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关故事】

天末孤烟

<p>  南京下关,一个被历史边缘化的地名。这里说的下关,不是泛指原来的行政区划下关区(已与鼓楼区合并),而是老南京印象中的下关。就是那句话“出了挹江门都是下关”。</p><p> 在长江两岸的大城市中,下关可能是个低调的不能再低调的滨江地带。不同于上海的外滩和武汉的江滩,民国时期的下关滨江沿线似乎一直与风光无缘,而是与交通、能源紧密相关。</p><p> 过去的下关江边,最出名的建筑大概是中山码头了。做为长江上的商业轮渡,南京并不是最早,最早的是1900年运营的武汉轮渡。南京轮渡开行则是1910年。但这座中山码头则名声显赫,因为它是为孙中山先生奉安大典专门修建。1929年5月28日,孙中山先生灵柩运抵中山码头,经挹江门进入南京,安葬于紫金山。灵柩途径之处均冠名中山。从此后,南京地名有了中山门、中山路、中山桥和中山码头。这座经典的民国风格建筑一直使用至今,依然运营着过江轮渡“宁浦线”。</p><p> 当年紧挨着中山码头的就是下关发电厂。这座始建于清末1910年的工厂,是中国第一座官办发电厂,在民国时期称为“首都电厂”。1949年解放时,这座火力发电的装机容量为3万千瓦。电厂初建时,只向新街口、大行宫、西华门、夫子庙地区供电,至1918年扩容后才向其它包括下关区域供电,可以说那时“照亮了整个南京城”。民国时期,下关电厂与上海杨树浦电厂和杭州闸口电厂共称江南三大发电厂。2014年,这里成了民国首都电厂旧址公园。2018年,“民国首都电厂”入选中国工业遗产保护名录第一批名单。</p><p> 与中山码头和下关电厂相比,下关火车站建得更早。火车站始建于1905年,1908年投入使用。当时车站的全名是“沪宁铁路南京车站”,1927年更名为下关车站,1968年更名为南京西站。至2018年搬迁,这座古老的火车站运行了110年。民国元年(1912年)元月1日,孙中山由上海到南京就任临时大总统,便是经过下关车站进入南京城的。民国期间,下关车站还接待过一位外国首脑,那就是1948年访华的当时韩国总统李承晚。在没有南京长江大桥以前,下关车站还是一个有火车轮渡码头的车站。</p><p> 下关沿江的北端就是著名的南京长江大桥了。这是中华人民共和国自行建造的第一座长江铁路公路桥。</p><p> “南有夫子庙,北有大马路”,南京老老人们都知道这句话。民国时期,下关也曾有过繁华的商业区。大马路是洋务运动的产物,繁荣于上世纪二三十年代,是典型的土洋混搭地段。大马路商业聚集缘起于清朝末年开始云集此处的外国洋行和轮船公司。那时英美日德法的兵舰任意游弋在下关江面。大马路的繁华终结则是因为日军侵华,南京城失守前这里已被日军飞机轰炸成废墟,二马路、三马路都烟消楼灭。</p><p> 狭义的讲,下关历史踪影主要集中在南起中山码头、北至长江大桥的河边路和与此形成丁字形的大马路。这里遗址旧址仍然不少。孙中山携夫人宋庆龄曾下榻的杨子饭店,汪精卫曾办公的电厂小红楼,民国时期的过江轮渡栈桥。还有江苏邮政管理局、中国银行下关分行、招商局南京分局旧址等一批百年建筑。</p><p> 南京也有滨江风光带规划,这些年也陆续建成了不少部分。南京的滨江风光带大概与其他沿江城市不太一样,分为13个段落,有的相去甚远。主要是包括河西新城建邺区段、江心洲段、鼓楼区段、下关区段、下关滨江商务区段、幕燕段、燕子矶段、浦口新城段、浦口区段等等江边,应该算是“各村都有高招”吧。</p><p> 下关滨江这一段,依我看是“看历史顺便看大江”的意思。“江边路”这土土的街名就很说明问题。人家都是这道那滩,这里是“常走湿鞋”。在这里走着走着就走到历史中去了。</p><p> 今天在旧址公园,汛期江水漫上人行道,我的鞋也湿了。</p><p><br></p> <p><br></p><p style="text-align: center;"><a href="https://www.meipian.cn/1ufde1n1?share_from=self" target="_blank">【我的美篇】目录总汇</a></p><p style="text-align: center;"><br></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