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外曾祖父毛济美

飞来峰

<p>箬横百年乡贤人物简略 | 毛济美:被誉为“浙南才子”的箬横人</p><p>温岭两美箬横</p><p>2017-05-17</p><p>  一篇《乡约亭七姓事》详尽的介绍了明代时期箬横“君子乡”之名的缘由;一篇《晋山劫灰记》详尽的介绍了民国时期箬横“虞廷乱”的始末……而这些文章的作者,皆出自于一人。他就是晚清至民国时期,箬横史上最伟大的文学家之一、被誉为“浙南才子”的毛济美。</p><p><br></p><p>  书香奇才 少从名师</p><p><br></p><p>  毛济美,字善东,号震伯(一说字震伯),别号尺园(居士)。清同治九年(1870,《温岭县志》载其1871年生)生于太平县大路庄晋山(今温岭市箬横镇晋岙里村)一书香门家。祖自明时以方国珍乱归至,作耕力堂,历经百年,明贤辈出。自高祖以来,皆为邑内文流。</p><p><br></p><p>  据《温岭乡贤传略》载,毛济美在其父翼仪(字襄臣,号桂轩)36岁时生。在当时的婚姻概念里,已是严重的晚育对象,故“举家咸喜”。</p><p><br></p><p>  与功成名就者一样,毛济美的少年故事颇为传奇。话说在他弥月(满月)之时,毛家从俗摆筵,邻里来贺。这时,从伯父荷谷前来相见,竟语出惊人,以“风神俊朗,异日必古嗣青箱”评之。</p><p><br></p><p>  而事后,这个婴孩的成长史,确说如是。光绪元年(1875),高祖决意对其开展蒙学教育,“授以唐诗,与诸姊晨夕课诵,熟得三百篇”。作为一个5岁幼童,竟能这般才气,着实惊人。</p><p><br></p><p>  蒙学毕,十一年(1885),毛济美拜于时太平著名乡贤蒋时轩为师,在邑内望云书院(今属箬横高龙)习诗文书画,无不精能,为其得意门生。以书法为例,能“得颜、欧神韵,出入二王间”(见《中国美术家人名辞典》)境界,与此时大有关系。</p><p><br></p><p>  在蒋处研习多年后,毛济美也将踏上那条千年来的科举之路。十六年(1890),正值20岁的他头战成名——“县童子科第二名”(见《温岭乡贤传略》),以生员(俗称“秀才”)赐衔。尔后不久,即当年九月,又参加郡试(府试),名列第五。</p><p><br></p><p>  从未接触国新学的毛济美,此时的心情是激动的,因为在当时这样的竞争下,他终于如梦当年愿望——“出必建大旗,满饮沙场酒”,有机会可以站在台州这一层级上,艺学于诸子百家。</p><p><br></p><p>  府院开学之际,也就是十七年(1891),毛济美先后师从壬午科(1882)举人、黄岩阮琴右,拔贡、临海朱铁珊,举人、鹭河张少宾等。在此期间,他深受传统儒学教育,对科举骈文、经史子集无不精通,且养成了一个笔耕不辍的好习惯,“十九年(1893)始,每日必记,数十年如一日,至临终前二日还握管强记”,是为今之楷模。</p><p><br></p><p>  也就是这个勤奋好学、孜孜不倦的精神,毛济美不知不觉间,在文人墨客之中,得了一个连他自己都不知道什么时候出现的雅号,那就是“浙南才子”。除外,毛济美为人谦和,从不苟于文气,且交友甚广,好心助教,一时间,他俨然成为了邑内外鲜有的大学大家。</p><p><br></p><p>  重振文风 保境安民</p><p><br></p><p>  清宣统元年(1909),适逢新帝改元,又是一年考贡之际。毛济美收拾行囊,以近40岁中龄赶赴省府杭州,得拔贡第五名(其孙毛孝弢先生称为第二名)。这与当下高考相较,其难更甚。经《清代的科举制度》载,拔贡由省学政对生员进行专门考试,选其优者充之。乾隆朝后,一般定为 12年一次。每届考试,录取名额一般仅为每府学二名,每州、县学一名。由此可见,其学问之富、笔墨之精,可见一斑。</p><p><br></p><p>  但尽管如此,毛济美此时已对封建王朝的诟病深恶痛绝,被动去考,又苦与无奈;京考高中,又喜从何来?二年(1910)三月,带着自慰的三首《庚戌二月赴都留别》七言律诗,他踏上了前往京师(今北京)的征程。</p><p><br></p><p>  不料,当毛济美行径今上海一带时,突患恶疾,悻悻复归。有人说,这也许是上天的注定。就在第二年八月十九(1911年10月10日),武昌起义爆发,随后不久,中华民国成立。也因此,他见证了历史上最后一次选贡。</p><p><br></p><p>  清王朝没了,新气象来了。久憋委屈的毛济美当即作诗《壬子元日》,以表舒心精神,并积极投身于新政下的家乡教育事业。而他也因有学识、备受百姓拥戴,被选为县自治委员、县参议会议员、县议会议员。</p><p><br></p><p>  这些,皆是虚名。对毛济美来说,建学校才是实际。对此,他将目光锁定了生养自己的地方晋岙。原来,这一带自古处山坑之间,与外界交流甚少,文盲恶痞无计。他看在眼里,愁在心里。1913年3月,在毛氏族人的支持下,他筹捐番薯粉在今晋岙里一个叫做双湖的地方创建了双湖初等小学。后经发展,该小学在1915年更名为(私立)国民双湖学校,成为义务教育小学定点;继而,又作双湖初级小学、晋岙里初小等。</p><p><br></p><p>  但说起这所小学,也不曾多少平安过。鉴于晋山易守难攻之特性,上世纪二十年代末土匪冯虞廷在此安营,史称“虞廷乱”。1928年12月5日(一说11月16日,见《温岭县志》),与冯部作战的省防军进驻晋岙,“焚毁……双湖学校……烈焰腾空,历数昼夜未熄”。</p><p><br></p><p>  1914年,毛济美走出晋岙,在温岭县知事孔庆仪的邀请下,被委任为松门高等小学(今松门镇中心小学)校长。据史料载,他去任地时,学校已经破烂不堪,墙垣四裂。对此,他除了筹捐、招生外,还肩负着修葺校舍的重责,“凿池种荷……营晚秀圃,颇得地人赞赏”。期间,他建了一座半笠亭,成为一时士绅墨客争相聚拢之所。据其《半笠亭小序言》:“亭成,置酒邀林竹圃、毕玉庭、李商农暨本校顾乃西、王敢民、严寿阳、舒襄甫小饮。”而序中所提之人,皆时温岭乡贤。事实证明,毛济美的重教工作是对的。他一生致教,门生无数,如朱伯康、毛庭植、江若柽、王佩言、梁鹤、林征等多为新中国下的温岭建设立下汗马功劳。</p><p><br></p><p>  民国诗社 名冠温岭</p><p><br></p><p>  但民国初期的新政毕竟是“新政”,诟病百出,治理无效。毛济美忧心忡忡,深怕为民之责不力。于是,他在从教之余,还贵治安,与贼不伍。1912年1月23日,毛济美和邑内士绅江颖、江登瀛、林际平、林礼、毛叠魁共同发起成立非正规民间武装组织“箬横镇中路、北路民团局”,自垫洋圆,以为保安。其自任民团局董事,属北路,其公办地址在今箬横镇大路毛村关帝庙。据坊间传,这支武装非常得力,箬横民国初期多有地痞恶霸为之所剿。</p><p><br></p><p>  随着军阀混战开际,毛济美愈发感觉到这个时代是“不属于”他的。1917年,他忧心忡忡,托病辞退,以铭其志,任凭“松城(指松门)学界会请官厅力挽,县知事吕本端慰留”,也无可易之。</p><p><br></p><p>  为防打扰,毛济美选择闲门不出。是年秋(一说1929年续修),他参与宗谱修补工作,为主纂。越四年成,今存世1套4卷。期间,他已然不问世事,以崇文风。这其中缘由,大抵与明代“乡约亭”有关。</p><p><br></p><p>  作为箬横史上君子乡约亭的后人,毛济美希望在他的努力下继往开来,会友结社,以诗文娱。1918年,他“暨诸子辈和陈文铎、张濬甫(即张洵甫)、张虞廷等在重阳节相约登白峰山”,一年一次、权作吟诵;1922年,随着箬横籍前辈、著名文学家林丙恭(字爵铭)等人的加入,其名日盛,增三月三上巳节会,合计一年两会,立名“三九社”。后又添六月六、十二月十二为逭暑、消寒,更曰“四乐”(1926),寓意四时行乐,是为一时象征。</p><p><br></p><p>  据《箬横镇志》载,四乐社鼎盛时,会员达30多人,凡箬横境及周边最具代表的文人雅士皆在其列,其规模不亚当年的太平“花山九老”,是为温岭文学史一大亮呈。除之,晚年的毛济美,则多在万善禅寺、长峰书院讲学,“门墙桃李,称一时之盛”。</p><p><br></p><p>  民国十九年七月廿三(1930年9月15日),毛济美因病去世,享年60岁。遗著有《尺园诗草》12卷、《尺园诗文抄(文稿)》2卷、《豆棚闲话录》4卷、《秋树根庐联语》1卷、《病足纪谭》1卷、《枕边录》1卷、《祖墓考》2卷等。另辑《古字备查》字典1部,共录古代疑难字、怪癖字、异形字、变体字等古字共计4500余字,编排有古今字对照;《秋树根庐词草》1卷,手稿为澳大利亚国立图书馆收藏。</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