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磅!安定镇廖公桥乡村旅游基地对外开放啦!

Transform

<p>  廖公桥村位于子长市市城12.5公里处,距离安定古镇2.5公里,全村总土地面积14788亩,共401户1340人。廖公桥村的历史文化背景非常深厚,有这样一段历史不得不说。廖公桥村原名张家坪村,清康熙四十六(1707)福建上杭举人廖均任安定知县。有一日他到张家坪村视察民情,一条河流挡住去路。他看到百姓行涉水生产劳作,十分不忍。于是拿出自己的年俸修建了一座长10米、宽5米的石拱桥,百姓们感念他的功德把张家坪村改名为廖公桥村,一直沿用至今。</p> <p>  欢乐谷野炊基地。野炊基地占地16.5亩,分为3个板块,分别为火锅烧烤区、垂钓区和游乐区,总投资为35万元,使用集体经济项目资金18万元,扶贫开发资金17万。</p><p> 火锅烧烤区,设简易式凉亭10个,不以营利为目的,主要是扩大村上蔬菜销售规模,带动群众致富;</p><p> 垂钓区,修建1.8亩池塘1个,以后还准备打架“瓜庵”式凉棚10个,方便游客垂钓休闲。</p><p> 游客区,修建40米长网红桥1座,方便游人摇桥涉水,享受清凉亲水气氛。购置碰碰车、充气城堡等游玩涉水,让儿童享受欢乐童年,培育亲情友情。</p> <p>  乡风文明建设既是乡村振兴的重要内容,也是乡村振兴的重要推动力量和软件基础。不仅要让群众“住上好房子、开上好车子”,还要让群众“过上好日子、活得有面子”,满足其精神需求。为此从2018年开始,我镇就启动“陕北善邻第一村”创建工作,其中把文明巷道作为核心内容来打造。在市委宣传部的大力支持下,围绕思想道德建设和先进文化建设两个重点,我们先后绘制墙体手工画20余福,培育文明示范户10户,点缀“环保墙”“连心桥”“同心锁”“幸福门”多个文化旅游亮点。</p><p> 与此同时,我们还重新修订了村规民约,去繁留简,紧贴实际。我们的村规民约经修改后为:</p><p> 廖公精神永相传,敬老爱亲和为贵</p><p> 红白理事节俭过,邻居之间互帮助</p><p> 勤劳致富最光荣,院落整齐人人夸</p><p> 六畜兴旺管有序,文明新风要牢记</p><p> 婆婆妈妈都一样,不讲排场不浪费</p><p> 不闹意见讲和气,不等不靠不懒惰</p><p> 家风文明代代传,村庄整洁环境美</p><p> 提出了陕北善邻第一村标准:</p><p>亲仁善邻&nbsp;&nbsp;乡里同井&nbsp;&nbsp;出入相友&nbsp;&nbsp;疾病相扶</p><p>守望相助&nbsp;&nbsp;国至宝也</p> <p>  廖公桥古村落,廖公桥村有2个张姓,廖公桥自然村张姓最早由清代米脂逃荒张姓人落户到廖公桥。张家坪张姓为安定城清顺治年“神写”张在朝的后裔。我们要参观的古村落是清代逃荒到此张姓人的祖籍地。</p><p> “安定镖局”是去年院校电影《胜者贞也》《飞雪迎春》的临时搭建的场景之一,现作为旅游景点保留了下来。安定镖局主要拍摄了地下党秘密会议被国民党发现,英勇抗击的战斗画面。</p><p> 上山看到了的《瓦窑堡高年制小学》也是去年拍电影使用的场景。主要拍摄了任广盛和他的女儿任志贞在学校教育学习的一些片段。</p><p> 瓦窑堡高年制小学一共17孔窑洞,修建于清末民初,距今近100年的历史。张姓人最早依山凿土窑而居,后修建接口石窑。张姓人一共传承17代,是安定县最早的私塾之一。由当时最有学问的安定县城史先生等担任教师,廖公桥村及周边村庄的学生就读上学,培养出了不少有知识有文化有成就的人才。仅张姓先后培养出8名红军战士,编入子长县名人录。有4个厅级领导,5名处级干部,68名科级干部。</p><p> 好的儿女,必然有好的家风,张家家风概况起来有以下8个方面:</p><p> 一是德行求仁。注重教书育人,端正做人品质。</p><p>&nbsp;&nbsp;&nbsp;&nbsp;二是勤苦力学。要求子弟弘杨古代读书人头悬梁,锥刺股的学习精神,养成自觉读书的习惯。</p><p>&nbsp;&nbsp;&nbsp;&nbsp;三是敬爱师长。倡导子弟至纯至孝,点水之恩当涌泉相报,报答父母养育之恩,敬重书、字,匆忘恩师,匆忘祖宗。</p><p>&nbsp;&nbsp;&nbsp;&nbsp;&nbsp;四是勤俭耕读。须知祖先是从米脂张家石壳逃荒落脚于本村,耕读立足,勤俭相勉。</p><p>&nbsp;&nbsp;&nbsp;&nbsp;&nbsp;五是团结兴族。家和福自生,族和万事兴,倡导好施行善,邻里和睦相处,不持强欺弱,与周边村民和平共处,一旦有张氏人等被欺侮受害,全族同仇敌忾。(曾发生过第四代人张铜被后山里歹人无端杀害后,全村人请愿县令后,将歹徒拉至后坪上千刀万刮事件)。</p><p>六是家法制族。整肃张姓家风,禁子孙顽劣不训,若有败坏家风者,轻则劝勉,重则实施《家法》,其家人不得干涉,(此法一直延用於六十年代)。</p><p>&nbsp;&nbsp;&nbsp;&nbsp;七是勿忘廖公。清代安定县令廖均,为官一任,造福一方,行善好施,建桥修路,使沟壑变通途,廖公精神,应百世传承。</p><p>&nbsp;&nbsp;&nbsp;&nbsp;&nbsp;八是跟共产党走。廖公桥人,经历了中国现代百年历史,应懂得,跟刘子丹,谢子长闹革命,才能翻身解放,拥护共产党领导,拥护边区政府,参加红军、八路军,解放军最光荣。</p><p> 曾经,这里男人耕读,妇女操劳家务务,脑畔上阵阵炊烟,鸟儿鸣唱,时儿鸡呜狗叫,院里人丁兴旺,十分热闹,十多户张姓住户都是相亲相爱的一家人,数十年和睦相处,为社会培养了不少有知识、有文化、有作为的优秀人才,这在秀延河川道村庄鲜有,被传为佳话。</p> <p>  廖公桥乡村振兴和乡村旅游概况的说就是“三园三桥一社一谷一村落”。三园即“苗园、菜园、竹园”,三桥即“廖公桥、连心桥、富民桥”,一社即“廖公茶社”,一村落即“廖公古村落”。 &nbsp;&nbsp;</p><p> “廖公古桥”,也就是清安定知县廖均捐俸银修建的这座桥梁,距今有312年历史。去年以来,镇政府先后投入资金12万元,对古桥底座进行了维修加固,修建小型水景工程1处,在保护文物古迹的同时,也有效治理了河道“脏乱差”现象。</p><p> 廖公茶社,涵盖农家书屋、农产销售、生态银行等建筑,其中茶社、农产销售为村集体经济,书屋与生态银行为公益性文化生态体验。该项目投资30万元,由帮扶单位也就是我们镇政府投资修建。我们欢迎大家在闲暇之余在这里品茗阅读享受健康生活。</p> <p>  菜园和竹园。竹园原来为烂洼地,有毛竹(俗称粽叶)1.5亩,去年镇上投资15万元,进行了仿古改造,建仿古式凉亭1个,柴门1道,同时对原龙泉观光台进行了维修改造,为村民和游客提供了一个休闲度假的好场所。</p><p> 龙泉观光台一眼望去的是菜园,共计120亩土地,推行的“大棚菜、拱棚菜、露天菜、庭院菜”四菜同步发展理念,目前全村有拱棚45座,主要种植为阳光玫瑰葡萄品种,即将上市销售;原有大棚15座,争取项目资金90万元,今年启动了维修改造工程,以后主要发展棚栽樱桃和草莓等高价农产品;露天菜73亩,一年三茬,主要种植茼蒿、油麦菜、生菜等火锅专用配菜。目前,廖公桥蔬菜占市城有叶菜市场的三分之一,有“廖公桥暂停一天,城里涨价三分”的说法。</p><p> 同时,廖公桥村粉条,在陕北市场也较为有名,距今有近200年的历史。尤其是入冬后,几乎家家户户都有漏粉的习惯,生产的粉条一部分自用,一部分销售,廖公桥粉条用料讲究,传统技艺应用到位,在市场上是供不应求。</p> <p>  元朝著名戏曲家、杂剧家,马致远有一首词非常有名,词牌名为《天净沙•秋思》。</p><p> “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p><p>&nbsp;&nbsp;&nbsp; &nbsp;只廖廖数语,便将人在天涯的秋愁刻画得淋漓尽致。 这是一首描述羁旅游子的极品,以其意境高远而为千百年来传唱不朽。为了更好宣传廖公桥村,提升知名度,今年我们对一首古词进行了改编。</p><p> “田园青菜细粉,小桥流水人家,古村茶社槐柳。夕阳西下相思人儿在灯下”</p><p> 田园青菜:指的是我们推行的菜园四菜。</p><p> 细粉:指的是我们的手工粉条。</p><p> 小桥流水人家:古桥和小型水景工程。</p><p> 古村:指的是廖公古村落和3座古院落。</p><p> 茶社:农家书屋、垃圾银行、农产品销售店等。</p><p> 槐柳:指的是绿化工程和改善人居环境。</p><p> 夕阳西下,相思人儿在灯下:指的是欢乐谷野炊基地,营造“相思人儿在灯下”的美景。</p><p> 张家坪张家古院落。这座院落修建于清代,最早为土窑,后加改造为接口石窑。张家祖先,为古安定县张在朝。张在朝,清顺治年廪生(科举制度中生员名目之一,县衙或州府补助生活费),有飞笔榆林府,免安定运量到榆林的壮举,民间称为“张神写”,留下的传说众多,至今为人津津乐道。张家后人,遗传其文化基因,在书法方面多有建树,兼学中医,治病救人无数,在原安定县乃至今天也是颇有名气,留下多个行医手札至今保留。</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