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 语 —— 由老屋的那株牡丹想开来

小媤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花 语</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由老屋的那株牡丹想开来</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18px;"> 李胜灵</b></p> <p class="ql-block"><b> </b><b style="font-size: 20px;">  </b><b> </b></p><p class="ql-block"><b> 思乡的情愫总是寄托在那些印象深刻的事与物之中,老屋的牡丹便是其中之一。喜爱牡丹,不止受“庭前芍药妖无格,池上芙蕖净少情。唯有牡丹真国色,花开时节动京城。”“云想衣裳花想容,春风拂槛露华浓”的影响,更多缘于那份深埋心底、不经意间被轻轻牵扯出来的丝丝缕缕的念想——记忆中,老屋的那株牡丹!</b></p><p class="ql-block"><b> 那是比我还年长、比我个子还高许多的牡丹花树,是父亲刚买下老屋宅子时从别处移植来的。我出生时,她已经五岁了,开始与我一边高,到后来,她越长越高,枝叶越来越繁茂,我的成长速度赶不上她,在我小学还未毕业时,她就已经远超我,两米多高的植株,一米多的花径,让她成为了家里小花园中无可替代的王者,所以我把她叫做树。</b></p><p class="ql-block"><b> 一般牡丹的寿命是40年左右,长寿的可生长500年。我不知道我家那株牡丹如果遵循正常生命周期会活多少年,父亲离世那年,她突然香消玉殒,生命永远定格在了25岁。她有灵性,陪父亲走了,她与父亲一起,成为我心中永远的念想......</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 </b></p><p class="ql-block"><b> 1</b></p><p class="ql-block"><b></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b></p><p class="ql-block"><b> 喜好广泛、热爱生活的父亲,繁忙工作之余总是把家里那小小的院子经营的四季花香不断,最受宠爱的自然是那株牡丹树。父亲爱花也懂花,他告诉我,牡丹的名字来自《本草纲目》,书中说:“牡丹虽结籽而根上生苗,故谓‘牡’,可以无性繁殖,其花红故谓‘丹’”。</b></p><p class="ql-block"><b> 国人把花的容貌和姿态,称之为花语。牡丹因花冠大,花型饱满且花瓣多层,人们便说富贵吉祥、繁荣昌盛、幸福和谐是牡丹的花语。牡丹品种达300多种,以不同花型分为单瓣型、荷花型、皇冠型、楼子型、绣球型等,有红、紫、紫红、粉、白、蓝、绿、黄、黑和复色等不同色系,不同颜色的牡丹,被人们赋予不同的含义;比如红牡丹代表富贵,紫牡丹代表羞涩难为情,黑牡丹代表的是愿意为爱而死,而雍容华贵,则是粉色牡丹的花语。</b></p><p class="ql-block"><b> 不同颜色、花型、品种的牡丹自然也有着不同的名字。</b></p><p class="ql-block"><b> 老屋那株单瓣粉色牡丹,名为“似荷莲”,是牡丹花中比较原始的花型。</b></p><p class="ql-block"><b> 老家长武是唐太宗李世民驰骋过的疆场,是浅水原大战安边定邦的主战场,太宗为纪念阵亡将士修建的皇家寺院昭仁寺,至今主殿及敕建大唐昭仁寺的碑文尚在。千百年来,大唐遗韵在民风淳朴的长武民间犹存。牡丹种植兴于隋而盛于唐,不论是传诵千年的唐诗还是今天的诗文剧目,牡丹都是唐代最有代表性的花卉,我家姓氏为大唐国姓,不论血脉是否正统,骨子里对于唐风总有着说不清道不明的亲近感。所以当初父亲在举家从乡下迁居县城时,便选择了这种品种最原始、在唐代最受宠的似荷莲牡丹植于园中。</b></p><p class="ql-block"><b> 似荷莲开花时,花瓣大而平展,形似荷花,也就有了这诗一样的名字,花瓣数量不多,最多3层,只有10几片花瓣,但它的花瓣厚,花香浓郁,花瓣接近花蕊处为紫红色,越往外延颜色越淡。</b></p><p class="ql-block"><b> 唐代诗人陈标称赞似荷莲:</b></p><p class="ql-block"><b> </b><b style="color: rgb(237, 35, 8);"> 应是西天无处种,</b></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 rgb(237, 35, 8);"> 不然争肯重莲花。</b></p><p class="ql-block"><b> 白居易赞其:</b></p><p class="ql-block"><b> </b><b style="color: rgb(237, 35, 8);">酷烈易名寿,姿容想姓潘。</b></p><p class="ql-block"><b> 明代薛凤翔赞美其:</b></p><p class="ql-block"><b> </b><b style="color: rgb(237, 35, 8);">潘妃到来,犹然羞涩。</b></p><p class="ql-block"><b> 看人们晒与牡丹的合影图片,或蹲或坐于花间,方能与其齐眉,或弯腰俯首才能触其香泽。</b></p><p class="ql-block"><b> 老屋的那株牡丹,全然不用如此。站在花树前,那一朵朵香味浓郁、瓣面舒展的似荷莲近可贴面,置身花间,便会被她的枝叶围抱。从小至今,我见过的其他牡丹植株都没有老屋那株牡丹高大有气势。</b></p><p class="ql-block"><b> 每年四月中、下旬,谷雨前后,似荷莲花开时节,一进院子牡丹盛放的浓郁花香扑鼻而来,蜜蜂飞舞、沉醉花间的嗡鸣声充耳可闻。10--15天左右的花期,家中赏花亲友络绎不绝,对来赏花的亲友,父亲都是热情招待,但有一点必须遵守,爱花就该惜花护花,不论是谁,只可观赏、不许采摘。若实在喜爱,可以挨着花树合影。翻开家里的相册,留存最多的是亲友们与牡丹花树的合影老照片。</b></p><p class="ql-block"><b> 女子本就喜花,小时候喜欢花的艳美,看到心仪的花朵,第一反应就是采摘下来,插于发间,临镜臭美,但那仅限于乡间野花。</b></p><p class="ql-block"><b> 农家田园的各类果、蔬花,我从不采摘,因为父亲告诉我,果树上的每一朵花都是一颗果实的雏形,都是农人心中的一份期盼;亲友家里种养的花儿不能采摘,否则便是不懂礼数没有教养的坏孩子。后来,乡间野花我也不采摘了,因为那些美艳的花朵一旦摘下,脱离了生命的本源,不消几个时辰就蔫软耷拉、尽失风采。</b></p> <p class="ql-block"><b>  </b></p><p class="ql-block"><b> 2</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 从小喜欢读书,父亲的经典藏书还有姐姐订阅的各类杂志,都是我阅读的范围,其中就有《民间故事》《民间故事汇编》这类月刊杂志,因为家中那株“似荷莲”的缘故,自小便对牡丹有着一种特殊的情结,也便特别关注与牡丹相关的各种传说故事。</b></p><p class="ql-block"><b> 也曾随着不同故事的描述和插图,想象着各种牡丹仙子的翩翩姿容,臆想过家中牡丹花树应该也是位姿容娇艳的花仙,在每个夜深人静的夜晚便会幻化人形关照经管花园中的所有植株,因而家里花园中各类花朵才会个个都争芳夺艳般的精神抖擞。</b></p><p class="ql-block"><b> 上小学时,第一版剧版《聊斋》播出,生来胆小的我在看那些妖鬼精怪、情节恐怖的剧情时,大都是手捂着眼睛,在哥哥姐姐们的“保护”和鼓励中,在手指缝忽开忽合的状态下看完的。</b></p><p class="ql-block"><b> 其中也有情节舒缓、画面柔美的,记忆最深的便是《葛巾》,其主角是一朵紫色的牡丹,说的是洛阳人常大用癖好牡丹,在曹州观赏牡丹时,邂逅了一位名叫葛巾的美女,几经追求,终于结为恩爱夫妻。靠着葛巾的帮助,家道益富,不但生了孩子,日子也过的很红火。然而好景不长,因葛巾闲谈时曾告诉常大用自己的母亲曾被封为“曹国夫人”,引起常大用疑心。为了解开心中疑惑,常大用便找借口回曹州调查并弄清楚,原来葛巾是牡丹幻化的美女。葛巾得知丈夫对自己身世的怀疑,伤心至极,扔下孩子离去,孩子落地之处,日后长出了壮丹一株,花繁叶茂,从此洛阳壮丹名满天下。</b></p><p class="ql-block"><b> 那时看《聊斋》看的是热闹,经历世事再看《聊斋》,才明白聊斋先生的每一篇作品都是以虚构出的那些诡谲瑰丽的故事,来针砭现实,抒发忧愤,表达个人的感受、经验和情趣,寄托精神上的追求、向往。</b></p><p class="ql-block"><b> 在《葛巾》篇目最后,异史氏(蒲松龄在作品中的自称)说:既然爱恋专一,能通鬼神,那么花朵也不是无情之物啊!白居易不是说过:“少府无妻春寂寞,花开将尔当夫人”吗?只要能善解人意便是好夫妻,又何必去追究其根源呢?可惜大用还算不上一个达人!</b></p><p class="ql-block"><b> 蒲松龄的遗憾也是我的遗憾,《葛巾》中的牡丹仙子情深义重,与常大勇相敬相爱,可惜一个好端端的家庭,最终因为丈夫的多疑而妻离子散,不由人慨叹多疑化作离散苦!</b></p> <p><b> </b></p><p><b> 3</b></p><p><br></p><p><b> 世人都晓洛阳牡丹甲天下,关于牡丹盛于洛阳的传说众多,葛巾是一个,还有一个广为流传的版本就是武则天贬罚牡丹于洛阳。</b></p><p><b> 传说在一个寒冬腊月大雪飞舞的日子,武则天边赏雪边与上官婉儿赌酒吟诗,上官婉儿做“雪”诗一首,武则天就喝一杯酒。喝着喝着,忽然有股清香扑鼻而来,原来是腊梅开了。武则天龙颜大悦并异想天开地认为,园中各花也应该跟腊梅一样为她开放,便吩咐备辇,要去赏花。一位公主说:“腊梅原是冬花,这时开很正常。花卉开放各有其时,现在又不是春天,百花怎么可能现在花开呢?”可武后认为自己是“圣天子百灵相助”,能夺天地造化,执意而去,结果大失所望。</b></p><p><b> 旁边有位太监给武则天圆场说:“据奴才看来,大约众位花仙还不晓得万岁要来赏花,所以没来伺候。刚才奴才已向各花宣过圣意,倘万岁亲自再下一道御旨,明日自然都开花了。”</b></p><p><b> 于是武后提笔写下四句:</b></p><p><b> 明朝游上苑,火速报春知:</b></p><p><b> 花须连夜发,莫待晓风催。</b></p><p><b> 第二天一起来,各处群花大放,仔细看去,满园的桃花、李花、玉兰、海棠、芙蓉、丁香等全部怒放,一丛丛,一簇族,绚丽多彩,争芳斗艳。皎洁的白雪衬着鲜花绿叶,随风摇曳,婀娜多姿。只有牡丹仍干枝枯叶,傲然挺立。武则天大怒,认为她平时对牡丹最厚,牡丹却如此负恩,在用炭火炮烙之后传令将牡丹贬去洛阳。谁知牡丹一到了洛阳,立即昂首怒放,花繁色艳,锦绣成堆。</b></p><p><b> 小时候,教科书和所听的故事中,则天女皇多被冠以狠毒、阴险等贬义词。每次想到武则天怒贬牡丹的故事,便会生发出许多臆想。脑海便会出现一个丑陋恶毒巫婆般的老妇人形象。对于武皇驱贬牡丹至洛阳的故事自然深信不疑。</b></p><p><b> 随着年龄的增长,阅读面的扩大,以及史学家们趋于客观地评价,这位中国历史上唯一的女皇武则天,在我心中已是完全不同于儿时印象,而是一位妩媚、刚毅、坚韧的女性形象了。</b></p><p><b> 传说终归是传说,但也并非所有传说都是空穴来风。喜欢较真的自己想厘清至今仍盛传的女皇贬罚牡丹花之事真伪。</b></p><p><b> 我读唐诗,《腊日宣诏幸上苑》这首诗以武则天为作者收入《全唐诗》,诗正是上述传说所引。问题是,这首诗的写作背景是否如传说那样呢?对此,《唐代纪事》有明确记载:</b></p><p><b style="color: rgb(128, 128, 128);"> 天授二年腊,卿相欲诈称花发,请幸上苑,有所谋也。许之。寻疑有异图,乃遣使宣诏曰:“明朝游上苑,火急报春知。花须连夜发,莫待晓风吹。”于是凌晨名花布苑,群臣咸服其异。</b></p><p><b> 时间、地点、人物、过程都有,武则天有没有“发配”牡丹花暂且不提。但武则天曾下旨令百花盛开确有其事。武则天并不是没来由的下旨令百花盛开,背后有其政治原因。事情发生在武则天成为皇帝后的第二年,即公元691年,武则天初登大位,时不时有人意欲谋反篡位。当时有大臣请武则天到上林宛赏花,但武则天到了以后就发现情形不对,她意识到这次赏花很有可能是一场阴谋。女皇临危不乱,提笔写下一首催花诗,诗中说得很明白,命令百花明天早上盛开,甚至不能等到早风其吹的时候,必须要连夜盛开。诗成之后,即令人在宛中宣旨。第二天,果见百花盛开,震慑群臣,于是这场阴谋也偃旗息鼓,没有真正发生。书中记载很清楚,确实有催花诗,但并无逐贬牡丹之记载。</b></p><p><b> 武皇逐贬牡丹最早的记载应来源于《事物纪原》:</b><b style="color: rgb(128, 128, 128);">武后冬月,将游后苑,次早,百花俱开,牡丹独不开,遂贬洛阳。</b><b>简短几十字就将武则天发配牡丹花的故事完整记录。但问题是《事物纪原》成书于宋朝,是一部记载一些事物来源的书籍。书中所载大都源自传说整理,距史实较远,因此不能算是史书。</b></p><p><b> 其实,百花隆冬盛开,也不是不可能,今天我们一年四季都可以看到各种花朵,是因为现代农业科技的发展,其实,很多史料及出土文物证明,我们的祖先对科学技术的掌控并不比今人差,甚至很多方面远超今人。单说春节期间的牡丹催花技术,唐代段成式的《酉阳杂俎》应该是最早记载催花技术的书籍:</b></p><p><b style="color: rgb(128, 128, 128);"> 常有不时之花,然皆藏土窑中,四周以火逼之,故隆冬时即有牡丹花。</b></p><p><b> 所以说在距今约有1200多年前的唐代就已经有了在春节期间为牡丹催花的技术,这应该也是世界上最早的花卉促成栽培技术之一。虽然唐代已经有了催花技术,但并不成熟,从武后催花独牡丹未开可以分析出“牡丹独迟”的原因,是当时的人们还没有真正掌握其生长规律而造成熏花的失败,使其不能与其它花卉同放。 </b></p><p><b> 宋代,牡丹栽培中心由长安移至洛阳,栽培技术更加系统、完善,清代熏花已十分普及。</b></p><p><b> 据《曹州牡丹-附记七则》载:</b></p><p><b style="color: rgb(128, 128, 128);"> 右安门外草桥,其北土近泉居人以种花为业,冬则温火煊之,十月中旬,牡丹进御矣。</b></p><p><b style="color: rgb(128, 128, 128);"> </b><b>再据《五杂俎》载:</b></p><p><b style="color: rgb(128, 128, 128);"> 朝迁进御常有应时之花,然皆藏之窖中,四周以火逼之,隆冬时即有牡丹花,道其工力,一本数十金。</b></p><p><b style="color: rgb(128, 128, 128);"> </b><b>可见当时的催花技术己达到相当的水平,这一技术至今还在采用。</b></p><p><b> 由此可得出结论,武则天令百花盛开应该确有其事,但是牡丹不开,令“发配”至洛阳的故事多半虚构,乃后世杜撰。之所以会如此杜撰,自然是男权社会的产物,无需多言,大家自然明白。</b></p> <p class="ql-block"><b>  自唐以来,国人崇牡丹、颂牡丹、赏牡丹、说牡丹、唱牡丹、写牡丹、画牡丹多不胜数。</b></p><p class="ql-block"><b> 牡丹于我却是一种连接着生命记忆的圣花,无论在哪里,说到牡丹,都会想老屋的牡丹树,想到父亲的慈爱与教诲。</b></p><p class="ql-block"><b> 老屋的牡丹香消玉殒已经二十多个年头了,可其形虽逝其神尤存。她谦让百花的风格、高洁优雅的风韵长存于心。</b></p><p class="ql-block"><b> 心中常念晚唐皮日休的《牡丹》诗:</b></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 rgb(237, 35, 8);">落尽残红始吐芳,</b></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 rgb(237, 35, 8);">佳名唤作百花王。</b></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 rgb(237, 35, 8);">竞夸天下无双艳,</b></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 rgb(237, 35, 8);"><span class="ql-cursor"></span>独立人间第一香。</b></p><p class="ql-block"><b> 这大概是牡丹最美的花语了。</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