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见“守井哥”

揚州劉學明

近日,读到一则关于承德“守井哥”网络爆红的报道(见2014年6月21日《工人日报》头版)。<div>  6月17日傍晚,一场暴雨突袭承德市区,武烈路一带地势低洼积水成河,排水设施养护公司员工姜龙鹏,面对漩涡站在近乎齐腰的水中,守着井口提醒人车避让,右腿被水中杂物划伤,坚持站了4个多小时,才去医院,缝了8针。</div><div> 网友拍了照片发至论坛,后被大量转发,且获点赞无数,有留言称“大雨中,守井哥让我们好温暖”。</div> <p>  看过报道,我和广大网友一样感动无比,却又心头很不是滋味。事实上,每到雨季汛期,像姜龙鹏这样的“守井哥”全国并不少见。</p> <p>  近年来,各地城市建设速度忒快,而城市内涝似乎益发频繁。</p><p> 据人民网消息,在住房和城乡建设部2010年调查的351个城市当中,发生内涝灾害的213个,占比60.7%,一年里内涝3次以上的137个,最长积水时间超12小时的57个。</p><p> 从这组数据不难看出,城市内涝情势相当严峻,无怪乎不乏网友吐槽:在家看海,上街捕鱼,驾车潜水。</p> 城市内涝发生以后,最常见最直接的处置,就是掀开井盖加速排水,由此便在井口形成漩涡,行人稍有不慎即有卷入坠井的危险,因此而丧生的不是没有。此外,在一些城市低洼处,由于水流倒灌井盖顶开,同样存在极大的风险。如此情形之下,“守井哥”的出现,雨水中的坚守,不能说不令人感动。 然而,感动之余我以为,该有所动作“解放”他们。不妨,相关部门预备些可移动防护栏,此护栏设计成一头大小的喇叭筒状,再涂贴上醒目的反光材料,一朝打开窨井盖子,随即将其倒置井中(最好露出水面),既不影响排水,也比“守井哥”过硬。这东西成本不高,街面上做铝合金的就能加工,但也许我孤陋寡闻,至今未曾见过此物,在网上尝试也没找着,倒是经常在路上看到,井盖坏了插根树枝什么的有。 守井哥也好,防护栏也罢,守防都属于应急,防意外坠井而已。实际上,真正要防防内涝发生,是为根本,上上策。古人云,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未雨绸缪强于临渴掘井。在雨季来临之前,先给排水系统做个“体检”,再给排水管网来次“清肠”,可好?当然,毋庸置疑的,每个城市都会做足这门功课。 <p>  可是,检也检过了,清也清过了,内涝还是发生了。暴雨太暴,雨量太大,动辄五十年、百年不遇,天公之不作美,实在承受不起呀!是的,一定时间里,排水跑不赢积水,自然成为内涝。换个角度讲,也就是我们好些个城市,排水系统尚未通过“天公”验收哩,不是么?</p> 城市排水是一个科学的系统问题,也是大多城市亟需解决的大难题,外行人如我固然没有资格讨论。之前看过央视一档节目,介绍江西赣州古城,千年未被水淹,真是叫震撼! 古赣州城三水(章江、贡江、赣江)环绕,宋朝以前也是常年饱受水患。北宋熙宁年间,知州刘彝在2.7平方公里的赣州城里,规划修建了两条排水干道,总长12.6公里,因其走向形似篆体“福”、“寿”二字,故名“福寿沟”,由此创造了千年不涝的奇迹。该排水系统迄今依然发挥着重要的行洪作用(网上有大量资料可鉴,不作过多的引述)。只是我一直在想,任凭今天的科技水平、经济实力、治理能力,照理能规划建设更加科学有效的城市排水系统,照理不会再有太多“暴雨过后来看海”的城市了。 世上无难事,只要肯登攀。我坚信,现代“刘彝”辈出,必与守井哥们儿说拜拜! <p>  后记:六年前写的一篇短文,不为胡思乱想,却为乱想胡思。今年年初出差至宿迁,在开发区环卫办意外发现,酷似文中所说“防护栏”,大约半人多高,不锈钢管焊制,当时特为驻足看了一眼,嘀咕说了句“跟我想象中的一样”,可是可惜没有留下照片。而今又到汛期,网上再见“守井哥”。2020年7月记。</p><p><br></p><p><br></p><p><br></p><p>(部分图片来自网络)</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