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style="text-align: right;">作者:朝霞</p> <p style="text-align: center;"><span style="font-size: 20px;">每一代人都有每一代人的长征路,</span></p><p style="text-align: center;"><span style="font-size: 20px;">每一代人也有每一代人的“梁家河”。</span></p> 一、《梁家河》 主要内容 <p> 《梁家河》创作于2018年5月2日,是由陕西人民出版社编撰的纪实文学。主要记录了上世纪60年代末到70年代间习近平总书记在陕西省延川县文安驿公社梁家河大队插队落户长达7年的知青生活以及深刻感悟。通过采访了当年与习近平总书记一起插队的北京知青、朝夕相处的当地村民等29人,展现了习近平总书记曲折的少年时代和奋斗的青年时代。从祖国大西北到东南沿海,从农民到领袖,生动还原了习近平总书记感人的青春奋斗轨迹。</p> <p> 全书10万余字,40幅图片,通过四部分内容记录习近平总书记在梁家河的七年知青岁月及深刻体悟,深入挖掘和研究了具有大学问的梁家河。</p> 第一部分: 树高千尺忘不了根 <p> 1993年9月27日,习近平总书记回到梁家河看望乡亲们。</p> <p> 2015年2月13日,习近平总书记回到梁家河看望乡亲们。</p> 第二部分:窑洞里长满了故事 <p> 主要讲述了习近平总书记带领村民打坝造田、修沼气池、建铁业社等发展生产的情怀以及刻苦学习、不忘修身的励志故事,让读者深刻认识到青年习近平总书记是如何在逆境中成长,在窑洞里读书求知、汲取精神力量,在实干中逐步树立“要为人民做实事”的坚定理想信念。</p> 第三部分:一声声喊我小名 <p> 讲述了当年与习近平总书记交往中的小伙伴们获得了哪些人生大学问,进而提升了他们的人生境界,影响了他们的人生道路。</p> 第四部分:我们走在阳光路上 <p> 通过梁家河40多年来,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乡亲们的幸福生活,为读者展现了梁家河村翻天覆地的巨大变化。</p> 二、《梁家河》 艺术特色 <p> 《梁家河》这本书语言朴实,情感真挚,情节生动,具有浓厚的陕北乡土气息,有很强的可读性、思想性、教育性。正是通过7年艰苦知青岁月的锤炼,培养了习近平总书记对共产主义事业不懈追求的崇高理想,立下了“为祖国、为人民奉献自己”的坚定信念,谱写了一曲曲“为百姓办好事”的不朽篇章。习近平总书记这段人生经历的记录使得在人生道路选择和努力工作实现梦想过程中的我们受益匪浅。</p> 三、梁家河精神 <p> 梁家河精神,是习近平总书记成长过程中展现出来的优秀品质和精神风范,是对延安精神的传承和弘扬,是党和人民的宝贵财富,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越来越显现出超越时空的恒久价值。</p> (一)不忘初心、牢记使命 <p> 梁家河精神是不忘初心、牢记使命的生动诠释。中国共产党人的初心和使命,就是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从梁家河到中南海,从“让乡亲们饱餐一顿肉,并且经常吃上肉”到“不断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从“为人民做实事”到“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标注的都是为民的底色,折射的都是共产党人强烈的使命担当和不变的价值追求。不忘初心,方得始终。</p> (二)忠诚核心、维护核心 <p> 梁家河精神是忠诚核心、维护核心的情感基石。梁家河播下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种子。无论是在梁家河插队时主动融入群众、“能团结人”,还是十八大以来团结带领人民进行伟大斗争、建设伟大工程、推进伟大事业、实现伟大梦想,习近平总书记都始终与群众打成一片,深深扎根于人民群众之中。</p> (三)补钙铸魂、锤炼党性 <p> 梁家河精神是补钙铸魂、锤炼党性的鲜活教材。刀在石上磨,人在难中练。习近平总书记“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的历练,为我们修身做人、严于律己、干事创业树立了标杆。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说,“陕北高原给了我一个信念,也可以说是注定了我人生过后的轨迹。经过了梁家河这一堂人生课堂,就注定了我今后要做什么,它教了我做什么。“在插队之前,如果我们有所知所获,我总感觉到了插队以后,是获得了一个升华和净化。个人确实是一种脱胎换骨的感觉。”</p> (四)创新创业、成长成才 <p> 梁家河精神是创新创业、成长成才的励志范本。青年一代有理想、有本领、有担当,国家就有前途,民族就有希望。青年时代,选择吃苦也就选择了收获,选择奉献也就选择了高尚。梁家河是习近平总书记扣好人生第一粒扣子的地方,在梁家河的七年是他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期。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说,“艰难困苦能够磨炼一个人的意志。七年上山下乡的艰苦生活对我的锻炼很大,后来遇到什么困难,就想起那个时候在那样困难的条件下还可以干事,现在干嘛不干?你再难都没有难到那个程度。</p> 四、习近平总书记在梁家河工作的意义 <p> 回顾习近平总书记在梁家河的七年岁月,我们不难发现,有追求、能吃苦、爱学习、办实事、重辩证、敢担当这些优点在他身上熠熠发光,照亮了他为人民服务、努力前行的道路。</p> (一)有追求 <p> 习近平总书记的“有追求”,主要体现在“为民族担当”“为人民担当”“为党担当”。</p> (二)能吃苦 <p> 习近平总书记的“能吃苦”,主要体现在他为民族、党和人民的事业夙夜在公、竭尽心力。</p> (三)爱学习 <p> 习近平总书记说得好:“好学才能上进,中国共产党人依靠学习走到今天,也必然要依靠学习走向未来。”</p> (四)办实事 <p> 只有心里想着、装着群众,才会想着为群众办实事,进而才能真正赢得群众的信赖和拥护。习近平总书记认为自己“就是个普通农民”,还经常说他是“老陕”,把自己看作黄土地的一部分,这说明他已经完全把自己融入农民之中了。</p> (五)重辩证 <p> 习近平总书记所读的书,最多还是马克思主义哲学,尤其是唯物辩证法。当今,习近平总书记特别强调要树立辩证思维,提高辩证思维能力,就与他当年在梁家河插队时注重学习唯物辩证法有关。</p> (六)敢担当 <p> 敢担当才能办大事,敢担当才能成伟业,敢担当才能为人民。习近平总书记带领全国人民办成许多过去想办但没有办成的“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一带一路”“脱贫攻坚”等大事,就与他这种敢于担当的精神和气概相关。</p> 五、立足岗位,践行立志 <p><b style="font-size: 18px;"> 一要有坚定的信念和意志</b>,始终怀有家国情怀和责任担当,经受得住诱惑、困惑、挫折;在梁家河的七年知青岁月中,习近平总书记先后写过8份入团申请书,10份入党申请书,坚持追求真理和进步,始终对党充满信心。心中有信仰,脚下有力量。</p> <p><b> 二要有过硬的本领和素养,</b>在工作中好好学,要虚心向社会好好学,坚持正确的学习之道、为人之道、处事之道、生活之道;习近平总书记在建设陕西第一个沼气池和修筑淤地坝的过程中就注意向工程技术人员请教,多向农民请教学习。最终,陕西第一个沼气池顺利建成并在陕西省推广。修筑的淤地坝直到现在都在帮助梁家河的老百姓农业致富创收。</p> <p><b> 三要有远大的目标追求,</b>把人生的根基深扎在祖国大地和人民群众之中;习近平总书记带领干部、群众打淤地坝、建沼气池、办缝纫社、代销点,村民需要什么,他就干什么,为群众做实事的信念从未改变。</p> <p><b> 四要有务实的人生态度,</b>不管从事什么职业,在那个岗位上,都既要仰望星空的远大目标,更要脚踏实地,一点一滴积累,一步一步前进的实干精神。习近平总书记曾寄语青年:“青年时代,选择吃苦也就选择了收获,选择奉献也就选择了高尚。”</p> <p> </p> <p> 今天向大家推荐这本好书——《梁家河》。作为基层党员干部的,我们每个人都肩负着伟大复兴的历史使命,都有着不同的任务和目标,都要向青年习近平总书记学习。在品读《梁家河》一书的过程中,我们可以在书中找到青春的苦难辉煌、青春的榜样力量、青春的人生答案。习近平总书记在梁家河的7年岁月长河中不仅阅读了大量书籍,更关键的是读懂了“共产党人初心”这部大书,读懂了“人民”这部大书,读懂了“中国农村”这部大书,也读懂了“实事求是”这部大书。在黄土高原的苍天厚土上,深深铸就了一位人民领袖的爱民为民情怀、勤奋好学精神、艰苦奋斗品质、苦干实干作风。这些都值得大家学习借鉴。</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