企业先进水平。围绕这个目标,全厂开展“三创”,即创“红旗设备”,创“一类岗位”,创“无泄漏区”,改革工艺,猛攻“三关”(脱硫、尾气、铜洗),整顿厂容,美化环境。经过全厂职工努力,圆满实现了党委提出的目标。江氨在完成填平补齐,革新改造的基础上,不断向生产的深度和广度进军,坚持走革新、改造、挖潜的路子,定下“挖潜进六万”的奋斗目标,江氨借鉴兄弟厂的经验,自己设计、自己制造,完成了合成氨生产的心脏设备——合成塔的改造,投入运行后,最高日产能力达到二百零四吨。通过革新、改造、挖潜,江氨提高了设备出力,据不完全统计,从1976年-1986年,全厂实施革新、改造项目四百八十五项,其中十七项达到国内、省内先进水平,有五项分别受到化工部、江西省、南昌市的科学奖。1978年化工部以(78)化计字583号文批准江西氨厂逐渐进行挖潜扩建到年产六万吨合成氨第二期工程,项目交付使用后,全厂生产已具备五炉五机的生产规模。江氨投产二十年后,在经济发展新形势,新挑战下,定下积极开发研制新品种的决策。1981年8月,经省计委报请国家计委批准,改变江氨单一品种的生产结构,改生产碳铵为生产尿素。1982年7月,省经委和省轻化厅正式批准江氨年产十一万吨尿素和节能措施工程初步设计。工程试行以中国武汉化工工程公司(化四院)为主体的工程总承包建设试点,投资肆仟贰佰贰拾伍万元,于1983年1月5日破土动工,1985年9月7日生产出了尿素,经过进一步技术攻关和对设备公工艺等的研究改进,江氨以优异的成绩向厂庆三十周年献礼。1985年,江氨年产四万吨联碱工程设计方案被批复,并被列入全省重点建设项目。1987年8月11日,胜利地实现了一次试车出碱成功,填补了江西纯碱工业的空白。尿素、联碱装置的相继建成投产,节能技术改造项目逐一落实,标志着江氨生产发展进入一个新阶段。1990年以后,江氨走上了肥化并举的快速发展之路,1992年建成甲醇生产装置,填补了江西甲醇产品的空白;1995年建成双氧水生产装置并于1996年生产出合格的50%浓度的双氧水,填补了江西浓品双氧水的空白;1999年、2000年及2002年又先后成功开发了白炭黑、丙烯酰胺及哌嗪等精细化工产品。最终,江氨形成了年产12万吨合成氨、20万吨尿素、5万吨甲醇、6万吨双氧水、1.5万吨白炭黑、5万吨丙烯酰胺、1千吨哌嗪以及氧气、氮气、氢气和二氧化碳等小产品的生产规模,年产值超过10亿元,成为江西省大二型重点工业企业。江氨精神从1957年至今,江氨半个多世纪沧桑砥砺,在其成长发展的征程中,练就了一支纪律严明、技术过硬、不怕困难、能打硬仗的职工队伍,培养出了艰苦奋斗的“扁担精神”,坚韧不拔的“爬坡精神”,锐意进取的“夺魁精神”和勇于创新的“开拓精神”。</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