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短——华野三十五军杂谈

吴钩越剑

<h3>什么是“最短”?不用解释了,这,你懂的。<br><br>是三十五军吗?早有人说了。<br><br>没错,以为然——<br><br>华东野战军第三十五军(1948年10月—1949年2月)<br><br>三个月,也许再加上几天。<br><br>如果你说,没有最短,只有更短。那请讲,鄙人洗耳恭听。<br><br>可能有人不相信,大整编前,各大野战军下属都是纵队,如东野第一纵队、华野第一纵队……有“军吗?<br><br>有!华野已经有三十五军。还有更早的,比如,三十八军。<br><br>三十八军,万岁军,鼎鼎大名。其实,这个番号是“人家”早就用过的。<br><br>谁啊?<br><br>是孔从周(孔从周是谁?不用说了吧。)带领过的一支部队,是时,曾列阵于陈谢大军麾下——番号三十八军。<br><br>所以,必须明白,番号(序称和格称)是没有“专利”的,八路军一一五师的番号就是原东北军的,国共合作,蒋介石给了共产党。<br><br>明白了就好。<br><br>以后,第三野战军也有三十五军,就不值得大惊小怪了。<br><br>1949年初,三大战役落幕,百万大军很快将要饮马长江,直下金陵,蒋家王朝的覆灭指日可待。中央军委对几百万精兵的体制调整将站在一个新的高度上。<br><br>这是全军大整编的前提。<br><br>于是,一支支精锐之师的番号延续的岁月超过一个甲子,直到不久前的军改。那些八面威风的野战军番号,真是如雷贯耳啊,成为人民军队永远的骄傲。<br><br>言归正传,再说三十五军。<br><br>是三野三十五军呢,还是华野三十五军。<br><br>花开两朵,今天就单表一枝。<br><br>1948年10月28日,陈毅麾下又多了一个军,这就是三十五军。但这支军队不是从天上天下来的,也有着其漫长的历史。<br><br>说出来,你也不要吃惊——<br><br>依次前推大约是:国军整编九十六军(实际起义部队是整编八十四师)、国军第五路军、汪伪和平建国军第三方面军、国民党新编第四师、韩复榘手枪旅……冯玉祥所部……<br><br>不光彩,这支军队有汉奸伪军的历史,这无庸置疑。<br><br>不过,这不是问题的关键。关键是,这支军队在一个生死存亡的关头,突然转向了一个光明之途。<br><br>济南战役,当战火逼近商埠的时候,整编九十六军军长吴化文有一个极其痛苦的抉择——举旗易帜。<br><br>这不是他第一次易帜,但的确是最后的一次易帜,也是吴将军唯一正确的易帜。<br><br>整编九十六军(主要是整编八十四师)的倒戈,为攻占济南减少了伤亡、缩短了时间,更重要的是为战略决战增添了胜利的法码。为此,毛泽东对济南起义是有很高的评价。<br><br>是时,吴化文手下有两个整编师,除了他亲自兼任师长的整编八十四师,还有整编第二师。参加起义的有整编八十四师两个旅,还有一个独立旅,共两万人。<br><br>吴化文起义,虽然是在强大军事压迫下的起义,但还是起义。<br><br>起义不是投降,投降是无条件的,若投降有条件,那不能算是完胜。但起义是有条件的,双方都满足了,水到渠成,“OK”。吴化文起义是一个相当漫长和复杂的过程,在此就不展开了。<br><br>那吴化文起义有什么条件呢?<br><br>具体不知。但大概就是这样吧,如生命财产安全,包括部属;再就是保全军队建制。对于旧军人来说,军队就是命根子,军队没了,一切都没了。<br><br>解放战争以来,凡是起义过来,都是保留相应建制的。至于番号怎么改,可根据具体情况,原则你前面是一个军,起义后还是一个军。<br><br>这支部队用什么番号?一说曾想用“独立第一军”,这完全可能。<br><br>全军大整编后,解放军有3个独立军(第一、第二、第三)全是起义部队。但为何用的是三十五军呢?想来是有原因的,但具体内情不详。<br><br>一支旧军队,不会因为换了番号就“涅槃重生“了,走向新生要有个过程。于是,“工作组”进场了,更确切的说是一个庞大的工作团,400多人,精兵强将,清一色文武双全的干部,来自华东野战军各个纵队,带队的是原一纵副司令员何克希。<br><br>何克希来三十五军任政委。何政委曾任浙东游击纵队司令员。浙东是蒋介石老家,要在这样一个非常复杂的环境里坚持抗战,是要有手段的。可以说,何政委是做统一战线的高手。<br><br>到了起义部队,设置党的政治工作机关是工作的重中之重。政治部主任吴宪。吴宪其人许多人不知,他的儿子却名声却很大,曾任过海军的司令员,名字叫吴胜利。<br><br>这是一个非常艰巨而又复杂的任务,这个军能否得以延续,也是要摸着石头过河。即便是西北民主联军三十八军有这样好的基础,以后也没有以“军”建制保留。但”工作组“有一点是明确的,决不允许郝鹏举再次叛变事件重演。<br><br>这支部队的整训期间,正是淮海战役打响之际。在后方整训,不能出事。所以,稳定也是压倒一切。淮海战役,华野的兵力并不占有优,但要让起义部队安心整训,并无作战任务,直到最后,实际没放上一枪。<br><br>人民解放军70个军,排序中有空缺3个军,加3个独立军,故称70个军。其中有10个军(不含济南起义部队编成的三十五军)为国民党军队的起义部队整编,军中在列大多不过三年,只有一个军直到百万大裁军时撤编。<br><br>陆军最后的一支“起义部队”就是五十军。但这支滇军的整训过程有几人知呢?现有学者著书,史料披露,五十军的整编也是极其艰难的。既往不咎不是绝对的,对个别劣迹斑斑,罪孽深重,民愤极大的军官是要进大牢的,甚至可以判除死刑。这不是什么食言。正是为了这支军队的重生。<br><br>五十军参加了抗美援朝战争,以其出色的表现,为国争光,为军旗增辉。这支军队的番号能延续到百万大裁军,也是实至名归。<br><br>再看对济南起义部队的整训,是做”加法“呢?还是做”减法“?这是要因时而异的。<br><br>1946年1月,郝鹏举起义,好吃好喝不算,还给他补充兵员。<br><br>这是为何?无非想留住他,不得已而为之。<br><br>时不三年,那时局就大变样了。济南起义时,吴化文部有二万人马,不过三个月,只剩六千。<br><br>是跑了吗?<br><br>我看未必,至少不会全部。旧军队,当兵吃粮。有吃有喝,又没有要你上火线,跑什么?对士兵来说。<br><br>跑,肯定有的。但我个人觉得“大浪淘沙”可能更符合实际。<br><br>国民党军队有个弊病,那就是官多兵少。起义后,大量军官去集中整训,就少了一大块。<br><br>还有一个因素,许多人会有所疏忽了。那就是共产党领导的军队当时是不发饷的。没有大洋,军官第一个受不了,不仅是白干,而且要“玩命”,有这个觉悟可不一般。<br><br>士兵成分也复杂,相信大多数为农家子弟,但也有还乡团分子、特务、兵痞、土匪及老弱病残等。<br><br>所以,从两万人到六千人,一点都不奇怪,这是“工作组”最大的成效,这六千人的队伍可以说是面目一新了。<br><br>很快,全军要大整编了。<br><br>大整编,也是所有的番号“清零”,一切统一编排。<br><br>1949年2月,淮海战役硝烟散尽,第三野战军正式成立。从二十军到三十五军。<br><br>命令下来了。济南起义部队将与一支有八路军基础的纵队合编。番号——第三野战军第三十五军。<br><br>上级命令起义部队整编1个师部,另3个团的任务。<br><br>说明一下,起义部队虽然授予过番号,但却是在“华野”时期。这次整编中,大凡军方出版的史料基本不再提“三十五军”,而是用“济南起义的整编九十六军一部”一词。我想不是因为有什么忌讳,一是这个“三十五军”只有三个月,时间短;二是后人不知军史的,会傻傻分不清。干脆就忽略了,意思点到即可。<br><br>具体再看一下上级命令是如何执行的。<br><br>留1个师部,留哪个呢?我想这上级会决定吧,如果要让吴军长定,只怕会纠结。一〇三师和一〇四师是整编八十四师的部队,也就是说是他起家的部队,人之常情也是难免。<br><br>结果是明确的,一〇三师和一〇四师撤销。吴部在抗战时期,曾在鲁中制造过无人区,有民愤。共产党是为人民服务的,人民军队是为人民的,不能不考虑人民大众的感受。<br><br>看样子,这个师部只能是一〇五师了。<br><br>有什么说法吗?<br><br>还是长话短说。当初吴将军想起义了,他身为整编军军长(相当于兵团),但有把握的只是整编八十四师。整编二师是王耀武的嫡系,想也别想。但还有个独立旅,让吴化文拿不定。<br><br>从历史上说,这个旅不算吴化文的老部队。吴军长想起事,对这个旅还放心不下,曾试探该旅长何志斌。没想到何志斌给了吴化文一颗定心丸。<br><br>原来何志斌旅原郝鹏举部下,曾投过“共军”。在解放区待过一年,对共产党非常了解,对眼下的局势也有判断,于是一拍即合。<br><br>这样看来,何志斌济南起义是有功的,也是推了他一把。那就这样了,留下一〇五师师部。<br><br>当然,这个师部也是今非昔比,解放军干部占有多大比例不详,但大权在握是不用想的。军部再加上其他两个师部也并入,虽然,吴部原先的指挥系统不复存在,但大致上浓缩到了一〇五师师部。<br><br>那么,还有的3个团呢?<br><br>如果说,一〇五师师部还能追溯一下历史,那么,这3个团完全是重起炉灶另开张。这3个团的番号是三〇八团、三一〇团、三一三团。<br><br>三〇八团是吴部一〇三师缩编。<br><br>三一〇团是吴部一〇五师缩编。<br><br>三一三团是吴部一〇四师与军直特务营缩编。<br><br>看出什么玄机没有呢?<br><br>几乎就是一个师编成一个团,实际上这个团队是重组的。也可以说团队的历史和过去没有关联了,是名副其实的新生,是新的团队。<br><br>番号确定了,一看就明白各团编入的是哪个师。三〇八团编在一〇三师;三一〇团编在一〇四师;三一三团编在一〇五师。<br><br>总共3个团,是独立编一个师好呢?还是每个师插入一个起义团队好?不管怎么说,这是当年4个合编军通行的编制。不说其他的因素,对作战也是最有利的。毕竟指挥机关是老部队,每个师有两个老团队,下命令,执行任务更顺手。<br><br>看明白了吧,济南起义部队编成的三十五军的时代结束了。一支军队的生命是有周期的,从开始到结束,完全是符合逻辑的一个过程,并无任何的意外。</h3><div><br></div><div>形势比人强。</div><h3><br></h3><h3>作个假设,如果这支起义部队的建制能延续到全军大整编后,那么,中国人民解放军的70个军将会是71个军,军史定论的由起义部队编成的10个军将会是11个军。<br><br>当然,这个假设毫无意义。<br><br>何克希政委的任务完成了,内心是喜悦的,改造旧军队,工作艰巨,使命光荣,意义重大。他是党的干部,听从上级命令,何将军走向新的中军帐。他曾在新四军部队工作,也去过起义部队工作,如今又要去率领一支有着八路军基础的野战军——第三野战军第三十五军。<br><br>那么,吴军长呢?想来他的心境会比较复杂。<br><br>有遗憾,毕竟起义后未能在战场放过一枪一炮。以后,不会有机会了,因为那个”起义部队时代“过去了。这是一支与既往完全不同的军队。<br><br>除了遗憾,也会有些忐忑。他要赴职的那支部队,怎么说呢,战场上曾与之厮杀多年。不能不让他心生愧疚,同时也让他深感到共产党人的博大和宽宏。<br><br>除了遗憾和忐忑,再就是欣慰了,共产党说话还是算数的。<br><br>整编后,他被任命三十五军长,“军座”照旧。而他手下的弟兄,有“交椅”坐的还是有不少,他有今天,这帮哥们也是少不了的,不能不为他们想想。中下层可能就顾不上了,这也是能理解的。<br><br>原一〇三师撤销,师长杨友柏官升一级,去军部任副军长。<br><br>现一〇三师是原鲁中南纵队的四十七师,可以说原鲁南军区的部队,师长胡大荣同样去军里任副军长。新来的师长很多人想不到,不是起义部队,也不是鲁中南纵队。</h3><div><br></div><div>于怀安担任一〇三师长。其实于怀安也是“过来人”,甚至可说是吴化文同僚。当初,吴化文是新编四师师长,于怀安是新编一师师长。<br><br>1945年冬,吴化文部在界河遭陈毅伏击。于怀安被俘(但有一说他早就在与我方接洽)。于怀安后在解放区任高级参议,这次来一〇三师任师长,两方面都熟悉,比较好协调,有利于工作。<br><br>那么,一〇四师呢。<br><br><h3>该师是原鲁中南纵队的四十六师,鲁中部队,是三十五军的主力师。老红军方明胜担任过四十六师副师长,师长刘国柱一直未到位,他担任师长也是意料之中的事。</h3><br>原一〇四师长赵广兴就不那么走运了。整编后,去参加整训学习,这样“师座”就没了。五七年又成了右派,日子就更难过了。以后落实政策,恢复正师职干部待遇,但人已过世多年。<br><br>现一〇五师师长仍旧由何志斌担任。原独立旅的部队调走。有鲁中部队的两个团。建国后运动多,不知何志斌是怎样过来的,但何任过省政协的副主席。看来日子还是可以的。<br><br>吴化文江湖上混迹多年,始终不倒,没有两下子是不行的。识时务者为俊杰,可惜都不在正道上。如今再世为人,脱胎换骨,但人贵自知之明,这个道理吴军长此时比谁都明白。<br><br>现在有人说,三十五军是吴化文的起义部队,不然,哪来的军长、师长的。只怕吴军长地下有知也会笑掉大牙。<br><br>当了军长,师长又怎么样了?作个比喻吧,同是一个门牌,不是一条街上,不是一幢房子。你的房子拆迁了,就是这个意思。<br><br>这是一支来自鲁中南的子弟兵。人民军队,党领导一切。当年,叶挺是新四军军长,叶挺还是南昌起义的领导人之一,但因为脱了党,也只能这样。所以,罗晴涛政委在回忆录里撰写,解放南京实际上是何政委指挥。</div><h3></h3> <h3>吴化文是历史人物,所以只能历史的看。他在济南战役中起义,还是有功的,曾被授予一级解放勋章。<br><br>我看有篇文章,描写吴“满脸横肉”,这就是“脸谱化”,其实大可不必。<br></h3><h3><br></h3><h3>早年我和吴将军的幼子吴某相熟。吴某高个,白净脸,大眼,初识时感觉文质彬彬,说眉清目秀也不为过。一手小提琴拉得才叫好。<br><br>以后,吴某调大学实验室工作,就鲜有来往了。<br><br>不过,前些年有位仁兄提议碰碰头,于是有顿饭局,就在西湖边的一家酒店。都曾有交情,说话也无顾忌。<br><br>那位仁兄问了,蒋介石得知你父亲起义,是不是很恼火啊?<br><br>答曰:那还用说!<br><br>三人皆笑,只是感觉吴某的表情有点怪怪的……</h3>